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书中,既有长篇论述海崃两岸近百年来到当代为止的:有关现代佛学研究薪火相传史、重估四大佛教事业近代扩张史的权威解说,也有兼具趣味性和知识性两者的台湾本土佛教特殊习俗、人物小传、解严以来的新佛教组织与战后相关重大佛教争议事件的扼要陈述、以及当代佛教艺术新风格和新佛教现代女性情慾文学的丰富资料提供。
本书现有的各色各样的主题和丰富内容,不但能使各类型口味的读者们快速了解、轻松阅读,也有助于彼等对当代性新佛教多元转型风貌的鑑赏品味提升和深刻化彼等对于现代性本土佛教文化的多元思维。有兴趣的读者们,千万不可错过。
本书特色
本书作者着有多部佛教史相关书籍,是当代学界公认的战后台湾佛教史学权威。
作者简介
江灿腾
1946年生,台湾桃园大溪人。
最高学历: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文学博士。
现职:北台湾科技学院通识教育中心教授
学术专长:台湾佛教文化史、中国近代佛教思想史、东亚近代佛教史、佛教史研究方法学等。
着作有:《台湾佛教百年史之研究(1895-1995)》(1996)、《台湾当代佛教》(2000)、《台湾佛教史》(2009)、《二十世纪台湾佛教文化史研究》等十余种着作。
学术荣誉:(1)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傅斯年纪念奖学金八次得主;(2)第一届宗教学术金典奖得主;(3)第二届台湾文献杰出工作奖的得主;(4)教育部建国百年「让学术诠释历史」的A类 :战后台湾汉传佛教史撰述计画主持人。
自 序
第一章 导论 凝视跨世纪下的在地转型与多元新貌
第一节 战后佛教发展分期和各阶段转型特色
一、战后初期的转型问题
二、 各阶段分期与主要特色
第二节 重返历史现场
一、初期台湾佛教的「去日本化」运动
二、「戒严体制」下的开展与变革
第三节「解严」后的快速开展与多元变革
一、多元新组织相继出现
二、两岸恢复交流
三、本土新宗教与新宗派频出
四、藏传佛教在台渐趋流行
五、泰缅南传禅风开始相继来台
六、本土佛教史学论述之风勃兴
七、教界逐渐重视建筑美学
八、国际交流已大为扩展
第四节 后遗症:台湾传统斋教日趋式微问题
第五节 过程中的重大思想争辩或佛教艺术创新
一、禅宗史研究的认知分歧与激烈冲突
二、现代佛教艺术创作的新突破
三、人间佛教思想诠释的大争辩
第六节 当代独步东亚的特色:新尼众教育的推行及其杰出表现
第二章 海崃两岸现代性佛学研究的百年薪火相传:新佛教史的体系性建构与批判性佛教思想诠释的辩证开展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1949年以前海崃两岸的现代性佛学研究
一、日治时期(1895-1945)的台湾研究
二、民国以来(1912-1949)的大陆研究
第三节 1949年以来台湾本土的现代性佛学研究
一、戒严时期(1949-1987)的研究
二、解严迄今(1987-2011)的研究
第四节 结论
第三章 战后本土佛教四大事业道场的崛起与转型新论
第一节 四大佛教事业道场的崛起和特色
第二节 释星云与佛光山大事业体经营
一、「经营大师」星云封山盘整与政商关系
二、佛光山组织庞大,寺院分佈海内外
三、名门正派纷起,独佔地位不再
四、圣化大本山,截断政治纠葛?
五、当年封山是逆势操盘,以摆脱各方压力
六、星云的贵人──李决和与其促成开拓的佛教新事业
七、小庙留不住大和尚,星云寻求外援
八、结合高雄主流商贾,人脉深入党政军
第三节 释星云与佛光山大事业体经营(续)
九、经营佛光山开创商业化典范,星云一手拈出无限商机
十 、运用四大理念,奠定事业根基
十一、方便信徒参与捐献,分期付款积少成多
十二、佛教道场精致化,挑战佛光山转型
十三、佛光山谁来接班?
第四节 释证严与慈济佛教大事业体经营
一、台湾奇蹟造就慈济王国
二、四大因素辅助,慈济成长神速
三、盖一座不必缴保证金的医院
四、帐目绝对清楚,台大医院共襄盛举
五、媒体资源丰富,慈济效应所向披靡
六、台湾新典范的形成:证严尼「慈济赈灾团」的救援模式
七、慈济功德会步入高原期?期待诺贝尔奖的肯定?
第五节 释圣严与法鼓山佛教大事业体经营
一、现代禅学与都市企业结合,圣严的法鼓山独树一帜
二、 圣严从小出家,勤于文字弘法
三、荣列国建会代表,返台接任农禅寺住持
四、兴建法鼓山基业,肩挑佛学教育重任
五、讲禅结合都市企业
六、特工、博士、大法师
第六节 释惟觉与中台山佛教大事业体经营
一、剃度风波吓坏信众的惟觉老和尚与中台山
二、「一代宗师」黄袍加身,媒体制造惟觉声势
三、忽略戒律引发争议,扩张教势操之过急
四、利用道场感化学生,投机政客见风转舵
五、中台禅寺基业处在剃刀边缘?
