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传承并发扬梅派艺术的过程,在梅葆玖接受教养的成长岁月里,呈现了巨细靡遗的芳踪,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本书情真意切地贴近了梅氏父子的家风与门风,从待人接物到传承文化,堪称中国儒雅教育文化的典范,可做为学校与父母的最佳教材与感人的示范。从不疾言厉色并绝不打骂孩子的梅兰芳说:把孩子吓傻了,就更听不懂了。不厌其烦地解说,总能让孩子明白的。
作者简介
吴迎
中国梅兰芳文化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与卢文勤先生先生共同编撰《梅兰芳唱腔集》,担任电影《梅兰芳》总顾问,创办《梅府家宴》连锁餐饮品牌,现任总顾问。
前言
梅兰芳表演艺术对世界戏剧表演艺术之影响
父亲梅兰芳,生于一八九四年,至今116周年了。
他自幼勤奋好学,磨砺进取,青年成名。他的一生颂扬美善,鞭挞丑恶,热爱祖国,美化社会。被国人誉为“一代宗师、一代完人”,被外国人誉为“罕见的艺术上端庄正派的风格大师”、“伟大的演员,美的创造者”。
梅兰芳于1919、1924、1956年三渡日本,1930年访美,1935年访苏演出,并先后到英、法、德、意、瑞士、波兰、埃及、印度等国进行戏曲考察和交流,把中国人民的情谊带给了世界人民,使中国的民族瑰宝京剧跨入世界戏剧艺术之林,并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戏剧的其他学派近半个世纪的发展。
梅兰芳表演艺术对世界戏剧所产生的影响是作为中国国粹的京剧,它本体的特征而决定的。梅兰芳努力完善了它的特征,而达到极致的水准。
国内外戏剧理论家给予梅兰芳表演艺术的历史性的定论是:“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中国戏剧文化的代表”。
我作为他的儿子,一个京剧演员,又是由他亲手培植、教育、带出来的他的众多的继承者之一,以我在舞台上五十多年的实践,谈谈我对这个定论的理解。
近二十年来,我带着《梅兰芳京剧团》,走了许多国家和台湾、香港地区,在国外讲学、演出时,有时便装(西装)讲解比如《穆桂英挂帅》中《捧印》一场穆桂英有思想斗争,因他解甲归田二十年,再要上阵对敌能不能取胜?唱词是:“一家闻边报雄心振奋,穆桂英为报国再度出征,二十年抛甲胃未临战阵”,下面在锣鼓“九锤半”的节奏声中用默剧身段来表现他思想故虑,比如表示他在年轻时威风凛凛、克敌制胜,现在年已半百,再要上阵能不能再取胜?敌兵四面八方杀来了他左右手战将均已不在了,若一人上阵对敌能不能取得胜利?最后想到为国为民四个字唱出:“难道说我无有为国为民一片忠心的高腔,表现她出征必胜的决心!全场观众热烈鼓掌达到全场高潮。
在这场戏中“一个人要演满台”,舞台上只有一个演员,从演员的表演技巧,包括声、色、形、神、唱、念、动作,能使观众觉得气氛充满舞台,虽然仅仅是一个人,也就像在台上涌现了千军万马,满台决不显得有空着那个角落,相反,每个角落却都在演员的表演气氛笼罩下。我讲学时,在没有任何舞台佈景条件下表演、讲解。听众、观众非常懂,非常明白。欢迎这种“引人入胜”的效果,我想我们京剧演员都能做到,因为这是京剧──我们国剧的特征,本体所决定的。在国外,还有父亲的好朋友卓别林等伟大的艺术家,有类似这样的表演,这使我有很深的感触,在没有舞台和化妆等相关的条件,外国的观众和专家,十分关注,十分入神。一种学术的氛围,是一种中国文化。
人类戏剧历史,二千五百年曾经出现无数的戏剧手段,概括起来也就两种,一种是写实的戏剧观,一种是写意的戏剧观。我们和外国戏剧、歌剧最大不同之处,也就在写意。京剧的特征:1.流畅性:不换幕换景,连续不断,有速度、节奏含蒙太奇;2.伸缩性:灵活,不受时空限制;3.雕塑性:突出人、舞台呈立体感。(这是我们家老朋友熊佛西先生说的)这些特征,随着时代的变化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历史上就有,但这都是局部的,例如,我父亲1925年排的《太真外传》就是全部杨贵妃,我2001年排的《大唐贵妃》均是如此,唯一四大特征中最重要的,即它的规范性(通常说的“程式化”)是不能变的,不然就不是京剧了。程式是我们的前辈们天才的创造,后继者不断的完善,形成一整套规范,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生活可以更崇高,更自由地呈现在舞台上。它是约定俗成,大家都是公认的。程式化的实质是写意,和国画是一个意思。
