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想科学读本 6

空想科学读本 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科普
  • 科学
  • 幻想
  • 儿童
  • 少儿
  • 思维
  • 知识
  • 趣味
  • 阅读
  • 太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空前大逆袭 空想科学迷来踢馆了!
竟有这种问题!?柳田理科雄最知性而爆笑的回应与解答

  想了解人类梦想之宽广、科学之有趣
  体验融合二者而生的空想科学有多么了不起
  让空想补教名师柳田理科雄告诉你!

  ■这招到底行不行啊?

  《航海王》索隆使出三刀流绝技后,牙齿是否还安在?怪医黑杰克的手术刀不仅能救人还能阻挡坏人,手术刀果真能帅气地当飞镖使用吗?《火影忍者》漩涡鸣人的「多重影分身之术」有可能实现吗?《神剑闯江湖》绯村剑心的「飞龙闪」威力直逼相扑力士的头鎚?

  ■人体超能档案解密

  《哆啦A梦》的音痴胖虎,一开唱连附近的玻璃窗都会爆破,到底多烂的歌喉才能唱爆玻璃窗?《风之谷》的娜乌西卡与《魔法公主》的小桑,两大运动美少女「钉孤支」谁输谁赢?《乌龙派出所》日暮警官一觉睡四年,难道不会睡到一半肚子饿吗?

  任何疑难杂症、想知道却找不到人问(或没脸问)的问题,柳田老师见招拆招,不但科学解说更平易近人,戏谑、趣味性也倍增。

  原来,动漫、卡通、文学传说甚至流行音乐,无处不蕴含科学!

  ★编辑部警告:阅读本书时请注意座椅高度──因为不止一位同仁笑到滚落椅子了。

作者简介

柳田理科雄

  在此先声明,这是本名。

  一九六一年生于鹿儿岛县,故乡正是拥有优美自然环境与火箭发射基地的种子岛。县立鹤丸高校毕业,经历京都浪人生活后,进入东京大学理科1类就读。期间发现自己喜欢孩童教育,于是辍学成为补习班讲师。处女作《空想科学读本》一炮而红,成为广受瞩目的愉快理科系作家。一九九九年设立「空想科学研究所」,戮力从事写作演讲推广工作。

译者简介

谈璞(王者之疯、tp)

  在此也要先声明,这是本名。

  国立台湾大学农业化学系、农化研究所毕业。

  曾任淡江大学动漫社指导老师,多次获邀评审图书金鼎奖、小学生优良课外读物。前《神奇地带》众笔者之一。曾与友人合力出版《无名的书》。现为傻唿噜同盟之成员,合着有《动漫二○○○》《动漫二○○一》《漫画同盟报》《因动漫画而伟大》等,译有《空想科学读本》系列《小布希蠢话大百科》《征服世界是可能的吗?》以及电影《蒸气男孩》《哥吉拉 最终战役》。

