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迴無條件的愛

找迴無條件的愛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親情
  • 傢庭
  • 自我成長
  • 情感
  • 心理學
  • 關係
  • 治愈
  • 幸福
  • 溝通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如果我過去的人生是從疑神者過渡到問神者的過程,那麼,散文一直是那疑神或問神的記錄。」這本書,就是陳玉慧嚮內探求,尋求人生導師的完整記錄。

  多年前她因為不明的病痛四處求醫,從東方靜坐、氣功、瑜珈到西方的心理分析治療,拜師足跡遍及印度、北美、日內瓦等地,陳玉慧經曆瞭漫長的尋醫與尋道的過程,而生理的痛苦也成為療癒內在創傷的起點。

  陳玉慧希望藉著整理修行的經過,與讀者分享措尼仁波切(Tsoknyi Rinpoche)的智慧,以及她如何從「利他」的練習中,找迴身心安定與平靜。

  她走過無數漫長及令人動容的療癒路程,最後遇見一段震撼人心的上師教誨.....

  「我曾經是自我情緒的受害者,被自己的過去所綁架,
  直到學習修止後,我纔覺知,原來我可以主宰自己的情緒和思維,從此,我成為一個有情緒但並非情緒化的人。」—陳玉慧

  華文世界最精鍊的創作者 陳玉慧
  繼《海神傢族》後,轉而深究自我之療癒力作

  她去過玫瑰園,她加入榮格學院,她走訪印度瑜珈大師……她來到奧地利阿爾卑斯山山頂……

  「山沉靜地坐落遠處,燦爛的陽光照進來,室內無比明亮,我卻嚮仁波切問瞭一個笨問題:您提到慈悲心非常重要,而我並沒有,還有必要留下來學習嗎﹖

  仁波切迴答:很多精進修行的人也經常這麼問,隻要開始修止,你便會意識到自己一直有慈悲心。慈悲心也是那無條件的愛。

  他說,去找迴那無條件的愛吧,去愛人如愛己。

  我淚如雨下,久久不能自己。」

作者簡介

陳玉慧

  在颱北讀中文係,去巴黎學戲劇錶演,到紐約外外百老匯當導演,後來留在德國擔任《聯閤報》駐歐特派員。曾獲颱灣文學奬長篇小說金典奬、香港浸會大學「紅樓夢奬」決審團奬及颱灣新聞評議會主辦的傑齣新聞人員奬等。當過演員和編劇,也導演過許多膾炙人口的大戲。去過許多戰爭和國際新聞的現場,訪問過無數國際領袖與菁英,多年來不定期為德語媒體《南德日報》及《法蘭剋福廣訊報》撰稿。被舞蹈傢林懷民譽為當代最動人的散文傢,文學評論傢陳芳明稱許為颱灣的「世界之窗」。暢銷作品《徵婚啓事》曾改編成舞颱劇及電影,轟動一時;而影射颱灣百年曆史的長篇《海神傢族》已翻譯成外語在國外齣版,被譽為颱灣百年來最重要的長篇小說之一。

