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曼仁波切:台湾第一位转世活佛

菩曼仁波切:台湾第一位转世活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2005年金石堂年度TOP【历史传记类】NO.1
  2005年诚品书店年度畅销书榜【人文.科学类】NO.6

  他,是第一位转世在台湾的活佛!
  他的出生,揭开了藏传佛教转世的神祕面纱;
  他的认证过程,严谨曲折;他的转世,背负众生期待;
  他的求学经历,严格扎实;他的弘法利生事业,坚定慈悲。

  转世了四次的小活佛,为什么这次选择转世在台湾?
  西藏直贡法王在寻找和认证他的过程中,历经了什么样的艰辛和曲折?
  「转世灵童」的身分怎样改变他和家人的生活?
  年幼的他如何面对父母不告而别,独留他在印度接受佛学教育?
  严格的佛学院教育和僧侣生活,为他的人生观、国际观、弘法观,提供了什么扎实的根基?
  他对未来的弘法利生有什么规划?

  1983年3月30日,台北荣民总医院诞生了一名小男婴。四年后,经过藏传佛教澈赞法王严谨的认证过程,小男孩被证实是有史以来第一位转世在台湾的活佛。他的身分曝光后,引发社会和媒体的关注,造成极大轰动,从此改变了一家人平静的生活。五年后,他陞座成为菩曼仁波切,年仅9岁的他,告别台湾和父母,只身在印度求学,接受严格的佛学教育,为日后肩负的弘法大业做准备。

  藏传佛教活佛转世的传统,一直令世人好奇。作者花费近两年时间,蒐集活佛转世的历史、过程和细节,其间更远赴印度、尼泊尔等地寻找菩曼仁波切转世的证据,并求证相关人士;同时,他也不辞辛劳随行採访菩曼仁波切,从细处中观察仁波切的举止,从提问中感受仁波切的内心世界,透过流畅的文字和丰富珍贵的照片,忠实记录菩曼仁波切四岁被认证后,25年来的成长过程、学习生涯、生活点滴和生命经历,以及菩曼仁波切如何实现对众生的承诺,带领大家在佛法之路上精进修行。

  关于菩曼仁波切

  法名为Konchok Thinley Namgyal Tempei Nyima(昆秋 赤列 南杰 滇贝 尼玛)。四岁时被藏传佛教直贡噶举 澈赞法王认证为青海囊谦县洛吉佩仁波切的转世灵童,成为西藏高僧转世台湾的第一位活佛,当年在台湾掀起一股轰动。六岁赴尼泊尔学习藏文教育,九岁转往印度就读强久林佛学院,正式陞座为藏传佛教仁波切。十七岁那年回到出生地台湾,继续和台湾民众结下深切因缘。

  二○○五年在台北创立中华佛教直贡噶举菩曼日光林佛学会,教导信众修习正信佛法。二○一○年在印度为流亡藏民弟子们兴建的「菩曼慈爱寺」落成。

作者简介

林建成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森院校新闻研究所硕士(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二○○九年统筹公视实况转播达赖喇嘛尊者在台湾高雄演讲「一个地球,共同的责任」、二○○一年于公视晚间新闻专访达赖喇嘛尊者;曾任公视新闻「深度报导」主播、「公视演讲厅」制作人、外交记者、外电编译;中华民国九十一年国庆典礼电视广播联播统筹;美国杂志Deaf Life封面故事发表(一九九八年十一月号);美国北美卫星电视公司新闻部「台湾一週」主播、记者;美国华美电视公司新闻部主编、记者。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推荐序一】种现世与来世的菩提善因  直贡噶举澈赞法王
【推荐序二】台湾心.西藏情达赖喇嘛西藏宗教基金会董事长才嘉
【推荐序三】轻松阅读来结缘公共电视前总经理李永得
【第四世菩曼仁波切序】菩曼祖古
增序版【第四世菩曼仁波切序文】
缘起林建成
增订版【作者的话】一路走来始终优雅

