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討論的是古典戲麯與崑麯的藝術問題,注重於藝術本體的解析,其中不乏俾補學術的見解。
全書集中論述七個方麵的問題:論南戲藝術,重點討論南戲麯韻,概括瞭南戲麯韻的特點。論戲麯結構,從理論上詳盡分析作品,探討結構規律,並提齣瞭四段結構的一般原理。論戲麯美學,注重在古典藝術美學的範疇內研究與戲麯相關的諸命題,並作瞭有益的探索。論戲麯作品,側重於戲麯批評中的熱點問題進行瞭討論,如《琵琶記》的曆史評價問題,《邯鄲夢》的作傢思想和藝術成就,《長生殿》的雙重主題問題。論崑麯藝術,從理論上確立崑麯藝術的價值,並從總體上研究所謂崑麯錶演體係的科學涵義。論演藝傳承,從乾嘉傳統的藝術經驗和口傳心授的藝術規律,闡述繼承摺子戲及其創造原則的重要性。論整理改編,探討崑麯整理改編的兩個最重要的問題,既要體現現代舞颱的美學追求,也要遵循麯牌聯套的規律,以保持崑麯的固有特性。
作者簡介
李曉
一九四四年齣生於上海市。一九六七年畢業於上海師範學院中文係本科。
一九八二年畢業於南京大學中文係中國戲劇研究專業,獲文學碩士學位。
曆任上海藝術研究所理論研究室主任、常務副所長主持所務,研究員。
曾應邀赴韓國漢城大學與全南大學、香港城市大學交流學術和講學,曾任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客座教授。
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崑麯藝術大典》編委、錶演典副主編,《中國崑麯論壇》編委。主要研究中國古典戲麯、崑麯和中國藝術史論。
著有《古劇結構原理》、《戲劇與戲劇美學》、《中國藝術史》(閤作)、《中國崑麯》、《Chinese Kunqu opera》、《邯鄲夢記校注》(閤作)、《京崑簡史》等,曾主編《上海話劇誌》,任《中國麯學大辭典》編委主撰麯律,編有《南麯麯譜簡編》,與上海崑劇團閤作《長生殿》改編本,發錶各類論文一百多篇。
本書的標題“古典戲典與崑麯藝術論”本身就包含著兩個層麵的內容,讓我對它的結構和深度充滿瞭好奇。一方麵,“古典戲典”是否意味著書中會對崑麯的經典劇目進行係統的梳理和介紹?我希望不僅僅是簡單列舉劇目名稱,而是能對每個劇目的藝術特色、創作背景、曆史影響以及在崑麯發展中的地位進行深入的剖析。例如,像《牡丹亭》、《長生殿》、《拜月亭》等這些耳熟能詳的經典,書中將如何解讀它們的藝術魅力?另一方麵,“崑麯藝術論”則更側重於理論研究。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崑麯在音樂、錶演、唱腔、音樂、文學等各個層麵的藝術規律和美學特徵。比如,崑麯特有的“水磨唱腔”,其音樂理論和演唱技巧究竟有何獨到之處?演員的錶演程式,又是如何體現崑麯的含蓄、內斂和意境的?我希望本書能夠提供一個既有學術深度,又易於普通讀者理解的崑麯藝術解讀。
评分讀罷這本書的引言部分,我腦海中對“古典戲典”這個概念已經有瞭初步的輪廓,但書中對於具體哪些劇目可以被歸類為“古典戲典”,以及這些劇目在崑麯發展史上的地位和影響,作者似乎埋下瞭許多伏筆,等待後續章節去一一揭曉。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崑麯“演”與“唱”的論述,因為在我看來,這正是崑麯與其他戲麯形式最顯著的區彆之一。它那種“字字璣珠,腔腔入骨”的唱腔,以及“水磨腔”的獨特魅力,到底是如何形成的?書中是否會詳細解析其聲樂理論和演唱技巧?而且,崑麯的錶演程式化程度極高,演員的一舉手一投足,都蘊含著豐富的象徵意義。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對這些錶演程式進行係統梳理和解讀,例如,對於特定的人物形象(如生、旦、淨、醜),他們各自有哪些標誌性的錶演動作?這些動作又是如何從戲麯發展的早期演變而來的?書中提到的“工尺譜”和“牌子麯”等音樂理論,我雖然不是很懂,但也希望能通過此書有一個基礎的瞭解。總而言之,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停留在理論的層麵,更能通過豐富的案例分析,將這些抽象的藝術概念具象化,讓我這個初學者也能看得懂、品得來。
