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算是交稿了,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本虎头蛇尾的日记,差一点胎死腹中,能有今天的诞生, 真可谓一波三折。今天,这位幽居「深闺」待嫁近两年的「黄花闺女」,终于迈着「半老徐娘」的姗姗步子,羞羞答答地出来面见「公婆」了。但直到此刻,左右摇摆的念头还在大脑中盘旋,使我对是否最终付梓仍然犹豫不决。恐怕在若干年后,我真的会为今天的一念之差而后悔。当初动笔写这些日记,是因为身居厦门,琐事鲜少,闲来之余,偶尔翻看金厄瓦.罗珠坚参撰写的《开启修心门扉》,每每感慨良多:如此之清凉盛宴,如果私自独吞,实在是不合情理。不如每日从中摘录一些妙言佳句,与他人共同分享,这样就可起自他二利兼具的事半功倍之效,何乐而不为?
日记的雏形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形成了。但令人尴尬的是,后来我终于抵不住《门扉》的诱惑,将它彻头彻尾地翻译出来了。这样一来,日记中的很多内容,也就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我曾尝试着去删改,但一来精力有限,二来懒惰懈怠,所以一直未能彻底付诸实施。我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冠冕堂皇的托词:我写日记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检点自己的行为,审视自己的思想,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反思,以促我成长,策我精进,并不是为了博得别人的掌声和鲜花。既然如此,又何必过分注重形式上的完美呢?更何况,古人也云:「温故而知新。」即使将这些内容重看一次,也有百利而无一害,又何必劳神费力地把它改得面目全非呢?有了这个自我开脱的借口,使我一下子轻松了许多。虽然一开始,我将这本书命名为日记,但在日记所跨越的这段日子里,却并非每一天都能有感而发,有的时候因为太忙而灵感枯竭,就不得不日后还帐。但有时却心潮澎湃、心绪飞扬,纷纭的念头如同脱缰的野马,有限的篇幅根本无法控制住我一泻千里的思绪,我就趁此良机洋洋洒洒地将几天的任务一气呵成。
动笔之初,因为时间充裕,几百字的篇幅根本不在话下,随心所欲之间便一挥而就,所以也感到踌躇满志、志在必得。但下半年回到学院后,我就被繁重而琐碎的杂事所缠绕,想从每天纷乱的头绪中整理出条理清晰的日记,个中艰辛,实在一笔难述。骑虎难下的我,时常被江郎才尽之感所逼迫。尤其是当我发现在漫长的一年中,居然还有一个闰十月时,惊恐得我几乎想扔下钟爱的笔。在道友的鼓励下,才不得不硬着头皮,艰难地往前跋涉。我仿佛被债主追得穷途末路的穷鬼,身不由己地四处狼狈逃窜,却怎么也逃不掉日日积累的债务。我没有精力再应付下去了,只有暂时搁笔。习惯于笔耕不辍的我,终于绞尽脑汁为自己的半途而废想到一个下台阶:在以后的某个不是很忙的下半年中,将未完成的日记补足,我甚至为将来的作品起好了名字——《730天中的365天》。
我一直以来对“静心”这件事很着迷,总觉得现代生活节奏太快,人心浮躁,需要一些方式来找回内心的平静。《旅途脚印:仁波切365天的心路历程(POD)》这个书名,就恰恰点中了我的需求。它听起来不是那种强硬地让你“放下一切”去冥想的书,而是更温和地引导你,像是在旅途中,一步一步地去体会、去感受。我非常好奇,仁波切会如何用他丰富的生命经验,来诠释“心路历程”这四个字。是关于克服恐惧?还是关于接纳不完美?亦或是关于如何在这个纷扰的世界里,保持一份清明?“POD”这个后缀,虽然我不太确定它具体代表什么,但感觉上像是某种印刷或出版方式,或许是为了让这本书更容易被大家获取,也更显珍贵。我猜想,这本书的内容一定不是那种说教式的,而更像是分享,一种如同朋友之间,娓娓道来的感觉。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一些实用的方法,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哪怕是忙碌的工作间隙,也能找到片刻的宁静,让自己的心不至于被外界的声音淹没。
评分“旅途脚印”这个词,瞬间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它让我联想到,在人生的长路上,每个人都在留下自己的印记,而仁波切的“旅途脚印”,想必蕴含着非凡的智慧和深刻的感悟。《旅途脚印:仁波切365天的心路历程(POD)》这个书名,听起来就充满了生命力,而且“365天”的量,让人感觉内容会非常充实,并且有足够的时间去消化和吸收。我一直对藏传佛教的哲学思想很感兴趣,但很多时候,觉得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点距离。我期待这本书能以一种更贴近生活、更具实践性的方式,来分享仁波切的智慧。我很好奇,他会在这一年里,如何去观察和体会这个世界?他的“心路历程”里,是否包含了对人生无常的理解,对烦恼的化解,以及对慈悲的体悟?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个温柔的引导者,在我迷茫的时候,给我一些启示,在我困顿时,给我一些力量。我想,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更深入地理解,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清明,并让自己的生命留下更美好的“脚印”。
