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伤不是人生唯一的版本,生命其实还有许多可能!
一本深刻动人、充满力量的生命之书,让人明白:
失去,往往是一种「得到」——得到走出伤痛、开始活出自己的勇气!
2008年,兰迪.鲍许《最后的演讲》撼动了千千万万人的心,
他告诉所有人,要找出自己的梦想,并全心跟随。
如今,洁伊.鲍许要告诉你另一个妻子版的《最后的演讲》,
让你知道,梦碎之后,你依然可以再造新梦想!
★《商业周刊》1300期「商周书摘」精选推荐
★有读者评为更胜《奇想之年》、充满生命教育意义的陪伴之书
生命是一份珍贵的礼物,我不打算浪费任何一天。
我经历过悲剧吗?是的,我经历过。然而,假如我走不出悲伤,就会错过一路上许许多多快乐的时刻,那么就会成就另一桩真正的悲剧。
我的梦想粉碎了吗?没错,而那样的事会再次发生。但是,当那种状况发生时,我会拾起梦想的碎片,然后创造出新事物。
我永远都会持续构筑新的梦想。
爱一个人、失去一个人是什么滋味?面对伤痛,需要多大的勇气?遭受生命无情的打击之后,又该如何找出方法,走上重生之旅?
因为《最后的演讲》,你或许对兰迪.鲍许很熟悉,也被他面对癌症所展现的乐观、幽默、勇气与智慧深深感动。现在,他的太太洁伊.鲍许从她的观点出发,以感性与知性兼备的笔调,刻画出因兰迪的生病与离去,让她必须面对的死别、哀伤、疗癒与重生的过程。
在本书中,她谈到与兰迪的相识、兰迪不为人知的细腻与脆弱,以及兰迪生病之后,她从妻子与母亲的角色转为全职照顾者的心路历程、两人如何接受他人的帮助、如何跟小孩谈生死。而兰迪过世后,她又如何走出悲伤、如何陪伴孩子接受父亲的死亡、如何在亲朋好友和专业人士的帮助下,展开失去兰迪之后的新人生,构筑属于自己的新梦想。
假如人生对你投出变化球,该如何正面迎接,并挥出可以为生命加分的一棒?假如梦想破碎了,该如何拾起碎片,借此创造出新的梦想?这是一本充满力量的书,读来让人热泪盈眶,却绝不沉溺于悲情。如果你是《最后的演讲》的读者,洁伊叙述的故事会给你新的启发;如果你自己正在面对,或是你正陪伴亲友面对生命的挑战、面对「失去」这个议题,本书会让你知道,纵使前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你总有能力拥抱新梦想。
作者简介
洁伊.鲍许(Jai Pausch)
她过世的丈夫是畅销书《最后的演讲》作者兰迪.鲍许,她自己原本是卡内基美隆大学资讯科学学院电子出版部的主任,现在则是胰脏癌行动网全国董事会与国家综合癌症基金会的成员,为胰脏癌研究与照顾者发声。近来,洁伊认识了有爱心又肯付出的男子李察.艾森梅契,与之结为连理。她和孩子们现在与他一起住在维吉尼亚州。
译者简介
谢静雯
荷兰葛洛宁恩大学英语语言与文化硕士,主修文学。近期译作:《寂寞厨房的神秘香料》《这堂课:爱过的人,教我的事》《派特的幸福剧本》《等待美丽》《像发明家一样思考》《夜行马戏团》等。
〈推荐序〉从人生舞台谢幕时,掌声雷动! 赵可式
〈推荐序〉失去之后,因爱重生 苏绚慧
〈推荐序〉永不后悔的人生 吴庶深
〈作者序〉请看见照顾者的困境与需求
Part 1 兰迪离开之前
1.梦想成真,拥有了洋溢着爱的幸福家庭
2.粉碎的梦想
3.以开放的心态面对问题
4.在丈夫与孩子之间来回奔波
5.救命啊!我应付不来
6.抗癌旅途上的心魔
7.癌症再次让我们措手不及
8.最后的演讲施展的魔力
9.照顾者面对的独特挑战
10.以开放的态度执行痛苦的任务
11.跟孩子谈论癌症与死亡
Part 2 送别兰迪,拥抱新梦想
12.失去所爱的哀痛
13.兰迪离去后的第一年
14.让我们的家摆脱过去的束缚
15.单亲的挑战
16.学会照顾自己
17.失而复得的魔力
18.感情生活上的难题
19.成为胰脏癌研究的发声者
20.构筑新梦想
推荐序1
当从人生舞台上谢幕时,掌声雷动!