好的,這是一份圖書簡介,內容不涉及《找迴無條件的愛》這本書本身,力求詳實、自然。 --- 《時間的縫隙:失落文明的考古發現與人類命運的沉思》 導言:被遺忘的迴響 在人類曆史的宏大敘事中,總有那麼一些章節被深埋於黃土之下,被時間的洪流衝刷得麵目全非。這些失落的文明,並非隻是博物館中的展品,它們是過去對我們現狀最深刻的拷問。本書《時間的縫隙:失落文明的考古發現與人類命運的沉思》,並非一部單純的考古報告,而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深度對話,探尋那些輝煌一時卻最終消亡的社會形態,試圖從中解讀齣關於文明興衰、技術極限以及人類未來走嚮的復雜密碼。 我們凝視的焦點,集中在三個截然不同卻又具有驚人相似命運的古代文明上:位於南美洲安第斯山脈深處的“卡亞文明”,一個在環境劇變中迅速崩潰的早期城市國傢;位於中亞沙漠腹地的“沙塔爾汗”,一個以高度復雜的灌溉係統和精密的星象學聞名,卻神秘消失的商業樞紐;以及北歐海岸綫上,一個尚未完全確定的鐵器時代海洋貿易網絡“歐斯特人”。 第一部分:塵封的印記——卡亞文明的興衰密碼 卡亞文明,一個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達到鼎盛的安第斯高地文明,其獨特之處在於其幾乎完全依賴梯田和復雜的地下水利係統維持著龐大的城邦人口。本書首先詳盡介紹瞭考古學傢如何在新近發掘的“雲巔之城”中發現瞭他們無與倫比的土木工程技術。 深入解析:環境適應與技術陷阱 我們通過對卡亞遺址土壤層和冰芯樣本的分析,重構瞭他們賴以生存的微氣候。卡亞人似乎掌握瞭某種我們尚未完全理解的生態平衡技術,使得他們在惡劣的高原環境下創造瞭富庶。然而,隨著長達兩個世紀的“大乾燥期”的來臨,他們的水利係統——盡管設計精妙——最終因水源枯竭而徹底癱瘓。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再將卡亞的衰亡簡單歸因於氣候變化,而是深入探討瞭“技術陷阱”——即過度依賴單一、高度專業化的技術體係,使其在麵對不可預測的環境壓力時,失去瞭必要的彈性(Resilience)。我們展示瞭卡亞精英階層在危機初期,如何因固守既有技術範式而錯失瞭嚮更可持續的遊牧生活方式轉型的機會。他們的文字記錄(刻在黑曜石闆上的象形符號)揭示瞭內部的社會張力,以及在資源分配極端不均下的群體恐慌。 第二部分:沙塔爾汗的商業脈絡與知識傳承 沙塔爾汗,一個活躍於公元3世紀至8世紀絲綢之路的樞紐,它並非以宏偉的紀念碑著稱,而是以其在貿易、金融和信息交換方麵的卓越能力而聞名。考古學傢發現的大量陶文書信和銅質計算闆,揭示瞭一個比我們此前想象中更為復雜的古代金融係統。 聚焦:跨文化交流與知識的脆弱性 沙塔爾汗的貿易路綫橫跨歐亞大陸,其貨幣體係引入瞭早期的“信用擔保”概念。我們發現的“契約圓盤”顯示,他們通過一套復雜的擔保人和見證人網絡來維護商業信譽,這甚至比中世紀歐洲的某些金融工具更為先進。 然而,沙塔爾汗的覆滅並非源於外敵入侵,而是由於其核心知識的丟失。本書推測,他們的社會結構極度依賴少數精通天文曆法和水利調控的“文士階層”。當一場突發的瘟疫或內部政變摧毀瞭這個核心群體後,整個城市的運行係統瞬間癱瘓。我們探討瞭:一個高度專業化、依賴少數精英維護其復雜基礎設施的社會,其知識的集中化是否反而成為瞭其最大的弱點?沙塔爾汗的故事,為現代社會對關鍵基礎設施和信息係統的依賴敲響瞭警鍾。 第三部分:歐斯特人的迷霧——海洋貿易與身份消融 與前兩者不同,歐斯特人並非一個以“城市”為中心的文明,而是一個鬆散但聯係緊密的鐵器時代北海貿易社群。他們留下的證據主要是在沉船殘骸和沿海定居點零星分布的工藝品和工具上。 探索:身份的流動性與文化的融閤 歐斯特人的特點是其驚人的文化適應性。他們的陶器上既有羅馬風格的幾何紋樣,也有北歐傳統的動物造型。他們的航海技術,特彆是對潮汐和磁場的早期應用,使其能進行遠距離的季節性遷徙和貿易。 本書通過對DNA比對和同位素分析的最新研究,揭示瞭歐斯特人群體的基因構成是高度混閤的,他們似乎不強調固定的“族群”身份,而是以“參與貿易網絡”為核心認同。他們沒有留下宏大的神廟或王陵,他們的“遺産”存在於商品和技術本身。 然而,隨著羅馬帝國對北歐貿易路綫的直接控製以及氣候帶的微小偏移,歐斯特人似乎並未“滅亡”,而是“融入”或“消融”瞭。他們的獨特貿易模式被更大的帝國體係吸收,其知識和身份標識逐漸被新的文化所覆蓋。我們思考,對於一個不追求永恒紀念碑,而專注於實時連接與交流的群體而言,他們的“消亡”是否僅僅意味著另一種形態的延續? 結論:鏡鑒未來——當我們審視逝去的文明 《時間的縫隙》的最終目的,是將這三段被遺忘的曆史,作為一麵麵棱鏡,摺射齣現代社會的睏境。從卡亞的生態脆弱性,到沙塔爾汗的知識集中風險,再到歐斯特人的身份消融,這些古代文明的命運並非孤立的事件,它們共同指嚮瞭文明演進中的一些基本張力:發展與可持續性、專業化與冗餘性、身份認同與全球化融閤。 本書拒絕提供簡單的答案或預言,而是邀請讀者與考古學傢一道,深入曆史的斷層,去感受那些曾經鮮活的生命,以及他們最終未能解決的難題。時間或許帶走瞭他們的物質存在,但他們留下的教訓——關於適應、關於傲慢、關於連接——依然在迴響,等待著每一個試圖理解自身前途的現代人去傾聽。閱讀本書,即是參與這場跨越韆年的對話。 ---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玫瑰盛開的魔山角落
先是頭疼,再是耳鳴,最後便是失眠和焦慮。我去瞭內科耳鼻喉科,再不然便是骨科,幾乎生活的大半時光都花在看醫生這件事。疼痛像一把刀架在我頸上,耳朵居然整天像夏蟬作響,我從此再也無法平靜地睡眠。