第七节 最新的发展:证严尼与慈济宗的建立
一、相关问题的提出
二、新出现的「法鼓宗」与「慈济宗」之宗派性异同问题
三、溯源性的相关解说
四、证严尼与庭野日敬的《新译法华三部经》
五、「慈济宗」与「法鼓宗」的宗派性异同与当代人间佛教
六、确立主体性与印顺圆寂后的「去印顺化」行动
七、结论
第四章 解严之后现代佛教艺术创作的在地转型新貌
第一节 现代台湾佛教艺术创作的突破展出
第二节 现代台湾佛教艺术创作本土化概念的发展
第五章 解严后两岸恢复交流的新现象
第一节 解严后的历史环境变化
第二节 两岸佛教交流的新开展
第六章 佛教界的特殊习俗和人物速描
第一节 特殊习俗
一、火烧菩萨头:受戒僧尼的图腾
二、肉身菩萨的迷思
三、闭关的真谛
四、大仙寺的传戒
第二节 人物速描
一、释印顺:台湾第一位和尚博士
二、李添春:和尚出身的台大教授
三、林德林:台湾佛教的马丁路德
四、释慧岳:推广天台宗的本土典范僧侣
五、张曼涛:佛教界首位十大杰出青年
六、张清扬:战后台湾佛教大护法
七、释如学:台湾尼姑王
八、林语堂:因《思凡》翻译起风波的大文学家
九、南怀瑾:在家居士的着名修行者兼指导者
十、释晓云:首位在台创办佛教大学事业的比丘尼
第七章 新佛教多元组织侧写和历史新论概述
第一节 新多元组织的侧写
一、财团法人觉风佛教艺术文化基金会
二、现代比丘尼的教育摇篮:佛教弘誓学院
三、当代在家教团的先驱者:维鬘传道协会
四、当代佛寺权益的捍卫者:中华佛寺协会
五、新在家教团:佛教现代禅菩萨僧团
第二节 相关历史新论概述
一、当代台湾的人间佛教思潮诠释
二、书介《二十世纪台湾佛教文化史研究》
三、新探《辟胡说集》
四、重审《文素臣》「辱佛电影」激起的大抗议风波
五、再议二部《释迦传》情慾影片的抗议与禁映真相
六、香港邵氏影片《新火烧红莲寺》在台禁映始末
七、《战后台湾汉传佛教史:从双源汇流到逆中心互动传播的开展历程》的新诠释理念
第八章 二十世纪第一本新女性主义的现代台湾佛教小说
第一节 《慧心莲》的写作缘起
第二节《慧心莲》能在文学艺术有高度成就的原因
第九章 二十世纪台湾本土佛教的史料与研究:以近百年来(1895-1995)的发展为视角
第一节 关于台湾佛教史料种类与收集方法
第二节 关于台湾佛教史的诠释角度和问题意识
第三节 问题与解答
第十章 台湾本土宗教研究百年经验的反思与商榷:人类学与宗教历史社会学的方法学跨学科的对话
第一节 小序
第二节 台湾本土佛教研究百年经验的专题报告
一、 批评的切入点
二、有关战后台湾本土宗教的研究反思
第三节 质疑和答辩
附录
之一 台湾近现代佛教史的研究经验与批判意识答客问
之二 关于「印顺学派」与「人间佛教思想」的答问录
之三 当代大陆佛教畸形发展的反思与商榷
:来自台湾佛教学者的观察和批评
一、当代神州高僧何处寻?
二、少林寺与大悲寺,何者为何佛门正宗?
