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板戏编年史.前篇:1967-1976 年

样板戏编年史.前篇:1967-1976 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是海内外第一部以「样板戏」为主题所撰写的编年史。以年月日的时间顺序作为史料编排的主轴,力图以第一手翔实丰富的史料,全景式勾勒出「样板戏」的来龙去脉。书中收录的资料包括如下五个方面:关于「样板戏」各种文本创作的重要指示;对于「样板戏」的重要评论;「样板戏」传播的相关史实;重要的文艺政策与会议;作者、演员以及文化人士等人的小传。

作者简介

李松

  中国武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二○○六年获得文学博士;二○一○至二○一一年哈佛大学东亚系访问学者。主要研究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与思想史,曾经发表论文七十余篇、博士论文《建国后十七年关于文学经典的批评》、博士后出站报告《政治美学研究》。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导论
凡例
「样板戏」史(1967-1976)
1967年
1968年
1969年
1970年
1971年
1972年
1973年
1974年
1975年
1976年
「样板戏」后史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图书序言

后记

  《「样板戏」编年史.前篇──1963-1966年》已经于2011年10月在秀威出版。拿到沉甸甸的样书之后,我十分欣慰。如果有读者认为,也不过是做了资料的辑录、爬梳而已,未可足道。我很赞同。然而,也许敝帚自珍是人的固陋吧。

  《「样板戏」编年史》原本是我为自己的研究提供便利而编撰的,后来随着框架、资料、思路的成型,发现也许对同好者略有助益,于是开始长期关注,不断完善。与《「样板戏」编年史》前、后篇成为完整系列的还有五个相关的选题,我目前已经基本完成。下面我想简要介绍内容,向读者交代一下我的「样板戏」研究思路与方法。

  选题一:红舞台的政治美学——论「样板戏」。「样板戏」是「文革」政治美学的典型范本。该书对「样板戏」的政治美学内涵进行界定,分析其创作理论与特征。结合历史事实,梳理「样板戏」政治美学化的历史背景,回到历史原初语境还原「样板戏」的改编与创作过程。从「样板戏」的文本细读中分析政治美学的建构过程。从创作方法、领袖崇拜、伦理内涵、性别╱性、仪式内涵、符号表征等诸多方面探讨「样板戏」的政治美学特色。最后反思「样板戏」政治美学的困境。

  选题二:革命现代性视野中的「样板戏」。从文献学角度梳理「样板戏」的版本演进。分析戏曲现代戏的现代性内涵。京剧现代戏艺术创造的现代内涵。「样板戏」艺人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命运。「样板戏」革命主题的宗教内涵。「样板戏」中的阶级斗争与家仇国恨。

  选题三:江青的「样板戏」创作理论与实践。从「样板戏」理论到实践,从内容到形式,从政治方向的严格把关到艺术创作的精心经营,从创作过程到社会宣传,江青在上述活动中体现了她作为艺术家、理论家、导演、制片人、发行人等多重角色。从基本的历史事实分析江青与「样板戏」之间的双向选择。对「样板戏」的数目及其相关概念辨析,使研究对象正本清源。探讨江青「样板戏」创作理论的渊源。江青的《谈京剧革命》、《纪要》与《首长讲话》的渊源关系。重点细致分析江青的「样板戏」创作理论与创作实践。最后,总结江青京剧革命的得失。

  选题四:「样板戏」的传播与接受。本选题的研究对象是指「文革」时期「样板戏」各种媒介作品的传播过程与观众的接受状况。本选题的主要内容包括:「样板戏」传播的性质与功能;「样板戏」传播的语境与挑战;「样板戏」的传播媒介;「样板戏」传播的模式效应;「样板戏」受众的接受类型;「样板戏」评价中的政治斗争。阐释「样板戏」的传播与接受如何作为「文革」文艺生产的组成部分,实现文艺政治社会化的功能。「样板戏」的传播和接受反映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策略和手段。「样板戏」的传播和接受折射了「文革」期间整个中国社会的精神生态,反映了权力话语和民间社会之间顺应、悖逆与博弈等多重复杂关系。

  选题五:「样板戏」往事。「文革」结束之后,「样板戏」的编剧、演员、导演、摄影等局内人发表了许多关于「样板戏」的文章与访谈,我将上述文献分门别类编辑成一本《「样板戏」往事》。其目的是,第一,通过「样板戏」亲历者的往事回眸,保存珍贵的戏曲史料。第二,通过今昔历史的对比,更为清晰地认识「样板戏」的发展过程。由于特殊的政治因素,「文革」前后人们关于「样板戏」的评价往往因为情感因素和政治立场的影响而产生一些反差。通过揭示「文革」前后,这些「样板戏」参与者的看法和情感,通过对比「文革」前后人们看法的历史变迁,从多维视角展现出「样板戏」的多重面目。虽然人们对「样板戏」文本还是社会记忆,往往见仁见智,褒贬不一,但是,比得出一个结论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首先应该建立一个让各种史实全面、清晰展现的平台。在此基础上再去辨析历史事实的解释问题。

  如上六个文本实际上有着内在的互文关系,这是我关于「样板戏」研究整体思考的体现。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