宇宙的边界与未知的疆域:《星际漫游者指南》 作者: 艾琳·范德沃斯 出版社: 寰宇探索出版社 页数: 680页 装帧: 精装,附赠星图折页 定价: 188.00 元 --- 内容概要:超越太阳系的远航与生存法则 《星际漫游者指南》并非一本科幻小说,而是一部严谨、详尽、充满实践指导的星际旅行与生存手册。它汇集了人类文明数个世纪以来对深空探索的理论积累、失败教训以及无数次无人探测任务所采集的第一手数据。本书的目标读者是所有对宇宙的真实面貌、星际航行技术的极限,以及在极端环境下如何维持生命和文明的延续抱有终极好奇心的人。 本书共分为七个宏大篇章,层层递进地构建了一个可供未来星际殖民者、深空探险家乃至理论物理学家参考的知识框架。 --- 第一篇:基础物理与曲速之谜(The Physics of the Void) 本篇深入剖析了当前人类理解下的宇宙基本规律,并重点探讨了如何尝试“绕过”这些规律。 1.1 相对论的束缚与突破口: 详细梳理了狭义与广义相对论在高速运动中的表现。书中并未简单地断言“超光速旅行是不可能的”,而是提出了多种基于时空几何学的理论模型,例如虫洞的理论构建、阿库别瑞驱动器的数学基础与能量需求估算。重点分析了负能量密度在理论模型中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当前人类在人工制造或稳定负能量方面的技术瓶颈。 1.2 惯性与引力: 探讨了如何设计“零惯性”船体以应对亚光速航行中的巨大加速度问题。引入了“惯性阻尼场”的概念,并结合了最新的量子引力理论猜想,试图解释如何在不依赖传统反作用力的情况下实现空间位移。这一部分包含了大量复杂的张量分析和微分几何图示。 1.3 宇宙背景辐射的再认识: 宇宙微波背景(CMB)不再仅仅是宇宙大爆炸的余晖,在本书中,它被视为导航、测距以及探测异常时空扰动的关键“背景噪音”。介绍了如何通过分析CMB的微小极化偏差来推断前方星际介质的密度和磁场强度。 --- 第二篇:星际航行系统与推进技术(Propulsion & Vessel Architecture) 本篇聚焦于驱动飞船的实际技术,从化学燃料时代彻底跨越到依赖前沿物理现象的推进方式。 2.1 核聚变与反物质引擎的迭代: 对比了D-T聚变、氦-3聚变以及最新的靶向惯性约束聚变(ICF)在深空任务中的效率差异。对反物质的储存、中和与稳定释放技术进行了详尽的工程评估,指出了当前最大的挑战——如何经济地生产出足以驱动一艘万吨级飞船的物质-反物质反应物。 2.2 零点能与真空零点能的提取猜想: 虽然具有高度的理论性,但本书并未回避对“零点能”的探索。它引入了卡西米尔效应的宏观应用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超导腔室阵列的理论结构,用于从量子真空中提取可用能量,并估算了其理论最大功率输出。 2.3 飞船的生物圈与自持生态系统: 讨论了长达数百年星际航行中,对封闭生态系统(CELSS)的严苛要求。书中详细设计了多层级生物过滤系统、闭环水循环与营养再生产模型,特别强调了微生物群落在维持系统稳定的不可替代性。 --- 第三篇:恒星际环境的风险管理(Hazard Mitigation Across the Galaxy) 星际空间并非一片真空,而是充满了致命的辐射、高能粒子和意外的物质撞击。本篇是生存指南的核心。 3.1 宇宙射线与高能粒子防御: 分析了银河宇宙射线(GCR)的成分与穿透力。除了传统的厚重屏蔽层,本书重点介绍了主动磁场偏转系统(AMDS)的设计原理,即利用超导磁体产生强大的亥姆霍兹线圈阵列,将带电粒子导向飞船两侧的“抛物线安全区”。 3.2 星际尘埃与微流星体的冲击分析: 即使是微小的尘埃颗粒,在接近光速的动能下也具有毁灭性。书中提供了“气动/电磁联合防护罩”的设计图谱,该防护罩在飞船前方创造一层电离气体护盾,用于蒸发或偏转高速撞击物。 3.3 跃迁风险与空间折叠的副作用: 针对理论上的曲速或跳跃驱动,本篇警告了“航行后效应”——即在目标星系或区域,可能残留有因时空折叠或负能量场泄露而产生的局部时空扭曲、高能伽马射线爆发或引力异常区。 --- 第四篇:系外行星的侦测与分类(Exoplanetary Survey and Habitable Zone Assessment) 前往未知星系前,对目标行星的深入了解至关重要。 4.1 远程光谱分析的极限: 介绍了如何利用高分辨率引力透镜效应来增强对遥远行星大气的分析能力。书中详细列举了十余种“生命指示性气体”的组合信号,以及如何排除类地行星上地质活动产生的虚假信号。 4.2 行星地质活动与磁场评估: 强调了行星磁场对保护地表生命的重要性。书中提出了一种基于中微子散射信号来远程推断行星核心对流情况和磁场强度的间接测量方法。 4.3 宜居带之外的生命可能: 挑战了传统的“类地生命”定义,详细探讨了如甲烷海中的硅基生命,以及在极端高压、高热环境(如气态巨行星的深层大气)中可能存在的生命形式的能量代谢特征。 --- 第五篇:星际通信与时间延迟的挑战(Interstella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光速限制使得实时对话成为不可能,如何维持文明的连贯性是星际任务的社会学难题。 5.1 延迟通信的语义学: 探讨了在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通信延迟中,如何构建可理解的、不产生歧义的指令集和报告格式。引入了“压缩信息包”和“自适应语义模型”的概念。 5.2 量子纠缠通信的工程难题: 尽管量子纠缠具有瞬时性的潜力,本书客观分析了目前如何将量子态有效地“加载”和“读取”到跨越光年的介质中。结论是,在可预见的未来,它仅能用于密钥分发,而非大量数据传输。 --- 第六篇:第一次接触:伦理、接触与避险策略(First Contact: Ethics and Engagement) 这一章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角度,为接触潜在的智慧生命提供了详尽的指导方针。 6.1 接触等级划分与信息释放等级: 提出了一个基于目标文明科技水平和潜在威胁等级的五级接触协议(从A级:纯粹观测到E级:直接干预)。强调在不了解对方技术背景前,应保持“辐射静默”。 6.2 跨物种语言的构建: 详细论述了如何利用数学、物理常数和图像学作为通用语汇,构建初始的交流模板。书中收录了数十个基于皮卡德序列和素数排列的初始信息图样。 --- 第七篇:远航者精神与文明的延续(The Pioneer's Mindset) 本书以对人类精神的探讨收尾。星际远航对船员的心理健康是最大的非物理挑战。 7.1 长期幽闭环境下的认知维护: 介绍了如何通过虚拟现实模拟、周期性任务轮换,以及对“家园”的实时、高保真数据流传输,来对抗时间感知的扭曲和“蓝色星球综合征”。 7.2 世代飞船的社会契约: 对于必须在船上繁衍数代的任务,本篇提供了关于遗传多样性维护、知识传承机制(防止关键技术在信息断代中丢失)以及社会治理模式的案例分析和风险预警。 --- 《星际漫游者指南》 是一部面向未来的百科全书,它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直面人类文明在浩瀚宇宙中生存所必须面对的每一个技术、物理与伦理的终极问题。它不是关于如何逃离地球,而是关于如何真正抵达群星的实操手册。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推荐文1

