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坛拾片》记下了舞蹈家江青在艺术创作上,构思、合作中的经验、历程。当中每个作品的完成,都是经过百般磨难,千般周折,万般辛勤耕耘而得。
江青在介绍此书时表示:「原考虑用『搓板记』作为书名。但三思之后,感到这些文字,主要是将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经历和感受一字一句记录下,后来又决定将部份创作的剧本也纳入书中,这样一来似乎用「艺坛拾片」,更具保容性也更为传神、贴切,遂决定用来作为本书的书名。此书的缘起是2008年10月比雷尔 (Birger Blomback,江青丈夫) 去世,我们相识相守整整三十三年,坚实的大地塌陷了,一旦脚下悬空了,顿时吊在半空晃晃悠悠的失去了方向,于是将旧作整理出版,既可打发时间,亦可分神。」
作者简介
江青
一九四六年生于北京,在上海小学毕业后,十岁入北京舞蹈学校接受六年专业训练。此后她的工作经验是多方面的,演员、舞者、编舞、导演、写作、舞美设计。六十年代在香港、台湾从事电影工作时,主演影片二十余部,并参加数部影片的编舞工作,于一九六七年获台湾电影最佳女主角金马奖。一九七○年她前往美国,接触学习现代舞,一九七三年在纽约创立「江青舞蹈团」(至一九八五年),一九八二年至八四年出任香港舞蹈团第一任艺术总监。她曾任教于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纽约亨特大学、瑞典舞蹈学院以及北京舞蹈学院。一九八五年江青移居瑞典,此后以自由编导身份在世界各地进行舞蹈创作和独舞演出,并经常参加歌剧和话剧的编导工作,她的艺术生涯也开始向跨别类、多媒体、多元化发展。她的舞台创作演出其中包括:纽约古庚汉博物馆、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伦敦 Old Vic 剧场、瑞典皇家话剧院、维也纳人民歌剧院、瑞士 Bern 城市剧场、柏林世界文化中心、中国国家歌剧院。现居瑞典、纽约。
写给江青的《艺坛拾片》(董桥)
滴滴点点《声声慢》
高行健 声声慢变奏
与高行健共「舞」──侧写高行健
从构思到演出──谈舞乐仪式剧《玉龙第三国──纳西「情死」》
只需用「心」望一眼
成语舞集
从《负.复.缚》到《茶》──与谭盾乐舞二重奏
唐诗意韵与马勒的精神世界──《大地之歌》创作随笔
原唐诗
郑愁予 创译《大地之歌》歌词
庄(吉吉) 《大地之歌》与我的画
郑愁予 马勒与李白的文化一线牵
程步奎 观江青编导《大地之歌》舞剧
【舞乐仪式剧本】
玉龙第三国──纳西「情死」
【舞剧剧本】
中国核桃夹子祈福迎祥
【电影剧本】
童年
附录
郁风 现代舞艺术家──江青
孙康宜 一个艺术家的心路历程──评《江青的往时.往事.往思》
杜国清 人间仙女──流浪到美国来的那一位
杨牧 四季的十行诗──为江青舞蹈作
后记
写给江青的《艺坛拾片》
董桥