榮格、星座,與我
從前的我對人生的態度多少較悲觀,對自己也嚴苛有加,因為父母沒閑暇或心力愛護我,而我同時感受不到任何人的愛,孤獨的我因此逐漸成為自己的嚴格父母,永遠給自己訂下無法達成的高標準,不斷責備自己不夠好。

練功勝過買保險?
這長期慢性疼痛逐漸造成憂鬱癥降臨,真是古人說的,久病厭世。友人知道我對抗病痛的曆程這麼辛苦,便說瞭一句:你現在處於生命最好的時光,卻每天在看病?此話一齣,我的眼淚當場流瞭下來。

遇見上師流淚
我問措尼仁波切一個笨問題:您提到慈悲心,而我並沒有,還有必要繼續留下來學嗎?上師說,慈悲心可以培養和纍積,你隻要開始你便會意識到,其實你一直都有慈悲心。我不知道為何已淚流滿麵。

五個我
我曾遇過幾位老師不約而同說,「妳在當陳玉慧。」我自以為陳玉慧在彆人的想法裏,是個作傢,或許還是個有成就的人。我為瞭社會的意義,為瞭那個陳玉慧在過活。如果彆人冒犯瞭那個我,我就心生不悅,甚至沮喪起來。

達賴喇嘛與社會之我
一位美國非常有名的女記者問達賴:「你希望未來的人們怎麼記得你?」達賴迴答,他對名聲沒有興趣,「做為一介和尚,廣義而言,你應該為人行善,你不該期待有什麼迴報,不該期望你的名字留在曆史上。」

人生如一場虛幻電影
我們自己便在演生老病死這一齣永恆的戲碼。編劇就是共業,導演就是「無明」,我們常常沒知覺地跟著演下去。一旦我們能用夢或電影的隱喻去理解生命的虛幻,那麼我們已經百分之八十可以做修止瞭。

細微身識書
自從我知道自己的細微身容易受傷後,也就容易感受彆人的細微身,也查覺到彆人的細微身不怎麼健康。身體病痛有一半是從細微身而來,細微身齣瞭問題,就容易生病。我現在更容易原諒彆人,因為我們看到他們的細微身得瞭病,其實和我一樣可憐。

修止的起點
學修止就是要在生活中念念分明,但是當時當刻也許不夠分明,但你可以過些時候迴頭觀照當時當刻的念頭,希望看清楚自己,看清楚真相。我成為我的情緒馴獸師。從此是一個有情緒的人,但不是情緒化的人。

修止與執著
有時我們處於無明或和無明的人相處,真得為自己和這些無明創造齣多一點空間,那便是所謂的幽默感。所有可以為自己心靈創造空間的人都有無比的幽默感,我的老師措尼仁波切便是這樣的人。

藝術工作者與修止
當我開始注意到自己的習性,我也很願意去反方嚮嘗試,通常這嘗試帶給我蠻多的喜悅。過去那種憂愁的本性我還是有,事情不順便感到憂愁要來瞭,當我意識到這點時,我就「哈哈哈」地笑,奇怪的是,這笑後來就成真瞭。

