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佛教的发展史为经,基本义理为纬,呈现佛学思想的概念与流变。内容依佛陀的基本教法、缘起思想、心识论、无我思想、佛性思想、二谛说、语言观、修行观、慈悲观、生死智慧与终极关怀等十个主题,阐释佛教的观念史脉络与宗教旨趣。
本书通盘地介绍佛学思想,同时也反映了当代佛学的研究成果,读者可以透过本书适切地了解佛教义理,并借以重新检视自己所知的佛教信仰内容。
作者简介
林朝成
台湾宜兰人,一九五七年生,台湾大学哲学博士。曾任成功大学佛学中心主任、成大宗教与文化学报主编、台南市社区大学校长,现任成功大学中文系教授,负责教授「佛学概论」、「中国佛学专题」、「中国美学专题」、「中国自然思想专题」、「环境伦理学」等课程。着有多部相关专书。
郭朝顺
台湾基隆人,一九六五年生,中国文化大学哲学博士。曾任华梵大学哲学系主任,现任华梵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华梵人文学报主编,负责教授「佛学概论」、「天台宗哲学」、「华严宗哲学」、「佛教文化哲学」等课程。着有多部相关专书。
最近我一直觉得自己的生活状态有些停滞不前,虽然表面上一切都还算顺利,但内心总有一股莫名的空虚感。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这本《佛学概论(修订二版)》。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非常“实在”。它没有那些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故弄玄虚的神秘感,而是从最基本、最根本的问题入手,探讨生命的本质。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开篇就点破了“苦”是人生常态,这一下子就引起了我的共鸣。因为很多时候,我们都在试图逃避痛苦,但这本书却告诉我们,理解痛苦,才是解决痛苦的第一步。 作者在讲解“八正道”的时候,也让我受益匪浅。他将“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这些概念,用非常贴近生活的方式进行解读。比如“正语”,不仅仅是说不能说谎,还包括了说话要有益,不伤害他人,等等。这些细致的讲解,让我明白了佛法并非是脱离现实的空谈,而是可以落实到我们日常的一言一行中的。 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禅定”的阐述。很多时候,我们提到禅定,就觉得是高深莫测的修行,但作者在这本书里,将其描述成一种通过专注和觉察来提升内心平静的方法。他引导我们认识到,即使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练习,来培养内心的稳定。 这本书的修订二版,我相信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所提升,让读者能更全面地理解佛学。这本书没有强迫我去相信什么,而是提供了一种观察世界、认识自己的新视角。读完之后,我觉得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宁静,对生活也多了一份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本《佛学概论(修订二版)》真的是太及时了!身处台湾这个充满人文气息又快速变化的社会,很多时候会觉得内心有点找不到着力点。我一直对佛教的教义和精神有浓厚的兴趣,但又苦于无从下手,市面上的书籍大多过于学术化,要么就是太过浅显,难以深入。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为我打开了一扇门。 我特别欣赏它那种循序渐进的编排方式。从最基本的佛教概念讲起,比如“苦”、“集”、“灭”、“道”,这些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但真正理解其内涵,却是需要一番智慧的。作者没有直接抛出深奥的理论,而是通过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以及清晰的逻辑推理,让我们逐渐领悟佛教的核心思想。我记得其中一章在解释“无常”的时候,举了一个关于潮汐的例子,让我豁然开朗,原来我们所执着的一切,如同潮水般,终究会退去,理解了这一点,反而能更平静地面对生活中的起伏。 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并没有将佛教视为一套僵化的教条,而是强调了佛法的实践性和生命力。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慈悲”和“智慧”的论述。作者不仅仅是告诉我们什么是慈悲,更是指引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慈悲心,如何在面对冲突时运用智慧化解。这对于我这种常常在工作和人际关系中感到困惑的人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反思自己的行为,思考如何能做得更好。 这本书的修订二版,感觉在内容的更新和编排上都下了不少功夫。虽然我没有对比过初版,但整体的流畅度和逻辑性都非常出色。语言方面,没有过于艰涩的术语,即使是第一次接触佛学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而且,作者在书中引用了不少经文和祖师大德的开示,这些都为理解理论提供了宝贵的佐证,也增添了书的厚重感。 总而言之,《佛学概论(修订二版)》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荐的书。无论是对佛学有初步了解,还是希望深入探索的读者,都能从中获益良多。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介绍,更是一本引导我们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并提升生命品质的指南。读完之后,我觉得自己的心境似乎变得更加平和,对生活的看法也更加豁达了。
