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若瑀的三十六堂表演课

刘若瑀的三十六堂表演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表演
  • 戏剧
  • 表演技巧
  • 舞台表演
  • 演员训练
  • 刘若瑀
  • 戏剧教学
  • 表演艺术
  • 文化艺术
  • 表演课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那个牧场上的许多事,
老先生说的许多话……,
当时都不知所以然。
三十年下来,
终于逐渐有了一点明白——

  三十年前,她是一个才华洋溢的年轻女子,
  是「兰陵剧坊」的当家花旦,
  是台湾金钟奖的「最佳儿童节目主持人」。
  有一天,她抛下这些身分,
  在皮箱里装了六双高跟鞋,远渡重洋,到美国去学戏剧。
  加州的牧场上,她遇见了「老先生」,
  老先生是个戏剧大师,更是个智者,
  他的训练触动了她所有的观念与灵感……

  她回到台湾,创立自己的剧团,
  在自己的山上创作、训练、演出……。
  长年以来,
  深埋在她心中的「表演者」到底是什么?
  一语难以道尽,
  就从一九八三年夏天,第一次抵达那个加州牧场开始说起……

  请翻开这本书,
  表演课即将开始——

  1984年间,在美国加州偏远牧场与波兰剧场大师果托夫斯基的相遇,改变了刘若瑀的人生,也启发了台湾的表演艺术。

  「优人神鼓」是台湾十分重要的现代表演团体,早期从「优剧场」转变而来。创办人刘若瑀接受了果托夫斯基的身体训练之后,惊觉所有的创作都必须找回自我。于是回到台湾之后,以探索台湾人的身体为训练宗旨,创作融入传统、祭仪、太极……等领域,并逐渐探索出以静坐、苦行为表演质地的训练方法。

  如今「优人神鼓」以打鼓来实践道艺和一、东西交融的表演理念,持续创作,并以此表演享誉国内外。

  本书内容即为刘若瑀在1984 ~ 1985年间,在加州洛杉矶尔宛(Irvine)大学果托夫斯基工作坊接受严格训练的珍贵记录与学习心路历程,也是日后回台创立「优剧场」,以及日后蜕变为「优人神鼓」的重要关键。

  这是刘若瑀的第一本书,也是优人神鼓从创团至今的第一本书。谈的是与大师的相遇,与大师的对话,以及特殊的表演训练。而刘若瑀是极细腻敏锐的表演者,她的经历与思索充满了深度的灵性,她谈的是表演方法,也是人生。

作者简介

刘若瑀

  二○○八年第十二届国家文艺奖「表演艺术家」得主。

  一九八○年代初为兰陵剧坊主要演员,接受心理学教授吴静吉博士指导,开启其对表演艺术热爱之门,当时的代表作为「荷珠新配」。曾主持中视「小小脸谱」,荣获金钟奖「最佳儿童节目主持人」。一九八四年毕业于美国纽约大学剧场艺术研究所,同年获波兰剧场大师果托夫斯基遴选,接受为期一年的专业训练,启发了她对生命本质的探寻之旅。返国后,决定从东方文化内在的精神出发,探讨表演艺术的本质。并带起九○年代前卫小剧场的溯源风潮,在剧场界深具影响力。

  一九八八年创立「优表演艺术剧团」(原「优剧场」),由民间祭仪和民俗演艺的学习入手,以太极导引和身体能量的开发为训练基础。一九九三年,与黄志群合创「优人神鼓」,将击鼓、静坐与武术融入创作中,开创剧团新的风貌。曾率团两度云脚台湾,远赴印度、西藏,以行者的脚步带领优人走上「道」「艺」合一之路。

  二○○七年与景文高中合作创设优人表演艺术班,突破现有教学体制,让学生得以接受音乐、肢体、剧场、静心等跨领域多元整合开发课程。二○○九年协助彰化监狱成立「鼓舞打击乐团」,结合道艺传承和社会公益目的,具有相当重要性及社会意义与责任。

  刘若瑀结合果托夫斯基身体训练、东方传统武术、击鼓、太极导引等元素,探索出以大自然和禅修为表演质地之「当代肢体训练法」,在专业领域上具开创性。她广阔地运用音乐、戏剧、文学、舞蹈、祭仪等素材,持续创作,不断获邀参加国际重要艺术节表演,呈现台湾优质剧场表演艺术,具世界观与当代美学之特点,并获国际艺坛高度重视。

