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派家风:从梅兰芳到梅葆玖

梅派家风:从梅兰芳到梅葆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梅兰芳传承并发扬梅派艺术的过程,在梅葆玖接受教养的成长岁月里,呈现了巨细靡遗的芳踪,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本书情真意切地贴近了梅氏父子的家风与门风,从待人接物到传承文化,堪称中国儒雅教育文化的典范,可做为学校与父母的最佳教材与感人的示范。从不疾言厉色并绝不打骂孩子的梅兰芳说:把孩子吓傻了,就更听不懂了。不厌其烦地解说,总能让孩子明白的。

作者简介

吴迎

  中国梅兰芳文化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与卢文勤先生先生共同编撰《梅兰芳唱腔集》,担任电影《梅兰芳》总顾问,创办《梅府家宴》连锁餐饮品牌,现任总顾问。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前言 梅葆玖
序 卢燕
第一章  教育会堂的谈话
第二章  思南路年代
(一)上海思南路87号
(二)出生时父亲不在家
(三)七十五岁的嗓子
(四)梅兰芳说“听老师的,别管我”
(五)“你必须学崑曲”
(六)榜样的力量
第三章  难忘的演出
(一)和父亲首次同台
(二)演艺生涯从武汉开始
(三)给程砚秋《三击掌》扮丫环
(四)萧长华提携我演《女起解》
(五)谭梅渊源
(六)文戏武唱,掉下云台
(七)《生死恨》情结
第四章  从《太真外传》到《大唐贵妃》
第五章  奇双会
第六章  从《贵妃醉酒》论梅派的“中和之美”
第七章  梅派演唱艺术的形成与发展
后记 吴迎
出版后记 陈念萱

图书序言

前言

梅兰芳表演艺术对世界戏剧表演艺术之影响

  父亲梅兰芳,生于一八九四年,至今116周年了。

  他自幼勤奋好学,磨砺进取,青年成名。他的一生颂扬美善,鞭挞丑恶,热爱祖国,美化社会。被国人誉为“一代宗师、一代完人”,被外国人誉为“罕见的艺术上端庄正派的风格大师”、“伟大的演员,美的创造者”。

  梅兰芳于1919、1924、1956年三渡日本,1930年访美,1935年访苏演出,并先后到英、法、德、意、瑞士、波兰、埃及、印度等国进行戏曲考察和交流,把中国人民的情谊带给了世界人民,使中国的民族瑰宝京剧跨入世界戏剧艺术之林,并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戏剧的其他学派近半个世纪的发展。

  梅兰芳表演艺术对世界戏剧所产生的影响是作为中国国粹的京剧,它本体的特征而决定的。梅兰芳努力完善了它的特征,而达到极致的水准。

  国内外戏剧理论家给予梅兰芳表演艺术的历史性的定论是:“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中国戏剧文化的代表”。

  我作为他的儿子,一个京剧演员,又是由他亲手培植、教育、带出来的他的众多的继承者之一,以我在舞台上五十多年的实践,谈谈我对这个定论的理解。

  近二十年来,我带着《梅兰芳京剧团》,走了许多国家和台湾、香港地区,在国外讲学、演出时,有时便装(西装)讲解比如《穆桂英挂帅》中《捧印》一场穆桂英有思想斗争,因他解甲归田二十年,再要上阵对敌能不能取胜?唱词是:“一家闻边报雄心振奋,穆桂英为报国再度出征,二十年抛甲胃未临战阵”,下面在锣鼓“九锤半”的节奏声中用默剧身段来表现他思想故虑,比如表示他在年轻时威风凛凛、克敌制胜,现在年已半百,再要上阵能不能再取胜?敌兵四面八方杀来了他左右手战将均已不在了,若一人上阵对敌能不能取得胜利?最后想到为国为民四个字唱出:“难道说我无有为国为民一片忠心的高腔,表现她出征必胜的决心!全场观众热烈鼓掌达到全场高潮。

  在这场戏中“一个人要演满台”,舞台上只有一个演员,从演员的表演技巧,包括声、色、形、神、唱、念、动作,能使观众觉得气氛充满舞台,虽然仅仅是一个人,也就像在台上涌现了千军万马,满台决不显得有空着那个角落,相反,每个角落却都在演员的表演气氛笼罩下。我讲学时,在没有任何舞台佈景条件下表演、讲解。听众、观众非常懂,非常明白。欢迎这种“引人入胜”的效果,我想我们京剧演员都能做到,因为这是京剧──我们国剧的特征,本体所决定的。在国外,还有父亲的好朋友卓别林等伟大的艺术家,有类似这样的表演,这使我有很深的感触,在没有舞台和化妆等相关的条件,外国的观众和专家,十分关注,十分入神。一种学术的氛围,是一种中国文化。