好的问题比好的答案更有价值(台南一中科学班主任)何兴中

  如果上课时把漫画当成课本,不知道会是什么样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现场多年,其实早就发现只要老师滔滔不绝开始说理论,学生就会像洩气的气球慢慢趴下来。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其中一种方法就是挑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只要谈到他们喜爱的东西,他们的眼神中总是充满了兴奋。后来发现我在年少时期看的一些漫画,居然是现在教学的救星。

  每次教到气体动力论时,冗长的导证都在考验着老师与学生们。要理解气体分子连续撞击容器的器壁造成压力,这需要很好的想像能力。此时我就会请「助教」出来表演一下,而这位助教就是《圣斗士星矢》,他表演的就是「天马流星拳」,只要星矢沿着天马座星位出拳,每秒钟可以发出数百拳的超越音速的拳法。讲完之后我就会请学生开始计算:星矢出拳时的力量大小约是多少?经过助教一番的演练,学生就可以理解到气体碰撞器壁时是如何产生压力的。但有些例子却是帮倒忙,助教们也常常做出错误的示范。例如星矢在第13集为了救沙织公主,向教皇打出天马彗星拳,这一拳是超越光速的。若此刻爱因斯坦看到时一定会说:「作者在画漫画之前请好好读一下相对论。」

  所以当阅读到柳田理科雄所写【空想科学读本】系列书籍时,想像教师能够利用漫书中的情节当成是验证科学的的素材,学生一定会觉得非常有趣;若学生在阅读漫画时能像作者带着批判以及实地检视的精神来阅读的话,就会对科学理解能够有更深的层次。

  例如在书中谈到怪医黑杰克能够将手术刀像飞镖一样射出时,作者为了「验证」这个说法,将猪肩胛肉放在地上,然后将手术刀从1公尺的高度自由落下,然后「测量」刀子进入肉里头的深度;然后依据物理原理「推论」将手术刀的速度增加3倍以上,「预测」刀子进入的深度会增加10倍。这整套程序符合了科学发展的精神:从假说开始,为了证实假说的正确与否,所以要设计一套实验来验证,而从实验中获得了暂时性的结论,依据结论就可以进行推论及预测,然后根据预测内容就可以继续检验下一个论证。