1.转世台湾
男婴的诞生
吉祥的梦

2.前世的感动
烙印人心的事蹟
布施生命

3. 波折的寻访
寻找线索
漫长严谨的寻访
复杂的台藏关系
与小灵童初次接触
认证仪式

4.无敌铁金刚
小灵童的童年
平静生活彻底改变
澈赞法王抵台
天命难违
小吉美成菩曼仁波切
不告而别
金刚护持佛法

5.少年菩曼
求学生涯
严师教导
夜探火葬场
勤奋不懈乐于分享

6.佛教与宗派
释迦牟尼佛
部派佛教
密宗四大法派

7.直贡噶举
传承与支派
澈赞法王的事蹟
澈赞法王的期许

8.强久林
寺院环境
佛学课程
体育活动
惩罚制度
学习态度

9.青年仁波切
人中之宝
台湾的殊胜缘分
严肃而慈悲的放生和护生
灌顶非觉悟之道
忙碌充实的世间生活
兵役问题
善颜还珠
广植福田
皈依的正确观念
微笑承受
无价宝藏
菩萨的距离

10.觐见大宝法王噶玛巴
平易近人的上师
两位青年活佛首次见面

11.如是我闻
六字大明陀罗尼
菩曼仁波切开示

12.见知无常
观想无常贪念不起
人生
人老、人病
人死

13.人间菩萨
十波罗蜜
修习十波罗蜜的裨益
人人都可利益众生

14.生活小智慧
念转境转

15.大愿
二十四年的期盼等待
慈悲心克服困境
导师的期许
承诺
后记

【附录一】大事记
【附录二】英汉名词对照
索引

图书序言

推荐序一

种现世与来世的菩提善因

  伏藏师「列卓林巴」的化身,尊贵的「菩曼仁波切」乃西藏康区囊谦札都菩曼寺「洛吉佩仁波切」第三世之转世。此转世灵童历经波折方始寻获,后经本人认证无误,其中之殊胜因缘溢于言表。

  林建成先生是位观察仔细的记者,对西藏颇有研究,所着之《菩曼仁波切》一书十五章节里,如同满月般的力量,绽放出灿烂传奇的光芒。此书内容含括菩曼仁波切的转世与寻找过程、佛教与导师释迦牟尼佛的简史、宗门部派的发展、强久林佛学院,乃至于菩曼仁波切对佛法的思惟,本书皆有翔实记载。

  此书章节虽精确简要,但影响为之深切。透过菩曼仁波切的故事,读者除能更了解藏传佛教转世之意义,也能运用佛法获得生活的启发。《菩曼仁波切》一书对有心学习佛法者以及对佛法具有信心者,将开启莫大之助缘与利益。本人深信借此因缘,所有读者皆能种下现世与来世的菩提善因。

  祈愿
  三宝加被
  入世出世皆圆满

直贡噶举法王 澈赞之名持有者
昆秋 滇真 昆桑 赤列 伦珠
Konchock Tenzin Kunzang Thinley Lhundrup
藏历木猴年∕二○○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推荐序二

台湾心.西藏情

  建成兄送来他的《菩曼仁波切》书稿,要我过目并写序言。本来知道自己没这个能耐,却因为自己是一个西藏人,并与建成兄有那么一段特别的因缘,就答应了他的要求。

  建成兄是我在台湾媒体界很好的朋友,我与他的相识,开始于西藏政教领袖 达赖喇嘛二度访台期间。西元二○○一年三月,尊者 达赖喇嘛第二次访问台湾,当时台湾很多媒体争相申请独家专访 达赖喇嘛的机会,公共电视的新闻记者林建成是其中之一。透过对台湾媒体生态的认真评估,对採访人员背景的详细了解,经过反覆考量之后,我们将 达赖喇嘛访台最重要的一个专访给了公共电视。