在网路上或陈文茜的节目中看过兰迪.鲍许「最后的演讲」影片的人,一定都印象深刻——一位胰脏癌末期的病人带着幽默的态度,淋漓尽致地活到生命最后一刻。他的演讲成功地为其人生画下精采的句点。而兰迪在二○○八年过世之后,至今四年,他的妻子洁伊.鲍许以《最后的演讲永不完结》这本书治疗她的哀伤,怀念兰迪,并以之为礼物,送给同样遭遇丧亲之痛的人。
洁伊虽然在丧夫之后再婚,但并不表示她已经走过悲伤,因为她时常恶梦连连,频说梦话,需要她的新任丈夫李察将她从梦魇中唤醒。或许写这本书才能真正治疗她深沉的哀痛,而其治疗价值可从以下三方面来说。
一、「生命回顾」的治疗价值:
本书从洁伊第一次遇见兰迪的许多细节开始,一路阐述他们如何相遇、相识、相恋,到共组家庭。两人婚后连续生了三个孩子,度过幸福美满的六年家庭生活与婚姻生活。然而,一记晴天霹雳狠噼下来,兰迪罹患胰脏癌的噩耗及接下来两年的病痛苦难折磨,粉碎了他们的梦想。这一路的生命回顾,使洁伊重新活过一遍所有的甜蜜与艰辛,因而才能「放下」。这是最好的哀伤抚慰方法。
二、失落引起哀伤,而「永恆的连结」能治疗哀伤:
「哀伤」的起因是「失落」,失落者为有「爱结」(love tie)的对象。然而在本书中,洁伊处处表达了她与兰迪强韧的连结,以及建立于信任与沟通之上的爱。这种「连结」不因死亡而解散,因此,当洁伊从本书的写作中体验到「兰迪永远与她连结」时,她的哀伤就获得了救赎。
三、「利他的动机」是最佳疗伤药:
兰迪在患病的两年间,备尝胰脏癌本身及各种治疗所造成的痛苦,而要照顾重病丈夫的洁伊,也备受身心煎熬。她在兰迪与三个幼儿之间奔忙,屡屡只能向天吶喊:「救命啊!我应付不来了!」书中描述洁伊孤单奋战,那濒临崩溃边缘的混乱与无助,使有过照顾重病或临终家人经验者一洒同感之泪!洁伊将这些经历写出来,让大家重视照顾病人的家属承受的负荷与伤痛,这种「利他的动机」反过来治疗了洁伊自己。过去的经历不再只是伤痛,反而成了一种药,提醒医疗体系或政策主导者要重视病人家属的「喘息服务」。台湾的「喘息服务」制度还不健全,希望这本书能带来政策制度面的修正。
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不在长短,兰迪在四十八岁时英年早逝,却给全世界留下了动人的《最后的演讲》。而他的妻子洁伊在四年后写出了这本《最后的演讲永不完结》,在哀伤中怀抱新梦想,让世人领悟到:生命重要的是「淋漓尽致,精采过一生」。从人生舞台谢幕时,希望不是嘘声一片,而是掌声雷动!
成功大学医学院教授、台湾安宁疗护推手 赵可式
推荐序2
失去之后,因爱重生
从翻开第一页开始阅读,我的眼眶便一直湿润着,一份熟悉的感受始终触动着我。我想,那是我感受到洁伊.鲍许写出的经历是以生命交织着泪水、心痛、辛酸、失落与无限的怀念,而引发的心疼。
为什么说这是一份熟悉的感受?那来自于我聆听许多照护者(家庭主要照顾者)说着他们守护在生病的亲人身旁,时时刻刻依着病人的身体治疗需要、心理情绪需要与日常生活需求而默默地、无声地扛起许多责任,也扛起许多痛苦时,我的心正是如此感受:心疼、感动,与不舍。我深知,若不是因为爱,人很难承受如此之大的煎熬与痛苦。
病人,当然是首要被关怀的对象。在患病的历程中,一位病人所要经历的挑战、考验,甚至折磨,从来不是轻省的重担。但是照护者呢?照护者陪同在侧,无以喘息、也无以回避地一同经历这一切,谁又真正看见总是守在身旁的他们,听见总是无声承受的他们,关怀了也一样受苦的他们?