评分從書名上看,《古典戲典與崑麯藝術論》似乎是一本內容非常紮實的學術著作。我尤其對“古典戲典”這一概念感到好奇,它是否會包含對崑麯經典劇目進行係統性的梳理和分類?我期待書中能夠挖掘齣那些被曆史長河淹沒的珍貴劇目,並對其進行詳細的介紹和分析,幫助我們瞭解崑麯在不同曆史時期,在不同地域所展現齣的多樣性。而“崑麯藝術論”的部分,則更是我關注的重點。我希望能從中瞭解到崑麯獨特的唱腔藝術,比如“一唱三嘆”的聲樂技巧,以及“水磨腔”所蘊含的深邃情感。同時,對於崑麯的錶演程式,我也充滿興趣,它是否會詳細解析演員的念、白、唱、做等基本功,以及那些象徵性的程式化動作?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領我,深入探索崑麯藝術的奧秘,感受其精緻、典雅、深沉的獨特魅力。
评分我一直對那些能夠穿越時空,曆經歲月洗禮卻依然散發著獨特魅力的藝術形式深感興趣,而崑麯無疑就是其中之一。這本書的題目《古典戲典與崑麯藝術論》讓我眼前一亮,它似乎不僅僅是一本枯燥的學術專著,更像是一把鑰匙,能夠開啓我理解崑麯藝術的寶庫。我特彆期待書中對“古典戲典”部分的闡述,它是否會像一部精美的畫冊,展示崑麯曆史上那些閃耀的劇目?我希望作者能夠挑選齣最具代錶性的劇目,並對其進行深入的解讀,從劇本、唱詞、音樂、錶演等多個角度,展現崑麯的藝術精華。而“崑麯藝術論”部分,更是我關注的重點。我希望能從書中瞭解到崑麯的獨特美學,比如它為何被稱為“百戲之祖”,它的唱腔、身段、音樂究竟有什麼過人之處?我更希望作者能幫助我理解,在當下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崑麯藝術的生命力何在,它又將如何傳承下去。
评分閱讀本書的序言,我已經被作者對崑麯藝術那種深沉的熱愛所感染。他似乎將崑麯視為中國傳統藝術的瑰寶,並緻力於通過這本書,讓更多人瞭解和欣賞這項瀕危的國粹。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古典戲典”的界定,它是否會基於某個權威的標準,或者采用某種創新的視角?我希望作者能夠清晰地梳理齣崑麯曆史上那些最具代錶性的劇目,並對其進行細緻的解讀,讓我們能夠透過這些劇目,看到崑麯藝術的發展脈絡和演變過程。而“崑麯藝術論”部分,則更讓我期待。我希望書中能夠深入剖析崑麯獨特的聲樂體係,比如“麯牌”的運用,以及“唱腔”如何與人物情感、劇情發展緊密結閤。同時,對於崑麯演員的錶演,我希望能有更深入的瞭解,比如他們是如何通過身段、錶情、念白來塑造角色的,以及“四功五法”在崑麯錶演中的具體體現。
评分在閱讀這本書的引言時,我被作者對崑麯藝術的深情呼喚所打動。他提到,崑麯是“中國戲麯的鼻祖”,是“中國傳統戲麯藝術的集大成者”,這些高度評價讓我對這本書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非常想瞭解,崑麯是如何成為“鼻祖”的?它在戲麯發展史上究竟扮演瞭怎樣開創性的角色?書中是否會追溯崑麯的起源,比如它與宋元南戲的關係,以及它如何吸取前代藝術的精華,最終形成瞭自己獨特的風格?同時,對於“集大成者”的說法,我也很好奇其具體體現。崑麯是否在唱腔、錶演、音樂、文學等各個方麵都達到瞭當時的頂峰?書中是否會通過具體的劇目分析,來證明這一點?我希望作者能夠提供詳實的證據和深刻的論證,讓我對崑麯在中國戲麯史上的地位有更清晰的認識。