  作为当时负责媒体及新闻工作的我,压力还是很大。虽然我对建成兄的英文程度及新闻专业信心十足,但还是放心不下到时候会出现什么状况。所以,在专访之前,我与建成兄多次会面协调专访的时间地点,并探讨专访的题目与内容。

  因为他的用心与投入,那次的专访相当成功。公视制作的专访节目也得到了观众的高度评价和肯定。作为一个西藏人,我不仅对建成兄的专业素养深感佩服,也非常敬佩他对西藏宗教文化的了解与尊重,以及他同情西藏、关怀西藏的真诚之心。

  西藏佛教中的「转世制度」是一个既殊胜又特别的文化。转世文化的形成,是依据佛法「因果报应」、「轮回转世」、「十二因缘」等的教理,也是西藏佛教注重传承与法脉的结果。

  菩曼仁波切是第一位转世在宝岛台湾的西藏喇嘛(虽然他的父母都是藏人,但法理上他是藏裔台湾人)。从佛法的角度来讲,菩曼仁波切在台湾的转世,显现了世界屋嵴上的雪域西藏,与太平洋西隅的福尔摩沙有着某种不可回避的殊胜因缘。两百多个密宗道场的先后建立、不同宗派大成就者的莅临弘法、至尊 达赖喇嘛的慈悲与智慧之旅,都证明了这一事实。

  一九四九年,中国共产党佔据整个大陆,国民党政府迁移台湾。当时在中国弘法的藏传佛教高僧章嘉仁波切、甘珠仁波切等也随同蒋介石来到台湾,并首次在台湾播撒藏传佛法的种子;之后是格勒仁波切、明珠仁波切、贡噶老人、创古仁波切、卡卢仁波切、梭巴仁波切等,不同宗派之大成就者们的辛勤耕耘;接下来是八十年代台湾的密宗热。西藏政教领袖 达赖喇嘛两次访台弘法,使佛法在台湾的盛行达到高潮。这一切岂不是因缘果报的再次显现?

  在西藏历史上,转世灵童的寻访,曾经只有在西藏之外的蒙古出现。而今,菩曼仁波切在台湾转世,究竟是何种因缘,台湾何其有幸成为活佛转世的地点?菩曼仁波切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台湾是享有宗教自由的国家,民众很尊敬出家人,是和佛教有缘的国家。我转世到台湾来,希望让更多的台湾民众听闻佛教正法,拉近台湾和西藏的距离,让密宗不再遥不可及、不再神祕。如果我转世到宗教遭到限制的国家,我能为佛教做的事情实在有限。」(见《菩曼仁波切》内文)

  建成兄的这本《菩曼仁波切》,完整地介绍了菩曼仁波切的转世因缘、寻访认证和坐床经过,以及少年仁波切在良师益友的关怀与指导下成长的经历。同时,《菩曼仁波切》也详细介绍了西藏佛教各宗派的历史源流与传承法脉,其中对菩曼仁波切所属之直贡噶举派的祖师传承、典籍教义等花了相当的笔墨。

  作者耗费一年多的时间着作《菩曼仁波切》,其目的不外乎是让读者透过对菩曼仁波切生平的认知,正面理解西藏佛教独特的转世文化,深入了解藏传佛法深奥及丰富的内涵。

  总之,《菩曼仁波切》一书,不仅是一本西藏喇嘛在台转世的传奇故事,它还包含了西藏历史、文化、宗教、传统等丰富内容。阅读《菩曼仁波切》一书,定能进一步理解与认知西藏佛教殊胜、独特的一面,并能揭开西藏密宗「神祕」的面纱。

  愿一切有情众生离苦得乐,吉祥圆满!