發心、虔誠心、慈悲心
一般人常把「愛自己」掛在嘴邊。其實隻要學修止,就無法不愛自己,你容納自己、觀看自己、欣賞自己,不祗是念頭情緒,也可以是五髒六腑。觀看它們,要它們多休息,那纔是真正的愛自己。

說不齣我愛你
西方的心理分析師常說,「如果那個第一個該愛你的人不愛你,那你就很倒楣。」母親是孩子在這世間第一個親密的人,她應該愛我,倘若她不如此做,我終生將不會明白,何謂愛和真情……

最差勁的佛教徒
我討厭吝嗇之人,但可能自己為人也不夠慷慨。布施隻是利他的演練,我開始常常做。做久瞭,按照仁波切的看法,可能慈悲心也會增大。布施現在於我像是刻意的練習,我希望練習久瞭,真的會有多一些悲憫。

後記

附錄
措尼仁波切簡介

圖書序言

後記

  東方文化有不少佛教教義,很多道理我們從小聽到大,比方說,我父親以前便常對我們說「知足常樂」,我少時認為這種道理非常俗氣和可憎,「我乾嘛知足常樂啊,我要與眾不同,我乾嘛知足,我一知足,我就停在那裏,不會進步瞭,我是很酷的藝術傢耶。知足常樂是給山上的老人聽的,跟我有什麼關係啊!? 」

  因為那時我的人生處於無明狀態,雖然聽過許多重要道理,卻無法體會那些道理。又比如,很多人也說,「退一步海闊天空」,我們會覺得陳腔爛調,會認為「退一步海闊天空」那種人根本就是阿Q嘛,自欺欺人。無明的人也會把「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當成是一句成語而已。這些年來,我開始對這些過去的大道理有全新的審視。

  過去的求道中,無論是去榮格學院或是學星座學,或讀奧修、托勒、剋裏希納穆提或佩瑪丘卓的書,確實學到很多東西,那些句子當然聽起來都很不錯,這些書都很好讀,讀瞭很感動,因為他們也都是過來人,可是,沒有上師,沒有心法,真的還難修行。很多人都在求一個心法,心法很多,但要找到適閤自己的心法,也需要用心。

  我其實常常追問,人生的目的是什麼?

  有時我們追風箏,或是追月亮,追著追著,我們也忘瞭動機是什麼。迴到最初,去檢驗動機,更容易發現自己,恐懼與希望,人就是會在這二個光譜中擺盪。

  修習藏教需要個上師,我的上師便是措尼仁波切,但並不錶示我就不能再接觸彆的老師或去上藏教之外的課程。我並不拘泥,也在youTube和彆的老師學習,例如明珠仁波切,他是措尼的弟弟,他也以用唱誦、打鼓、跳舞的方式做修止。明珠仁波利小時候被送去禪院上課,被寺廟裏的氣氛有點震懾到,經曆瞭好幾年有過恐慌癥,但他是真的靠練習修止,練好瞭。好多年前,美國一個科學研究想知道修行者的π波是否真的比較長,結果明珠仁波切的波長最長,所以得到瞭「世界最快樂的人」的稱號。

  我也去上索甲仁波切的課,同時也非常喜歡宗薩仁波切,宗薩仁波切本人是個藝術傢,拍過電影,他講道的方式和措尼截然不同,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風格,我喜歡讀宗薩仁波切的書。索甲仁波切英文非常好,因為英文無礙,大概是眾多老師裏唯一可用英文把心法講得最透徹的人,幽默而且直指人心。

  我學佛的動機最初是因為自己活得很不愉快,恐懼心很大,生活很茫然,想要明心見性。這樣學瞭一年兩年,今年到瑞士琵雅登伯格閉關時,我幾幾乎又忘瞭我的學佛動機,傻傻地問老師:「我乾嘛學修止,我不知道我的動機是什麼瞭。」老師告訴我這幾個字:「因為你要free from everything。」那一剎那,我好感謝老師,是啊,就是要學會在人世間不執著,因為我過去是那麼的攀緣,執著在我不定的心性上,而覺得不快樂,學瞭修止,開始有所改變,卻又慢慢忘瞭自己動機。所以我想,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要迴到發心,也就是要從動機開始問起,所以,當你發心變弱時,可以迴到這層麵去想。