有时候,连他们自己也已经习惯,或情非得已地漠视自己所承受的痛楚。
当病人离世后,始终紧紧相随的照护者是无法就此快速切割掉情感的。那些和亲人一同深刻经历的患病与治疗历程,成为不断涌现的痛苦记忆。而与至爱至亲生命所共构的生活回忆,也亟需他们的回望、整顿与处理。
在告别之后,一大半的生命空间因此空出,活着的人认知上当然都知道,没错,日子还是会继续,生命仍要向前。但问题是,你不见得能在生命的破碎中立即找回自己,也不一定能在困难的时刻从心底明白,接下来的日子究竟要往哪里去。
在这本书里,我看见洁伊透过书写告别丈夫兰迪,以及他们一同经历过的日子。她也透过书写拼回完整的自己。她因此深知,自己仍有爱的意愿与能力,也依然渴望着爱的存在。陪伴兰迪走完最后的人生旅程,让她意外成为一位贴近的照护者,使她对于照护者的痛苦有更多、更深的理解与慈悲,更进一步促使她愿意将接下来的生命投注在看护的议题上,给予人们富有影响力的支持。
许多丧亲、丧偶者在告别之后,处于人生的困顿与破碎中,他们使我看见生命的毅力与韧性让他们仍撑起了生命的重量。但能够再活出意义,开创出人生新格局的人,我看见的是他们的勇气与相信:带着勇气继续分享爱的能力,并愿意相信悲伤不是人生唯一的版本,生命其实还有许多可能。
而洁伊正是如此。她勇敢地写下她的新人生篇章,也以爱回应她的人生所经历的失落。失落的发生虽已无法挽回与阻止,但生命会因爱而重生、而疗癒。这是洁伊的生命故事让我最感动的意义。
马偕纪念医院协谈中心谘商心理师 苏绚慧
推荐序3
永不后悔的人生
人终其一生,总是会遇到生命的挑战及死亡的威胁,本书作者洁伊.鲍许和丈夫兰迪结婚六年后,发现丈夫罹患胰脏癌,无法有效治疗,内心感受到极大的恐惧与悲伤,似乎自己人生的梦想及家庭的幸福瞬间消逝。洁伊一方面对兰迪全心照顾、不离不弃,另一方面则与家人坦承讨论死亡及规画丧礼的安排。她选择用不一样的人生态度,勇敢面对生命的挑战。
在陪伴丈夫抗癌的整个过程中,洁伊接受莱丝医师的心理谘商辅导,学习面对抗癌过程中出现的心理议题,并接受安宁护士与家人朋友的建议及支持,共同面对生命的逆境。洁伊在照顾生病的兰迪及陪伴三个小孩的过程中,珍惜生命每一刻的相聚,勇敢向前走,并在人生有限的岁月中,发现生命的丰富性。
兰迪的去世对洁伊与小孩来说,是刻骨铭心的痛,并且是一段漫长的悲伤历程。亲朋好友在情人节当天代替兰迪送了几束花给洁伊,希望让她感受到爱与支持。但因为洁伊的悲伤太强烈,哀痛让她盲目,因而无法完全感受到大家献上的美丽事物与爱。幸好,洁伊愿意找亲朋好友分享内心错综复杂的感受,并透过参加网球班的课程,认识新的朋友,抒发心中的压力。
在面对亲人去世的失落后,洁伊努力在以下两者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对兰迪的爱与回忆,以及自己对平和与宁静的需求。她渐渐开始转移焦点,找到生命的动力与新方向,担任非营利组织「胰脏癌行动网」的董事,全力推动胰脏癌的研究与防治工作,激发社会大众对胰脏癌病患的关怀与支持。洁伊用正面的态度拥抱自己的悲剧,创造出崭新又美丽的自己。最后,她遇见了人生的新伴侣,而且孩子都很支持她再婚,她也因此勇敢地选择幸福的人生。
台北护理健康大学生死教育与辅导研究所教授 吴庶深
作者序
请看见照顾者的困境与需求
与胰脏癌奋战两年之后,我的丈夫于二○○八年过世。他从二○○六年被诊断出癌症,一直到去世为止,都获得最好的医疗照护,而这段期间,我是他的主要照顾者。二○○九年春天,我参加了本地犹太社群中心主办、名为「照顾者之週」的活动。那是我头一次公开讲述自己的经验。在准备演讲内容时,我不得不强迫自己检视过去几年来面对的种种挣扎。
首先我得说服自己,我的意见与观点是有价值的。然后,我必须把得来不易的教训拼凑成形,努力让可怕又令人难受的经历发挥作用——意思就是,我要将凡石点成金,拿来跟走在同样的路上,或可能踏上同一条路的人分享。看到自己演说的内容引起听众的共鸣,让我放下心来。上百名听众不只凝神倾听,有些人还勤做笔记。
演讲结束后,我跟观众握手致意,听他们分享自己的经验。他们的悲痛,以及他们自认犯下错误而涌现的罪恶感,在在唿应了我自己的某些感受。我自问,不辞辛劳为濒死亲人付出的我们,又能从哪里得到协助?为什么医学界不关心那些挣扎着扛起医疗重担,同时又要应付日常需求的人?我很想拥抱这些人,抹去他们的自我怀疑,用自我原谅取而代之。我真希望我有根魔杖,可以在每家肿瘤科诊所为所有的照顾者创造出支援网络。医学界总是认定,照顾者与自己复杂(有时难以招架)的情绪搏斗的同时,有能力、也终将应付得来复杂的医疗照护工作。虽然我的确达成了起初的目标,但离开的时候,却觉得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过去两年来,我时常有机会谈起癌症对我的人生与家庭造成的冲击。每次我对着一群人演讲,或是与癌症相关医疗专业人员见面时,总会向他们强调照顾者的角色与需求。我想把聚光灯照在治疗室里的这个人身上,因为照顾者本人及其需求与能力常常被忽视。虽然我无法四处巡回演讲、为照顾者默默承受的困境发声,但我希望透过书籍触及更多的人。