写意作为中国民族戏曲的实质,它的涵义是广泛的。一、生活写意:不是写实的生活,而是源于生活,对生活的提炼、集中、典型化;二、动作写意:达到高境界的动作;三、语言写意:不是大白话,是艺术语言,词体语言;四、舞美写意:不是实际环境,而是高度艺术水准的设计。
往后几十年,几百年京剧将发展成什么样?即使观众的大多数都成了电脑萤屏前的观众,电脑萤屏可能已发展到能展示多维空间,但写意的实质仍不会变的,因为,就像我前面所举《穆桂英挂帅》为例,先人已给我们创造了一整套的规范,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完善这种规范,而不是削弱和破坏这种规范。
父亲梅兰芳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把这些民族戏曲的特征发挥到臻于完美的地步,成了名副其实的大师。
梅兰芳表演艺术给世界戏剧表演艺术的发展和贡献是深刻的,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
其一,写意。梅兰芳的《打渔杀家》,舞台上什么背景也没有,就凭剧中父女手中的橹和桨的表演动作,各种程式身段和唱念的组合,让观众感到一个打鱼小舟正飘浮在江水中,观众和专家们对这种既抽象又真实的表演,感到极大兴趣,最后谢幕达十八次之多,为戏剧史上所罕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梅博士现实主义的表演手法,值得我们探索和研究。”“中国戏是有规律的自由动作”。布莱希特说:“我多年来朦胧追求而尚未到达的,梅博士却已经发展到极高的艺术境界。”
数年前,我应当前日本歌舞伎名家(土反)东玉三郎先生邀请去日本教授他《贵妃醉酒》,按理说歌舞伎和京剧属同一文化源泉,可是日本专家们对我父亲多年精心创作杨贵妃的表演,例如上桥、下桥、观鱼、闻花等写意的程式动作,给予高度评价和崇敬的心情。最后,(土反)东玉三郎先生成功的进行了演出。
最近,我看了美国流行歌舞剧之榜首《猫》,舞台上呈现了各种各样的猫式人物,这和我们京剧前辈大师杨小楼的《美猴王》何等相似。
其二,关于演员、剧中人和观众的关系。
在演员与剧中人(角色)之间,西方戏剧的权威论点:一是“演员和角色之间要连一根针也放不下”,演员要百分之百地进入角色之中。另一是“要演员完全变成他所表演的人物,这是一秒钟也不容许的事”,主张反对以感情来迷人心窍,应该以理智去开人心窍。二者理论迥然不同。
在演员与观众之间,他们坚信有一堵墙,这堵墙对观众来说是透明的,对演员是不透明的。另一学派也相信有这一堵墙,但是要推翻它。而对梅兰芳来说,这堵墙,根本就不存在,也用不着推翻。因为中国京剧一向具有高度的规范化,从来不会给观众造成真实的生活幻觉。他们认为反正演员及观众中间有一堵墙,演员必须表演得像在家里生活一样,不要去理会观众中所激起的感情。观众鼓掌也好,反感也好,都不要管。
梅兰芳以自己精湛的表演回答了不同学派在艺术实践上产生的问题,梅兰芳说:“对我们传统的戏剧表演艺术来说,理想的方法是把内心活动的内在技艺和外部表现技巧相结合,以‘宇宙锋’为例,我在这出戏中扮演一个年轻的女子装疯来抗拒要她嫁给皇帝的父亲。我在表演时,一方面装疯,一方面又要像演员本人那样保持清醒。向观众介绍下面我应该怎么做,让他觉得我是真疯了,而束手无策。
《霸王别姬》是我父亲亲手教我,我也演了几十年了,就像虞姬舞剑时,按当时剧情她是极度悲痛,强颜欢笑,我就不能完全进入到这感情戏中,当然也不能完全和剧中人不相干。在舞剑中,也会按程式把剑舞得很美,来一个下腰动作和剑花动作。台下观众还会给你喝彩叫好,比如《凤还巢》一剧中,程母(老旦)要程雪娥(女儿)一起到朱千岁家中避难,有顾虑,用水袖一挡,面向观众表示,朱千岁为人不端正,到他家会有麻烦,决定不去,然后回过头来再对程母说他不想去,这种表演就是水袖一挡面,出了人物,然后放下水袖再和程母对话,人物一进一出运用自如。我们和观众之间根本不存在这堵墙,所以也不需要去拆它。
这个看似简单的理论,可是外国戏剧界争论了几十年、上百年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高科技的发履,台上台下的融会,演员与角色之间的可进可出,一会儿进一会儿出的表演手法越来越多。这正是京剧影响了他们,可以说梅兰芳带头走了第一步,将我国京剧带上了国际戏剧舞台。建国以后,无数的后继者,包括我在内,广泛地出访演出,更加深了京剧对世界戏剧之影响。