达赖喇嘛西藏宗教基金会 董事长 才嘉(Tsegyam)
藏历二一三二年∕西元二○○五年一月二十三日 于台北

推荐序三

轻松阅读来结缘

  坦白说,我对宗教涉猎不多。宗教在人类文明发展历史上有无可取代的重要位置,我心怀崇敬,从无怀疑。

  我深信,大多数宗教带给人们面对苦难世界的勇气、辨别人间是非善恶的智慧,使人类得以超越生命的本质与现实,代代恆传千古。但是,大多数宗教所标举的种种神蹟,则是超出我这凡夫俗子能理解的范围,纵然听过不少我尊敬的宗教人士或信徒朋友讲述,我仍心存疑惑。藏传佛教「活佛转世」之说,便是其中的一种。对我而言,我只相信这是藏传佛教为了宗教上的目的而创造的必要论述,不可能在人间真实发生。

  因此,当建成兄带着新完成的大作《菩曼仁波切》,要我帮他写序时,我还真不知道如何是好。建成兄明白知道,我既不是宗教专家、也不是任何宗教的信徒,之所以找我,主要是我们曾经在公共电视同事多年,共同为追求事实真相的新闻专业及公共利益努力过。

  而他这本书就是本着新闻专业追求事实真相的过程实录,透过这本书,「让大家认识菩曼仁波切,了解他如何将佛法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他热忱的价值观。」他这样说服我。

  在二○○四年六月转进行政院客家委员会服务之前,我担任公共电视总经理五年余,那时建成兄是新闻部记者,充满热忱与理想,中英文素养俱佳,负责国内与国际新闻,也当主播。他在新闻专业上的表现非常出色,不久就升任制作人,是公视新闻的重要台柱。

  本书的主角菩曼仁波切,是第一位转世台湾的活佛,现年刚满二十二岁,目前还在印度的佛学院就读。「这样的题材与架构,倒满适合煽情八卦的商业媒体炒作,怎么可能写成一本书?」碍于曾是同事的情谊,我抱着这样的怀疑勉强自己去翻阅这本书。

  没想到,一进入本书,便被深深吸引,一口气读完。这是一本非常好看的好书。建成兄流畅的文笔,将主角的故事铺陈书写得非常精彩可读,他充分发挥新闻记者的专业,对活佛转世的每一个过程细节及疑点,都很用心的去找答案,甚至远赴佛教圣地寻找证据与求证相关人士,而不是道听涂说;然后用严谨客观流畅的文字,描绘出「活佛转世」传说的具体图像,让人对藏传佛教有更深一层的认识与理解。

  他更花很多时间近身採访与观察菩曼仁波切的内心世界及日常生活的一切。这位从小就背负众生期待「压力」重担的年轻活佛,在建成兄笔下,就像我们平常周围的青年朋友一样纯真可爱,但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已自然流露出佛学的智慧,举手投足皆显仁波切的大器风范。

  轻松阅读菩曼仁波切的故事,自然感受生命价值的启发。要感谢建成兄,否则即使在书店看到这本书,我也不会去翻一下,那岂不是错失善缘?

  嗡玛尼贝美吽

【公共电视前总经理】李永得
二○○五年一月十三日 于台北

增订版 第四世菩曼仁波切序文

  距《菩曼仁波切》一书出版已经七年,很高兴看到许多人因这本书而得到佛法的利益。有忧郁症患者因此而走出忧郁,也有浪子因此而悔悟,冥顽刚强者因此而点头;有些发心修行却误入歧途的人也因此导向正轨,有些人则根本不知道要修行,又或者不知道该如何修行,也因为这本书的接引而进入正信佛教。

  指引众生修持正法,走上正确方向,乃吾人职志所在,亦是深感欣慰之处。佛法不是魔术、不是迷信,不是一道光照下就可让人变得如何如何,而是真实的持行与思惟、是内在的转念与修心。我在印度、台湾各地弘法,就是教导大家如何导正观念、改变行为。