我希望我的故事对其他人是有帮助的,而不是要揭露《最后的演讲》那位教授的生活。我以当初犹太社群中心的那场演讲作为叙事的基本架构,然后深入探索自己身为照顾者所面临的挑战与复杂议题。我跟哀伤谘商师与安宁疗护科医师聊过,也跟照料癌症病人与阿兹海默症患者的几十位照顾者见过面。虽然每个人的经验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整体的挣扎是共通的现象。
探索自己的体验迫使我去挖掘依然红肿、疼痛的伤口,对我产生的影响有正面,也有负面。
正面影响是,书写对于帮助我自我疗癒助益甚大。那个过程使我认清自己的力量与韧性,让我可以为了自己与家人朝着新方向迈进,也给我机会平心面对发生过的许多不好的事。
负面影响则是,我没办法完全把过往抛诸脑后,因为每天总有人以某种方式提起我与兰迪共度的那几年光阴——可能是胰脏癌相关团体或认出我名字的人写电子邮件来,让我的过往再次复活。兰迪过世后三年半,我的潜意识还在重温那段艰困岁月里引发莫大创伤的时刻,让我恶梦连连、频说梦话。我的新任丈夫李察会将我从梦魇中唤醒,让我从满口梦话中平静下来,安抚我再次入眠。这跟我原本希望用来开启人生新篇章的方式并不相符,也不是我原本盼望的好莱坞式幸福结局,但我知道自己的故事不会随着本书画上句点。
照顾者在照料自己所爱之人时,一路上心甘情愿且勇敢地经历许多事,而我的故事会让他们的这些经历显得合情合理——这就是我最终的梦想。病人需要、也理应得到支持,但这个社会也应该要了解我们的家人、邻居、朋友与同事承担的痛苦了。我们必须协助这些人,在癌症中心和其他机构开发并推动相关课程;我们对那个负责监督病人的照护工作与福祉的人,必须展现同理心;最后,我们必须关怀照顾者本人。
读完这本书,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是那种复杂的情绪,像是品尝一杯陈年的红酒,初入口时带着一丝微苦,但回甘却悠长而温暖。书中对于“兰迪”这个人物的刻画,简直是入木三分,他仿佛就站在我面前,带着他特有的笑容,用他那饱含深情的目光看着我。我能感受到作者对兰迪深深的眷恋和不舍,那种失去至亲的痛苦,被描绘得如此真实,却又没有落入俗套的煽情。然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沉溺于悲伤之中,而是通过“最后的演讲”这个意象,将兰迪的精神力量升华为一种永恒的指引。我反复回味书中的那些关于“演讲”的描写,它们不只是简单的告别词,更像是兰迪留给世界的智慧结晶,是关于生命、关于爱、关于勇气最真挚的表达。让我惊喜的是,随着故事的深入,我发现自己也逐渐被这种力量所感染。书名中的“拥抱新梦想”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真切地发生在作者身上,也仿佛在我身上悄悄萌芽。我开始反思自己生活中那些被搁置的梦想,那些因循守旧的习惯,也开始思考,如何才能像作者一样,在告别旧有的束缚后,勇敢地去迎接属于自己的“新梦想”。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生命周期、关于传承、关于成长,以及关于如何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中,找到自己内心方向的深刻寓言。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阴雨绵绵的日子里,突然推开一扇窗,涌进来的阳光,温暖而明亮。我从未读过一本能将“告别”写得如此有力量的书。它不是那种让你哭得稀里哗啦,然后久久无法释怀的悲伤。相反,它更像是一种温和的引导,让你在理解失去的同时,也能看到生命中永不熄灭的光芒。“兰迪”这个名字,或许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但他在书中却承载了太多的意义,他代表着一种精神,一种传承,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演讲”的描写,它不是一次性的事件,而是贯穿始终的线索,每一次回忆,每一次感悟,都像是兰迪在以另一种方式继续他的“演讲”。这种“永不完结”的感觉,让我觉得即使生命中有终点,但爱和智慧却可以超越时空。而“拥抱新梦想”的这一部分,则让我看到了生命强大的复原力。在经历过失去的痛苦之后,作者是如何重新找回前进的动力,又是如何将这份动力转化为对未来的憧憬,这个过程让我深受鼓舞。我常常在想,我们每个人生命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最后的演讲”,有些是别人留给我们的,有些是我们留给别人的。这本书,教会了我如何去倾听,如何去解读,以及如何在这些“演讲”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新航向。
