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如来藏)思想由印度流传至中国,经过千余年的发展,可谓源远流长,其思想复杂且丰富,对中国佛教有很深远的影响,如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都是建立在佛性的思想上。本书共收六篇专文,前三篇是印度佛教中有关佛性思想之经论的研究,即《大般涅槃经》、《宝性论》、《佛性论》的佛性思想。第四篇讨论《大乘起信论》的心性说。第五篇讨论初唐性宗和相宗关于「一性」、「五性」的争辩。最后一篇则是从天台宗主张草木有性谈到现代深层生态学,以论证佛性说可为现代生态学的哲理基础。
作者简介
释恆清
一九四三年生,台南新营人。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佛学博士。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台湾大学佛学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着作有:Syncretism of Ch’an and Pure Land Buddhism、《菩提道上的善女人》、《佛性思想》等中英文专书及多篇期刊论文,并英译《优婆塞戒经》(The Sutra on Upasask Precepts)、《四十二章经》、《心经幽赞》等。
这本书带来的震撼,不是那种惊天动地的,而是润物细无声的。刚开始翻阅《佛性思想(二版)》时,我以为它会是一本关于佛教理论的学术著作,毕竟“佛性”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庄严感。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它更像是一本指引我们如何生活的实用指南,只不过它的视角是建立在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之上的。 其中关于“空性”的阐述,让我印象深刻。我以前对“空性”的理解,总觉得是“什么都没有”,一种虚无。但这本书却告诉我们,空性并非虚无,而是事物本然的状态,是一种无常、无我、无自性的存在。当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放下对事物的执着,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比如,当我们不再执着于某个职位,或者某段关系,我们就不会因为失去而痛苦。这种智慧,这本书以一种非常细腻而温柔的方式传递给了我,让我觉得,原来佛法的智慧,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微之处。
评分这本书呢,我看了好一阵子,真的让我对“佛性”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以前总觉得佛性是那种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东西,是佛陀才有的特质。但这本书,特别是第二版,它把我带入了一个更接地气的视角。作者用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把佛性的种子描述得好像就埋藏在我们每个人心里,只是我们常常因为种种执念而忽略了它。 其中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提到佛性并非一定要通过刻意的修行才能显现,而是当我们放下对“有”和“无”的分别心,专注于当下,那个本自具足的光明就会自然流露。这一点真的打破了我过去的许多窠臼。我常常会纠结于过去和未来,为过去的错误感到懊悔,又为未知的将来感到焦虑,结果就是完全忽略了此时此刻的美好。这本书就像一位慈悲的导师,轻轻地提醒我:“看,幸福就在眼前,就在你的呼吸里。” 它的语言不像很多佛学书籍那么晦涩难懂,反而非常温暖而富有哲理,让人读起来既感到被启发,又不会有压力。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相当扎实,阅读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深厚学养和对生命的悲悯。我尤其欣赏《佛性思想(二版)》中对于“慈悲”的解读。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同情,而是建立在对众生平等的理解之上,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智慧与力量。 书中的一些篇章,让我反思了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一些行为模式。我常常会因为一些小事而与人产生摩擦,事后又感到后悔。作者在书中指出,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冲突,是因为我们过于强调“我”的感受和立场,而忽略了对方的可能性。真正的慈悲,就是要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理解他人,看到对方内在的痛苦,并以智慧的方式去化解。这种深刻的见解,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他人的互动方式,并开始尝试用更宽广的心胸去包容和理解。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拿到这本《佛性思想(二版)》,我有点怕它会像我以前读过的一些同类书籍一样,充斥着各种复杂的经文和深奥的理论,读起来很吃力。但出乎我意料的是,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流畅,而且逻辑性很强。作者循序渐进地引导我们理解佛性的本质,从它的起源、发展,到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实践。 特别让我觉得惊喜的是,书中对于“佛性”与“我性”的辨析。很多时候,我们混淆了这两个概念,把个体的我执当成了佛性的体现,结果适得其反。作者用了很多生动的比喻,比如把“我性”比作一潭浑水,而“佛性”则是沉在水底的清澈之泉,只要让浑水沉淀,清泉自然会显现。这个比喻非常形象,让我瞬间就明白了其中的奥妙。这本书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智慧的启迪,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内在的种种习气,并思考如何才能让那颗佛性的种子生根发芽。
评分读完《佛性思想(二版)》,我最大的感受是,佛性并非什么遥不可及的神秘力量,而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清净本心,是被妄念和烦恼所遮蔽的本来面目。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非常注重将佛性思想与现代人的生活经验相结合。 作者没有空谈理论,而是通过大量贴近生活的例子,比如我们日常的喜怒哀乐、人际交往中的困惑、面对困难时的选择等等,来阐释佛性的体现。比如,书中提到,当我们能够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去看待生活中的顺境和逆境,不因顺境而得意忘形,不因逆境而自怨自艾,这其实就是佛性的初步显现。这句话对我触动很大,让我开始意识到,原来我一直以来都在追求的平静和自在,并非需要多么复杂的修行,而是可以从改变看待事物的角度开始。这本书让我觉得,佛性就在我们身边,等待着被我们发现和唤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