  她以「优人神鼓」实践道艺合一、东西交融之理念,长期向下扎根,传承表演艺术,成果斐然,影响深远,荣获二○○八年国家文艺奖殊荣。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推荐序 吴静吉推荐序 吴静吉
推荐序 是禅?还是秀? 李安
推荐序 修行和艺术的扎实结合 赖声川
自序 三十年酿就的体悟

上学期
第一堂课 打破时间
第二堂课 没有语言
第三堂课 站在起点
第四堂课 只有唿吸,爱会充满,歌会自己来
第五堂课 「看」,不是「看见」──「运行」
第六堂课 听
第七堂课 打开全身的共鸣腔
第八堂课 说出名字
第九堂课 有机的身体
第十堂课 去偷
第十一堂课 危险就是机会
第十二堂课 全然接受
第十三堂课 保持未知,不用语言
第十四堂课 知道规则,然后犯规
第十五堂课 武士──结束在胜利的时候
第十六堂课 「看」的行动

下学期
第十七堂课 去做──「神秘剧」
第十八堂课 什么是「神」?
第十九堂课 矛盾就是生活
第二十堂课 打破对称
第二十一堂课 不要伪装
第二十二堂课 要有细节,必须可以重复
第二十三堂课 三个空间
第二十四堂课 找出经验的天性
第二十五堂课 诚实的探险之旅
第二十六堂课 找到自己的家
第二十七堂课 众人同助
第二十八堂课 不要庆祝
第二十九堂课 安静、流和努力
第三十堂课 不要隐喻
第三十一堂课 上台的时候,就要找下台的时候
第三十二堂课 谁在作梦?
第三十三堂课 两只鸟
第三十四堂课 我怀疑自己
第三十五堂课 去做你觉得重要的事
第三十六堂课 放下大师

跋 表演课尚未结束

图书序言

推荐序一
是禅?还是秀?
李安

  多年前,在纽约看了一场优人神鼓的演出。表演非常精彩,结束时掌声如雷,历久不歇。秀秀〈老友们惯称她小名〉最后上台谢幕。其体态宁静了然,眼神不理不露,一副已然得道的模样,我看了觉得很有意思。

  当晚,我请团员们吃消夜,席间我丢给秀秀一个无厘头的问题:「你们是在参禅,还是在做秀?」秀秀愣了一下,眉头随之深锁,思寻了好一阵子。之后大家吃饭聊天,这问题也就不了了之了。

  很高兴读到她这本书,对表演或生活有兴趣的人,这本书值得一读再读。虽然以前我问秀秀的是一个不会有答案的问题,但从这本书中,我读到对这个议题许多深刻的探讨,她让我了解到秀秀这些年来刻骨铭心的发展历程。

  在我做学生学表演的时候, Growtoski就一直是我的一个偶像。这本书最可贵之处是,他不只是一个 Growtoski训练的见证,他是一个学子上课后多年验証的一个反思。一位西方的剧场高人,参了东方的禅理,反刍教导东方学子,再由她从自身文化的根源,印証到她的本性,来回三十年,其内容自有许多发人深省之处。

  真亏秀秀一切记得那么清晰,也讲述的这么确切易懂,想来这些道理与体验,对她来说一定是极深刻的,谢谢她把这些宝贵享嘉惠我们。

  我从事影剧工作多年,对表演与人生是有「人生」因为我们必须与他人并存共处,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压抑本性,表演出最合理讨喜的一面是必要的。而演戏,因为只是揣摩角色,并非本人,反而我们更愿意真心投入,显露真性。所以戏剧〈演戏也好,看戏也好〉是不是我们更应该正视的功夫与课题呢?

  禅也好,秀也好,它们不都是追求真性的努力吗?有甚么好问的!