  人类戏剧历史,二千五百年曾经出现无数的戏剧手段,概括起来也就两种,一种是写实的戏剧观,一种是写意的戏剧观。我们和外国戏剧、歌剧最大不同之处,也就在写意。京剧的特征:1.流畅性:不换幕换景,连续不断,有速度、节奏含蒙太奇;2.伸缩性:灵活,不受时空限制;3.雕塑性:突出人、舞台呈立体感。(这是我们家老朋友熊佛西先生说的)这些特征,随着时代的变化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历史上就有,但这都是局部的,例如,我父亲1925年排的《太真外传》就是全部杨贵妃,我2001年排的《大唐贵妃》均是如此,唯一四大特征中最重要的,即它的规范性(通常说的“程式化”)是不能变的,不然就不是京剧了。程式是我们的前辈们天才的创造,后继者不断的完善,形成一整套规范,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生活可以更崇高,更自由地呈现在舞台上。它是约定俗成,大家都是公认的。程式化的实质是写意,和国画是一个意思。

  写意作为中国民族戏曲的实质,它的涵义是广泛的。一、生活写意:不是写实的生活,而是源于生活,对生活的提炼、集中、典型化;二、动作写意:达到高境界的动作;三、语言写意:不是大白话,是艺术语言,词体语言;四、舞美写意:不是实际环境,而是高度艺术水准的设计。

  往后几十年,几百年京剧将发展成什么样?即使观众的大多数都成了电脑萤屏前的观众,电脑萤屏可能已发展到能展示多维空间,但写意的实质仍不会变的,因为,就像我前面所举《穆桂英挂帅》为例,先人已给我们创造了一整套的规范,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完善这种规范,而不是削弱和破坏这种规范。

  父亲梅兰芳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把这些民族戏曲的特征发挥到臻于完美的地步,成了名副其实的大师。

  梅兰芳表演艺术给世界戏剧表演艺术的发展和贡献是深刻的,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

  其一,写意。梅兰芳的《打渔杀家》,舞台上什么背景也没有,就凭剧中父女手中的橹和桨的表演动作,各种程式身段和唱念的组合,让观众感到一个打鱼小舟正飘浮在江水中,观众和专家们对这种既抽象又真实的表演,感到极大兴趣,最后谢幕达十八次之多,为戏剧史上所罕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梅博士现实主义的表演手法,值得我们探索和研究。”“中国戏是有规律的自由动作”。布莱希特说:“我多年来朦胧追求而尚未到达的,梅博士却已经发展到极高的艺术境界。”

  数年前,我应当前日本歌舞伎名家(土反)东玉三郎先生邀请去日本教授他《贵妃醉酒》,按理说歌舞伎和京剧属同一文化源泉,可是日本专家们对我父亲多年精心创作杨贵妃的表演,例如上桥、下桥、观鱼、闻花等写意的程式动作,给予高度评价和崇敬的心情。最后,(土反)东玉三郎先生成功的进行了演出。

  最近,我看了美国流行歌舞剧之榜首《猫》,舞台上呈现了各种各样的猫式人物,这和我们京剧前辈大师杨小楼的《美猴王》何等相似。

  其二,关于演员、剧中人和观众的关系。

  在演员与剧中人(角色)之间,西方戏剧的权威论点:一是“演员和角色之间要连一根针也放不下”,演员要百分之百地进入角色之中。另一是“要演员完全变成他所表演的人物,这是一秒钟也不容许的事”,主张反对以感情来迷人心窍,应该以理智去开人心窍。二者理论迥然不同。

  在演员与观众之间,他们坚信有一堵墙,这堵墙对观众来说是透明的,对演员是不透明的。另一学派也相信有这一堵墙,但是要推翻它。而对梅兰芳来说,这堵墙,根本就不存在,也用不着推翻。因为中国京剧一向具有高度的规范化,从来不会给观众造成真实的生活幻觉。他们认为反正演员及观众中间有一堵墙,演员必须表演得像在家里生活一样,不要去理会观众中所激起的感情。观众鼓掌也好,反感也好,都不要管。

  梅兰芳以自己精湛的表演回答了不同学派在艺术实践上产生的问题,梅兰芳说:“对我们传统的戏剧表演艺术来说,理想的方法是把内心活动的内在技艺和外部表现技巧相结合,以‘宇宙锋’为例,我在这出戏中扮演一个年轻的女子装疯来抗拒要她嫁给皇帝的父亲。我在表演时,一方面装疯,一方面又要像演员本人那样保持清醒。向观众介绍下面我应该怎么做,让他觉得我是真疯了,而束手无策。

  《霸王别姬》是我父亲亲手教我,我也演了几十年了,就像虞姬舞剑时,按当时剧情她是极度悲痛,强颜欢笑,我就不能完全进入到这感情戏中,当然也不能完全和剧中人不相干。在舞剑中,也会按程式把剑舞得很美,来一个下腰动作和剑花动作。台下观众还会给你喝彩叫好,比如《凤还巢》一剧中,程母(老旦)要程雪娥(女儿)一起到朱千岁家中避难,有顾虑,用水袖一挡,面向观众表示,朱千岁为人不端正,到他家会有麻烦,决定不去,然后回过头来再对程母说他不想去,这种表演就是水袖一挡面,出了人物,然后放下水袖再和程母对话,人物一进一出运用自如。我们和观众之间根本不存在这堵墙,所以也不需要去拆它。