  不過,就算是小動機也沒關係,如果你學修止是要自己身體好一點,心情不要那麼亂,也無妨。但真正的發心,當然是要無私利他纔會更好。我因為練瞭修止,跟老師學佛法之後,覺得自己變得更無畏更無懼,比較能夠同情他人,更願意幫助他人,希望更多人來學這佛法,我也願意拿齣自己所有的東西跟彆人分享。

  說真的,我以前是那個不分享的人,現在倒是覺得自己願意分享瞭,因為,我感受到,能和彆人分享是幸福的,因為你還有東西可以給彆人。我以前常在想像我以後要過什麼樣的生活,自從接觸佛法後,我比較會問的是,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變化是逐漸發生,並不劇烈,我逐漸想成為一個利他的人,以什麼方式,我不知道,但絕對不是堆一堆錢磚發錢。可以怎麼樣幫助人?我現在會想這種問題,以前我總覺得,自己的事都忙不完瞭,那有時間管他人?我甚至也想過,如果有一天自己的修行更精進瞭,又有人想學,我也可以教人,這是我的大轉變。

  以前颱灣賣咖啡有個廣告詞「好東西要和好朋友分享」,我現在覺得自己就是這種心情。我以前對「分享」這兩字充滿排斥,「什麼叫分享?」我一聽到彆人說這個字便有一種反感,尤其有人愛說share這個英文字,所謂的share就是你付你的我付我的,根本就不是什麼share。那時,我覺得大傢都在騙自已,我不要騙自己,所以我不要分享……現在我覺得自己太執著瞭,也很可笑,其實我也沒什麼好分享的,我走少人走的路,人傢也不懂我,我怎麼分享?而且我可能有某種優越感,覺得既然彆人不懂,我就不用講那麼多,或者我也怕麻煩,彆人不懂,我還要去解釋嗎?

  以前作為創作者,我不能把我的故事說齣去,不能把我好的點子說齣去,萬一被偷瞭,彆人就會馬上跟上,甚至可能寫得比我更好。當然,這也和我從事新聞工作有關,我有個綫索,那是我的,在發佈之前,我都不能跟彆人分享,這是職業的要求,慢慢也變成我的習性,好像很多事情不能馬上和彆人分享。我現在分清楚瞭,若是資訊,有時效性,也許不能立刻分享,不過這樣的分享也不重要,比較重要的是智慧、慈悲之類的東西,或是金錢、物資的救助,那是可以馬上救助到需要的人。

  三年來我常讀佛書或與佛書有關的書,不太讀文學書瞭。之所以如此,可能因為所有的文學書對我來說,都隻是作傢辛苦地在描述輪迴世界,是作者的細微身所看到的世界,我對那些細微身世界開始不是那麼有興趣。當然,其中一定也有非常有趣的,但我慎選其書,也就讀得愈來愈少。

  而且,我自己文學創作也脫不瞭自己的輪迴世界,我且希望自己再多精進修止,能夠提昇自己的寫作。

  現在寫作時,我還沒有辦法把「寫作的技藝」與「對心法的理解」結閤在一起,我目前把兩個分開,譬如我幫老師寫一本書,但我絕對不是修法有成的人,而隻是個幫老師整理,但在寫小說時,我在實現那個社會之我,在自己的生活裏提煉創作的養份,但我把那些生活中的吉光片羽用寫作的技藝錶現齣來,重點在感官和精神世界,找齣藝術性並錶現齣來。

  修止會訓練我們對自己的念頭有所觀看,所以在寫作時,我比較有「一粒沙見一世界」的譬喻能力,但這一部分也不過是增進自己的寫作技藝部分,如今,我開始認為,修止真正對作傢的影響很大,有瞭菩提心,如果還可以運用寫作技巧,作傢一定可以做更大的書寫轉換。

  我相信,有一天我也會有所轉變。

圖書試讀

玫瑰盛開的魔山角落

記得小時候,我的夢想是住在夏威夷,每天去遊泳曬太陽。我那時做夢也想不到吧,長大的我,竟然在德國住進精神療養院,「玫瑰的角落」(Rosenecke),這是位於南德阿爾卑斯山附近一傢專收心理病患的醫院。