二○○八年十月,比雷尔辞世。江青说:「我们相识相守整整三十三年,坚实的大地塌陷了,一旦脚下悬空,顿时吊在半空晃晃悠悠的失去了方向,成天拖着半边身子直着眼睛过日子。那年瑞典的冬天真长,真黑,真冷。」她的好朋友挪威籍汉学家史美德劝她专心做一件事,把脑子填满,把时间塞满,伤痛的日子会过得顺畅些。二○○九年春天,江青带着书稿剪报到瑞典猞猁岛整理修补新旧作品做出了这本《艺坛拾片》。猞猁岛是比雷尔最爱的小岛,生前最喜欢在岛上捕鱼,伐木,裁花,种菜,说那个岛是他的天堂。江青在他的葬礼上请女中音伍烈嘉演唱作曲家爱德华.艾尔雅《海景》里的〈在天上〉,还用了马勒的《大地之歌》第六章〈告别〉收尾。
认识江青这么多年,我竟无缘一见比雷尔。一连两个深宵阅读《艺坛拾片》清样,我断断续续想像比雷尔的学者风范和他的科研成就,庆幸江青人生风雨路上遇得到这样一位沉实厚道的伴侣。听说一九七八年他们在香港深水湾董浩云先生的香岛小筑举行新婚酒会。董老先生古道热肠,一生侠义,一定也为这样一对艺术家和科学家的结缘而高兴。前几天江青来香港,我在陆羽茶室为她洗尘,董建平也来了,听她们吴侬软语悄声谈话,日月尽管荏苒,旧景瞬间倒流,香岛小筑昔日的衣香灯影似远还近:「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江青编马勒的《大地之歌》演绎过王维这首诗。
「但去莫复问」毕竟是艰难的过程。去国几十年,江青始终不忍心不「问」。小小年纪从上海到北京上舞蹈学校,她赶上了全中国轰麻雀、除苍蝇、搜集破铜烂铁炼钢和修水库的岁月,「我爱北京天安门」的歌声还在心中悄悄萦绕,一九八九年她领着五岁的儿子到纽约哈玛绍广场抗议天安门六四屠杀事件。之后的许多年里,她每次经过香港几乎都是从大陆过来或者要去大陆的路上:她的老师着名苏联编舞艺术家古雪夫说,舞蹈语汇应该植根于自己民族文化的风格和规律之中。那是万古不变的定律。所有艺术的魂魄都应该植根在自己民族文化的母体里。最近几年看到她的信仰和工作在大陆经历了几番扭曲和阻扰,我一边劝慰她不要执着,一边鼓励她另辟蹊径造就心中的理想。碰到这样的「母体」,艺术只能在乱石覆压下觅隙生长。王维那句「白云无尽时」宣示的是绝望中无尽的希望。
撇开早岁演电影遭遇的虚泛和困顿,江青的心智在国外熬过了追寻大破大立的艰深历程,得到了新生的欣悦也面对了新生的挑战,在个人与家国的伤疤上扎扎实实镂雕出一个新女性的尊严和荣誉。结交这个朋友,饭余酒后的闲谈间,我隐隐约约感受了她的坚毅和诚挚,也隐隐约约领悟出她的脆弱和惶惑。亲情友情乡土情的错综固然给了她慰借也给了她挫折,攀登艺术高峰的心志同时更给了她无尽的恐怯和无畏的苦行。说穿了她骨子里永远是旧社会薰陶出来的传统闺秀,在不断熔炼自己的时刻,她跟所有孕育在小桥流水柔情里的中国妇女一样摆脱不了心灵深处无名的自责和自咎。这样的煎熬她不再陌生了,最终的成就靠的其实是她的一份自尊一份好强和一份唯美的爱。
江青那天在陆羽茶室包厢里说,今后,她冬天春天在纽约,夏天秋天在瑞典。她说瑞典的山乡太漂亮太宁静了,横竖她也学会了自己开小船,一个人在猞猁岛上读书写作看风景比什么都好:「眼见盛开的野花,耳闻鸟啼、浪涛和松风,我突然惊异的发现三十三年后,我终于在这个熟悉的环境里真正体悟到比雷尔的『天堂』。这里给了我从来没有过的安详和宁静。」我去过遥远的芬兰挪威瑞士却没有去过瑞典,江青好几次要我去我都去不成:我最想一游的是猞猁岛,在湖光里在树影里重听重学马勒的《大地之歌》。我太不懂马勒了,只听说一九一一年马勒逝世,德国小说家汤玛斯.曼重访威尼斯那个海滨浴场酝酿《威尼斯之死》的腹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