推荐序二
修行和艺术的扎实结合
赖声川

  我第一次看到秀秀(大家都叫若瑀的小名)是一九八二年。她年轻、亮丽,散发出不可思议的青春力量,正在和一群梦想家共同创造「兰陵剧坊」在台湾实验剧场史中不朽的地位。这一群朋友,包括她、金士杰、卓明、尤庆琦、黄承晃、金士会、杜可风等,正在创造一个重要的另类文化,台湾从来没有见过的创意表现。

  时间转到一九八五,我已经回台湾常住,在国立艺术学院(今日台北艺术大学)任教。除了在学校做的几个实验性即兴创作作品之外,我和兰陵合作了一部戏叫做「摘星」,当时秀秀出国了,没有机会跟她合作。一九八五年,「表演工作坊」已经成立了,第一个作品「那一夜,我们说相声」,令我们意外的成功,尤其是在大众方面。第二部戏要做什么?我们压力很大。秀秀刚从美国回来,我知道她在和世界实验剧场之父果托夫斯基学习,当然希望她加入我们正要发展的「暗恋桃花源」。但我心中有些疑虑,因为我在柏克莱的时候,有幸见过果托夫斯基,听过他的演讲,后来也知道他一个特别有野心的计画被柏克莱否决了。之后才知道这个计画移到尔宛,那也就是秀秀参加的表演训练计画。

  我当时的疑虑是:果氏那些年正在创造一种结合修行、演员训练和艺术表现的训练,其实就是一种修行的方式。那个时代很流行自创心灵修行方法,我担心的是果氏所寻找的人生真理未必会出现在他希望创造的修行中。有更多早已成形成熟的修行传承,在世界上已经普遍实行了几千年,是已经被证实能成功的方法,目标是一样的,一个人为什么要自创修行方法?他的实验尚未成熟,他的学生有没有任何风险?

  一九八五—八六年在「暗恋桃花源」排练的过程中,我和秀秀充分讨论过这些问题,当然也感受到她在果氏训练之下学了一身功夫。但奇怪,这些功夫未必能运用在我正在成立的「即兴创作」体系上。我那次的工作是要把她从果氏训练中拉回到她最本能的表演才华,同时尊重她的果氏训练,因为我也感觉到那是很珍贵的。最后她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暗恋桃花源」的『春花』于是成形了,后来所有演春花的演员也要根据秀秀所塑造的人物来饰演这个角色。

  事隔多年,我知道秀秀开始走向打击乐,也感觉到她这个新追寻背后真正的支撑力量是人生的修行,这两者对秀秀来讲是从来不分开的。看着她这些年的艺术呈现,我更欣赏到她在尔宛受果氏训练所带来的丰硕成果,因为我感觉到她真正把这些训练融合到她的生活与艺术之中。

  镜头转到二○○九年,我在筹备台北听障奥运会的开幕式。我请秀秀训练八十位听障高中生,希望他们能够和已经世界着名的优人神鼓同台在开场时演出。秀秀表示保留,她不认为这些听障青年能够禁得起优人神鼓严格的训练。我还是请她尽量试试看。过不到两星期,她电话来了,激动的骂我:「不可能!这根本不可能!他们听不见!要我怎么训练!」这时我们也接到许多家长的来函,严重关切此事,说我们这样送孩子去做这严格的训练,等于是让他们受他们人生最大的挫折和侮辱。我还是希望秀秀耐心,因为我认为,她做不成就没人做得成。

  过了一段时间,有些进展。秀秀和优人神鼓的老师们找到一些方法来带这些孩子,又过了一段时间,我亲自去看他们排练,整齐划一的表现让我感动到热泪盈眶。秀秀说:「还不行,他们还差一段距离。」

  二○○九年九月五日晚上台北听障奥运会开幕,让全世界看到这八十位听障孩子与优人神鼓共同精准的打出振奋人心的鼓声。优人神鼓要求的所有精气神,全部准确的释放出来了,震撼并感动全场。后来家长也跟我写信谢谢我们,谢谢优人神鼓,让他们的孩子享受到此生最大的荣耀。

  这些点点滴滴,是我所认识的秀秀。这些年我看着她的优人神鼓跑遍世界,赋予观众丰富的精神粮食。我非常佩服看到一个本质上是修行人的秀秀,其实本质上也是艺术家。她把这两者融合得这么巧妙,让她的艺术与人生同样散发出高度的品格、尊严、纪律与智慧。这是她的第一本书,来的实在很晚,但我相信读者朋友能够在这三十六堂课中,不但学习表演,更学习人生的修行。