  所以当我看到作者用手术刀刺猪肉这段叙述时不禁欣喜:这不就是验证在物理上「功能原理」最好的实验教材吗?身为科学教师的我,也总不能看看就算了吧!所以就到学校生物实验室借了几把解剖刀,然后找了几块保丽龙板子,开始依照作者的方式去验证这段理论。可是在操作几次后才想起了原本叙述是:「怪医黑杰克能将手术刀像飞镖一样射出去刺中敌人吗?」所以证实了「功能原理」不代表原本叙述是正确的啊!自然就会产生下一个问题是:「那要怎样设计实验才能验证这一段假说呢?」于是认真思考如何设计一个安全场所,让实验者练习丢解剖刀时,旋即又产生下一个疑问:「当我们丢刀子时,手腕会给刀子一个力矩会带动刀子的旋转,这样刀子真的能顺利刺中目标吗?」所以又引发了下一个问题……也许我们真不可期待能证实这个说法正确与否,但随着每个问题的产生与解决,就可以透过实作去学习到各种科学原理,而这样的学习方式跟只透过纸笔练习去理解科学原理,哪一个会具有更好的发展性呢?一个好的问题是不是比好的答案更有价值呢?

  柳田理科雄的【空想科学】给我们一个非常好的范本,让我们理解科学不仅是在实验室,就算是闲暇之余所看的漫画也可以是好的科学素材。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怎么去看待科学这件事:科学原理不仅于是叙述部分,重要的是如何引发更多的预测,而且实地动手做去解决问题。科学教师不仅是将原理叙说清楚,重要的是引发学生的想像与动手设计实验的能力;而学生不仅能理解科学原理,重要的是能从原理中引发出更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答就会是明日的科学。

推荐文2

以动漫点燃学习科学的热情(宜兰市复兴国中教师)陈怡翔

  如果你是一个动漫迷,这本书将让你捧腹大笑与惊喜连连;
  如果你对自然科学有兴趣,这本书将让你频频点头,拍案叫绝;
  而如果你是一个对自然科学有兴趣的动漫迷,那么,这本书你非买不可。

  从小,我就特别爱看日本漫画,我曾经将床单绑在手脚上模仿忍者哈特利,从高处一跃而下,而摔得鼻青脸肿;也曾戴着铁锅(当年安全帽并不盛行),幻想自己是超人力霸王,与外星怪兽大战,最后,被找不到锅子煮饭的老妈以「家法」伺候。随着年纪增长,渐渐不再做这些傻事,一部分是因为在学校学到一些正确的观念,一部分是因为自己亲身尝试后得到了教训。

  十多年前,在科普书尚未佔据书局一角时,我在漫画店里看到了一本日文书《空想科学读本》,从插图大概知道这是一本讨论无敌铁金刚及超人力霸王的另类专书,这本书解答了我心底一直存在的问题,例如:「无敌铁金刚身高几十丈,跑步时高低起伏,为什么柯国隆坐在驾驶座中不会吐?」、「哥吉拉那么胖,会不会被自己的体重压垮?」、「假面骑士踢击绝技怎么可以在半空中转弯」等。

  二○○三年台湾远流出版了中文版,直到现在共有6集,作者柳田理科雄在书中以科学理论检证耳熟能详的科学卡通漫画,结论往往让人出乎意料,爆笑不止!例如第一集第二部「千万别用这招!」中,便提到「使用哆啦A梦的竹蜻蜓,最后飞走的只有哆啦A梦的头皮」,就是一个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有关的问题!

  《空想科学读本6》讨论的作品几乎都是目前正在连载的漫画,范围比以前更广,也更贴近青少年的生活,例如:「《ONE PIECE航海王》的索隆用嘴巴衔着刀战斗,实际上做得到吗?」、「《火影忍者》的伊鲁卡老师中了忍法色诱之术导致鼻血狂喷向后飞出,有可能吗?」这些都是让人拿到书,迫不急待想赶紧阅读的章节。

  除了无厘头的问题,作者讨论问题的过程有一定的逻辑性,往往依循「观察→产生问题→蒐集资料→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结果→提出结论」的脉络,是很好的科学研究示范,也很适合转化为教材。以「《ONE PIECE航海王》的索隆用嘴巴衔着刀战斗,实际上做得到吗?」为例,柳田老师先透过《五轮之书》(宫本武藏着作)从武术的观点推论三刀流的实用性,接下来再测量刀子实际重量、长度、支点、施力点、抗力点(参见第168页图),以槓桿原理推论出索隆所受到的冲击力为17.5吨重,这是常人所不能承受的,纵使索隆办得到,作者又进一步提出四刀流的可能性。

  除了力与力矩外,「《风之谷》的女主角娜乌西卡与《魔法公主》的女主角小桑,谁运动能力比较强」的问题是九年级「力与运动」章节很好的教材,「胖虎是个音痴,一唱歌附近的玻璃窗都会爆破,要多烂的歌喉才能唱爆玻璃窗」很适合做为「波动与能量」单元引起动机与评量的素材。