  这些年来,世界历经许多天灾人祸,不论是自然生态或经济环境都变得更加恶劣,一切就像佛陀所说的末法时代一样。唯其苦难如此,更让我们实际看到无常是如何迅速与真实,更能习练我们的慈心与悲心,在逆增上缘中对治「贪、瞋、痴、慢、疑」五毒。未来的苦难只会更多,然则处于越困难的境况,越要坚定修行的道路,才能消业增福,进而改变自己与众生的未来。

  犹记得本书初版之时,印度菩曼强巴林(慈爱寺)仍在筹画中。承蒙诸佛菩萨与上师加持,以及无数人的慈悲愿力相助,慈爱寺终于在二○一○年落成启用,弘法利生的责任更加重大,更需大家发心共同荷担如来家业。

  佛法如同大海,越学越觉其深广。学习佛法的过程,就是自我改善向上的过程。本书此次改版,系根据吾人的讲法和修法记录编辑成新一章节,并加上未曾刊印的照片。期盼此书能帮助更多人,照亮正等正觉的道路。

  愿 传承加持,如细雨遍佈。
  愿 众生远离忧苦,证悟菩提。

菩曼仁波切
二○一二年一月 于台湾台北

缘起
  
  与菩曼仁波切的相识算是相当巧妙,只有一步之差。

  二○○二年七月,我与几位久违的出家师父和老友们齐聚于台北莲香斋用餐,在偌大的餐厅里竟然巧遇已八年未见的珍珠师姊,我有幸与她在美国洛杉矶西来寺结下义工之缘。寒暄后,珍珠师姊说餐厅内有位活佛,正在接受莲香斋董事长郭芳良先生的款待,她随即引领我去见活佛。

  「他叫菩曼仁波切,是台湾第一位转世活佛。他从未到餐厅接受供养,今晚算是第一次,你也算是有缘人……」珍珠师姊边走边说。

  我走在珍珠师姊后面,心中没有特殊的感觉,因为在台湾自称活佛的人不在少数。况且,在我的记者职业生涯里,看过太多神棍利用善信的虔诚与弥罪心态,编列各种名目诈取钱财,败坏正信佛教的声誉。虽然我向来对活佛转世的过程感到相当好奇,但心里难免会想,这又会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

  见到了坐在餐桌主位的年轻活佛,他眉宇间散发的自信是我第一眼的印象。我和这位才刚满十九岁的出家人礼貌地握了手,言谈间发觉这位「藏裔台湾人」相当和顺平实,翩翩有礼的举止,没有只字夸耀他的「丰功伟业」,迥然不同于那些满口奥论、急于表功的宗教人物。

  当时我任职于公视新闻部,由于菩曼仁波切的诚挚言语释出一股暖流,对众生永不放弃的心让我很难忘却,于是希望能透过电视访问让更多人了解青年仁波切的处世态度。但他隔天就得飞回印度佛学院上课,访问一事只好暂时作罢,等待下次的机缘。

  隔年六月,我和许多台湾民众一样,从电视新闻看到「活佛也要当兵」的报导,萤幕上的菩曼仁波切看来仍是那么纯真友善。

  一个月后,也就是和菩曼仁波切初次见面后一年,有一天,珍珠师姊来电征询我为菩曼仁波切写书的意愿。我觉得写书是一种深度调查报导,可让更多民众仔细了解活佛的世界,于是希望先和菩曼仁波切详谈后,再视情况答应。当我再见到菩曼仁波切时,他的华语已经进步很多,仍是微笑迎人,眉间的自信依然亮丽。

  在交换意见当中,旁人建议书名应含「传记」二字,但是菩曼仁波切恰逢双十年华,自传二字并不恰当,因此我提书名为《青年仁波切》,期待本书吸引青年族群读者学习热诚的价值观与菩萨德性以外,也可让读者了解活佛的内心与想法。而有些朋友则希望此书能包含佛学深论,但我认为菩曼仁波切的第一本书应着重于让民众认识他,所以内容应朝普及方向,了解他如何将佛法应用在日常生活中。

