由于全球「中国热」的风潮,世界各国竞相学习中文,作为同文同语的邻国,最靠近全球最大市场之一的台湾无疑佔有优势地位。然而,语言是博大精深而有趣的,在不同的地方所代表的意思就不同,用错了词语就会闹笑话。
两岸同文同语却有文化差距,尤其在近代科技术语上的翻译更是天差地别,如:台湾所说的「网际网路」、「太空人」,海崃对岸的大陆却称唿「互联网」、「宇航员」。本书乃针对国人的需求而编写,目标在于帮助读者们消除因此造成的文化隔阂,以减轻生活困扰。
本书特色
本书特别依据读者们不同的检索习惯,系统化的整编两岸常用词语,并提供「注音」与「笔划」两套互为对应的查询系统,及清晰条理的使用说明,让两岸常见相对词语的查询与对照变得更为便利而有效率!本书携带方便、查阅容易,是工作、旅游、读书、写信时不可或缺的最佳帮手。
作者简介
苏胜宏
从事文教工作与写作,精研于电脑研究,并喜好文艺创作,尤擅长小品文章,作品散见于各月刊及杂志,现兼任自由作家。着有《仓颉非常厉害》、《苏式仓颉输入法》、《伊索寓言的100则智慧中英对照》、《英文谚语手册》以及《繁简体速查手册》等书。
目录
序
一、由台湾用语查大陆用语—以注音排序
二、由大陆用语查台湾用语—以总笔划数排序
序
在台海交流日益密切的今天,我们需要一本携带方便的两岸用语对照表。希望这本小小的工具书能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本表可以用台湾的正体字以注音排序的方式查询大陆用语及简体字,也可以用大陆用语的简体字以总笔划数排序的方式查询台湾用语及简体字。
苏胜宏
作为一名在两岸之间有着频繁商务往来的从业者,语言的准确和高效沟通至关重要。《两岸用语繁简体对照表》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参考资料,更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伙伴。以往在撰写跨岸的商务信函、合同文件,或者与台湾客户进行电话会议时,总会担心因为用词的细微差异而产生误解,甚至影响合作的进程。这本书的出现,极大地缓解了我的这种焦虑。它系统地列举了大量在商务、法律、金融等专业领域可能出现的繁体和简体用语差异,并且给出了清晰的对照和解释。 我发现,这本书的专业性非常高。它不仅仅停留在表面文字的转换,而是深入到词语的含义、法律条文的表述习惯,以及一些行业惯用的术语。这使得我在起草文件时,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用词的分寸,避免潜在的法律风险和沟通障碍。我曾经在一份重要的合作协议中,对一个关键的翻译词汇产生了犹豫,翻阅这本书后,我立刻找到了最贴切、最符合两岸法律习惯的表述。这大大提升了我的工作效率,也增强了我与台湾合作伙伴沟通的信心。对于任何需要在两岸进行商务活动的人士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评分我是一名对中国历史文化有着深厚感情的退休教师,我一直以来都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充满关注。《两岸用语繁简体对照表》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两岸语言文字的联系与差异。我年轻时学习的都是繁体字,后来因为历史原因,大陆推行简体字,我一直能理解和适应,但偶尔在阅读港澳台地区的古籍或文献时,还是会遇到一些用词上的困惑。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导览员,耐心地为我解释这些“新”的或者“旧”的表达方式。 这本书的编纂质量非常令人称道。它不仅收录了大量的词汇对照,还在词语的解释中融入了相当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比如,对于一些历史悠久的词汇,它会追溯其演变的过程,解释为何在两岸会有不同的发展。这种深度的讲解,对于我这样对历史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我尤其喜欢它在解释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词语时的严谨和准确,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在不同的社会语境下,这些文化符号是如何被理解和使用的。这本书让我感受到,文字是流动的,是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生命体,而这本书,恰恰是这种生命体的忠实记录者。
评分说实话,我入手《两岸用语繁简体对照表》的初衷,纯粹是为了解决一些在阅读中遇到的“梗阻”。我平时喜欢在网上浏览一些台湾的论坛和博客,偶尔也会淘一些台湾出版的书籍,但经常会被一些繁体字和特殊的词汇弄得一头雾水。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耐心地为我解开了这些困惑。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字词转换,而是有温度的解释。它会告诉你,为什么某个词在大陆是这样用的,而在台湾又是那样用,有时还会附上一些例句,让你能立刻感受到这个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我尝试着用它来对照阅读一些台湾的经济类和科技类文章,效果显著。原本需要反复斟酌、猜测才能理解的句子,现在可以一目了然。它还帮助我纠正了一些因为信息差而形成的固有观念。我一直以为某些词汇只是书面语,但这本书让我了解到,在台湾的日常交流中,它们同样非常普遍。这种“信达雅”的翻译和解释,让我觉得作者在编纂这本书时,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和智慧。它不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本充满人文关怀的作品,让我觉得自己在与那些我一直好奇的语言和文化进行更深层次的对话。
评分我本来对语言学之类的东西不太感冒,但《两岸用语繁简体对照表》这本书,却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让我体会到了文字的魅力和语言的演变。我是一个对流行文化比较敏感的人,经常在看一些台湾的电视剧、电影或者综艺节目的时候,听到一些大陆观众不太熟悉的词汇,比如“很有梗”、“不OK”、“靠北”之类的,当时就觉得很有意思,但又不明白具体是什么意思。这本书就帮我解决了这个问题,它把这些生活化的用语,以及一些书面上的差异,都整理得非常清楚。 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不像那种冷冰冰的工具书,而是非常有条理地组织内容。它会根据词语的类别,或者使用场景,进行分类整理,这样我查找起来就非常方便。而且,很多词语的解释,都配有生动的例子,让我能够立刻理解它的含义和用法,而不是死记硬背。我特别喜欢它对一些文化符号和网络用语的收录,这些都是反映当下社会生活和流行趋势的重要元素,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融入两岸的流行文化圈。这对于我这样喜欢追剧、追星的年轻人来说,简直就是福音!
评分这本《两岸用语繁简体对照表》简直是我近期阅读中最大的惊喜!作为一名对中国文化和语言演变一直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常常会在阅读港澳台地区出版的书籍时,遇到一些简体中文读者可能不太熟悉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以前,我只能靠着上下文的猜测,或者时不时地去网络上搜索,效率不高,而且有时难免会误解原意。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阅读体验。它以一种非常系统、清晰的方式,将两岸在书写和用语上的差异一一呈现出来。翻开这本书,你会发现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字词,而是更深入地触及到了词语的含义、使用习惯,甚至是一些历史文化背景的渊源。 我特别欣赏这本书的编排方式。它不是枯燥的字典式条目,而是更加贴近实际阅读场景。比如,在介绍一个繁体词时,它不仅会给出简体对照,还会详细解释这个词在特定语境下的具体意思,以及在台湾或香港地区是如何使用的。这种深入的讲解,让我不仅能理解眼前的文字,更能体会到语言背后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它让我明白,很多看似微小的差异,其实都折射出两岸不同的社会发展轨迹和文化积淀。我尤其喜欢它在解释一些习语和俗语时的处理方式,往往能让我恍然大悟,原来一直以来我读到的那些“奇怪”表达,背后有着如此有趣的来源和用法。对于喜欢阅读不同地区出版物的人来说,这绝对是一本必备的工具书,更是了解两岸文化的一扇窗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