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序
亲爱的褚威格
第一次读〈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时是大一,那时对写作感兴趣,想探索书信体写作的可能。我想你对年少的我有影响。
我爱读小说,也读过很多小说,大部分作品读过就忘了,这一篇却令我难忘。
后来我开始写作,走在不一样的路上。我虽在生命中看过几个类似你笔下的女子,献身感情,不求回报;但我都认为,那应是她们自虐的人格和情操吧,而这样的爱情是大男子的心理投射和渴求吧。褚威格,我从故事里看到你啊。
但你的小说故事性那么明显,使我不由也被二十世纪初维也纳自由主义的气息感染。那些年,我也读你和那群小资朋友,如里尔克、史尼则勒、佛洛依德。我喜欢你写的那一篇〈蛊〉,还有你许多短篇;我也读你写的传记,像被送上断头台的玛丽.安东尼特,像英国皇后玛丽或文学家巴尔札克。你写历史,你写的是心理。
而没有人比你更了解女人,没有人可以像你那样书写女性,在读过〈一个女人生命中的二十四小时〉,我更相信,这是你与众不同之处。一个故事中的故事,仅管是那么多年前写成,我仍跟着那位贵妇人走在情感的冒险丛林,并且在清晨迷雾笼罩时,略感茫然和疑惑。但很少故事能令人放心走入,你却让我彻夜不眠,直问世间感情为何物?
褚威格,我想问你,你为何万般仰慕汤玛斯曼呢?我觉得你的写作比他的引人入胜得多。
我是这样理解你的:出生在富商之家,从小不愁衣食,可以专心于艺术创作,总是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就只有一件不幸,生为犹裔,作品被纳粹火焚,为约翰.史特劳斯写作的歌剧也被禁演,那史特劳斯是你最崇拜的人。你从此无家,到哪里都是作客。你时而唿嗟,家已亡了,国亦将毁。
你虽是纨裤子弟,但对物质生活要求不多,你说「只要一小间公寓,几根古巴雪茄和每天一次咖啡馆」就够了。你每天去贝多芬咖啡馆,你在萨尔斯堡住了十五年,后来流亡伦敦及美洲,你搬到巴西里约附近,你写信给朋友,「来到巴西,此生无憾」。但你只住了二年,便自杀了。自杀前,你还语气平和地写信,你每天陪你的小狗散步,你的狗才刚赢得选美大赛第二名。
你死前才在里约街头参加嘉年华会,隔天,那是一九四二年二月,日军占据了新加坡,欧洲已远,斯人何堪?你说,「朋友,你们可能还在期待晨曦的来到,但我耐心尽失,得早一步走」。你是和你第二任妻子一起走的,你们服了大量镇静剂,走时还十指交握。
我是这样继续理解你的:从小和母亲无法相处,需要母爱,追求陷溺的爱情。你从二○年代起在维也纳便声誉如日中天,是全球最畅销的作家,跟踪你的书迷无数,以致于警察必须在你家门前设下拒马。第一任妻子菲德烈克曾是一位来信的陌生女子,她也是你的书迷之一,后来变成你的情人。当时她已婚有子,你静待多年,等到离婚,但从此陷入不自由的关系,整整十五年。
结婚的那些年,菲德烈克为你找到一位比你年轻二十七岁的女祕书。这位祕书也曾是一位陌生女子,她祕密地爱恋着你,甚至愿意为你而死。你在多年后才惊动地发现真爱,你一直要求菲德烈克,「还我学生时代的自由吧」。菲德烈克只好含泪照办。
你不但要求离异,你也被迫切断了与祖国的关系。双重的离异,或许过于沉重。你住在里约附近的佩托波利斯小城,公沙维斯街三十四号,你的墓碑也在那里,灰旧的大理石上写着拉丁语,附近有一条街以你为名。当年,你的耐心不够,再三年多,世界大战便结束了。希特勒也死了。
但你说,你的生命全然美好,只是这世界濒临毁灭,你活不下来。只可惜你错了,我们也因此少了几本你的美妙作品。
陈玉慧
(本文作者为旅欧作家)
