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无条件的爱

找回无条件的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如果我过去的人生是从疑神者过渡到问神者的过程,那么,散文一直是那疑神或问神的记录。」这本书,就是陈玉慧向内探求,寻求人生导师的完整记录。

  多年前她因为不明的病痛四处求医,从东方静坐、气功、瑜珈到西方的心理分析治疗,拜师足迹遍及印度、北美、日内瓦等地,陈玉慧经历了漫长的寻医与寻道的过程,而生理的痛苦也成为疗癒内在创伤的起点。

  陈玉慧希望借着整理修行的经过,与读者分享措尼仁波切(Tsoknyi Rinpoche)的智慧,以及她如何从「利他」的练习中,找回身心安定与平静。

  她走过无数漫长及令人动容的疗癒路程,最后遇见一段震撼人心的上师教诲.....

  「我曾经是自我情绪的受害者,被自己的过去所绑架,
  直到学习修止后,我才觉知,原来我可以主宰自己的情绪和思维,从此,我成为一个有情绪但并非情绪化的人。」—陈玉慧

  华文世界最精鍊的创作者 陈玉慧
  继《海神家族》后,转而深究自我之疗癒力作

  她去过玫瑰园,她加入荣格学院,她走访印度瑜珈大师……她来到奥地利阿尔卑斯山山顶……

  「山沉静地坐落远处,灿烂的阳光照进来,室内无比明亮,我却向仁波切问了一个笨问题:您提到慈悲心非常重要,而我并没有,还有必要留下来学习吗﹖

  仁波切回答:很多精进修行的人也经常这么问,只要开始修止,你便会意识到自己一直有慈悲心。慈悲心也是那无条件的爱。

  他说,去找回那无条件的爱吧,去爱人如爱己。

  我泪如雨下,久久不能自己。」

作者简介

陈玉慧

  在台北读中文系,去巴黎学戏剧表演,到纽约外外百老汇当导演,后来留在德国担任《联合报》驻欧特派员。曾获台湾文学奖长篇小说金典奖、香港浸会大学「红楼梦奖」决审团奖及台湾新闻评议会主办的杰出新闻人员奖等。当过演员和编剧,也导演过许多脍炙人口的大戏。去过许多战争和国际新闻的现场,访问过无数国际领袖与菁英,多年来不定期为德语媒体《南德日报》及《法兰克福广讯报》撰稿。被舞蹈家林怀民誉为当代最动人的散文家,文学评论家陈芳明称许为台湾的「世界之窗」。畅销作品《征婚启事》曾改编成舞台剧及电影,轰动一时;而影射台湾百年历史的长篇《海神家族》已翻译成外语在国外出版,被誉为台湾百年来最重要的长篇小说之一。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玫瑰盛开的魔山角落
先是头疼,再是耳鸣,最后便是失眠和焦虑。我去了内科耳鼻喉科,再不然便是骨科,几乎生活的大半时光都花在看医生这件事。疼痛像一把刀架在我颈上,耳朵居然整天像夏蝉作响,我从此再也无法平静地睡眠。

荣格、星座,与我
从前的我对人生的态度多少较悲观,对自己也严苛有加,因为父母没闲暇或心力爱护我,而我同时感受不到任何人的爱,孤独的我因此逐渐成为自己的严格父母,永远给自己订下无法达成的高标准,不断责备自己不够好。

练功胜过买保险?
这长期慢性疼痛逐渐造成忧郁症降临,真是古人说的,久病厌世。友人知道我对抗病痛的历程这么辛苦,便说了一句:你现在处于生命最好的时光,却每天在看病?此话一出,我的眼泪当场流了下来。

遇见上师流泪
我问措尼仁波切一个笨问题:您提到慈悲心,而我并没有,还有必要继续留下来学吗?上师说,慈悲心可以培养和累积,你只要开始你便会意识到,其实你一直都有慈悲心。我不知道为何已泪流满面。

五个我
我曾遇过几位老师不约而同说,「妳在当陈玉慧。」我自以为陈玉慧在别人的想法里,是个作家,或许还是个有成就的人。我为了社会的意义,为了那个陈玉慧在过活。如果别人冒犯了那个我,我就心生不悦,甚至沮丧起来。

达赖喇嘛与社会之我
一位美国非常有名的女记者问达赖:「你希望未来的人们怎么记得你?」达赖回答,他对名声没有兴趣,「做为一介和尚,广义而言,你应该为人行善,你不该期待有什么回报,不该期望你的名字留在历史上。」

人生如一场虚幻电影
我们自己便在演生老病死这一出永恆的戏码。编剧就是共业,导演就是「无明」,我们常常没知觉地跟着演下去。一旦我们能用梦或电影的隐喻去理解生命的虚幻,那么我们已经百分之八十可以做修止了。

细微身识书
自从我知道自己的细微身容易受伤后,也就容易感受别人的细微身,也查觉到别人的细微身不怎么健康。身体病痛有一半是从细微身而来,细微身出了问题,就容易生病。我现在更容易原谅别人,因为我们看到他们的细微身得了病,其实和我一样可怜。

