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讨论的是古典戏曲与崑曲的艺术问题,注重于艺术本体的解析,其中不乏俾补学术的见解。
全书集中论述七个方面的问题:论南戏艺术,重点讨论南戏曲韵,概括了南戏曲韵的特点。论戏曲结构,从理论上详尽分析作品,探讨结构规律,并提出了四段结构的一般原理。论戏曲美学,注重在古典艺术美学的范畴内研究与戏曲相关的诸命题,并作了有益的探索。论戏曲作品,侧重于戏曲批评中的热点问题进行了讨论,如《琵琶记》的历史评价问题,《邯郸梦》的作家思想和艺术成就,《长生殿》的双重主题问题。论崑曲艺术,从理论上确立崑曲艺术的价值,并从总体上研究所谓崑曲表演体系的科学涵义。论演艺传承,从干嘉传统的艺术经验和口传心授的艺术规律,阐述继承折子戏及其创造原则的重要性。论整理改编,探讨崑曲整理改编的两个最重要的问题,既要体现现代舞台的美学追求,也要遵循曲牌联套的规律,以保持崑曲的固有特性。
作者简介
李晓
一九四四年出生于上海市。一九六七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学院中文系本科。
一九八二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戏剧研究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
历任上海艺术研究所理论研究室主任、常务副所长主持所务,研究员。
曾应邀赴韩国汉城大学与全南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交流学术和讲学,曾任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客座教授。
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崑曲艺术大典》编委、表演典副主编,《中国崑曲论坛》编委。主要研究中国古典戏曲、崑曲和中国艺术史论。
着有《古剧结构原理》、《戏剧与戏剧美学》、《中国艺术史》(合作)、《中国崑曲》、《Chinese Kunqu opera》、《邯郸梦记校注》(合作)、《京崑简史》等,曾主编《上海话剧志》,任《中国曲学大辞典》编委主撰曲律,编有《南曲曲谱简编》,与上海崑剧团合作《长生殿》改编本,发表各类论文一百多篇。
本书的标题“古典戏典与崑曲艺术论”本身就包含着两个层面的内容,让我对它的结构和深度充满了好奇。一方面,“古典戏典”是否意味着书中会对崑曲的经典剧目进行系统的梳理和介绍?我希望不仅仅是简单列举剧目名称,而是能对每个剧目的艺术特色、创作背景、历史影响以及在崑曲发展中的地位进行深入的剖析。例如,像《牡丹亭》、《长生殿》、《拜月亭》等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书中将如何解读它们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崑曲艺术论”则更侧重于理论研究。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崑曲在音乐、表演、唱腔、音乐、文学等各个层面的艺术规律和美学特征。比如,崑曲特有的“水磨唱腔”,其音乐理论和演唱技巧究竟有何独到之处?演员的表演程式,又是如何体现崑曲的含蓄、内敛和意境的?我希望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既有学术深度,又易于普通读者理解的崑曲艺术解读。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足够吸引人了,封面采用了古朴典雅的宣纸质感,搭配上烫金的“古典戏典与崑曲艺术论”几个大字,一股浓厚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翻开扉页,纸张的触感温润细腻,不是那种廉价的印刷纸,能感受到出版方的用心。我本来对崑曲只是略知一二,知道是中国的传统戏曲,但具体了解并不深。这次抱着学习的态度购入此书,想系统地了解一下这项国粹。书的序言部分洋洋洒洒写了不少,从作者的学术背景到他对崑曲艺术的热爱,再到本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都阐述得十分清晰。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序言中提到的“传承与创新”这一观点,他说,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生命力都离不开这两个方面,而崑曲正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汲取养分,才得以延续至今。我迫不及待地想看看书中是如何具体阐述这一点的,尤其是在“古典戏典”这个部分,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何为“古典戏典”的,是只针对崑曲的经典剧目,还是包含更广泛的中国古典戏剧的概念?我对书中关于“艺术论”的部分也充满期待,特别是对于崑曲独特的唱腔、表演程式、音乐特点以及其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我希望能有更深入的认识。这本书的篇幅看起来不小,我预计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细细品读,但光是这份沉甸甸的厚度,就足以让人感受到其内容的丰富和深度。
评分阅读本书的序言,我已经被作者对崑曲艺术那种深沉的热爱所感染。他似乎将崑曲视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并致力于通过这本书,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这项濒危的国粹。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古典戏典”的界定,它是否会基于某个权威的标准,或者采用某种创新的视角?我希望作者能够清晰地梳理出崑曲历史上那些最具代表性的剧目,并对其进行细致的解读,让我们能够透过这些剧目,看到崑曲艺术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过程。而“崑曲艺术论”部分,则更让我期待。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剖析崑曲独特的声乐体系,比如“曲牌”的运用,以及“唱腔”如何与人物情感、剧情发展紧密结合。同时,对于崑曲演员的表演,我希望能有更深入的了解,比如他们是如何通过身段、表情、念白来塑造角色的,以及“四功五法”在崑曲表演中的具体体现。
评分读罢这本书的引言部分,我脑海中对“古典戏典”这个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轮廓,但书中对于具体哪些剧目可以被归类为“古典戏典”,以及这些剧目在崑曲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作者似乎埋下了许多伏笔,等待后续章节去一一揭晓。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崑曲“演”与“唱”的论述,因为在我看来,这正是崑曲与其他戏曲形式最显著的区别之一。它那种“字字玑珠,腔腔入骨”的唱腔,以及“水磨腔”的独特魅力,到底是如何形成的?书中是否会详细解析其声乐理论和演唱技巧?而且,崑曲的表演程式化程度极高,演员的一举手一投足,都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对这些表演程式进行系统梳理和解读,例如,对于特定的人物形象(如生、旦、净、丑),他们各自有哪些标志性的表演动作?这些动作又是如何从戏曲发展的早期演变而来的?书中提到的“工尺谱”和“牌子曲”等音乐理论,我虽然不是很懂,但也希望能通过此书有一个基础的了解。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更能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将这些抽象的艺术概念具象化,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看得懂、品得来。