**评价八:** 《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是一部用血泪写就的深刻寓言,它剥开了爱情中最黑暗、最令人窒息的一面。茨威格的笔触,如同冰冷的解剖刀,精准地剖析了一个女人被欲望吞噬、被遗弃后走向毁灭的心理历程。故事中的女子,她的一生,就是一场无声的抗争,一场与命运、与社会、与那个男人的抗争。她将自己完全献给了那个男人,将自己的青春、自己的尊严、甚至自己的生命,都当作筹码,去换取他一丝一毫的关注。然而,她所得到的回应,却是无尽的冷漠和遗忘。那个男人,象征着那个时代中,那些可以肆意挥霍情感、却从未承担责任的男性。他享受了女子的一切,却从不曾给予她任何承诺,甚至连认识她的义务都没有。这种不对等的付出,最终将女子推向了绝望的深渊。她的来信,与其说是在控诉,不如说是在祭奠,祭奠她那被燃烧殆尽的青春,祭奠她那永远不可能实现的爱情。这本书让我看到,当爱变成一种执念,当付出失去自我,它便会成为一种毁灭的力量。它告诫我们,在追求爱情的同时,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将自己的全部都交给一个人,否则,一旦失去,便万劫不复。
评分**评价三:** 乍看之下,《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似乎只是一个关于失恋的悲伤故事,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它所探讨的议题远不止于此。作者茨威格借由这个女子孤独而悲怆的生命历程,深刻地揭示了人性中那种难以言说的孤独感,以及在一段不平等的感情关系中所产生的巨大心理落差。女子的一生,可以说完全被一个男人所驱动。从青春期的暗恋,到 adulthood 的等待与付出,她的每一次选择,似乎都与那个男人有关。然而,这个男人,却如同一个虚幻的影子,从未真正走进她的生命,也从未真正了解过她。他可能只是在不经意间,给了她一点点温暖,却在她心中点燃了熊熊大火,燃尽了她的一生。这种单方面的投入,使得女子的生命显得如此被动和空洞。她没有自己的事业,没有自己的社交圈,她的人生价值,完全建立在那个男人的回应上。一旦这种回应缺席,她的生命便失去了意义。这种极端的依赖,既是她的悲剧,也是她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控诉。这本书让我不禁思考,在爱情中,我们应该如何保持自我?如何避免因为爱一个人,而失去自己?女子的命运,固然有其个人性格的原因,但不可否认,其中也折射出社会中一些不平等的性别关系,以及女性在传统观念下所承受的压力。她没有得到应有的教育和机会,只能将自己的全部情感寄托在虚无缥缈的爱情上。
评分**评价九:** 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给我带来的,是一种近乎窒息的情感冲击。这本书并非用华丽的辞藻来描绘爱情的美好,而是用极其写实、甚至有些残酷的笔触,展现了一段被压抑、被遗忘的单恋。女子的独白,如同潮水般汹涌而来,将读者卷入她长达数十年的情感漩涡。她的一生,几乎都是围绕着那个男人展开的,她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心跳,似乎都与他有关。从少女时期的暗恋,到成年后成为他的玩物,再到最后被无情抛弃,她的生命轨迹,就是一部被他人定义、被他人抹杀的历史。最令人心痛的是,那个男人,始终对她的存在毫不知情,或者说,他根本不曾认真地看待过她。他或许只是在某个寂寞的夜晚,偶然间发现了她,然后又在下一个黎明,将她抛诸脑后。这种巨大的信息差,是造成女子悲剧的根源。她用尽一生去爱一个人,而这个人,却连她的名字都不知道。这种极致的孤独和绝望,让人感同身受,也让人对人性深处的脆弱产生深刻的思考。这本书让我反思,在感情中,我们是否也曾因为一厢情愿的付出,而失去了自我?我们是否也曾像这个女子一样,将自己的幸福,寄托在他人的一念之间?