  在教改的声浪中,我们一直强调要交(教)给孩子带得走的能力,其实另一个关键是孩子愿不愿意带走,爱尔兰诗人叶慈曾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课程与生活适度的连结,除了能强化学生对课程的认同外,也能引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面对这群由媒体养大的孩子,动漫已经成为他们成长的元素之一,《空想科学读本6》提供课程与学生的另一种连结;除了有趣,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分析,学生阅读并验证书本内容的过程,无形中便做了知识的重整与串联,透过主动的编排与连结后留存下来的结果,才会留在长期记忆里。

  在学校操作过程中,我发现除了教室气氛很活络之外,学生会提出更多希奇古怪的问题,让我快招架不住,却也求证得很开心。很期待台湾也能有「空想科学 图书馆通信」这样的讨论平台,提供我们更多的谘询管道,让我们不只是空想,而是串连彼此的想像;有时候我会想,当学校的艺文与科学领域撞击出不同火花,来一场动漫科学秀一定是件愉快而有意义的课程。

后记

在高中生活的角落里

  前言中写过,本书所收录的问题几乎都来自读者,而且原稿的初次刊登全部都是在「空想科学 图书馆通信」上。这本书就是将此刊从第1号至第41号的内容重整,大幅改写之后做出来的。

  应该有许多人是第一次看到「空想科学 图书馆通信」这个名字。这是送往高中、专科学校的图书馆每週传送一次的传真报。内容形式就是蒐集来自读者以明信片或邮件寄送的问题,然后由笔者我回答。负责插画的当然也还是近藤丰老兄啦。

  当初从编辑的近藤隆史兄那儿听到这个传真报的主意时,是在2006年的秋天。他说了很大胆的计画:「向全国的高中发送通知,所有希望能收到本报的学校图书馆我们都会免费发送。而且欢迎张贴更欢迎复印,让大家随意自由使用。」

  对我来说,这就等于要做一份週刊连载了。但有一点不同的是,读者只限高中生,而且是直接用传真送到他们手上。我当场就很想做这件事。

  原因之一是我个人的理由。我想起了自己高中时代那些光辉灿烂的日子。大家都健康有活力,有时互相竞赛、有时会吵闹打架、有时会谈恋爱。如果有人拚命努力,周围的人也会对他做出回应。我虽然不至于说出「好想回到那个时代」这种话,但若要我否定对那遥远过去的怀念之情,那就是谎话了。大概,说到高中的话,现在也有这样的场所吧。在某个角落里放着我自己写的原稿……光是这么想着,我就觉得很高兴。

  原因之二则是工作上的理由。在前作《空想科学读本5》的〈后记〉中我也写过,由于有很长的补习班老师经验,所以非常急于知道读者的反应。说得极端一点,我好想在原稿都还没写完之前就让读者看一看,然后一面看着读者的反应一面写下最后笑点。要是办不到,如果用回答问题这种形式,还是直接送往各校图书馆的话,说不定是至今以来最能与读者拉近距离的方法。

  但是我也很不安。根据近藤兄的调查,全日本的高中或专科有6千多所。其中究竟有多少间学校会回答想读到我的原稿呢?以乐观当成座右铭的我大言不惭的预测:「差不多会有200所学校左右吧。」然而以慎重做为人生基础的近藤兄却回我一句:「发什么春秋大梦啊,有20所肯要就已经够成功了。」所以我也觉得有可能会全无回应。万一那令我怀念的母校也回我一句「不要」,那该怎么办啊?

  送出这封希望能有收获的通知时,已经是2006年12月的事了。到第一次发送之前,收到愿意订阅的回信有……喔!998所学校!之后,随着出刊越多,订阅的学校也越来越增加:1200所、1500所、1800所学校!也因为有Media Factory的吉田佳奈女士在调查新设立的学校、统併或废除的学校有哪些,并继续不断地送出通知,到了2008年6月30日的现在,已经有2157所学校接受订阅,佔全日本高中及专科的35%,真是令人高兴。