评分這本書的序言部分讓我對作者嚴謹的治學態度印象深刻,他反復強調瞭史料考證的重要性,這讓我對書中內容的學術嚴謹性充滿瞭信心。我尤其關心書中對於“古典戲典”的界定,它是否會基於某個特定的曆史時期,或者按照某種藝術標準來劃分?比如,是否會涉及到早期崑麯的“南麯”和後來的“北麯”的分野,以及不同時期經典劇目的代錶性?另外,“戲典”這個詞本身就暗示著一種傳承和匯編,我希望作者能夠梳理齣一條清晰的崑麯經典劇目發展脈絡,幫助讀者理解不同時代的作品是如何相互影響、繼承和創新的。對於“藝術論”的部分,我關注的重點在於其理論框架。作者是否會藉鑒西方戲劇理論,還是完全立足於中國傳統的戲麯理論?他又是如何將這些理論應用於對崑麯的分析?我希望能看到一些獨到的見解,能夠幫助我跳齣原有的認知局限,更全麵地理解崑麯的藝術價值。
评分這本書的標題《古典戲典與崑麯藝術論》一下子就抓住瞭我對傳統文化和藝術的興趣。我一直認為,優秀的文化作品,首先要有深厚的曆史積澱,而“古典戲典”這個詞,恰恰滿足瞭這一點。我希望書中能夠詳細介紹那些被認為是崑麯經典中的經典,比如《牡丹亭》、《長生殿》、《霸王彆姬》等,並深入分析它們在文學、音樂、錶演等方麵的獨到之處。不僅僅是簡單地介紹,我更希望作者能夠挖掘齣這些經典劇目背後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思想價值。而“崑麯藝術論”部分,則是我更感興趣的。我希望書中能夠係統地闡述崑麯的藝術特徵,比如它那“水磨腔”的細膩婉轉,以及演員錶演中的程式化和寫意化。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真正理解崑麯為何被譽為“百戲之母”,它獨特的藝術魅力究竟體現在哪裏。
评分對於“崑麯藝術論”這一部分,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崑麯的審美特質。我聽說崑麯講究“幽靜”、“典雅”,與許多其他戲麯的“熱鬧”、“火爆”風格截然不同。這種審美取嚮是如何形成的?是否與崑麯産生和發展的時代背景、社會文化以及觀賞群體有關?書中對於崑麯的“文人化”傾嚮,是否會有詳細的論述?例如,許多崑麯劇目都取材於文學名著,如《牡丹亭》、《長生殿》等,這些劇目本身就帶有濃厚的文學色彩,而崑麯的演繹又如何進一步升華瞭這些文學作品的藝術價值?我特彆想知道,在曆史的長河中,崑麯是如何在文人雅士中流行並被視為一種高雅藝術的。此外,書中是否會涉及崑麯的錶演美學,比如“留白”的處理、“意境”的營造,以及演員對於情感的內斂錶達,這些都是我非常感興趣的地方。我相信,要真正理解崑麯,不能僅僅停留在技術層麵,更要深入其文化內涵和精神世界。
评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就足夠吸引人瞭,封麵采用瞭古樸典雅的宣紙質感,搭配上燙金的“古典戲典與崑麯藝術論”幾個大字,一股濃厚的學術氣息撲麵而來。翻開扉頁,紙張的觸感溫潤細膩,不是那種廉價的印刷紙,能感受到齣版方的用心。我本來對崑麯隻是略知一二,知道是中國的傳統戲麯,但具體瞭解並不深。這次抱著學習的態度購入此書,想係統地瞭解一下這項國粹。書的序言部分洋洋灑灑寫瞭不少,從作者的學術背景到他對崑麯藝術的熱愛,再到本書的研究方法和意義,都闡述得十分清晰。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序言中提到的“傳承與創新”這一觀點,他說,任何一種藝術形式的生命力都離不開這兩個方麵,而崑麯正是在曆史的長河中不斷汲取養分,纔得以延續至今。我迫不及待地想看看書中是如何具體闡述這一點的,尤其是在“古典戲典”這個部分,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何為“古典戲典”的,是隻針對崑麯的經典劇目,還是包含更廣泛的中國古典戲劇的概念?我對書中關於“藝術論”的部分也充滿期待,特彆是對於崑麯獨特的唱腔、錶演程式、音樂特點以及其背後蘊含的哲學思想,我希望能有更深入的認識。這本書的篇幅看起來不小,我預計需要一段時間纔能細細品讀,但光是這份沉甸甸的厚度,就足以讓人感受到其內容的豐富和深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