评分**评价二:** 《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给我带来的阅读体验,可以用“沉重”和“压抑”来形容,但绝非枯燥。相反,作者斯蒂芬·茨威格用极其精湛的心理描写,将一个女人压抑了近半个世纪的爱恋、思念、绝望以及最后的释然,层层剥茧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种叙事方式,虽然没有对话,没有情节的起伏,却有着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我们仿佛置身于那个女子的内心世界,感受着她随着时间流逝而不断变化的喜怒哀乐。从初次见到心仪的男子时,那种少女悸动的心跳,到她发现自己被玩弄、被抛弃时的痛苦与不甘,再到她为了维系那份渺茫的希望而付出的所有,甚至包括自己的尊严和青春。她的人生,就是为了回应那个男子的一瞥、一语而展开的,如此卑微,又如此执着。更令人唏嘘的是,那个男子,直到最后,都未曾真正了解过她的存在。他或许是生活优渥、风流不羁的,对这段情愫可能只是人生中短暂的插曲,甚至毫无印象。而对于女子而言,这却是她全部的人生。这种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巨大落差,是整本书最令人心碎的部分。她用尽余生来爱一个人,而这个人,却从未看见过她。这不单单是一个爱情故事,更是一个关于生命、关于选择、关于孤独的深刻寓言。这本书让我思考,我们是否也曾为了某个人,而将自己的全部都奉献出去?我们付出的爱,是否得到了应有的回应?抑或是,我们只是在自欺欺人,沉溺于一段虚幻的感情中,最终错过了真正的人生?
评分**评价五:** 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是一部以“消失”为主题的杰作。故事里的女子,她的一生,几乎都在“消失”中度过。她从一个懵懂的少女,暗恋着楼上的那位英俊少年,她的存在,就如同窗外飞逝的光影,悄无声息。当她成为他的情妇,她又一次“消失”了,隐藏在阴影里,扮演着一个不被任何人看见的角色。她以为自己可以一直这样下去,用自己的爱,去填补那个男人生命中的缝隙,去成为他唯一的慰藉。然而,当他彻底厌倦,将她抛弃时,她又一次“消失”了,这次是她主动选择的消失,用生命,来结束这段悲剧。她的来信,就像是一个幽灵在诉说,诉说着一个女人如何将自己活成了一个符号,一个被遗忘的符号。她的爱,如此纯粹,如此极致,以至于她失去了自我。她的人生,没有任何属于她自己的痕迹,只有那个男人留下的痕迹。这种彻底的自我牺牲,在现代社会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揭示了女性在父权社会中所遭受的压迫,她们的价值,常常被简化为是否能取悦男性。女子的消失,既是对那个男人的绝望,也是对整个社会的一种控诉。她用自己生命的消失,来证明自己曾经存在过,来引起那个男人哪怕一丝一毫的注意。
评分**评价一:** 翻开《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我首先被那种扑面而来的、细腻入骨的哀伤所震撼。这本书不是那种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悬疑小说,也不是那种充满浪漫气息的爱情故事。它更像是一面冰冷而透明的镜子,映照出一种极度偏执、却又令人心疼的爱恋。从头到尾,我们都只是在阅读一个女人的独白,一个被遗忘、被辜负的女人,用尽最后一口气,向她曾经的爱人、也是她此生唯一的执念,倾诉她那被岁月碾碎、被现实磨平的人生。她从少女时期的懵懂爱恋,到成年后的隐忍等待,再到最后的绝望与遗弃,每一步都走得那么艰难,那么悲壮。书中的女主人公,她没有名字,仿佛只是一个符号,代表着所有在爱情中默默奉献、最终一无所有的人。她的爱,是那样纯粹,那样不计回报,以至于到了最后,我们甚至分不清这是一种爱,还是一种病。她将自己的人生,完全寄托在一个男人身上,而那个男人,却从未真正看见过她,更遑论回应。这种单向度的付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但作者却将它放大,用一种近乎残忍的笔触,揭示了这种极致情感的可怕与可悲。读完这本书,我久久不能平静,那种沉甸甸的失落感,仿佛也渗透进了我的心底。我开始反思,究竟什么样的爱,才是健康的?什么样的付出,才不至于沦为一场悲剧?作者精准地捕捉到了人性中最脆弱、最易受伤的那一部分,让我们在阅读的同时,也进行了一次深刻的自我审视。
评分**评价四:** 《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女性主义”杰作,即便在今天读来,依然能引起强烈的共鸣。它不是那种高喊口号的激进宣言,而是通过一个极其个人化、却又具有普遍意义的女性故事,深刻地揭示了在父权社会下,女性所面临的困境。故事中的女子,她的存在感几乎完全依赖于那个男人。她为了他,放弃学业,放弃尊严,甚至牺牲了自己的人生。她所承受的,不仅仅是失恋的痛苦,更是被社会边缘化、被忽视的巨大孤独。那个男人,代表着当时社会中占据优势地位的男性群体,他们可以挥霍青春,可以随心所欲,而女性,一旦落入失宠的境地,便可能万劫不复。女子的来信,是一封写给一个从未真正属于她的男人的绝笔书。她用尽一生去爱一个人,而这个人,却从未将她放在心上,甚至对她的存在一无所知。这种不对等的爱,最终将她推向了毁灭的深渊。然而,她的毁灭,却也成为了一种无声的控诉。她用自己的生命,来质问那个男人,质问这个社会,为什么一个女人,可以如此轻易地被牺牲,被遗忘?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女性在历史长河中的艰辛与不易,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女性所获得的自由与平等。它提醒我们,真正的爱情,应该是建立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的,而不是一方的索取和另一方的牺牲。
