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i
自序 iii
导言 1
第壹章 宗教多元论和宗教对话 13
第一节 宗教排外论、宗教包容论和宗教多元论 13
第二节 宗教多元论和宗教对话:两种对立的模式 19
第三节 走向一种新的宗教多元论 29
第四节 走向一种新的宗教对话模式 36
第贰章 为宗教多元论辩护:
对柏庭格宗教排外论的回应 47
第一节 合理性与合情理 48
第二节 宗教信仰的性质 56
第三节 对宗教多元论的辩护 65
第参章 宗教信仰的后基础主义基础:
在普遍主义和信仰主义之间 75
第一节 尼尔森对维特根斯坦之普遍主义批评 77
第二节 菲力浦斯对维特根斯坦之信仰主义扭曲 88
第三节 宗教信仰之后基础主义基础:
维特根斯坦主义的动态平衡 98
第肆章 特洛尔奇《基督教的社会学说》
的后现代意义113
第一节 特洛尔奇其人115
第二节 特洛尔奇的着作122
第三节 基督教的三种历史形态131
第四节 《社会思想》的结论140
第五节 自由基督教146
第六节 《社会学说》的现实意义152
第伍章 作为绝对精神的上帝:
对黑格尔神学的海德格尔主义解释165
第一节 作为绝对精神的上帝167
第二节 作为内在于世界的超越活动的绝对精神176
第三节 作为认知和启示的超越活动185
第陆章 上帝作为创造性而不是创造者:
考夫曼的基督教神学及其对儒家神学的启示197
第一节 考夫曼其人199
第二节 影响考夫曼神学思考的人与事208
第三节 考夫曼其着作214
第四节 《面向奥妙》:信仰的小步225
第五节 考夫曼与儒家神学的可能性238
第柒章 儒家神学的三种模式247
第一节 超越的神学观250
第二节 内在超越的神学观259
第三节 创造性的神学271
征引书目283
人名索引315
名词索引321
总序
《全球在地视野丛书》是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规划出版的丛书之一,在本丛书启动之际,我乐于说明本丛书的旨趣,以就教于读者诸君子。
人类历史进入第三个千年纪元之后,全球化趋势在高新科技(尤其是通讯科技)的助威之下迅勐发展。正如大前研一所说,「产业」、「投资」、「资讯」、「人才」成为界定全球化时代国家竞争力与影响力的重要因素。居于全球化潮流中心位置的国家对于居于边陲位置之国家的宰制与剥削日甚一日,因此,也激起了反全球化的浪潮,每年各大工业国领袖的聚会,都引来大量的示威抗议人潮。在「全球化」与「反全球化」的激盪之下,近年来有些人士主张「全球在地化」,透过强化在地社群途径,而与全球性的资源建立连结,从而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他们并在2004年9月发布《全球在地化宣言》(The Glocalization Manifesto,September, 2004, zunia.org/uploads/media/knowledge/ The Glocalization Manifesto.pdf)。
「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也为二十一世纪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开启了崭新的视野,提出新的研究课题,形塑新的学术挑战。在「全球化」与「在地化」的激盪之下,二十一世纪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在可观的范围之内,必然是跨国的、跨界的、多音的、多视角的、多层次的研究。这样的新研究必然是管絃呕哑、多音共振的,是「万山不许一溪奔」的局面。已故文化人类家吉尔兹(Clifford Geertz, 1923-2006)所谓「具有全球性意义的地域性知识」,必将成为二十一世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新焦点。
本院自2006年成立以来,就提出「从东亚立场看全球问题」、「从全球视野思考东亚走向」的愿景,《全球在地视野丛书》的编辑工作就是迈向上述愿景的努力。我们希望这一套系列丛书与本院在欧洲所出版的《全球化时代的人文精神丛书》,能使我们在二十一世纪看得更远,想得更深,也走得更正确。
拿到《全球化时代的宗教》这本书,我最先想到的就是它可能提供的一个“跨界”的视角。在我的印象中,全球化通常与经济、政治、文化联系在一起,而宗教往往被视为一个相对独立或边缘的领域。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打破这种刻板印象,将宗教置于全球化的大语境中进行审视。书中是否会探讨,在信息爆炸和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宗教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革?数字媒体和社交网络,是否正在重塑宗教社群的形态和信徒的参与方式?我尤其好奇,作者会不会分析,在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全球性”的宗教体验是否有所不同?例如,在那些经济发达、文化多元的地区,宗教可能更倾向于成为一种个人精神选择,而在一些社会转型期或存在较多不确定性的地区,宗教是否会承担起更重要的社会凝聚和身份认同功能?这本书的吸引力,我想在于它能够揭示出,那些看似微观的宗教现象,是如何与宏大的全球化趋势相互交织,共同塑造着我们当今的世界。