评分哇,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疗愈感,柔和的色调搭配上一点点古朴的文字,让人一看就想捧在手里慢慢品味。我一直对藏传佛教和仁波切的教诲很有兴趣,但总觉得有些深奥,难以触及。这次看到《旅途脚印:仁波切365天的心路历程(POD)》这个书名,就立刻被吸引住了。名字里“脚印”和“心路历程”的组合,让我感觉这不是一本枯燥的经文解读,而更像是一段真实的人生旅程,充满了个人的体悟和成长。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用一种比较贴近生活的方式,分享仁波切在日常修行中的点滴感悟,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我很想知道,对于一位高僧来说,他们是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挑战、烦恼,又是如何从中获得平静和智慧的。书名中的“365天”也暗示着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或许每天读一点,就能像是在跟随仁波切一起走过一年的时光,感受他内心的变化与觉醒。这种陪伴式的阅读体验,感觉会非常温暖和有力量。我很好奇,这本书会不会包含一些仁波切的个人故事,或者是他与弟子们互动的细节?这些细节往往更能展现出智慧的落地与生根。
评分读到《旅途脚印:仁波切365天的心路历程(POD)》这个书名,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幅画面:在雪山脚下,一位智者,迈着沉稳的步伐,在每一个日子里,留下了深刻的智慧足迹。这个名字非常有画面感,也很引人遐想。仁波切的“心路历程”,对我来说,就像是一个宝藏,里面充满了人生百态的深刻洞察。我尤其期待这本书能展现出,一位高僧在面对生活中的起起伏伏时,内心的变化和觉察。这不仅仅是关于宗教的教义,更是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通透、更慈悲的人。我很好奇,在这一年的旅程中,仁波切是如何处理那些我们凡夫俗子会遇到的困惑、失落、甚至是喜悦?这本书会提供一些具体的修行方法吗?还是更多地通过故事和感悟,来启发我们的思考?“365天”这个数字,让我感觉内容会非常丰富,每一天都有不同的主题或领悟,可以让我们慢慢消化,细细品味。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来一种心灵的滋养,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能感受到自己内心的成长和转变。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旅途脚印:仁波切365天的心路历程(POD)》就透露着一种沉静而深刻的力量。我一直认为,智慧的获得,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漫长的生命旅途中,通过不断的体验、反思和觉察,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脚印”这个词,很形象地描绘了这种过程,它代表着一种存在过的痕迹,一种思想的沉淀。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带领我走进仁波切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在这一年里的心路历程。我猜想,这一定不是枯燥的理论讲解,而是充满了真实的情感和深刻的体悟。我希望能在字里行间,看到仁波切如何以一种超然的态度,看待世间的种种变化,如何从中汲取智慧,并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这本书会不会包含一些关于如何面对生命中的挑战,如何保持积极心态的建议?我很想知道,在他眼中,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是如何孕育出不平凡的智慧的。“365天”的跨度,也让我觉得内容会非常饱满,足够我们细细咀嚼,每天都能有所收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