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现任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在黄山设立工作室洪庐。
他,童年时期生长于北京南城,是绘画启蒙的开端
他,初中毕业后「下乡插队」,面对似无止境的劳动生活
他,喜获恩师提携,进入大学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研修并留任教职
他,热爱自然,喜爱佳餚好酒,自有一套文化生活美学
他说:想来我的人生经历并非只是个人生命的简单流水。因了那个时代的不平静,因了个人有着艺术追求的方向,才显得略有了几分姿态,折射出了几点光斑。
洪凌擅长运用油画材料传达中国山水的悠长意境,在亚洲当代艺术圈内炙手可热,其作品深获各地收藏家喜爱,收藏其画作者包括林百里、曹兴诚等知名台湾企业家,更被艺文媒体喻为「大老板抢收藏」的艺术家。
洪凌目前为大陆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副教授,他的作品自九○年代起即出现在如苏富比、佳士得等国际艺术拍卖市场上,至今已是拥有千万元新台币身价的画家。
本书包含其画作特色分析、成长过程、位于黄山的工作室洪庐与其生活美学、热爱大自然的心境与观点、饮食记忆与品酒尝美食的经验等,呈现意象山水大师所体悟的自然观、艺术观、生活观与人生观。
作者简介
洪凌∕口述
一九五五年生于北京。现为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毕业于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修班。长年旅居于黄山已二十年。
一九九七年与二○一一年曾分别参加义大利威尼斯双年展。其作品深获各地收藏家喜爱,被艺文媒体喻为「大老板抢收藏」的艺术家。
在油画语言中融入中国意象山水精神的探索,其创作成果被画坛视为中国当代油画中一枝独秀的典范。
郑心骞∕採访整理
在出版与杂志界的工作资历逾十五年以上,目前在艺术界工作。其他经历包括出版社企画、主编等。
第一部 情寄绘画间
彩笔挥洒一片天
雪域中的天境桃花源--解画密码
自写生风景至意象山水--画风沿革
第二部 走过来时路
年少岁月
下乡插队苦中苦
天外飞来的惊奇
命运,交织在脚踏车的穿梭下
良师益友长相伴
第三部 结庐在人境
洪庐的肇建
洪庐小宇宙
残破的美感
第四部 赏游大自然
百里黄山皆画卷
澄怀观道,卧以游之
回归于自然
第五部 饮食好滋味
舌尖上的钻石
大厨洪凌
艺术家的感官密码
推荐序一
以画作诗∕广达电脑董事长林百里
洪凌是当代画坛中,最受瞩目的焦点。他本为北京中央美院的教授,却远在黄山设立自己的工作室。他以油画诠释江南,虽然更早的南方油画家如吴冠中、苏天赐就已经有杰出的作品,然而洪凌笔下的南方,并不特意强调水乡氤氲的南国气氛,而以厚实苍茫的大气格局令人印象深刻,这一点让他和其他画家显得特别不同。洪凌从北京来到黄山,本为浩博大气的北方人,却爱上南方极致山景的黄山,因此结庐于山麓的徽南古镇屯溪。我眼中的洪凌,不仅是画家与美食家,他以阔大的胸襟,诗人般的感受,寻觅宇宙间生生不息的元气。我想洪凌应该认为画家和诗人一样,必须保持诗人的敏感与透视世界的眼光。所以他本身也像个诗人,只不过是「以画作诗」。就算说他是诗人,我想他也是开心的。然而实际上,他也的确保持着文人的生活态度。洪凌长年隐居黄山脚下,春花秋月、朝花夕拾,
无论品酒、饮茗、烹调、作画,无处不显现着他对于自然生机的处处体会。黄山济洪凌以灵,洪凌还黄山以画,这十多年来的黄山生活,也给予洪凌油画风景的新体会。
黄山一直都是中国画家热衷描写的实景。清初渐江、石涛,得其孤高疏秀;二十世纪的黄宾虹得其郁勃浑厚。然而从来未有如洪凌以油画捕捉黄山之灵者。洪凌喜欢大画,他的取鑑和挑战,则来自于画坛先行以大画闻名的赵无极。然而相较于赵无极取鑑于国际性的抽象语言,洪凌却是借着紧凑的泼洒和线条,「捕捉抽象画里一种强大、内在的逻辑力量」!借着油画去呈现中国山水在形质之下的真正内涵,无疑是中国画家自古欲「以笔墨合天地」的精神。洪凌以油画捕捉天地元气,他与黄山一道唿吸。洪凌操持油画,却因为他的诗意与温情,别开黄山之新面。