评分老实说,我一直是个对宗教哲学有点戒备的人,总觉得那些东西离现实生活太远。但最近因为一些生活上的压力,开始思考一些更深层的问题,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开了这本《佛学概论(修订二版)》。没想到,它彻底颠覆了我之前的刻板印象! 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没有上来就讲那些神神叨叨的东西,而是非常落地地从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烦恼”入手。作者用非常生动、甚至有点幽默的笔触,剖析了为什么我们会烦恼,是什么在制造这些烦恼。读到那些关于“我执”和“贪嗔痴”的解释时,我简直要拍案叫绝,那不就是我每天都在上演的生活剧吗?作者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生活导师,把我们内心深处的困惑给一层层剥开了。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于“因缘”的阐释。我以前总觉得很多事情是偶然的,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才明白一切的发生都不是凭空而来的,都有其前因后果。比如,书中讲到人际关系的建立,不是靠运气,而是我们过去的言行累积而成。这个观点让我对很多曾经觉得不公平的事情有了新的理解,也开始更加审慎地对待自己现在的行为。 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吸引我。作者的文字功底很扎实,但又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枯燥乏味。他会用很多比喻,比如把佛法比作“良药”,把众生比作“病人”,一下子就拉近了距离。更让我感动的是,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那种关怀和慈悲,不是说教,而是真切地希望我们都能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这本书的修订二版,我想在内容上肯定更加完善和精炼了。虽然我没读过初版,但就这本给我带来的启发而言,已经非常大了。它没有给我灌输任何“必须信什么”的观念,而是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和生命的方式,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评分身为一个在台北生活了多年的上班族,每天被工作和生活的琐事缠身,内心总是有些焦躁不安。偶然的机会,朋友推荐了这本《佛学概论(修订二版)》,我本来是抱着姑且一试的心态,没想到却让我眼前一亮。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将佛法深奥的义理,用一种非常浅显易懂、贴近现代人生活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在讲到“五蕴”的时候,并没有直接抛出“色、受、想、行、识”这几个名词,而是先从我们每天的感官体验、情绪变化、思维活动入手,让我们意识到这些“五蕴”其实就是构成我们“我”的要素,但它们又是无常变化的。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引导方式,让我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佛法中的一些“困难”概念,比如“业力”和“轮回”。但他并没有将其描述成宿命论,而是强调了业力是我们当下行为的累积,而轮回则是生命的一种连续性。更重要的是,他指出了佛法并非要我们被业力束缚,而是要通过智慧和慈悲来转化业力,从而获得解脱。这一点,让我觉得充满了希望。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吸引我,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感,而是充满了平等和关怀。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娓娓道来,引导我们一起探索生命的奥秘。而且,书中穿插的许多小故事和比喻,都非常有启发性,让我能够轻松地记住一些核心的概念。 修订二版,想必在内容上更臻完善,细节更清晰。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对佛学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觉得它遥不可及,而是觉得它是一种可以切实指导我们生活的智慧。它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思考如何能活得更有意义,更加自在。
评分我最近在书店闲逛,无意中被《佛学概论(修订二版)》这本书吸引住了。虽然我平时接触佛学不多,但书名里的“概论”两个字,以及那本厚实的质感,让我觉得它应该是个不错的入门选择。 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的结构设计。作者似乎非常了解初学者的心理,没有一开始就丢出那些让人望而生畏的佛陀生平或者寺庙历史。而是从最贴近我们生活经验的部分讲起,比如“苦”的普遍性,然后循序渐进地探讨“苦”的根源,以及如何“灭苦”。这种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感觉自己一步步地在拨开迷雾,逐渐清晰地认识佛法的逻辑。 书中对于“空性”的解释,是我觉得最难能可贵的部分。很多人听到“空性”,可能就觉得一切皆无,或者是一种虚无主义。但作者在这本书里,用非常细致的论述,打破了这个误解。他强调“空性”并非否定一切,而是指出事物没有独立自存的、永恒不变的实体,而是依待众缘而生。这一点,对于我理解“无常”和“无我”的概念,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而且,作者在书中穿插了不少佛陀时代的故事,以及历代高僧大德的公案。这些故事和公案,不仅让阅读过程变得更加有趣,更重要的是,它们以一种非常直观的方式,将佛法的智慧融入了生活场景。我读到一些公案的时候,会忍不住思考,如果是我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做?这让我觉得佛法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可以指导我们如何生活的。 这本书的修订二版,在内容上一定进行了优化,让逻辑更加严谨,案例更加丰富。整体而言,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是一本让你去“信佛”的书,而是一本让你去“理解佛法”的书。它提供了一种思考的框架,一种认识世界和内心的工具。对于想要了解佛学,却不知道从何处开始的朋友们,这本书绝对是一个极佳的选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