评分说实话,《全球化时代的宗教》这本书的书名让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画面。我脑海中充满了各种可能性:佛教在西方的兴起,伊斯兰教在欧洲的传播,或者一些新兴宗教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扩张。我尤其好奇,在商品、信息和人员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跨越国界的今天,宗教又是如何跨越这些界限的?它是否会受到全球消费文化的影响,演变出更具商业化和吸引力的形式?或者,在全球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和疏离感中,宗教是否反而成为一种更重要的连接和慰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引人深思的见解,探讨宗教在“零距离”的世界里,是如何重新定义自身的存在方式和意义。作者是否会分析,那些看似遥远的宗教传统,是如何在现代都市的钢筋水泥丛林中,找到新的生存土壤?又或者,在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不同宗教之间的对话与理解,是否已经成为可能,甚至正在成为现实?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我想一定是充满启发的,它会让我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宗教现象,并思考它们在宏大的全球化背景下的未来走向。
评分这本书我早就想读了,一直放在书单里,最近终于有时间翻开。光是书名《全球化时代的宗教》就足够吸引我了。我一直对宗教的演变和发展很感兴趣,尤其是在当今这个联系日益紧密的世界里,宗教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又面临着怎样的挑战。我想象中的这本书,应该会深入探讨宗教如何在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之间传播,它又是如何被本地化和改造的。作者会不会分析那些曾经只在特定区域存在的宗教,是如何在全球范围内找到新的信徒,以及这种传播过程中,宗教的教义、仪式和组织结构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全球化是否也意味着宗教的“冲突”与“融合”并存?不同文明背景下的人们,是如何在同一片天空下,通过宗教寻找精神寄托,又或者,如何因为宗教信仰产生隔阂?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某种宗教在某个国家兴盛的背后原因,或者某种宗教信仰是如何影响当地的社会结构和政治格局的。这本书会不会也谈到,在现代社会,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是否依然紧张,还是已经找到了某种共存之道?我希望作者能提供一种宏观的视角,同时又不失对细节的关注,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这个复杂而迷人的议题。
评分我一直对“全球化”这个概念的多元面向感到好奇,而《全球化时代的宗教》这本书,似乎触及了它一个非常重要且容易被忽视的维度。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从社会学、人类学甚至政治学的角度,来审视宗教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比如,在全球化带来的经济不平等和社会变迁中,宗教是否会成为某些群体表达身份认同、反抗不公的工具?它又是否会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扮演新的角色,成为国家间博弈的因素之一?我尤其希望书中能够探讨,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宗教的“全球化”是否伴随着“本土化”的复杂过程。一些外来的宗教,是如何在吸收当地文化元素后,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新形态?而一些本土宗教,又是否会因为全球化的影响,而调整其教义和传播策略,以适应更广泛的受众?这本书的价值,我想在于它能否提供一种超越简单“宗教冲突”或“宗教融合”二元对立的视角,去深入理解宗教在全球化浪潮中的动态演变和多重可能性。
评分拿到《全球化时代的宗教》这本书,我最先关注的是它的理论框架。我猜想,作者可能借鉴了诸如“文化同质化”和“文化异质化”等全球化理论,来分析宗教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变异。一个可能的切入点是,全球化进程中的经济和技术发展,是如何为宗教的传播提供新的平台和途径的。例如,互联网的普及,是否让宗教信息的传播突破了地理限制,使得跨国界的宗教社群得以建立和维系?同时,我也好奇作者是否会讨论,在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冲击下,一些传统宗教是如何努力保持其独特性,而另一些则可能采取更具包容性和普适性的姿态来吸引信徒。这本书的价值,我想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能否提供一套分析工具,帮助读者理解宗教在当下世界格局中的复杂地位。它会不会揭示出,那些看似普遍的全球化趋势,实际上可能孕育着更加多样化的宗教表达形式?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在宏大的理论视野下,对具体的宗教现象进行细致的剖析,从而勾勒出全球化与宗教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