  我的意见获得菩曼仁波切首肯,我更建议仁波切在他不惑之年写本「中年仁波切」,年老时就写本「老年仁波切」,转世前再写给世人一本「圆寂前的叮咛」,将活佛累积数世的证量结晶,留给世人作为修行法藏。这样的人生阶段,恰好契合了佛教强调生老病死循环,期许众人以有限之生命,行人间菩萨之道。

  于是,我开始走进了菩曼仁波切的世界,从整理蒐集旧报章资料和照片开始,也重新调查他的身世、观察他的举止,以及感受他的想法。由于菩曼仁波切仍在佛学院就读,停留在台湾的时间有限,每当他抵达台湾,我的随行採访也就跟着展开。

  我和仁波切的谈话问答掺杂中文和英文,地点则在寺院、住所、闹街、车上,乃至于飞机舱内,随时随地把握时间观察、发问、再发问。另外,我也在台湾数地採访相关人物,甚至远赴印度、尼泊尔,以及託付友人从青海带回相关资料,进行全方位的交叉确认。

  千年前,密宗祖师莲华生大士预言未来世界会出现铁鸟(飞机)腾空。这次的採访任务,我就坐在「铁鸟」中望着中亚绵延的山脉,思考着佛教的散佈为何能远远超过佛陀行脚说法的区域范围?教理若非让人折服,怎能扩展成国际性的信仰?

  从加德满都飞往佛陀诞生地伦毗尼时,我的内心跟着双螺旋桨小型飞机摇晃得相当厉害,邻座小朋友一下机就在白拉瓦机坪上吐得稀哩哗啦,扑鼻而来的酸味,让我对这次的採访旅程充满了忐忑。到了伦毗尼花园,满地的碎石,尘土飞扬,虽然我戴着口罩,脚上也穿着皮鞋,但走起路来仍充满了不舒服的感觉,实在很难想像释迦牟尼佛当年是如何忍受赤脚行走碎石路,以及顶受炙热高温托钵说法,若非有极大的度众愿力,哪能持续至圆寂的那一刻?

  在国外採访期间,我与喇嘛们同吃同住,晚睡早起,每天驾车越过数百公里的崎岖蜿蜒山路,出家人确实拥有过人的耐力。简陋旅馆内的蚊子相当多,仁波切和喇嘛们毫无罣碍,早已安然入睡,但长年生活在捕蚊灯环境里的我却无法入眠,只得以行李箱当桌,振笔疾书当日经历的人事物与感想。我目睹游击队叛乱导致民不聊生、罢工游行、游客遭枪杀、开车撞人逃逸等等事件,让我深感乱世之中,更凸显佛教八正道与因果观念必须深植人心的重要性。

  有关佛陀生平的年代,学者间持有不同论点。我查考很多书籍和百科全书,仍不得要领。最后,我求教于应邀来台湾为寺院开光的直贡噶举澈赞法王。法王按照藏传佛教的纪录推算,结果与我在尼泊尔看过的当地文献记载相符,让我深深佩服澈赞法王对佛教历史有如此的研究。虽然学派间的论点不一,但本书介绍佛教的章节重点不在于考究年代,而在于帮助读者对佛陀在世的时空背景有个概念。

  至于罗桑夫人产前的梦境瑞兆,我曾在尼泊尔多次劝请公开都得不到她的首肯,因为夫人不希望仁波切的转世过程太过招摇,导致旁人误解。二○○四年八月,罗桑夫人来台暂住后即将飞离台湾的前一晚,正逢艾利台风登陆,我不放弃最后一线希望,再度恳请她公开梦境。

  风雨打得窗户噼啪作响,也许罗桑夫人有感于我的诚意,经过七次的沟通请求,夫人终于松口答应,让菩曼仁波切的转世过程平添一项重要纪录。虽然经过了二十多年,梦境依然历历在目,罗桑夫人还画出人、物位置图样向我详述,那是个非常美丽的吉祥梦。