  这个看似简单的理论,可是外国戏剧界争论了几十年、上百年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高科技的发履,台上台下的融会,演员与角色之间的可进可出,一会儿进一会儿出的表演手法越来越多。这正是京剧影响了他们,可以说梅兰芳带头走了第一步,将我国京剧带上了国际戏剧舞台。建国以后,无数的后继者,包括我在内,广泛地出访演出,更加深了京剧对世界戏剧之影响。

  我已七十多岁了,生逢盛世精神爽。和国际接轨说明我们国家政权稳定和经济强盛。京剧艺术的发展和新生代观众的产生,人们欣赏水准不可能停留在五十年前甚至八十年前,高科技的舞美手段和音响手段完全可以为我所用,我们的目的是为了完善而不是破坏和削弱我国传统戏剧的特征。这种完善应该是与时俱进的。这就是梅兰芳精神。

  我这个人,吃了这碗饭,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演员,真是一个干活的。

  这本书是纪实的,给大家饭后茶余清遣而已。

  梅葆玖2010年9月1日

序言
 
  吴迎先生为葆玖着书,特地寄来样稿,邀我写序。数十余万字细细读来,如夏日的清风荷露,滋润心头。几十年的艺海钩沉,似甘醇的美酒佳酿,沁人心脾。而“思南路时代”那一篇章,更是将我带入了对往事、对故人的深深回忆中。

  1937年我的父亲病逝后,生活突然陷入低谷,母亲的金兰之交梅太太福芝芳(我称作“香妈”)和鞡鞡(香妈的母亲,葆玖的外祖母)向我们伸出了援手,把我们接到了位于上海思南路87号的梅公馆,这一住就是十多年,直到后来我和母亲远渡重洋。正是这座三层的法式洋房,成了我少年时代的避风港湾。鞡鞡和香妈亲人般的温暖,寄爹梅兰芳博士家长般的教诲,梅家兄妹手足般的情谊。使我终生感恩难忘。

  在梅府的岁月,正是梅兰芳博士蓄须明志的时候,记得小楼门前的满园春色,记得梅华诗屋的整堂书香,记得葆玥和葆玖学戏时的琴声悠扬,记得四哥葆琛诚挚的呵护。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十四岁的我和五岁的葆玖一起登台在上海的黄金大戏院演出,那是葆玖和我第一次登台,他唱的是《三娘教子》里的薛琦哥,我唱的是《二本虹霓关》里的丫环,梅兰芳先生则在台下当起了观众。唱完后,我兴奋地回家向梅先生请教,他说:“你做的很好,教你的身段都做了,就是没到家。”这句话让我受用终生。凡事,都要做得“到家”。

  大半个世纪过去了,仿佛是昨日的光景,在耳畔呢喃,在脑海浮现。中美建交后,我才有机会返乡探望,只是思南路的旧宅早已物是人非。后来,我每每回国,都必是要和梅家的亲人团聚,若是能有和葆玖同台演戏的机会,更是异常珍惜。如今,唯有葆玖继承了梅兰芳先生的衣钵,躬耕于梅派艺术的发扬。年逾古稀的葆玖仍健朗如昨,声音、台风丝毫不输年轻人,他学戏的扎实基础、保养之道,读者们都可在此书中阅习。葆玖年幼时,就喜爱西洋歌剧,他学戏之余,常反复聆听梅先生从欧洲带回的各式歌剧唱片。现如今葆玖的唱法, 融合中国传统和西洋的美声发音,柔中有刚,刚中带柔,融会贯通,美不胜收。他的唱段,既有梅派韵味,又能表现出剧中人的情感。尽管现在功成名就,但他对艺术的追求,从不怠懈。每次和他相聚,都会发觉他又有了新的发现和追求。真是青出于蓝胜于蓝。寄爹地下有知,亦会为葆玖如今的造诣而感到骄傲。

  葆玖不但继承了梅派艺术,也继承了梅兰芳先生的为人和品德。他秉性温和,待人厚道。记得1947 年,我 离开上海赴美求学之时,梅家兄妹都来码头送行。葆玖在我上船时,往我手中掖了一个小包,我就匆匆走上了扶梯。船行后,打开一看,原来是5 元美金。这是长辈给他的压岁钱,是他仅有的美元,在那个时代,这是一笔很大的数目,他却慷慨地全部给了我。如此珍贵的友情,至今深藏我心。

  白云苍狗,岁月如梭,当年的总角小童如今都已白发苍苍,然“海外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葆玖老弟,希望你早日完成梅派戏曲录音工作,我们虽远隔千山万水,但不能阻挡我对你的深深祝福和期望:生命虽短暂,然艺术之树长青;路途其修远,而求索之心常在。与你共勉。
是为序。

卢燕
二○一○年八月于洛杉矶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