修止的起点
学修止就是要在生活中念念分明,但是当时当刻也许不够分明,但你可以过些时候回头观照当时当刻的念头,希望看清楚自己,看清楚真相。我成为我的情绪驯兽师。从此是一个有情绪的人,但不是情绪化的人。

修止与执着
有时我们处于无明或和无明的人相处,真得为自己和这些无明创造出多一点空间,那便是所谓的幽默感。所有可以为自己心灵创造空间的人都有无比的幽默感,我的老师措尼仁波切便是这样的人。

艺术工作者与修止
当我开始注意到自己的习性,我也很愿意去反方向尝试,通常这尝试带给我蛮多的喜悦。过去那种忧愁的本性我还是有,事情不顺便感到忧愁要来了,当我意识到这点时,我就「哈哈哈」地笑,奇怪的是,这笑后来就成真了。

发心、虔诚心、慈悲心
一般人常把「爱自己」挂在嘴边。其实只要学修止,就无法不爱自己,你容纳自己、观看自己、欣赏自己,不祗是念头情绪,也可以是五脏六腑。观看它们,要它们多休息,那才是真正的爱自己。

说不出我爱你
西方的心理分析师常说,「如果那个第一个该爱你的人不爱你,那你就很倒楣。」母亲是孩子在这世间第一个亲密的人,她应该爱我,倘若她不如此做,我终生将不会明白,何谓爱和真情……

最差劲的佛教徒
我讨厌吝啬之人,但可能自己为人也不够慷慨。布施只是利他的演练,我开始常常做。做久了,按照仁波切的看法,可能慈悲心也会增大。布施现在于我像是刻意的练习,我希望练习久了,真的会有多一些悲悯。

后记

附录
措尼仁波切简介

图书序言

玫瑰盛开的魔山角落

记得小时候,我的梦想是住在夏威夷,每天去游泳晒太阳。我那时做梦也想不到吧,长大的我,竟然在德国住进精神疗养院,「玫瑰的角落」(Rosenecke),这是位于南德阿尔卑斯山附近一家专收心理病患的医院。

西元二千年那年,我深陷身体的痛苦已有好一段时日,这病说来可笑,是因为一颗牙齿,由于这牙齿的高度失调,从此让我陷入奇怪难解的疼痛。也许虚荣心实在太重了,一直认为自己牙齿不够白,也或许实在太闲了,居然有空在牙齿上大做工程。问题是爱美绝不能偷懒,我却懒到只肯在对门的牙医诊所治疗,他不能算庸医,但是有一颗假牙却完全做错了,开始了多年的恶梦。

先是头疼,再是耳鸣,最后便是失眠和焦虑。多少次,我坐在牙医诊所等候应诊,我去了内科耳鼻喉科,再不然便是骨科,几乎生活的大半时光都花在看医生这件事。

那时,疼痛像一把刀架在我颈上,使我无所适从,尤其耳朵居然整天像夏蝉作响,我从此再也无法平静地睡眠了。我开始不停看医生,从慕尼黑到柏林,甚至欧洲各地,只要听到哪里有名医,我和明夏便会一地又一地的拜访。

有一次,我们从慕尼黑远道到丹麦边境去看一位德国骨科名医。经过了长久的等候,终于得到他的接见。他仔细看着X光图,回头对我说,「您的疼痛,是因为您住在异乡。」他以很权威态度,似乎在嘲笑我般地解说病情,「您的身体以这种方式抗议。」我要离去前,他突然微笑看着我说:﹁您知道吗?我觉得您应该去跳舞……」我愈来愈疑惑,也愈来愈惶恐,因为这些名医都没法
解开我的病谜。

那时,慕尼黑有一家大医院成立了疼痛中心,专为身体出现莫名疼痛的患者检查与治疗。我因为长期找不出病因,最后也只好去了。那是一整天的检查,从X光到核磁共振,验血验尿等等,一个医生群共同为我应诊,他们问了好多问题,主治医师是一位年轻时尚的男医师,他详细地看着我的检验报告,然后微笑告诉我:「我有一个好主意,你去基姆湖(Chiemsee)的「玫瑰的角落」吧,那里对你一定很好。」那时,我并不知道,疼痛医生若找不到解药,就只会把患者送去玫瑰的角落。基姆湖是德国一个名湖,风景优美,可能是德国最美的湖之一。我当时没想得太严重,「玫瑰的角落」,这个名字听起来很浪漫,但其实就是精神病院。

当时我家楼上正在修建房子,每天施工搞得震天价响,光噪音就够我心烦了,我想,也好,如果可以去玫瑰的角落住一阵子,刚好可以躲过噪音,也不错啊,就毫不考虑地对医生说:「我要去,我想尽快出发。」于是医生给我开处方和证明,我就去了。

那时我已走投无路,疼痛跟着我,我也想知道,或许那些医生说得没错,我没有病,而是心病,即然我人在德国,何不听从德国医生的建议?

我因此在玫瑰的角落待了一个月。那里有点像德国大作家托马斯曼的《魔山》所描述的地方,你到了一个山上去,在一个世外桃源,那里到处都是病人,生活在一个医疗体制内,其实,对我而言,就是整个德国社会的缩影。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