洪凌是当代油画风景画中,最为一枝独秀的典范。他透过油画,重新体现了中国的意象山水。在大陆、在台湾,以及在世界,洪凌都受到画坛与藏家的高度评价。我与洪凌相交多年,深知他在中国传统笔墨的功力以及油画上的创新融合。闻知天下文化出版社即将出版洪凌传记,让我回忆起黄山脚下洪凌爽朗笑语,以及共品佳餚美酒的时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黄山本有凌霄之姿,故而吸引历代文人佳士的登险历游,图册记诗。然而对我而言,黄山也因为洪凌,更令人眷恋,每每欲往。
推荐序二
我看洪凌先生的画∕联华电子荣誉董事长曹兴诚
我初次在拍卖场上见到洪凌先生画作的时候,他的画还相当具象,不过已经显出其独特性。齐白石曾说,画要在似与不似之间,过似则俗媚,不似则欺人。那时候洪凌先生的山水是处在这个阶段;轮廓大致是清楚的,可是细节是抽象的。
慢慢的我看到洪先生的画在轮廓上更放开了,笔墨、线条与色彩融合成了整体。我们知道洪先生画的是春、夏、秋、冬的景致,但看到的,不是具象的山川草木,而是由色彩与线条合奏出的,大自然的生机。
洪凌先生的画现在颇有波拉克( Jackson Pollock )的风采,但波拉克为抽象而抽象,显示的是纯粹的不羁;洪凌先生则是不得已才抽象,非如此无法描绘黄山多变而绝美的四季。
一位画家风格的演变应该有迹可循。例如毕卡索某些蓝色时期的作品就已经显示,他想将不同的性格与思绪同时放在一张脸上;所以他后来索性就将人脸拆开再重新加以组合,如此可以同时在一张脸上表达多重的情绪与面相。洪凌先生从具象而抽象,其演变也是自然的。为了表现四季的风云变幻,草木的奔放荣枯,具象有时不但无益,反而妨碍了画面的流畅自然,这时洪先生将具象舍去,是为了表现的需要,并非为了抽象而抽象。
自二十世纪以降,中国山水画家无不绞尽脑汁,希望能突破传统,开创新局。张大千在泼彩、泼墨中找答案;李可染以白色云、水的空灵对比黑色山体的厚重;傅抱石用奇幻百变的皴法构筑山水的湿饱绵密;吴冠中则将山水拆解为色块,再以线条流畅地加以连结。这些画家的努力创新,让他们都在中国艺术史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地位。
洪凌先生看起来毫无艺术家的狂傲,却更像质朴的老农。他常住黄山,过着半出世的生活,天天看山里的朝晖夕阴,年年经历四季寒暑。黄山的景色变换已经沁进洪先生的骨子里,因此他作画的灵感,就像融化的雪水滚滚而来,当诸流汇集万马奔腾的时候,他作画就力有千钧。我们看他的画,笔触豪放,色彩浓烈,而且经常以巨幅画作来呈现雄浑的气势;这是心里有真实的感动才可能做到的。
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很早就流于矫饰堆砌,几乎千篇一律;国画家只是玩弄笔法,心无真实丘壑,观者当然也毫无感动。
洪凌生活在山中,对山水的感悟是绝对真实的,因此能让观者也受到撼动。随着他笔法的日益精熟,对线条、色彩与动感的处理也更加流畅;我们也更加确信,洪凌先生在中国美术史上,必定会佔有一个显耀的地位。
推荐序三
冲突的精采∕知名电视制作人王伟忠
我喜欢洪凌的画。对我来说,他不只是个画家。和他聊上几句,黄汤几杯下肚之后,他是个懂得下厨懂得吃的老饕,也是个红白酒精通的品酒专家,他特爱中国白酒,我请他喝过金门高粱。
要把洪凌从以前到现在的故事一次说完,恐怕是有困难,文化大革命下乡落户的经历,恐怕太沈重,那么谈谈他的画吧。洪凌虽然画的是中国山水,用的却是西方油画颜料,真是冲突的精采。黄山很美,但我没见过可以有人把黄山画得这般意境,怎么说呢?如果黄山是美人,洪凌给它穿了四季变换的彩衣,迷人、大胆、萧然、凄美。黄山对洪凌说:「算你懂我」。
除了作画,洪凌这人身上有太多好料可以挖掘了,和他聊天,很少有停下来的时候,我们往往愈聊愈起劲,愈喝愈畅意,他本人其实就是一瓶好酒!