  秉持十多年的记者经验和新闻採访传统,书中资料都是经过再三确认,力求忠实呈现菩曼仁波切。蒐集资料与採访过程中所遇之挫折和疲惫,旁人实难以体会,希望读者当知得来不易,多加珍惜。

  台湾有很多自称「活佛」或「仁波切」的人士,利用民众的信仰诚心,行诈财骗色之举,令人觉得无奈。因此,本书有两个章节介绍佛教与宗派,希望读者借此对正信的佛教、活佛的认证过程,以及仁波切如何学习与修行,能有进一步了解。要明辨真假仁波切,得先查清其师承门派,再向其宗派总部或达赖喇嘛西藏宗教基金会求证。信仰毕竟是一生的大事,多询问善知识,就会减少误入歧门的机会,免得最后徒唿苦恼。

  谢谢所有被採访的朋友,也感谢直贡噶举澈赞法王、达赖喇嘛西藏宗教基金会董事长才嘉先生、公共电视前总经理李永得先生惠赐推荐序,还有汉藏佛学翻译林生茂老师、公共电视同事苏惠玲小姐与汪静玉小姐、法鼓山主编陈重光先生、直贡噶举派达瓦喇嘛、宁玛派玛琼仁波切、噶玛噶举派策旺喇嘛、时报周刊档案室高美龄小姐、连慧玲摄影记者、程俊华摄影记者、古道热肠的珍珠师姊,以及我父母亲的支持,在这些助缘相互牵动之下,本书得以顺利完稿。

  这是第一本有关菩曼仁波切的正式书籍,耗费一年半的时间完成,埋首伏案的日夜,经常出现我对神妙因缘的惊叹,不胜枚举。

  不论您是哪个年龄族群,不论您的宗教信仰,如能因读此书而有所启发、获益,我将感到无限满足,这是我至心的期盼。本书大部分所得版税将由出版社直接汇入菩曼仁波切的利生专户,以期减轻菩曼仁波切在青年岁月担负的重任,加速实现前世与今世对众生的愿景。

林建成
二○○四年十二月 谨识于台北

图书试读

1. 转世台湾
「妳这梦说出去肯定会被讥为痴人说梦话!
没有人会相信妳的!」罗桑先生说。

男婴的诞生
一九八三年三月三十日上午七时十五分,台北荣民总医院一如往常,人来人往。来自西藏的罗桑尊周(Lobsang Tsundu)站在新生儿观察室外,喜孜孜的看着他刚出世的婴孩。贝玛珍噶(Pema Dolkar)生产的过程非常顺利,男婴出生时体重三千零五十公克,身高五十公分,头围三十四公分,血型O型。医生特别夸赞小吉美白皙的皮肤和普通婴儿不同,实在太白净了。

罗桑夫妻俩看着宝贝,心中有着无限的欢欣,他们将男婴取名为「罗桑吉美」(Lobsang Jigme),藏语的意思是「善心无畏」。小吉美出生时的外观和西藏人不太一样,他有朝天鼻和黄色头发。

「真的不像我们……我和先生这么纯正的藏人,怎么生下来的小孩却不像藏人?」躺在床上的罗桑夫人纳闷着。

罗桑夫人一度怀疑护士抱错小孩,但护士却揶揄罗桑夫人可能有不可告人的祕密,一问一答让两人哭笑不得。说到面貌,罗桑夫人脑海中立刻浮出几桩轶事:每次她搭乘计程车时,都会被司机问是否是原住民,纵使她否认,司机也不会相信。穿着西藏传统服装的罗桑夫人干脆都回答:「是啊,我是原住民。」省得一路被司机言语纠缠。

从以往搭乘计程车的经验,不论罗桑夫人回答「是」或「不是」,司机都会笃定她是原住民,还会「帮她」多绕一些路。刚生产完的罗桑夫人一想起这些有趣的往事,频频摇头,露出无奈的微笑,在恭贺声中任由他人嬉闹,自己则沉沉睡去。