我已七十多岁了,生逢盛世精神爽。和国际接轨说明我们国家政权稳定和经济强盛。京剧艺术的发展和新生代观众的产生,人们欣赏水准不可能停留在五十年前甚至八十年前,高科技的舞美手段和音响手段完全可以为我所用,我们的目的是为了完善而不是破坏和削弱我国传统戏剧的特征。这种完善应该是与时俱进的。这就是梅兰芳精神。
我这个人,吃了这碗饭,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演员,真是一个干活的。
这本书是纪实的,给大家饭后茶余清遣而已。
梅葆玖2010年9月1日
序言
吴迎先生为葆玖着书,特地寄来样稿,邀我写序。数十余万字细细读来,如夏日的清风荷露,滋润心头。几十年的艺海钩沉,似甘醇的美酒佳酿,沁人心脾。而“思南路时代”那一篇章,更是将我带入了对往事、对故人的深深回忆中。
1937年我的父亲病逝后,生活突然陷入低谷,母亲的金兰之交梅太太福芝芳(我称作“香妈”)和鞡鞡(香妈的母亲,葆玖的外祖母)向我们伸出了援手,把我们接到了位于上海思南路87号的梅公馆,这一住就是十多年,直到后来我和母亲远渡重洋。正是这座三层的法式洋房,成了我少年时代的避风港湾。鞡鞡和香妈亲人般的温暖,寄爹梅兰芳博士家长般的教诲,梅家兄妹手足般的情谊。使我终生感恩难忘。
在梅府的岁月,正是梅兰芳博士蓄须明志的时候,记得小楼门前的满园春色,记得梅华诗屋的整堂书香,记得葆玥和葆玖学戏时的琴声悠扬,记得四哥葆琛诚挚的呵护。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十四岁的我和五岁的葆玖一起登台在上海的黄金大戏院演出,那是葆玖和我第一次登台,他唱的是《三娘教子》里的薛琦哥,我唱的是《二本虹霓关》里的丫环,梅兰芳先生则在台下当起了观众。唱完后,我兴奋地回家向梅先生请教,他说:“你做的很好,教你的身段都做了,就是没到家。”这句话让我受用终生。凡事,都要做得“到家”。
大半个世纪过去了,仿佛是昨日的光景,在耳畔呢喃,在脑海浮现。中美建交后,我才有机会返乡探望,只是思南路的旧宅早已物是人非。后来,我每每回国,都必是要和梅家的亲人团聚,若是能有和葆玖同台演戏的机会,更是异常珍惜。如今,唯有葆玖继承了梅兰芳先生的衣钵,躬耕于梅派艺术的发扬。年逾古稀的葆玖仍健朗如昨,声音、台风丝毫不输年轻人,他学戏的扎实基础、保养之道,读者们都可在此书中阅习。葆玖年幼时,就喜爱西洋歌剧,他学戏之余,常反复聆听梅先生从欧洲带回的各式歌剧唱片。现如今葆玖的唱法, 融合中国传统和西洋的美声发音,柔中有刚,刚中带柔,融会贯通,美不胜收。他的唱段,既有梅派韵味,又能表现出剧中人的情感。尽管现在功成名就,但他对艺术的追求,从不怠懈。每次和他相聚,都会发觉他又有了新的发现和追求。真是青出于蓝胜于蓝。寄爹地下有知,亦会为葆玖如今的造诣而感到骄傲。
葆玖不但继承了梅派艺术,也继承了梅兰芳先生的为人和品德。他秉性温和,待人厚道。记得1947 年,我 离开上海赴美求学之时,梅家兄妹都来码头送行。葆玖在我上船时,往我手中掖了一个小包,我就匆匆走上了扶梯。船行后,打开一看,原来是5 元美金。这是长辈给他的压岁钱,是他仅有的美元,在那个时代,这是一笔很大的数目,他却慷慨地全部给了我。如此珍贵的友情,至今深藏我心。
白云苍狗,岁月如梭,当年的总角小童如今都已白发苍苍,然“海外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葆玖老弟,希望你早日完成梅派戏曲录音工作,我们虽远隔千山万水,但不能阻挡我对你的深深祝福和期望:生命虽短暂,然艺术之树长青;路途其修远,而求索之心常在。与你共勉。
是为序。
卢燕
二○一○年八月于洛杉矶