如果在黄山,看洪凌的画,吃他家的菜,喝金门的酒,那真是美极了,有空要和他混混!
自序
独行——我的油画山水之路∕洪凌
台湾天下文化出版公司为我出书这事让我惴惴不安。一个画画的人,作品已可见其精神行迹,如果另用文字来追溯其生活痕迹成一书,这不得不让我重忆我的生活往事。
今天书多成灾已是共识,劳神而无益的事屡见不鲜。但愿此书的出版能自然地呈现一个生命的流程,而这个流程的经验价值能供读者玩味,以飨读者之需,我便欣慰。
此书还得感谢天下文化的朋友,特别是郑女士的辛苦努力。
生于北京南城,我的成长环境是丰富的。南城天桥一带的市民气味,前门附近的小商人味道,夹杂着琉璃厂的古文化氛围,以及家中从外公那一代养下的知识人的生活习性,它们交织在一起,开启了我童年的心性。而其中唯独没有的是官宦之气,这也是至今我身上所缺少的,但也从未想去寻求。
可以说我的童年心态是自由、天真和朴素的,只是到了文革时多了一层压抑的灰色,知识份子的出身在当时是不齿的。按说青年时期是性格的形成期、知识的积累期,而文化教育的废除使得我们当时处于失学的无奈。插队是我唯一的道路,而天性对于绘画的喜爱在那个时代救了我。那是一条自我救赎的精神出路。大凡精神的创造离不开文化的滋养。我的开口「奶」吃得不足,那是离开战争才不久的年代,百废待兴。「断奶」又晚,一直到了八○年代中期,改革开放以后上了中央美院油画研修班才断奶。那时我已经三十出头了,但精神上对母体的依恋却会是终其一生的。
想来我的人生经历并非只是个人生命的简单流水。因了那个时代的不平静,因了个人有着艺术追求的方向,才显得略有了几分姿态,折射出了几点光斑。历史的价值往往是时间上精神弥留痕迹的意义。中国这样一个国家,由于它的政治文化经济在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处境,决定了它不同历史时期的现状,个人的命运也就自然地被裹夹在其中。而争取与逃脱,另寻别境,又是人之本性。
冯友兰先生在讲到大凡人生成功的条件时,是这样下的结论:一是天分,二是勤奋,三是机缘。这第一点我不敢说自己有多强,但这些年在艺术的事功上有那么一点点长进和成绩,的确有赖于后面两个原因。凭借着天性中那点执拗而没有随了潮流,反倒是走自己的路,从于心才能显现持久的力量,也才能行走出你生命中活跃的痕迹。
每个生存于大起大落时代的人,行走的姿态缘于内心价值的判断。哪怕那一点点内心的坚守都异常的宝贵,也才给自己赢来尊重的机会。曾经在中国那样一个政治体制下,山水绘画是不被重视的,因它无法成为政治的工具,具有使用价值。而今天所谓的先锋艺术,也由于它的「陈旧与落后」不具备文化的挑战性而被放弃。但我认为在众艺术题材中,唯其最具养育心灵的力量,唯其最具有吐纳抒怀的功能,唯其最具有文化历史的穿透力。
走入山水间,这二十年使得我的心性逐渐成熟、发展、强大。作为一个知识份子的可贵在于精神的独立,看重的是精神的操守,这使得他天然的对于时政有一种警觉,保持一定距离。中国的山水文化发端于两宋,它穿过了宋元明清,历千年而不衰。这条精神文化的主线显现着中国文化人的操守,抚慰了多少伤感的灵魂,激发了多少高尚的情怀。它的发展不断地散发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性魅力,也养育着一种东方文人特有的人生态度,那是一种多么高贵的精神坚守!庆幸二十多年间我能用斑斓的油画之笔浸淫于这个古老的东方情怀之中。
此书既然表达的是我的心性与自然的长久默契,那么就把它也献给我热爱的大自然吧……
说实话,我一开始是被“意象山水大师”这个头衔吸引过来的。山水画,我总觉得它带有一种古老的东方哲学,一种对天地人之间关系的深邃思考。洪凌的名字,在这领域里,无疑是响当当的。但我对他的了解,仅限于作品,关于他为何能画出如此具有现代感和精神性的山水,我一直很好奇。这本书的名字《凡尘中的隐士》更是给我了一种强烈的联想,他如何在俗世中保持一份出世的情怀?如何在纷扰的世界里,找到内心的那片净土?我期待书中能有更多关于他创作理念的探讨,特别是他如何打破传统山水的束缚,融入个人化的感受和思考。我不希望看到的只是一堆关于技法的介绍,而是能够理解他笔下山水的“意”,那是如何从他的“人生体验”中生发出来的。这本书,或许能让我看到,艺术创作不仅仅是技巧的堆砌,更是一种对生命、对世界的深刻体悟。我希望它能给我带来一种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那些熟悉的山川河流,发现它们背后隐藏的更为丰富的精神内涵。