评分**评价十:** 《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所呈现的,与其说是一个爱情故事,不如说是一场关于“存在”与“消失”的深刻辩论。故事里的女子,她的一生,似乎都在与“消失”抗争,但最终,她还是选择了消失。从她少女时期对那个男人的暗恋,她便如同一个隐形的旁观者,小心翼翼地观察着他,却从未真正走进他的生活。当她成为他的情人,她更是将自己完全隐藏起来,成为了他生命中的一个秘密,一个不为人知的角落。她以为,这样就可以维系这份“关系”,以为自己可以永远成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然而,当他彻底厌倦,将她抛弃时,她才意识到,自己所谓的“存在”,不过是建立在他短暂的兴趣之上。她的来信,是她生命最后的呐喊,是她试图证明自己曾经存在过的痕迹。她用尽一生去爱一个人,而这个人,却从未真正认识她,甚至对她的存在一无所知。这种极致的孤独和绝望,让她选择了以“消失”来结束这场悲剧。这本书让我看到,当爱变成一种病态的执念,当付出失去自我,它最终会导向毁灭。它告诫我们,在追寻爱情的同时,也要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不要将自己的人生,完全依附于他人。
评分**评价六:** 《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种“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的疏离感。女子与那个男人,虽然有过一段纠缠不清的关系,但他们之间,始终隔着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那个男人,永远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享受着他所拥有的一切,而女子,却如同一个附庸,小心翼翼地维系着这份关系。她的爱,是那样卑微,那样小心翼翼,仿佛怕惊扰了那个男人,又怕被他彻底遗忘。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那个男人,她的人生,仿佛就是为了成为那个男人的附属品而存在。直到最后,她终于意识到,自己在这段关系中,不过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她的来信,与其说是一封情书,不如说是一份遗嘱,一份对她此生悲惨命运的总结。她用尽一生去爱一个人,而这个人,却从未真正认识她,甚至对她的存在一无所知。这种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巨大痛苦,是整本书最令人心痛的部分。她将自己的人生,完全寄托在别人的回应上,一旦这种回应消失,她的生命便失去了方向。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意识到,在感情中,保持独立和自我,是多么重要。不要将自己的全部都寄托在另一个人身上,否则,一旦失去,便会粉身碎骨。
评分**评价七:** 当我合上《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最后一页时,一股浓重的悲凉感久久萦绕心头。茨威格以其大师级的心理洞察力,构建了一个女人近乎自毁式的爱情故事。这个故事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完全是单向的,一个被深爱却从未被真正看见的女人,用她残存的生命,向那个“陌生”的男人,进行了一场孤独而绝望的告白。她将自己的人生,活成了一部漫长的等待,等待一个或许永远不会到来的回应。从少女时期朦胧的爱恋,到成年后在现实的泥沼中挣扎,她对那个男人的爱,像藤蔓一样缠绕着她的生命,榨干了她所有的养分,最终让她枯萎。而那个男人,却仿佛一个游离于故事之外的旁观者,他享受了她所有的奉献,却从未真正了解过她内心的波澜。他可能只是在某个时刻,偶然间瞥见了她的身影,然后又迅速遗忘,继续他风流的生活。这种巨大的信息差,造成了女子内心的巨大落差,也奠定了她悲剧的结局。她的人生,没有自己的名字,没有自己的事业,甚至没有自己的朋友,她的一切,似乎都只是为了那个男人而存在。这种彻底的自我牺牲,在现代社会看来,是难以理解的,但它却精准地捕捉到了某些人性中最脆弱、最偏执的角落。它让我思考,什么是真正的爱?是全盘的付出,还是相互的尊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