《梅派家风:从梅兰芳到梅葆玖》这本书,让我对“梨园世家”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再是单纯的技艺传承,而是一种精神的薪火相传,一种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守护与创新。我一直好奇,在梅兰芳先生那个时代,京剧艺术面临着怎样的挑战?他又如何在这种挑战中,找到了梅派艺术的独特之路,并将其发扬光大?书中关于梅先生如何指导梅葆玖先生,又是如何将梅派的精髓,注入到新时代的京剧表演中,这些内容我格外期待。我想,这不仅仅是师徒之间的传授,更是父子之间的言传身教,是家族信念的传递。这本书,我想它会带我走进一个充满艺术魅力和人文关怀的家族。我不仅想了解梅氏家族在艺术上的成就,更想了解他们在时代变迁中,是如何保持初心,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如何将梅派艺术的生命力延续下去。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是一本关于京剧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家族精神、关于文化传承的深刻读物。它让我开始思考,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我们如何才能守护和传承那些宝贵的精神财富。
评分读罢《梅派家风:从梅兰芳到梅葆玖》,我深切体会到了“家风”二字的分量。它不仅仅是关于艺术技巧的传承,更是关于人格的塑造,关于对艺术的敬畏,以及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梅兰芳先生的艺术成就毋庸置疑,但这本书更让我看到了他作为一个父亲、一个家族的掌舵者,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将对艺术的严谨、对人生的态度,传递给子女。我特别想了解,在梅先生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细节会直接影响到梅葆玖先生日后的艺术创作和人生轨迹?是 bedtime stories 里蕴含的道理,还是餐桌上关于京剧的探讨?我想,真正的家风,就体现在这些细微之处,日积月累,塑造着一个人的灵魂。这本书不仅仅是给京剧爱好者看的,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家庭教育、关于精神传承的教科书。我希望它能让我思考,在我自己的家庭中,我们又在传承着怎样的“家风”?是善良、是勤奋、是坚持,还是其他的什么?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让我们去审视和珍视那些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时无刻不在影响我们的家族印记。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着的那股淡淡的梨园芬芳,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温暖与智慧。
评分我一直对京剧艺术,特别是梅派艺术有着深厚的感情。《梅派家风:从梅兰芳到梅葆玖》这本书,让我有机会更深入地了解梅兰芳先生的艺术成就,以及他背后支撑这一切的家族力量。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如何描绘梅兰芳先生的家风。他是如何将对艺术的严谨、对生活的热爱、对社会的责任感,通过日常的言传身教,传递给下一代的。我想,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他的艺术成就,离不开他对家庭的责任和对子女的教育。《梅派家风:从梅兰芳到梅葆玖》,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京剧的书,更是一部关于家族精神传承的生动教材。它让我看到了,在瞬息万变的时代,家族精神的力量是多么的弥足珍贵。我期待书中能有更多关于梅先生教育理念的细节,以及梅葆玖先生是如何在父亲的熏陶下,成长为一名杰出的艺术家。
评分《梅派家风:从梅兰芳到梅葆玖》这本书,如同打开了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中国传统艺术家族的深厚底蕴。梅兰芳先生的艺术成就已是传奇,但我更想了解的是,支撑起这份传奇的,是怎样的家风?这本书,我想它会讲述的,不仅仅是艺术的技巧,更是关于人格的塑造,关于对艺术的敬畏,以及对家庭的责任。我迫切地想知道,梅先生是如何将他对京剧的痴迷、对美的追求,以及对人生价值的理解,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到家庭教育之中,并影响着梅葆玖先生的成长。我相信,真正的家风,是无声的教诲,是潜移默化的影响。《梅派家风:从梅兰芳到梅葆玖》,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关于家族精神、关于文化传承的深刻探索。它让我看到了,在历史的长河中,家族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而家风,则是这份力量最核心的组成部分。