自序
三十年酿就的体悟
刘若瑀

  从优剧场到优人神鼓,转眼剧团已成立二十多年。从第一天开始,我就想告诉团员们,深埋在心中的「表演者」是什么;虽然断断续续的提及,但始终片断,也难深入。

  这本书终于在忙碌的工作之中整理出来了。我想,在这期间,除了团员的好奇外,还有很多对表演好奇的年轻人,想一探当年我在加州的经验。离开加州已三十年了,这么多年来,从优剧场开始,我并没有直接教导当年老先生的方法,大多数的训练都已经过我个人的转化,也不能称为是老先生原来的训练方法了。但是当年老先生智慧的引导,至今受用无穷。这本书里的大多数故事与资料,都只是老先生当时的一句话,有些是刻意说的,有些也许只是不经意说的,但在心中成为一个对自己反省的触动,多年来,仍然令人记忆深刻,也从中再发现了新的感触。

  这也是我为什么在本书中不直接指明老先生的名字,因为这本书中,除了一些具体的英文字之外,大多数内容都是我的领悟与思想,所以其中的人名也都不是当时同伴们的真实姓名,也有一些情境、故事是重新架构的。这本书虽然是那一年的体悟,不过终究加了三十年。然而,没有这三十年,恐怕也难看见真相。

  不过,终究所有灵感都来自当年在加州跟着老先生的学习,所以我仍要将这本书献给我的老师,「老先生」。


表演课尚未结束
刘若瑀

  整理完这本书时,我眼中泛出泪光。已经三十年了,才将内心深处的记忆整理出来;一个很大功课完成了,感谢大师,在我生命懵懂的年纪遇见了他,虽然现在在实际对学生的训练课程中并没有大多直接相关的方法,但,所有的观念和触动都在即时启发。

  关于研究表演这门课,似乎是自己最大的直觉;虽然优人神鼓在打鼓,但所有的表演者除了鼓之外,每一个眼神、走路、举手和工作方式,都在这门表演课堂的影响中,慢慢成长。表演课尚未结束,这只是上半段。一个真正的表演者,是老师终生的职志;在我心中,也早已种下基因,在对观照自己的的深入解后,有一些事已在开始。

  那年阿襌到印度旅行。那是他第四次到印度,住在菩提迦耶的一座缅甸寺庙里。有一天早晨打坐的时候,他看到稻田里有一只正在觅食的鹳。鹳的动作轻盈灵巧,让阿襌不禁看得入迷。看着,看着,阿襌发现自己跟这只鹳的起心动念同步了,鹳一啄食转、转头、抬脚,他都感同身受。这是一种与物体打成一片、物我合一的阶段。我想一位真正的表演者,是需要一种真功夫。老师当年说,在东方那未知的古人智慧里。

  下一阶段的表演课,我们将探讨「一位真正的表演者」。

图书试读

第一堂课 打破时间
精准地传递一件事,而且一次只告诉一个人,是很重要的事。

那天,我站在老泉山上排练场的木造亭子里,望向远方的山林──那是父亲本想辟为茶园的一片竹林地,尚未开垦。那年我从加州回来,正想寻找一块山地做为训练基地,练习在遥远的另一座山头上,那些深刻难忘的记忆。那台小怪手将一丛丛竹干拔起,渐渐辟出一小片平地。我和一些年轻人,就在这里,透过竹林的痕迹,将沉淀在心里的那个力量唤出来;双脚踏在泥泞的地上,心想,虽然没有遮雨的谷仓,但至少有一片山。望着远方即将西下的夕阳,想起遥远山头上的那位老人,牧场上的那些人,和天天看夕阳的日子。

一九八三年夏天的暑假,第一次抵达那个牧场,大约是下午四、五点。已经有些人在那里等了,有些人看起来似乎来了一段时间,有些人则和我一样,是刚刚才报到的。之所以去那个牧场,是因为我被选上要接受一个特殊的训练课程,所以千里迢迢搭飞机前往那里,跟一位据说非常有智慧的长者学习。那个牧场所在位置非常偏僻,大片草原连接着树林,草原上只有一座外表看起来很老旧的大谷仓,谷仓旁只有一户人家,养了几头羊和牛。

