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管的音乐和戏剧方面都发现其古老性,其与宋元南戏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本书从现存梨园戏剧目、南管指套、散曲中爬梳五大南戏资料,并与宋元戏文、明初五大南戏文本作比对,从中发现南戏流播到泉州的历史现象。透过文本的比较分析,也可以看出五大南戏在形成的过程中如何承继、壮大、结合地方音乐和腔调成为新的腔调剧种。
本书先从南管发展的历史与地理背景、南戏与南管的剧目与音乐关系,釐清其外围问题;再从现存南管资料中爬梳、整理,并与五大南戏重要的版本进行比较和研究,发现不同版本之间的关系,探讨其流播至泉州所产生的变化。
南戏与泉州南管的古老音乐、语言腔调、民间艺术相结合,产生的南管戏,在剧目、关目情节、脚色、曲文、曲调、表演形式还保留宋元南戏遗迹。但是,南戏受泉州的语言、南管音乐、和悬丝傀儡戏表演艺术等之影响,使其逐渐形成具有地方化特色的声腔剧种。随着明中叶各种声腔剧种流播至泉州,及福建发达的印刷业,刊刻大量剧本和地方腔选本,南管戏又受其影响,因而发展成独特的演出形式。
作者简介
杨淑娟
一九六二年出生于台湾省台南县,一九八九年获东吴大学中文研究所硕士,二○○八年获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研究所博士,国立华侨实验中学国文教师、中原大学兼任助理教授。曾获台北县区运主题征文特优奖、第一届台湾省文学奖、第四届怀恩文学奖、第十届南瀛文学创作奖散文第二名,第十二届南瀛文学创作奖散文首奖,赵廷箴优良国文教师奖。博士论文《南管与明初五大南戏文本之比较研究》二○○六获陆委会中华基金会奖助,二○○七获文建会传统艺术学位论文奖助。着作:《董解元西厢记研究》、《南管与明初五大南戏文本之比较研究》散文集《岁月的容颜》、合编五南出版社《大学国文新编》。
这本书的文字虽然严谨,但并不枯燥。作者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也融入了不少文学性的描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乐趣。他对于明初五大南戏文本的解读,不仅仅是从学术的角度出发,更是从一个热爱传统文化的读者的角度出发,去体会这些古老剧本所蕴含的艺术魅力。 尤其令我赞叹的是,作者能够将南管的音乐特性,如其独特的旋律、节奏、以及演唱方式,巧妙地与南戏的文本进行对照分析。他通过对《琵琶记》等经典南戏的分析,详细阐述了南管音乐是如何为人物注入灵魂,如何为剧情增添色彩,以及如何影响整个戏剧的舞台呈现。他认为,南管的音乐不仅仅是简单的伴奏,更是一种能够直接触动人心的情感表达方式,它能够将人物内心的情感波动,通过旋律和唱腔,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戏曲艺术情有独钟,但对于南管这一块,了解得并不多。这本书的出现,可以说是填补了我知识上的空白。作者以极其严谨的态度,将南管与明初五大南戏的文本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让我看到了这两者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他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比较,而是深入到文本的字里行间,分析南管的音乐元素是如何影响了南戏的叙事结构、人物塑造,甚至是语言风格。书中对《拜月亭》等剧目的具体分析,让我看到了南管的“唱”与南戏的“念”、“做”是如何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精彩的舞台表演。他认为,南管的音乐情感,能够有效地烘托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生动。这种将音乐与文本进行深度融合的解读方式,让我对中国古代戏曲的艺术魅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南管这一古老声腔艺术有了全新的感知。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古典戏曲抱有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在某些方面,我们对戏曲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这本书的出现,正好弥补了我的这种认知缺憾。作者以极为扎实的史料考证为基础,将南管这一地域性极强的音乐表演形式,与明初五大南戏这一戏曲发展的关键时期进行细致的比照和分析。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罗列比较,而是深入到文本结构、人物塑造、叙事模式、甚至语言风格的方方面面。 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通过对《荆钗记》等早期南戏文本的详细解读,揭示了南管音乐在其中所扮演的“骨架”作用。他认为,南管的旋律、节奏、以及演唱方式,不仅仅是为唱词提供伴奏,更是构成了戏曲的叙事骨架,决定了戏曲的整体风格和情感走向。这种对音乐在戏曲结构中作用的深刻洞察,让我对中国古代戏曲的创作方式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之前总觉得戏曲是先有故事,再填入唱词,现在才意识到,音乐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远比我想象的要重要得多。
评分这本书是关于中国传统戏曲研究领域的一部重要著作,它以独特的视角,深入探讨了南管与明初五大南戏之间的内在联系。作者在研究中,不仅仅关注了文本本身的文学价值,更重视音乐在戏曲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南管作为一种古老的声腔艺术,在早期南戏的创作和传播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书中对《白兔记》、《荆钗记》等南戏文本的细致解读,让我看到了南管的音乐元素是如何渗透到戏曲的方方面面。他指出,南管的曲调、唱腔、以及节奏,不仅仅是为唱词提供简单的伴奏,更是构成了戏曲的叙事骨架,影响了戏曲的整体风格和情感表达。这种对音乐在戏曲结构中作用的深刻洞察,让我对中国古代戏曲的创作方式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之前总觉得戏曲是先有故事,再填入唱词,现在才意识到,音乐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远比我想象的要重要得多。
评分坦白说,刚开始拿起这本书时,我对于“南管”这个概念并不是特别熟悉,只知道它是一种古老的戏曲音乐。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渐渐被书中严谨的论证和生动的叙述所吸引。作者以极其专业的视角,为我展现了南管在明初五大南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他不仅仅停留在音乐的层面,更重要的是将音乐与文本进行对话,分析南管的唱腔、曲调、以及伴奏方式如何巧妙地融入到南戏的叙事结构和人物塑造之中。 书中对《杀狗记》等剧目的具体分析,让我印象深刻。作者通过对唱词、曲牌的细致解读,以及对当时音乐演奏的推测,详细阐释了南管是如何在这些早期南戏中起到烘托气氛、深化情感、甚至推动情节的关键作用。他反复强调,南管的“腔”与南戏的“词”是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的,没有南管,南戏的艺术魅力将大打折扣;反之,南戏也为南管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这种“一体化”的理解,彻底颠覆了我之前对戏曲音乐的片面认知。