评分对于我这样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读者来说,洪凌这个名字,就像是中国意象山水画坛上的一颗耀眼明星。我曾有幸在一些展览中,远观过他的作品,那磅礴的气势,那灵动的笔墨,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但仅仅欣赏作品,总觉得隔靴搔痒,我更渴望了解这位大师背后的故事,他的创作灵感来自何方,他的艺术道路又是如何铺就的。《凡尘中的隐士》这个书名,立刻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它似乎暗示着洪凌大师身上兼具了入世的观察力和出世的独立精神。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他的人生经历,那些在“凡尘”中积淀的经验,如何转化为他笔下山水的“意象”。我不希望看到的是一本空泛的艺术评论,而是希望通过文字,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他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敬畏,以及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这本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本心灵的传记,它将带领我一同走进洪凌的世界,去理解他如何在一个不断变化的时代里,坚守自己的艺术初心,并将其升华为一种独特的东方美学。
评分我一直在寻找一些能够触动我内心深处的东西,尤其是在阅读方面。艺术类的书籍我涉猎不多,但《凡尘中的隐士:意象山水大师洪凌的人生体验》这个书名,却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洪凌这个名字,对于我来说,带着一种神秘感,仿佛他本身就如同书中所言,是一位隐藏在凡尘中的高人。我尤其对“人生体验”这部分很感兴趣,因为我知道,伟大的艺术往往源于艺术家深刻的生命感悟。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读到他从平凡生活中提炼出的不凡之处,了解到是什么样的经历,磨砺了他的艺术之魂,让他能够将普通的山川草木,画出如此独特的意境。我设想,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他艺术生涯的回顾,更是一次对他人格魅力的探索。我期待能够感受到他身上那种静谧而又坚韧的气质,理解他如何在这种气质中,创造出那些既有传统韵味又不失现代精神的山水画。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次走进一位艺术家灵魂深处的旅行,我渴望跟随他的脚步,去发现那些隐藏在笔墨之间的生命哲思。
评分我是一名对艺术史怀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而洪凌的名字,无疑是中国当代水墨领域绕不开的一个高峰。他的作品,总能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唤醒我对中国古典山水精神的共鸣,同时又充满了现代的张力和思考。这次看到《凡尘中的隐士:意象山水大师洪凌的人生体验》这本书,我感到非常兴奋。书名中的“隐士”二字,让我联想到一种超脱世俗的智慧和宁静,而“人生体验”则暗示了本书将不仅仅停留在艺术技法的层面,而是会深入到艺术家个体的生命轨迹中去。我迫切地想知道,在创作出那些令人惊叹的意象山水的同时,洪凌大师经历了怎样的生活,感受了怎样的情感,又是什么样的哲学思考支撑着他的艺术实践。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揭示,他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一份内心的纯粹与独立,并将其转化为笔下那份独有的艺术力量。我期待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他的艺术语言,以及他本人所传递出的那种深邃的人生智慧。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那勾勒着远山近树的墨色,就仿佛将我带入了一个沉静的世界。洪凌这个名字,我之前隐约在艺术杂志上见过,但深入了解他的作品和人生,还是从这本书开始。我一直对那种“隐”的意境很着迷,总觉得在喧嚣的尘世中,总有一些角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深邃。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让我得以窥见一位艺术家如何将这种“隐”的精神,融入他的笔触,融入他的生活。我尤其期待书中对洪凌早期创作的描绘,那些经历过怎样的磨砺,才最终形成了如今我们所熟知的、那极具个人辨识度的风格?书中的“人生体验”几个字,更是点睛之笔,我好奇他将如何讲述那些塑造了他艺术灵魂的瞬间,是山间的风,还是雨后的露珠,抑或是某个不经意的顿悟?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种与自然对话的方式,理解艺术家是如何从万物中汲取灵感,并将之转化为画布上那流动的生命力。我设想,这本书不会仅仅是枯燥的艺术史梳理,更是一次心灵的旅程,带领读者一同去感受那份超然物外的淡泊与宁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