西元二韆年那年,我深陷身體的痛苦已有好一段時日,這病說來可笑,是因為一顆牙齒,由於這牙齒的高度失調,從此讓我陷入奇怪難解的疼痛。也許虛榮心實在太重瞭,一直認為自己牙齒不夠白,也或許實在太閑瞭,居然有空在牙齒上大做工程。問題是愛美絕不能偷懶,我卻懶到隻肯在對門的牙醫診所治療,他不能算庸醫,但是有一顆假牙卻完全做錯瞭,開始瞭多年的惡夢。

先是頭疼,再是耳鳴,最後便是失眠和焦慮。多少次,我坐在牙醫診所等候應診,我去瞭內科耳鼻喉科,再不然便是骨科,幾乎生活的大半時光都花在看醫生這件事。

那時,疼痛像一把刀架在我頸上,使我無所適從,尤其耳朵居然整天像夏蟬作響,我從此再也無法平靜地睡眠瞭。我開始不停看醫生,從慕尼黑到柏林,甚至歐洲各地,隻要聽到哪裏有名醫,我和明夏便會一地又一地的拜訪。

有一次,我們從慕尼黑遠道到丹麥邊境去看一位德國骨科名醫。經過瞭長久的等候,終於得到他的接見。他仔細看著X光圖,迴頭對我說,「您的疼痛,是因為您住在異鄉。」他以很權威態度,似乎在嘲笑我般地解說病情,「您的身體以這種方式抗議。」我要離去前,他突然微笑看著我說:﹁您知道嗎?我覺得您應該去跳舞……」我愈來愈疑惑,也愈來愈惶恐,因為這些名醫都沒法
解開我的病謎。

那時,慕尼黑有一傢大醫院成立瞭疼痛中心,專為身體齣現莫名疼痛的患者檢查與治療。我因為長期找不齣病因,最後也隻好去瞭。那是一整天的檢查,從X光到核磁共振,驗血驗尿等等,一個醫生群共同為我應診,他們問瞭好多問題,主治醫師是一位年輕時尚的男醫師,他詳細地看著我的檢驗報告,然後微笑告訴我:「我有一個好主意,你去基姆湖(Chiemsee)的「玫瑰的角落」吧,那裏對你一定很好。」那時,我並不知道,疼痛醫生若找不到解藥,就隻會把患者送去玫瑰的角落。基姆湖是德國一個名湖,風景優美,可能是德國最美的湖之一。我當時沒想得太嚴重,「玫瑰的角落」,這個名字聽起來很浪漫,但其實就是精神病院。

當時我傢樓上正在修建房子,每天施工搞得震天價響,光噪音就夠我心煩瞭,我想,也好,如果可以去玫瑰的角落住一陣子,剛好可以躲過噪音,也不錯啊,就毫不考慮地對醫生說:「我要去,我想盡快齣發。」於是醫生給我開處方和證明,我就去瞭。

那時我已走投無路,疼痛跟著我,我也想知道,或許那些醫生說得沒錯,我沒有病,而是心病,即然我人在德國,何不聽從德國醫生的建議?

我因此在玫瑰的角落待瞭一個月。那裏有點像德國大作傢托馬斯曼的《魔山》所描述的地方,你到瞭一個山上去,在一個世外桃源,那裏到處都是病人,生活在一個醫療體製內,其實,對我而言,就是整個德國社會的縮影。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名字叫《找迴無條件的愛》,光聽名字就覺得很療愈,很吸引我。我最近一直處於一種有點迷茫的狀態,感覺生活裏缺少瞭點什麼,好像很多關係都濛上瞭一層濾鏡,變得不再純粹。我常常在想,是不是我太苛求瞭,是不是我自己的心太硬瞭,纔感受不到那種純粹的、不求迴報的愛。這本書的齣現,就像在茫茫大海中看到瞭一個燈塔,讓我覺得或許我能夠找到答案,能夠重新連接自己內心深處最柔軟的部分。我一直覺得,所謂“無條件的愛”,並不是說要被無理由地寵溺,而是能夠不帶評判地去接納自己和他人,不因為對方的缺點、錯誤或者達不到自己的期望而産生抱怨和疏離。這種愛,就像陽光雨露一樣,滋養著生命,讓一切都能自在地生長。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我走進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重新審視自己與世界的關係,找到那份被遺忘的純真和溫暖。特彆是對於成長過程中,一些不愉快的經曆,可能讓我們對愛産生瞭誤解,甚至是恐懼,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療愈那些傷痕,讓我能夠再次敞開心扉,去擁抱那些真正珍貴的情感。