  与读者的交换,也以超出我所期待之形式实现了。每当我回答了某个问题,就会有关于同一作品内其他的问题或不同作品中的类似事件之疑问送过来。我非常明白,这就是〈前言〉写过的「说起来还真的是这样呢」之现象。若是我对某作品中的事实有所误解,也会立刻被骂个狗血淋头。每当送来的问题中还有附加「我是在考试中偶尔想起了这一点」、「学弟问的这个问题让我很头大」等等让我得以一窥读者日常生活的只字片语时,也会让我有「啊,跟以前一样没变嘛」的柔和感。

  每週一次为了回答问题而撰写原稿,这一年半以来已经成为我的例行公事了。虽然回答问题很快乐,却不简单。例如说对「○○是有可能的吗」之类的问题,我是不会回答「因为根据这个原理,所以在现实中不可能」的。因为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并不想要这种答案,他真正想听到的,有的是「有没有什么类似的经验可以办得到吗」,有的是「有什么无厘头或乱来的方法让这变成有可能呢」等等。从明信片或邮件里的字里行间,可以读出他们真正想知道的其实是什么,而我也想尽可能用正中红心的方式回答。我心里总是如此认为,所以回答问题的乐趣,其实和与人交谈的乐趣有些类似呢(困难程度也是喔)。

  之所以会将这「图书馆通信」集结成册出书,原因无他,正是因为收到许多高中生和老师的「请快点出单行本」的提议。既然如此,我也想从高中生以外的读者那儿得知问答的乐趣所在,因此便尽情写出这本《空想科学读本6》。这本书真正地实现了读者与我的共同作业。谢谢大家!

2008年6月30日 柳田理科雄

自序

竟有如此出乎意料的问题!

  这次的【空想科学读本】有了新趋势,以「答客问」的风格收录了41篇的原稿。

  说是风格,其实并非故意用这种方式量身订做的文字。除了一个例外,书中所有的提问都是由真实的读者送过来的喔。而那个例外,就是敝人在下笔者我自己提出的。这是因为看到大家提出的问题都太有趣了,不由得冒出对抗的心理,忍不住自己也提一个。

  要说有趣在哪里,就是这些问题的构思以及找出问题的着眼点。例如有个问题是「在动画《蝾螺小姐》的片尾曲里,一家人全都飞进度假用的小木屋,然后小屋就一伸一缩地动来动去,那是怎么做到的啊?」《蝾螺小姐》我看了三十几年,可从来没想到过这种疑问!不过,这么说来这件事还真是有够不可思议!

  还有一位高中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古典文学《枕草子》中出现过能听见蚊子睫毛掉落的声音之人,这听力有多好啊?」这个故事我记得也在高中时代读过,但当时只忙着学文法和白话文翻译,却从来没有质疑故事本身。原来还有这种问题啊……

  此外还有个令人爆笑的问题是「『可苦可乐』的歌有一段歌词是『这把被叹息弄到生锈的钥匙』,请问人的叹息真的能让钥匙生锈吗?」我听了之后才知道是一首回顾青春的好听抒情歌曲。难道是听了这首歌之后担心钥匙会生锈?

  什么事让人觉得很有趣,什么事令人感到不可思议,其实因人而异。这是因为每个人的心灵用来感知外界的天线,会基于个人的人生经历而有各式各样不同的宽广度及敏感度吧。但另一方面,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并不会有太大差异,若是某件事能令某人心有所感,也应该会在其他人心中引起或多或少的感触才对。所以,每当有人说出简单的问题时,大家的回答也都接近吧。说起来还真的就是如此……吗?

  我私心认为,所谓科学,就是依照「抱持疑问、蒐集资讯、用自己的脑袋思索」此三个阶段循序渐进发展出来的东西。其实这第一个名为「抱持疑问」的阶段是非常困难的,有时某些事仔细想来的确很不可思议,偏偏就是无法牵动心灵的天线去注意此事,或者明明注意到了,却因为「很忙」、「有更重要的事」等等理由,导致原本难得的通往科学的头绪,就这么轻易忽视省略摆到一旁去了,偶而也会有这种情形。

  换句话说,这本书也可以说是将这个名为「抱持疑问」的第一阶段交由各位读者担任,而让我得以步入接下来的阶段,由我们一起共同作业而完成的一本书吧。这是一本在非常幸福的形式下写成的书,虽然我踏入写作世界已经长达十二年,这却是得到大家最深厚爱所构成的一本书。

  与本书同时发行的还有一本《空想科学读本6.5》。是一本完全相反、是只依我个人兴趣而卯足了劲所写的一本书。两本都买来读一读比较一下,也是一种乐趣……大概吧?(编註:紧锣密鼓翻译中,敬请期待。)

图书试读

◎《ONE PIECE航海王》的索隆用嘴巴衔着刀战斗,实际上做得到吗?