评分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既有严谨的学术论证,又不失文学性的美感。作者在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的同时,也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将抽象的学术概念具象化,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我尤其欣赏他对早期南戏文本的解读,他并非简单地复述剧情,而是深入挖掘文本背后的历史文化信息,以及南管音乐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书中对于《白兔记》等剧目的分析,让我看到了南管音乐如何与故事情节紧密结合,如何通过音乐的起伏和变化,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戏剧的张力。他认为,南管不仅仅是唱腔,更是一种包含了丰富情感和文化内涵的艺术语言,它能够传达出文本之外的许多信息,例如人物的性格特征、情感的起伏变化、以及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等等。这种将音乐与文本进行深度融合的解读方式,让我对中国古代戏曲的艺术魅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南管这一古老声腔艺术有了全新的感知。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无疑填补了学术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空白。长期以来,南管作为一种重要的戏曲音乐形态,其与早期戏曲文本的紧密联系,往往被忽视或被泛泛而谈。作者却以非凡的耐心和严谨的态度,将这两者进行系统性的比较研究,无疑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学术工程。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文本时所展现出的“整体观”。他并没有孤立地看待南管的音乐特征,也没有将南戏文本视为纯粹的文学作品,而是将它们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进行审视。 他对明初五大南戏的文本分析,不仅仅关注其情节结构的宏大叙事,更深入到字词句的推敲,对不同版本文本的细微差异也进行了考量,这一点对于研究戏曲的流变和传承至关重要。而将南管的音乐元素,如其特有的旋律、节奏、以及演唱方式,融入到文本的解读中,更是本书的一大亮点。他指出,南管的音乐语言,往往能够传达出文本之外的情感信息,它能够深化人物的内心刻画,也能够为整个戏剧的氛围增添独特的色彩。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使得本书的论述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仿佛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我一直以为南管只是南戏的附属品,是用来配唱的曲子,但作者的深入研究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他认为,南管在明初五大南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南管的音乐属性,深刻地影响了南戏的文本结构和表演模式。 书中对《拜月亭》等剧目的分析,让我看到了南管的“情”与南戏的“理”是如何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南管以其婉转悠扬、充满情感的旋律,为南戏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使得人物的情感表达更加细腻动人。而南戏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又为南管的音乐提供了丰富的表现内容。作者强调,这种音乐与文本的“共生”关系,是理解早期南戏艺术魅力的关键。这种跨界的比较,让我对戏曲的起源和早期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认为它们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彼此交融、相互塑造的艺术形式。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学术对话。作者不仅仅是一位研究者,更像是一位引路人,带领我走进了一个充满历史厚重感的知识殿堂。他对于南管的阐述,让我领略到其作为一种古老声腔艺术的独特魅力,那种婉转悠扬、诉说衷肠的旋律,仿佛能直接触碰到古代人的内心世界。而当这种音乐与明初五大南戏的文本相结合时,其价值便被进一步放大。作者通过对《琵琶记》等经典南戏文本的细致解读,展现了南管音乐如何在这些早期戏曲中扮演了烘托情绪、推动情节、塑造人物性格的关键角色。 他并没有停留在表面化的论述,而是深入到具体的乐曲、唱词,分析南管的调式、节奏、以及演唱技巧如何与戏曲中的情节发展、人物情感变化相呼应。这种细致入微的比较,让我看到了传统戏曲艺术内部的精妙之处,也让我对南管的艺术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南管在早期南戏中“抒情性”的解读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背景音乐,更是将人物内心深处的喜怒哀乐具象化,让观众在欣赏故事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更丰富的情感层次。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沉静的学术气息,暗红色的底色配上古朴的字体,让人一看便知这是一部严肃的研究著作。我本来对南管和明初五大南戏都只是略有耳闻,但怀着对传统戏曲的好奇心,还是翻开了这本书。读过之后,我才意识到自己之前的认识是多么肤浅。作者以极其扎实的史料考证为基础,将南管这一地域性极强的音乐表演形式,置于明初五大南戏这一戏曲发展的关键时期进行细致的比照和分析。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罗列比较,而是深入到文本结构、人物塑造、叙事模式、甚至语言风格的方方面面。 比如,书中对《拜月亭》、《荆钗记》、《白兔记》、《琵琶记》、《杀狗记》这五部南戏的文本细节进行了深入剖析,不仅仅是关注情节上的相似或不同,更重要的是挖掘这些文本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文化语境。作者敏锐地捕捉到,南管虽然在音乐上有着独特的韵味和传承方式,但在早期文本中,它与南戏的互动关系并非简单地音乐伴奏,而是更深层地影响了戏曲的叙事节奏、情感表达乃至舞台表演的虚拟化处理。这种跨界的比较,让我对戏曲的起源和早期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认为它们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彼此交融、相互塑造的艺术形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