我老远地从纽约搭飞机来到这里,已经有些累。刚抵达时,原以为会先点名,等同伴们自我介绍、互相认识后,就可以回家休息,沿途还可顺便採购一些民生用品,因为牧场距离我住的地方还要一小时车程。

结果,我们只是坐在一个有几张木头椅子的休息区等待着,原来就已经在那里的人也不太和其他人寒暄,只是很客气地互相点头。大约等了半个小时,一个满脸大胡子、穿着卡其上衣和裤子的老人走过来,跟在他身后是另一位穿着卡其装的人(我第二天才知道她是女性)。当他们行经我们身边时,老人看着我们,一个一个叫了一声我们的名字,好像在确认谁是谁。但也就这么一句而已,并没有再说其他的话。随后,我们被带进谷仓;那是一个宽敞空旷的空间,除了地上有几盏煤油灯之外,什么都没有。几个人走过去,将灯点亮,但仍没有人讲话。

那个大胡子老先生就是他们传说的那位智者,他走到谷仓入口对面左方的角落,坐了下来,就盘坐在地上,然后点了一根菸,抽起菸,瞇着眼看向我们这里。还是没有说话。没有开场白、没有欢迎仪式,而我们也只是安静地坐着。坐了一段时间后,有个人站了起来,开始唱歌,并跳了一种非常简单的舞步,然后走到另一个人面前,没有手势,就只是继续跳舞唱歌,就像邀请对方起来跳舞一样。在他面前的那个人也站了起来,然后跟着一起唱一起跳;虽然一句话都没有,但每个人好像都知道要跟着这么做。就这样,我们一个一个加入,然后一直唱歌跳舞到深夜。

那天晚上,除了唱歌之外,什么事都没做就结束了。没有一般新来的人的那种介绍流程,没有要填一张报到表格,也没有人问你从哪里来,做什么或主修什么之类的身家调查。总之,没有人来跟你「交际」,也没有人告诉你将会在那里做什么。什么都没有。

那天课程结束时,是晚上十点。后来我才知道,那天晚上其实算是很早结束的。第二天早上,我问一位住在附近比我早来的参与者,前一天晚上我们唱的是什么歌,才知道那是混合着西班牙语和海地原住民语言的一首首海地歌谣,带领我们唱歌的那个人本身就是海地人。我问歌词内容是什么,因为一唱完就忘了,我怕第二天去不会唱。这个人说,不用记,也不用担心,第二天去还会再唱,这样不断重复唱,久了自然就会了。她说,不用头脑记忆、不用文字写下来、不事先学习,就是这里学习的方法。

第一天晚上课程结束要回去时,我以为会有人出来,大声告诉我们明天几点钟集合。可是,我却只看到坐在角落的老先生,小声地和离他最近的那个像男人的女生说话,不知说了什么。然后,就这样一个人、一个人地传话过来,传到我耳边时,我才知道那句话是「第二天下午四点集合」,随后我也转过头去,继续告诉下一个人。

被小声通知第二天下午四点集合后,开始有人站了起来,安静地开门走出去。就这样,没有任何人站起来宣布任何事,这一天的课程就结束了。

那天晚上我学习到,精准地传递一件事,而且一次只告诉一个人,是很重要的事。通常老师在课堂上讲话时,十个人当中,大概有八个人没注意听。可是,当一对一传递时,一个人听见了,再告诉下一个人,每个人一定都会听见!

在那一整年受训过程中,从来没有人迟到,也从来不会有人问明天几点集合。这件事打破了我的时间惯性,以及成长过程中,所有知识输入方式的内在惯性。我深刻领悟到,当讯息是以一对一的方式传递时,这个时间只跟自己有关,只有自己知道,所以自己的行为就会变得很主动。如果大家是一起被通知,我们可能就会想,晚一点也没关系,反正大家都知道。

从牧场回来的记忆,这个一对一的时间传递,虽然这不是老先生的训练内容,却是我内心最深刻的第一印象。我们就以「打破时间」做为这个表演体系的第一堂课。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