众所周知,罗罗亚.索隆是三刀流。他以三把宝刀分别握衔在右手、左手、口中,想必是依各自的特性而装配在最能活用它们的部位来战斗的吧。

话说回来,多用几把刀在战斗中会比较有利吗?创造二刀流的宫本武藏在《五轮书》中叙述二刀流的优点:与大群敌人战斗以及在狭窄的场所战斗时都比较有利。因为武士身上本来就带着两把刀,要是腰际还留着武器没拔出来用就死了,太不甘心。实战中偶尔有用单手拿刀的时候,平常就练习二刀流的话正好有备无患。

原来如此,照这位剑圣所写的奥义看,那索隆的三刀流也可以理解嘛。且让我们来试试看。首先,买实验道具就花掉笔者我1万日圆……脱掉刀鞘试着握着看看,相当沉重,与职棒选手的球棒差不多重。嗯,索隆用嘴巴衔着这种东西砍人、接招,甚至一面衔刀一面与人交谈吗?

我战战兢兢地横过刀来用牙齿咬着刀柄。然后,把手放开……痛痛痛痛!牙齿要断掉啦!

不到1秒钟就慌张放开嘴巴,牙龈还是隐隐作痛。要一面衔着刀一面讲话根本就办不到啦。光衔着刀都已经很痛苦了,索隆竟然还以这种状况来战斗,真是名可怕的刀客啊。

会受到最严重的损伤的状况,应该是用嘴巴衔刀接挡敌人砍过来的刀剑之时吧。请想像一下,用嘴巴叼着球棒,然后以另一根球棒用力朝它打下去会是怎样的事态吧。

据说职棒选手挥棒的力道可以到达1吨。再加上槓桿原理,牙齿所承受的冲击还会增大。笔者我的齿列宽度为4公分,从假定会接住敌刀的位置到用牙齿咬住的位置,其间距离为70公分。这一来,牙齿所承受的冲击会与距离成反比而大增为17.5吨。真要接上一记,保证从此一望无牙。

但是,在第一次展露三刀流的那一幕,索隆就用口衔刀接住了两把敌人砍过来的刀。这一来,他的咬合力应该高达35吨。这可是足以咬烂厚达9公釐铁板的超人之力啊!索隆光用牙齿咬人就已经够强了嘛。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次的《空想科學讀本 6》在探討「新世紀福音戰士」的部分,真的讓我驚呆了。我一直覺得EVA的劇情和設定都非常晦澀難懂,尤其是那些精神分析和哲學探討,讓我經常看得一頭霧水。但是,作者這次卻用了非常有趣的方式,把這些複雜的概念「科普」了。他並沒有直接跳到哲學層面,而是先從EVA機體的結構和作戰方式入手,分析了「同步率」的意義,以及為什麼駕駛員的情緒會影響EVA的表現。我特別喜歡他用生物學的角度來解釋「AT力場」,將它比喻成一種特殊的生物屏障,探討了其形成原理和可能的物理學機制。而且,作者還嘗試用心理學的理論來分析碇真嗣的各種恐懼和逃避行為,甚至還連結到了一些兒童發展心理學的理論。這讓我突然覺得,原來EVA的劇情並不是那麼遙不可及,而是有其深層的科學和心理學基礎的。他還花了很大的篇幅去探討「使徒」的形態多樣性,以及它們可能具有的獨特生態位和生存策略。這本書真的讓我對EVA有了全新的理解,不再只是單純的機械打鬥,而是充滿了對生命、心靈和宇宙的深刻思考。

评分

這本《空想科學讀本 6》拿到手的時候,我其實有點猶豫,因為前幾本讀下來,雖然很有趣,但有時候會覺得作者的腦洞開得有點太大了,有種「硬要」將科學理論套入動漫情節的感覺。但這次!哇,真的讓我驚喜連連。尤其是在探討「七龍珠」裡那些超乎想像的戰鬥力時,作者沒有像以往那樣直接搬出物理公式,而是花了很大的篇幅去分析不同角色的成長曲線、能量消耗,甚至還結合了一些生物學和心理學的理論來解釋他們的戰鬥意志。像是對於弗力札的「變身」機制,他就不只單純討論力量的倍增,而是更深入地分析了細胞結構、能量轉換效率,以及這種快速變異對身體可能造成的負擔。我最喜歡的一段是關於「龜派氣功」的發動原理,作者竟然能從聲波、熱能傳導,甚至到人體肌肉的協調性,層層剝繭,畫出了一張非常詳盡的圖表。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反而讓人有一種「原來是這樣!」的頓悟感。我覺得這本書最大的進步就在於,它在保持科學嚴謹性的同時,更注重了故事性和娛樂性,不會讓讀者覺得自己在看一本教科書,而是像在和一個超級懂行的朋友聊天,一起邊喝手搖飲邊討論那些我們從小就著迷的卡通情節。

