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收入作者近几年来所写的与中国戏剧史相关的学术论文二十二篇。除第一篇〈后戏剧时代的古代戏剧形态研究〉之外,大体以研究对象的时间先后排列。
〈先秦的「散乐」与「夷乐」〉一文讨论后世戏剧的源头暨早期「散乐」的特点。〈古剧脚色「捷讥」来源考〉、〈元杂剧「题目」、「正名」的来源与性质〉、〈戏剧术语「科」、「介」与北剧、南戏之仪式渊源〉均是对宋元戏剧脚色或术语的来源进行考证。
〈佛经中的「谤佛」故事与大足「谤佛不孝」石刻〉、〈陕西韩城宋墓壁画考释〉、〈论宋元以前的船台演出〉、〈明清时期的船台演出〉四篇是戏剧文物方面的论文,採取图文互证的方法,其中后二篇专论以往被人忽略的船上戏台。
〈酒令与元曲的传播〉从新发现的史料入手,探讨元代在酒宴时利用酒令唱曲、作曲的情况。〈从敷演佛经到敷演戏曲〉讨论元杂剧的演出形态及其与敷演佛经的关系。〈明代乐户史料辨析〉对张居正与乐户的关系及明代皇族中的乐户血统进行分析。〈晚清北京剧坛的崑乱消长与崑乱交融〉以车王府曲本为主要材料,分析晚清北京剧坛崑曲与京剧的消长与交融关系。
几篇关于戏剧文学方面的论文,分别论述了《窦娥冤》、《牡丹亭》、《燕子笺》、和杨家将戏剧的相关问题。〈从「戏棚官话」到粤白到韵白〉、〈清末广府戏剧演出图像说略〉讨论粤剧的历史与革新问题。
最后两篇谈的是中西戏剧交流。
《中国戏剧史新论》对于中国戏剧“衰落”与“复兴”的论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思考。我一直以为中国戏剧的发展是一帆风顺的,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它在历史进程中所经历的挑战和危机。作者在分析戏剧“衰落”的原因时,不仅仅归咎于外部环境的变迁,更是深入探讨了戏剧自身在艺术创新、观众接受度、市场运作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他批判了某些时期戏剧艺术的僵化保守,以及与时代脱节的现象。然而,更让我感到希望的是,作者在论述“复兴”的道路时,展现了中国戏剧顽强的生命力和自我革新的力量。他分析了现代戏剧如何借鉴西方艺术形式,同时又植根于中国本土的文化土壤;他关注了戏剧在新的媒介传播形式下,如何找到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这种对戏剧“危机”与“希望”并存的 nuanced 视角,让我认识到戏剧的生命力在于其不断适应和创新的能力。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时代洪流中不断寻找新的突破口。
评分我一直认为,历史文本往往是静态的,而《中国戏剧史新论》却赋予了它们鲜活的生命。作者在描述元代杂剧和明代传奇时,不仅仅是列举它们的代表作和作者,而是通过大量的史料考证和细致的解读,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的茶馆酒肆,亲耳听到《窦娥冤》的悲愤控诉,亲眼看到《牡丹亭》的梦幻爱情。他对于不同时代剧场建筑、观众构成、演出形式的描绘,都充满了画面感。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声腔”演变的章节,作者将不同地域、不同剧种的声腔特色,以一种充满音乐性的语言进行了描述,让我即使没有听过具体的唱段,也能想象出那抑扬顿挫、各具风韵的旋律。他还深入分析了不同声腔形成的历史原因,以及它们如何与当时的文人雅士、市井百姓的审美情趣相结合。这种对于声音、节奏、旋律的细致描摹,让枯燥的文字变得生动起来,也让我对中国戏剧那博大精深的音乐化表达有了更直观的感受。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历史,更是在体验历史,是在倾听那些古老的歌声在历史长河中回响。
评分《中国戏剧史新论》对于中国戏剧的“国际化”和“融合性”的探讨,为我打开了新的视野。我一直以为中国戏剧是相对独立发展的,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它在历史上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展示了中国戏剧在不同时期如何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例如佛教的传入对早期戏剧的叙事方式和伦理观念的渗透,又或者在近现代,西方戏剧思潮如何冲击和改变中国戏剧的创作理念。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这种影响视为“被动接受”,而是强调了中国戏剧在吸收外来元素的同时,如何保持其自身的民族特色,并将其转化为更具活力的创作动力。他分析了京剧在形成过程中,如何借鉴吸收了昆曲、徽剧等多种元素,最终形成独树一帜的风格;也探讨了现代话剧在中国的发展,如何在借鉴西方形式的同时,融入中国独特的社会现实和民族情感。这种“兼收并蓄,吐故纳新”的视角,让我看到了中国戏剧的强大生命力和自我革新能力。它不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一个不断吸收、融合、发展的开放体,这让我对其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