之四 佛教传媒的台湾生存文
:答大陆《南风窗》杂志记者的访问提纲
一、前言
二、当代台湾佛教发展与大众传媒运用的相关影响问题
参考书目
一、专书
二、论文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眼前一亮。“认识台湾本土佛教”——这几个字精准地指出了我的兴趣所在。我一直觉得,台湾的佛教有着它独特的生命轨迹,与海峡对岸的佛教在发展过程中,必然有着许多不同的侧重点和表现形式。 尤其“解严以来的转型与多元新貌”这部分,更是点明了这本书的核心价值。解严,对我来说,是一个标志性的历史事件,它不仅改变了台湾的政治格局,更对社会文化、思想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而宗教作为社会的一部分,不可能不受其影响。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台湾本土佛教是如何积极地去回应社会的变化,是如何进行自我革新和调整的。我想知道,它在保持核心教义的同时,又是如何发展出更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修行方式和弘法途径的。“多元新貌”更是让我对书中可能呈现的内容充满遐想,我希望能够看到,台湾的佛教是如何打破刻板印象,展现出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面向的。比如,是否有了更多融合了艺术、科技的弘法活动?是否涌现出更多关注社会议题、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佛教团体?甚至,是否吸引了更多年轻一代,以他们的方式去理解和实践佛教?这本书,感觉就像是一扇窗,让我能够一窥台湾本土佛教在近年来的深刻变化和蓬勃发展。
评分读到这本书名,我立刻联想到过去几十年台湾社会剧烈变迁的历程。从戒严到解严,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转折点,深刻影响了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当然也包括宗教信仰。我一直对解严后台湾佛教的发展感到好奇,因为我亲身经历了那个时代,也见证了社会上各种思潮的涌现。 “转型”这个词,在我看来,意味着佛教不再是过去那种相对保守、或仅仅是服务于传统仪式的功能,而是主动地去适应时代的变化,去回应社会的挑战。我特别想知道,在解严之后,佛教如何在政策开放的环境下,重新定位自身?它是否在慈善、教育、环保、甚至社会正义等领域扮演了更积极的角色?“多元新貌”更是让我期待,我希望书中能描绘出,在这个开放的环境下,佛教是如何呈现出更多样化的面貌的。是出现了更多结合科技的弘法方式?是年轻一代的佛教徒有了更创新的修行路径?还是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价值取向的人们,都能在台湾的佛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我非常期待能通过这本书,更深入地理解台湾本土佛教在近几十年来所经历的深刻变化,以及它在当代社会中的鲜活生命力。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很有深度,点出了“认识台湾本土佛教”,并且聚焦在“解严以来的转型与多元新貌”。对我这个从小在台湾长大,对佛教多少有些接触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本能勾起我强烈好奇心的书。 我一直觉得,台湾的佛教和中国大陆的佛教,或是其他地区的佛教,有着很不一样的生命力。解严这个节点更是关键,它代表着一个社会思想的解放,也势必会给宗教带来新的土壤和呼吸空间。我很好奇,在那个转型期,佛教是如何回应社会的变化?是更积极地参与公共议题,还是更内敛地探索精神世界?“多元新貌”这个词更是引人遐想,是佛教的传播方式变得更多样了?还是出现了更多元的宗派和修行模式?甚至是不是有更多非传统背景的人群开始接触和拥抱佛教?我期待书中能有具体的案例,比如一些新兴的佛教团体是如何运作的,他们的教义有什么新颖之处,又吸引了哪些不同年龄层、不同职业的信徒。我也很好奇,在这种多元化发展的同时,台湾本土佛教的核心精神是否得以保留,或者说,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这本书或许能解答我长久以来的一些疑惑。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一下子就勾起了我对台湾佛教的好奇心。我对“本土佛教”这个词特别有感触,因为我总觉得,台湾的佛教承载了非常多的在地文化和历史情感,它不仅仅是一种宗教,更像是一种与台湾这片土地紧密相连的文化符号。 “解严以来的转型”这个部分,对我来说是最大的看点。我一直觉得,台湾的解严是一个分水岭,它带来了思想的解放,也必然会对宗教信仰产生深远的影响。我非常想知道,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台湾的佛教是如何调整自身,去适应新的时代需求的?它是否在应对社会议题、公共服务,还是在精神关怀上,有了更积极、更创新的实践?而“多元新貌”则让我对书中可能呈现的丰富多彩的面貌充满了期待。我希望书中能展现出,佛教是如何突破传统的框架,以更多样化的形式出现在大众面前。是出现了更多与在地文化相结合的寺庙建筑?是有了更多元化的弘法方式,比如运用媒体、网络?甚至是出现了更多非传统背景的佛教团体,吸引了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人们?这本书,感觉就像是一份详尽的指南,能够带领我们去发现台湾本土佛教在解严之后,所展现出的勃勃生机和独特魅力。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光是“台湾本土佛教”这几个字,就立刻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一直觉得,台湾的佛教有它独特的生命力,跟我们过去常接触到的佛教不太一样。尤其后面跟着“解严以来的转型与多元新貌”,更是让我觉得内容会非常扎实,而且直击要点。 我一直对解严后的台湾社会发展充满兴趣,因为那是台湾人集体记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各种思想、文化都在那个时候开始蓬勃发展。所以,当这本书提到“转型”,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的是,佛教是如何在这个历史性的时刻,积极回应社会的变化,甚至是引领社会思潮的。我很好奇,它是否在扮演一个更具社会责任感的角色?是更加关注民生疾苦,还是在人文关怀、生命教育等方面有了新的突破?而“多元新貌”这个说法,更是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会非常丰富。我期待能看到,在解严的自由空气下,台湾的佛教是如何呈现出各种各样的新面貌的。是不是有更多年轻人加入了佛教的行列?是不是出现了更多融合了现代艺术、科技的弘法方式?还是说,佛教的修行方式也变得更加灵活多样,更能贴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这本书,感觉就像一把钥匙,能够解锁我对台湾本土佛教在近几十年里所发生的深刻变化的认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