评分

我一直覺得「航海王」的世界觀實在是太離譜了,什麼橡膠果實、響雷果實,還有那些各種奇奇怪怪的動物系能力者,實在讓人覺得作者的想像力是無限的。但是,《空想科學讀本 6》卻試圖用科學的角度去解釋這些「不可能」。作者這次真的是火力全開,針對魯夫的橡膠能力,他詳細分析了橡膠的分子結構、彈性極限,以及如何在誇張的拉伸和變形下,仍然保持身體的完整性。他甚至還推算,如果魯夫的身體真的是由極度彈性的物質構成,那麼在承受巨大衝擊力時,可能會面臨哪些物理上的挑戰。我最感興趣的是,他探討了「惡魔果實」的能量來源和傳遞機制,雖然沒有給出確切答案,但卻提出了一些非常有趣的假設,像是基因突變、能量轉換,甚至還聯想到了量子力學的某些概念。而且,作者還對其他一些能力者的招式進行了科學的分析,像是索隆的三刀流、香吉士的踢技,以及娜美的氣象武器。他用物理學原理去解釋了這些技能的威力,讓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腦洞和專業知識。這本書真的讓我覺得,原來那些天馬行空的劇情,似乎也不是那麼難以理解的。

评分

身為一個對「柯南」情有獨鍾的粉絲,我一直都很好奇,為什麼柯南能夠在這麼多驚險的場合中,總是能在關鍵時刻解開謎團,而且還能安然無恙。這本《空想科學讀本 6》簡直就是為了解答我的所有疑問而存在的!作者這次真的是豁出去了,把「名偵探柯南」裡的各種經典案件,從兇手的殺人手法、密室的機關設計,到柯南的各種小道具運用,都進行了科學的拆解。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針對「麻醉針手錶」的麻醉劑種類和劑量進行了詳細的分析,還推算出了不同劑量對不同體型、不同年齡的人造成的影響,甚至還考慮到了空氣中的稀釋作用。這部分真的太有意思了!而且,他還用物理學原理來解釋柯南在滑板上的各種神級操作,像是慣性原理、離心力等等,讓你不得不佩服作者的細膩觀察力。最讓我拍案叫絕的是,他竟然還嘗試去計算「變聲領帶」的聲波轉換效率,以及在不同環境下,變聲的效果會不會受到影響。總之,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了柯南的每一次推理,感覺不只是一個虛構的故事,背後似乎真的有科學邏輯在支撐著。

评分

當我翻開《空想科學讀本 6》中關於「鋼之鍊金術師」的部分時,心裡其實是有點忐忑的,畢竟鍊金術這個題材本身就帶有奇幻色彩,要用科學去解釋,難度很高。但讓我驚喜的是,作者這次做得非常出色,他沒有生硬地將鍊金術硬塞到科學框架裡,而是巧妙地將「等價交換」的原則,用更廣泛的科學概念來詮釋。他花了很多時間去分析鍊金術師在進行「煉成」時,能量的來源和消耗,並嘗試用熱力學、化學反應速率等原理來解釋煉成陣的運作。我尤其欣賞他對「賢者之石」的探討,他沒有直接否定它的存在,而是從能量密度、物質轉化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可能性,甚至還聯想到了核物理的概念。而且,作者還深入分析了愛德華和阿爾馮斯的身體改造,探討了人體組織在與金屬結合後的生物相容性、機械性能,以及長期使用可能造成的影響。他還嘗試用生物工程學和材料科學的知識,來解釋鋼鍊戰鬥中那些複雜的招式和變化。總之,這本書讓我覺得,鍊金術的世界,其實也隱藏著許多值得我們去探索的科學奧秘,而作者的解讀,更是讓我對這個充滿想像力的世界,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