评分这本《中国戏剧史新论》简直是为我这种既想了解中国戏剧的博大精深,又苦于传统史书过于枯燥的读者量身定做的。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那种宏大的叙事和细腻的笔触深深吸引。它不像我之前看过的某些戏剧史,上来就是各种理论堆砌,让人望而却步。这本书的开篇,就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从遥远的古代文明起源讲起,将那些与早期仪式、歌舞、说唱紧密相连的痕迹,以一种充满生命力的姿态呈现出来。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梳理不同时代戏剧形态时,那种跳脱出单纯的“剧目”和“剧种”的束缚,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所承载的社会文化、思想观念乃至于生活方式。比如,在讲到唐代,作者不仅仅罗列了参军戏、歌舞大曲等,更是通过对当时宫廷宴乐、市井娱乐的描绘,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繁华开放的时代,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戏剧作为一种大众娱乐形式的魅力。他甚至挖掘了一些我们现在看来微不足道的零碎材料,经过巧妙的组织和解读,竟然也能勾勒出早期戏剧的轮廓。这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叙事方式,让我对中国戏剧的源头有了全新的认识,也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那种感觉,就像是穿越了时空,亲手触摸到了中国戏剧的脉络,而非被动地接受一段段枯燥的文字。
评分《中国戏剧史新论》最让我惊叹的,莫过于它对中国戏剧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复杂关系的宏大梳理。我原以为戏剧史就是讲讲剧目、剧种、名家,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视角。作者巧妙地将戏剧的发展置于整个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揭示了政治动荡、阶级演变、经济繁荣或衰退,是如何深刻地影响着戏剧的创作、传播和接受。例如,他分析了元杂剧如何在社会转型期蓬勃发展,满足了不同阶层观众的需求;又如,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如何催生了更为成熟和商业化的戏曲市场。更让我感到振奋的是,作者并没有将戏剧仅仅视为被动的社会反映,而是强调了戏剧自身的能动性,它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作用于社会,引导舆论,塑造价值观。在书中,我看到了戏剧如何成为统治者宣传教化的工具,也看到了它如何在市井之中成为民众表达不满、寄托情感的载体。这种辩证的视角,让我对中国戏剧的社会功能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不再是单线条的叙述,而是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现实的穿透力,让我看到了一个立体而鲜活的中国戏剧世界。
评分这本书对于中国戏剧“地域性”和“多样性”的呈现,着实令人耳目一新。我之前对中国戏剧的认识,往往局限于京剧、昆曲等几个主流剧种,但《中国戏剧史新论》却带领我走进了中国广袤的土地,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各个地方的瑰宝。作者详细介绍了徽剧、越剧、川剧、秦腔等诸多地方戏曲的形成、发展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他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它们的剧目和特点,更是深入剖析了这些地方戏曲是如何与其发生地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方言特色紧密结合,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地域风格。我惊叹于戏曲艺术的生命力,它能够如此深入地扎根于民众之中,成为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作者还通过对不同地方戏曲的比较分析,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异同,以及它们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的独特贡献。读完这部分,我才真正认识到中国戏剧那“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格局,也为中国戏剧的博大精深而感到由衷的骄傲。