评分

讀到《找迴無條件的愛》這個書名,我的第一反應是,這本書大概會談論到很多關於親子關係、伴侶關係,甚至是朋友關係中,我們常常遇到的睏境。我們是不是在不知不覺中,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彆人,用自己的期望去框定彆人,從而讓愛變得不再自由?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理解,什麼是真正的“無條件”,它不是沒有原則,也不是縱容,而是一種接納,一種看到對方的脆弱和不完美,依然能夠選擇去愛和支持。我尤其好奇,書中會不會探討如何在與人相處時,保持自己的界限,同時又能給予對方全然的愛?這似乎是一個悖論,但如果能夠找到其中的平衡點,那將是無比寶貴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實用的方法,讓我能夠將書中的道理運用到我的日常生活中,去改善我的人際關係,去修復那些可能因為誤解和隔閡而産生的裂痕。我渴望找迴那種純粹的、能夠療愈人心的愛,那種能夠讓我感到安心和踏實的愛。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找迴無條件的愛》,一下子就戳中瞭我的心。我總覺得,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渴望著一份純粹的愛,一份不被外界乾擾、不被條件限製的愛。但是,在成長的過程中,很多經曆都會讓我們對愛産生疑慮,甚至恐懼。有時候,我們會因為害怕受傷,而選擇封閉自己,不願意去付齣,或者不願意去接受。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個溫柔的引導者,幫助我重新認識愛,認識那個在關係中真實的自己。我期待它能夠探討,如何在復雜的現實環境中,依然能夠保持一顆願意去愛、願意去付齣的心。我特彆想知道,書中會不會涉及如何處理那些我們曾經受到過的傷害,以及如何從這些傷害中走齣來,重新拾起對愛的信心。在我看來,找迴無條件的愛,不僅僅是對他人,更是對自己。隻有先學會無條件地愛自己,纔能真正地去愛彆人。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給我帶來一些深刻的洞察,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愛,更好地去實踐愛,從而讓我的生活變得更加豐盈和溫暖。

评分

我一直覺得,“無條件的愛”這個概念,聽起來很美好,但執行起來卻無比睏難。尤其是在現代社會,生活壓力大,人際關係復雜,我們很容易就把自己的需求、期望,甚至是不安全感,投射到彆人身上,然後期待彆人能夠完全滿足我們。這本身就是一種有條件的愛,因為我們愛的是那個符閤我們預期的“彆人”,而不是那個真實的“彆人”。《找迴無條件的愛》這本書,如果真的能夠觸及到這個核心問題,那它就太有價值瞭。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理解,什麼纔是真正的無條件的愛,它不應該是盲目的犧牲,也不應該是縱容,而是一種深刻的理解、包容和尊重。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案例分析,或者作者的親身經曆,讓我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無條件的愛”是如何在現實生活中運作的。我尤其想知道,如何纔能在一段關係中,既保持自我,又能給予對方全然的接納。這其中的平衡之道,是我一直以來都在探索的難題。希望這本書能為我提供一些新的思路,讓我能夠更加智慧地去經營自己的人際關係,特彆是那些我珍視的情感。

评分

拿到《找迴無條件的愛》這本書的時候,我其實是帶著一絲 skepticism(懷疑)的。市麵上關於“愛”的書太多瞭,很多都顯得空泛,流於錶麵,說一些大傢都知道的道理,但卻無法真正觸及人心。然而,這本書的書名卻有一種莫名的力量,它直擊我內心深處最渴望的部分。我常常思考,為什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會變得如此復雜,充滿瞭算計和條件?我們是不是在不知不覺中,為愛設置瞭太多的障礙?我渴望找到一種能夠超越物質、超越外在錶現的愛,一種能夠讓我感到真正被理解、被接納的愛。這本書會不會像一本心靈的指南針,指引我走齣那些復雜的情感迷宮?我希望它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方法和思考路徑,讓我能夠一步步地去實踐,去體驗。我尤其關心的是,書中會不會探討到如何處理那些讓我們感到受傷的關係,如何在不傷害自己的前提下,重新找迴對愛的信心。有時候,感覺自己像一個枯萎的花朵,渴望著一場及時的甘霖,而這本書,會不會就是我一直在等待的那場雨呢?我期待它能帶給我一些啓發,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愛的本質,並勇敢地去追求和守護那份純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