评分《梅派家风:从梅兰芳到梅葆玖》这本书,让我对“家风”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规范,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文化的延续,一种对艺术生命的执着追求。梅兰芳先生,作为中国京剧的泰斗,他的艺术造诣举世瞩目。而这本书,更让我好奇的是,在这个艺术光环背后,梅氏家族是如何将这份艺术精神,代代相传的。我迫不及待地想了解,梅先生是如何将他对京剧的热爱,对艺术的理解,以何种方式传递给他的子女,尤其是梅葆玖先生。书中对于梅先生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细节描述,将会是我阅读的重点。我想,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必然有着深厚的家庭根基和良好的家风。《梅派家风:从梅兰芳到梅葆玖》,这本书,我想它不仅仅是记录了一段辉煌的艺术史,更是讲述了一个家族如何用爱与坚持,守护和传承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它让我看到了,在快速发展的时代,家族精神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与重要。
评分翻阅《梅派家风:从梅兰芳到梅葆玖》,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置身于那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梨园世界。梅兰芳先生的名字,本身就是艺术的代名词,他的一颦一笑,一招一式,都充满了东方古典韵味。而我更感兴趣的是,在这位艺术巨匠的光环之下,他的家庭生活是怎样的?他对子女的教育又是怎样的?这本书,我想它会为我们揭示这一点。特别是关于梅葆玖先生,作为梅派艺术的继承者,他在父亲的熏陶下,又如何发展出自己的艺术风格,这本书的描述,对我来说尤为重要。我期待看到,书中如何描绘梅兰芳先生对梅葆玖先生在艺术和为人处世上的教导,以及父子之间那份深厚的情感纽带。我想,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往往离不开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风的熏陶。《梅派家风:从梅兰芳到梅葆玖》,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京剧艺术的普及,更是关于家族精神的传承,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延续。它让我看到了,艺术的生命力,不仅仅在于个人的才华,更在于家族的支持和传承。
评分刚拿到《梅派家风:从梅兰芳到梅葆玖》,就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我一直对梅兰芳先生的艺术充满敬仰,但对于他背后的家庭生活和教育方式,却知之甚少。这本书,正好填补了我这方面的空白。我最期待的内容,是书中如何描绘梅兰芳先生的家风。他是如何将自己对艺术的严谨、对人生的大爱,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尊重,融入到家庭教育中,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子女,特别是梅葆玖先生。我希望书中能有更多关于梅先生日常生活的细节,比如他如何与孩子们交流,如何指导他们学习,以及在面对困难时,如何用家风的力量来支撑整个家庭。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京剧的书,更是一部关于家族精神传承的生动教材。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家族的兴旺,不仅仅依赖于个人的才华,更在于代代相传的优良家风。《梅派家风:从梅兰芳到梅葆玖》,它承载着一段历史,也蕴含着深刻的为人处世之道。