评分从书名上看,《古典戏典与崑曲艺术论》似乎是一本内容非常扎实的学术著作。我尤其对“古典戏典”这一概念感到好奇,它是否会包含对崑曲经典剧目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分类?我期待书中能够挖掘出那些被历史长河淹没的珍贵剧目,并对其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帮助我们了解崑曲在不同历史时期,在不同地域所展现出的多样性。而“崑曲艺术论”的部分,则更是我关注的重点。我希望能从中了解到崑曲独特的唱腔艺术,比如“一唱三叹”的声乐技巧,以及“水磨腔”所蕴含的深邃情感。同时,对于崑曲的表演程式,我也充满兴趣,它是否会详细解析演员的念、白、唱、做等基本功,以及那些象征性的程式化动作?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深入探索崑曲艺术的奥秘,感受其精致、典雅、深沉的独特魅力。
评分对于“崑曲艺术论”这一部分,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崑曲的审美特质。我听说崑曲讲究“幽静”、“典雅”,与许多其他戏曲的“热闹”、“火爆”风格截然不同。这种审美取向是如何形成的?是否与崑曲产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社会文化以及观赏群体有关?书中对于崑曲的“文人化”倾向,是否会有详细的论述?例如,许多崑曲剧目都取材于文学名著,如《牡丹亭》、《长生殿》等,这些剧目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而崑曲的演绎又如何进一步升华了这些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我特别想知道,在历史的长河中,崑曲是如何在文人雅士中流行并被视为一种高雅艺术的。此外,书中是否会涉及崑曲的表演美学,比如“留白”的处理、“意境”的营造,以及演员对于情感的内敛表达,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地方。我相信,要真正理解崑曲,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更要深入其文化内涵和精神世界。
评分在阅读这本书的引言时,我被作者对崑曲艺术的深情呼唤所打动。他提到,崑曲是“中国戏曲的鼻祖”,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集大成者”,这些高度评价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非常想了解,崑曲是如何成为“鼻祖”的?它在戏曲发展史上究竟扮演了怎样开创性的角色?书中是否会追溯崑曲的起源,比如它与宋元南戏的关系,以及它如何吸取前代艺术的精华,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同时,对于“集大成者”的说法,我也很好奇其具体体现。崑曲是否在唱腔、表演、音乐、文学等各个方面都达到了当时的顶峰?书中是否会通过具体的剧目分析,来证明这一点?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详实的证据和深刻的论证,让我对崑曲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有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古典戏典与崑曲艺术论》一下子就抓住了我对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兴趣。我一直认为,优秀的文化作品,首先要有深厚的历史积淀,而“古典戏典”这个词,恰恰满足了这一点。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那些被认为是崑曲经典中的经典,比如《牡丹亭》、《长生殿》、《霸王别姬》等,并深入分析它们在文学、音乐、表演等方面的独到之处。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我更希望作者能够挖掘出这些经典剧目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思想价值。而“崑曲艺术论”部分,则是我更感兴趣的。我希望书中能够系统地阐述崑曲的艺术特征,比如它那“水磨腔”的细腻婉转,以及演员表演中的程式化和写意化。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真正理解崑曲为何被誉为“百戏之母”,它独特的艺术魅力究竟体现在哪里。
评分这本书的序言部分让我对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印象深刻,他反复强调了史料考证的重要性,这让我对书中内容的学术严谨性充满了信心。我尤其关心书中对于“古典戏典”的界定,它是否会基于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或者按照某种艺术标准来划分?比如,是否会涉及到早期崑曲的“南曲”和后来的“北曲”的分野,以及不同时期经典剧目的代表性?另外,“戏典”这个词本身就暗示着一种传承和汇编,我希望作者能够梳理出一条清晰的崑曲经典剧目发展脉络,帮助读者理解不同时代的作品是如何相互影响、继承和创新的。对于“艺术论”的部分,我关注的重点在于其理论框架。作者是否会借鉴西方戏剧理论,还是完全立足于中国传统的戏曲理论?他又是如何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对崑曲的分析?我希望能看到一些独到的见解,能够帮助我跳出原有的认知局限,更全面地理解崑曲的艺术价值。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穿越时空,历经岁月洗礼却依然散发着独特魅力的艺术形式深感兴趣,而崑曲无疑就是其中之一。这本书的题目《古典戏典与崑曲艺术论》让我眼前一亮,它似乎不仅仅是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更像是一把钥匙,能够开启我理解崑曲艺术的宝库。我特别期待书中对“古典戏典”部分的阐述,它是否会像一部精美的画册,展示崑曲历史上那些闪耀的剧目?我希望作者能够挑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剧目,并对其进行深入的解读,从剧本、唱词、音乐、表演等多个角度,展现崑曲的艺术精华。而“崑曲艺术论”部分,更是我关注的重点。我希望能从书中了解到崑曲的独特美学,比如它为何被称为“百戏之祖”,它的唱腔、身段、音乐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我更希望作者能帮助我理解,在当下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崑曲艺术的生命力何在,它又将如何传承下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