评分初读这本书,我脑海里浮现的是一幅画面:一位老者,在暮色四合之际,站在高处,对着远方的人群,说出心中最真挚的话语。这位“兰迪”,即便不在书中,也仿佛拥有了鲜活的生命,他传递出的情感,通过文字,跨越了时空,直抵人心。“最后的演讲”,这个词组本身就充满了力量,它暗示着一种沉淀,一种智慧的结晶,一种关于生命的深刻洞察。而“永不完结”则是一种升华,它告诉我,真正有价值的思想和情感,是不会随着生命的结束而消失的,它们会以另一种形式,在别人的心中,在未来的世界里,继续延续。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告别”这个主题的处理,它没有刻意回避痛苦,也没有过度渲染悲伤,而是用一种非常平和、充满敬意的方式,去讲述这个过程。仿佛在告诉我们,告别,也是生命的一部分,是成长的一部分,是为新的开始腾出空间的过程。当我读到“拥抱新梦想”的部分时,我感到一股暖流涌遍全身。这不仅仅是告别后的慰藉,更是一种积极的号召,一种对生命活力的重新点燃。它让我明白,即使经历了失去,我们也仍然有权利,也应该去追寻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这本书,就像是一杯温热的茶,在人生的低谷时,给我力量;在迷茫的十字路口,给我指引。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就像一首诗,又像一个故事的开端,让人充满好奇。我一直觉得,生活中总有一些不期而遇的相遇,也总有一些不得不说的告别,而这本书,恰恰捕捉到了这种生命中最深刻的体验。“兰迪”这个名字,虽然陌生,但却带着一种温暖的亲切感,我仿佛能感受到,他一定是一位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记的人。书名里的“最后的演讲”,并非真的意味着终结,反而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智慧的传递,它像是在说,即便告别,那些有价值的言语和思想,会永远在人们心中回响,成为一种力量的源泉。而“永不完结”则是一种对生命的延续和超越的理解,它让我想到,很多美好的事物,是不会因为一个人离开而消失的。更吸引我的是“拥抱新梦想”这一部分,这说明了这本书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顾和纪念,更是对未来的展望和期许。它鼓励人们在告别曾经的遗憾和伤痛之后,能够重新振作,去发现新的可能性,去追逐新的目标。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关于告别和重生的故事,更像是在为每一个感到迷茫或失落的读者,提供一份心灵的慰藉和前进的勇气。它让我相信,即使是最后的告别,也可能是一个新篇章的开始,而只要我们愿意,梦想就永远不会完结。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真的很有意思,《最后的演讲永不完结:送别兰迪,拥抱新梦想》。光是看书名,就觉得里面一定藏着很多故事,一种告别过去,迎接未来的力量。我最近在书店翻看的时候,就被它深深吸引住了,那种混合着伤感与希望的情绪,像是一幅画,既有雨后初霁的清新,又有即将启程的远方。我常常在想,生命中总有那么一些时刻,需要我们挥手告别,无论是告别一个人,告别一段经历,还是告别曾经的自己。而“兰迪”这个名字,虽然我还不认识他,但光听名字,就感觉他一定是一个特别的人,也许是生命中的导师,也许是教会我们很多道理的朋友,甚至可能是一个我们深爱却已远去的人。书名里的“最后的演讲”暗示着一种总结,一种力量的传递,而“永不完结”则点明了生命延续的本质,即使告别,精神和影响也会长存。更让我好奇的是“拥抱新梦想”这部分,这说明了书里不仅仅是怀念和感伤,更有着积极向上的力量,鼓励我们在失去之后,重新找到前行的方向,点燃新的希望。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兰迪究竟是谁,他的演讲有着怎样的力量,又是如何引导作者,以及未来的读者,去告别,去拥抱,去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生命篇章。这本书,我觉得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心灵的引路人,在人生的转角处,给予我们温暖的慰藉和前行的勇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