评分读到《梅派家风:从梅兰芳到梅葆玖》这本书的书名,就让我联想到一股温润而坚韧的力量。梅兰芳先生的艺术光辉照耀了一个时代,但我想,在他背后,更有一个感人至深的家族故事。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地描绘梅兰芳先生是如何将他所追求的艺术精神,以及他的人生哲学,以一种传承的方式,传递给他的后代,尤其是梅葆玖先生。这不仅仅是艺术技巧的传授,更是一种品格的塑造,一种精神的延续。我想,这本书不仅仅是献给京剧爱好者,更是给所有关注家庭教育、关注文化传承的人们。它让我开始思考,在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如何才能守护好自己的家族精神,如何才能将这份宝贵的财富,传承下去。《梅派家风:从梅兰芳到梅葆玖》,它承载着一段历史,也蕴含着一个家族对艺术、对生活、对传承的深刻理解。
评分刚翻开《梅派家风:从梅兰芳到梅葆玖》,就被一种浓郁的艺术气息和家族温情所包裹。我一直对京剧艺术怀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梅兰芳先生,在我心中是绕不开的传奇。想象中,这本书不仅仅是讲述艺术成就,更是试图挖掘那份支撑梅氏几代人艺术生命源源不断的精神内核。我期待看到,在那个变革的时代,梅兰芳先生是如何将梅派艺术发扬光大,他又是如何在生活的点滴中,将对艺术的执着与对家人的关爱融为一体。从书名就能感受到一种传承的力量,从“梅兰芳”这个响亮的名字,到“梅葆玖”先生,这中间凝聚了多少心血与智慧?我特别好奇,梅先生在面对传统艺术的挑战与创新时,他内心的挣扎与选择,以及他如何将这份宝贵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能让我们窥见艺术大师背后,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家族故事。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那个充满了战火与动荡的年代,梅家是如何坚守艺术的纯粹,又如何在纷繁的世界中,保持家族的稳定与传承。这本书,我想它不会仅仅停留在艺术的层面,更会深入到人性的光辉,以及家族精神的伟大。我期待它能带我走进一个不一样的梅家,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温情与力量。
评分《梅派家风:从梅兰芳到梅葆玖》这本书,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大家族之中。梅兰芳先生的名字,早已是中国京剧艺术的象征。而我更想深入了解的是,在这位艺术大师的光环之下,梅氏家族的家风是如何传承的。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梅先生如何将他对艺术的执着、对人生的大爱,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以何种方式传达给他的后代,尤其是梅葆玖先生。我想,一个伟大的艺术流派,其传承的关键,在于其背后深厚的精神内核,而这恰恰是由家风所孕育和滋养的。《梅派家风:从梅兰芳到梅葆玖》,这本书,不仅仅是记录了一代艺术巨匠的辉煌,更是讲述了一个家族如何用爱与坚持,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薪火相传。它让我看到了,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家族精神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与重要。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梅派艺术的精髓,以及支撑这份艺术的家族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