在怀胎检查期间,原本荣总妇产科医师认为这胎是个女婴,但接生出来的却是个男婴。虽然罗桑家已有一女,但是男婴的到来使得有传统子嗣观念的罗桑先生更加喜上眉梢。罗桑先生每天一下班就迫不及待地回家抱儿子,他觉得后代有男也有女,已经心满意足,也总算对老祖宗有个交代。

罗桑夫妇都是道地的西藏人,一般藏人的正式全名含括国名、州名、县名、乡名、族姓、家姓与名字,个人的血源一目了然。罗桑先生全名为「西藏 甘孜 松噶昌 罗桑 尊周」,一九三七年五月五日出生于西藏东部康区甘孜县(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内),家中有两男,他排行长男,弟弟生前任职西藏流亡政府的财政官员。

松噶昌家族在甘孜地区享有相当名望,罗桑尊周先生的表叔「堪琼 图登 隆多」(Boomboo Gushunba Kenchong Touden Longdo)曾担任第十三世达赖喇嘛(一八七六年至一九三三年)的侍者喇嘛。一九五九年中共入侵西藏后,罗桑尊周痛恨中共霸佔清净的香格里拉,跟着大批藏人流亡到印度。当年才二十二岁的罗桑尊周怀着满腔的爱国热血,奉西藏流亡政府之命,与一批藏族青年在一九六一年移居台湾,加入中华民国国防部军事情报局工作,接受情报训练,共同对抗中国共产党。

罗桑夫人全名为「西藏 德格 拉托 阿德昌 贝玛 珍噶」,一九五七年四月一日出生于西藏东部康区德格县拉托乡(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内)。贝玛家有三男三女,珍噶排行长女,五岁就随着父母搬迁到印度居住。一九七三年,她经由中华民国大陆救济总会的安排,以侨生身分到台湾就读国立华侨中学。毕业后,保送文化大学,主修外文系。一直住在校舍的贝玛珍噶,身旁没有亲人,她总是穿着西藏传统服饰,也特别珍惜与流亡藏人互解乡愁的聚会。

有一年,贝玛珍噶参加流亡藏人为达赖喇嘛庆生的聚会,经由朋友介绍认识了罗桑尊周。两人经过几年的交往,有次贝玛珍噶的哥哥突然问起:「你们在一起这么久了,同样来自甘孜州,也算是同乡,又谈得来,可以考虑结婚,照顾彼此啊!」

这句话触动两人的情意,于是在一九七六年结为连理,住在台北市士林区芝山巖国防部军情局眷村内。夫妻俩婚后第一年就生下了大女儿「彭措 汪莫」(Phuntsog Wangmo),初为父母的心情自是非常高兴,罗桑夫人为了分担家务,只得中断在文化大学的学业,找了一份台湾出口商的展览业务和翻译工作,过着忙碌平静的生活。

但是,罗桑夫人怀第二胎的期间,却经常出现奇特的现象。首先,罗桑夫人常发觉热水壶中的开水,变得像加了奶粉一般,开水倒入水杯中就可看见许多白色小粉粒在水中旋转,纵使把杯子放置在桌上很久,白色小粉粒仍然不会散去。罗桑夫人心想可能是先生为了体贴她,要让她有足够的营养,才在热水壶中添些奶粉。但这情形持续了数星期之久,罗桑夫人有天终于忍不住问先生:「你是不是在热水壶中加了奶粉啊?」

「我哪会在热水壶中加奶粉?又不是在泡牛奶。」罗桑先生满脸疑惑。

「这可怪了,你没添加奶粉,女儿还小也不可能爬那么高,怎么煮沸的开水越煮越白?倒入热水壶和杯子都一样,久久不散,真是怪事。」但是罗桑夫人每天仍不得不喝这种「白」开水。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