评分我向来对中国传统戏剧中的“程式化”和“写意”之处感到好奇,而《中国戏剧史新论》在这一点上,无疑给了我最深刻的启发。作者并没有将这些概念简单地定义,而是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剧种的深入剖析,展示了它们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演变、融合,并最终形成独具东方韵味的艺术体系。他花费了大量的笔墨去探讨昆曲的“水磨腔”为何如此婉转缠绵,京剧的“念白”如何兼具唱念做打的精妙,甚至对于一些我们现在可能不太熟悉的地方戏,也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介绍。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这些程式化表演时,不仅仅停留在技法层面,更是将其与当时的社会审美、哲学思想紧密联系起来。他解释了为何中国戏剧强调“神似”而非“形似”,为何一个简单的手势就能传达复杂的情感,这背后蕴含着怎样深刻的文化哲学。读到这部分,我才真正理解了中国戏剧的“写意”之美,它不是简单的省略,而是高度的提炼和象征。作者还通过一些生动的例子,比如对某个经典角色的身段、表情、唱腔的细致描述,让我这个不太懂戏曲表演的读者,也能感受到其中的精妙之处。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对中国戏剧的艺术价值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开始真正地欣赏那些在舞台上“不动声声色”却能打动人心的表演。
评分我特别欣赏《中国戏剧史新论》在“语言”运用上的精妙之处。作者的文字,既有学术的严谨和深度,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和艺术的美感。他能够用精准而生动的语言,描绘出古代戏剧的场景,刻画人物的性格,分析复杂的艺术理论。我常常会在阅读过程中,被作者的某一句精彩的比喻或者一段优美的文字所打动。他能够将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理解其中的精髓。例如,在描述某个唱腔的韵味时,他会用“如珠落玉盘”或者“似溪流潺潺”这样的比喻,让我仿佛能听到那声音;在分析某个角色的表演时,他会用“含情脉脉”、“眉目传情”这样的词汇,让我能感受到角色的情感。这种将学术性与文学性完美结合的叙事方式,让整本书读起来不像是一部枯燥的学术著作,而更像是一次与中国戏剧灵魂的深度对话。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示和美的享受,这让我觉得物超所值。
评分《中国戏剧史新论》在“人物”的塑造上,给了我极大的惊喜。我之前看一些戏剧史,往往将焦点放在剧作家和名演员身上,但这本书却为我展现了一个更为立体和多元的人物群像。作者在介绍这些人物时,不仅仅是罗列他们的成就,更是深入挖掘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创作的动因、艺术的探索以及他们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我尤其欣赏他对于那些“失语者”的关注,比如那些默默无闻的戏曲艺人、幕后工作者,甚至是一些鲜为人知的民间艺人,作者也努力地去寻找他们的痕迹,去还原他们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中的贡献。他将这些人物的故事串联起来,如同编织一张巨大的历史网络,让我看到了中国戏剧发展背后,是无数个鲜活的生命在默默地耕耘和奉献。通过这些人物的故事,我不仅了解了戏剧的艺术本身,更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人文气息和生活况味。这种“以人为本”的叙事方式,让整个戏剧史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人性的光辉。
评分这本书最令我醍醐灌顶之处,在于它对中国戏曲“美学精神”的深刻阐释。我之前看过的很多戏剧史,往往侧重于事件、人物、作品的梳理,而《中国戏剧史新论》则跳出了这个框架,深入挖掘了中国戏剧背后所蕴含的独特美学追求。作者以其深厚的功底,将中国传统哲学、文学、艺术中的核心观念,如“天人合一”、“气韵生动”、“留白之美”等,巧妙地融入到对戏剧艺术的分析之中。他解释了为何中国戏剧追求“意境”,而非简单的具象描摹;为何强调“情景交融”,让观众在观演过程中获得精神的升华。特别是在分析“写意”美学时,作者通过对不同剧种、不同角色的表演程式的解读,让我理解了那些看似简单的动作、唱腔背后,是如何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意蕴。他甚至将中国戏曲中的“虚拟性”和“象征性”上升到了哲学高度,认为这与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宇宙观息息相关。读到这里,我才真正明白,中国戏剧并非仅仅是娱乐,更是一种独特的哲学表达和人生体悟。它是一种“于无形处见有形”,在有限的舞台空间中展现无限的精神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