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性开悟不是你想的那样

灵性开悟不是你想的那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Jed McKenna
图书标签:
  • 灵性成长
  • 开悟
  • 自我探索
  • 心灵治愈
  • 哲学
  • 心理学
  • 顿悟
  • 觉醒
  • 人生意义
  • 内在平静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把剖开真相的心灵手术刀!

  开悟,不是要成为更好或更快乐的人,
  开悟,不是要达到个人成长或灵性进化。
  那开悟究竟是什么?如何追求开悟?
  看从未现身的怪杰觉者杰德.麦肯纳如何为全球心灵圈投下最具爆炸性的震撼弹!

  你真的想开悟,或者,你只是满足于追求开悟的过程?
  颠覆、破解心灵修行的重重迷思与陷阱,最刺激、最诚实、最过瘾的一本书!
  在灵修几乎已成时尚,甚至被消费主义吞噬的今天,
  你需要这个破除迷思、直指真相的声音!

  开悟是什么?合一意识、直接体验无限、高峰经验、狂喜、天堂之乐、超越一切理解的平安?本书作者杰德.麦肯纳要告诉你,这些都是被贩卖、被购买的开悟,只是一种非常美妙的意识状态。

  如何追求开悟?静心、祈祷、唱诵、做瑜伽、吃素、追随上师、净化自己?麦肯纳认为,这些都只是追求神祕意识体验的方法,无法带你走向真正的开悟——了悟真相。

  麦肯纳二十来岁时受到启发,相信世上有真相,于是停止一切外务,花了几年时间尽力追求了解真相,在三十岁时「开悟」,知道自己完成了追寻。他将自己採用的方法称为「灵性自体解析」,亦即以文字书写的方式探究一切说法的真假,直到最后的真相显现。

  他对人们在灵修上的种种观念有诸多质疑,因此在本书展开一场对「开悟」的辩证。全书以一种类小说的方式呈现,敦促故事里的学生一层一层深入检视自己原有的信念系统,精采而有趣。

  麦肯纳认为,开悟是关于了悟真相,而不是要成为更好或更快乐的人,不是要达到个人成长或灵性进化。对许多执着于某些大师或信仰的人而言,这不啻为一记棒喝。

作者简介

杰德.麦肯纳(Jed McKenna)

  一个并不符合所谓「灵性老师」形象的灵性老师,喜欢打电动、骑越野车、跳伞、读惠特曼的诗。他在美国的爱荷华州有个道场,有许多学生,还写了「灵性开悟三部曲」,本书是三部曲的第一集。

译者简介

鲁宓

  一个非信徒。

 

跨越藩篱:解构后现代语境下的社会建构与个体自由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代社会结构、权力运作机制以及个体自我认同塑造的深远影响。它并非对特定哲学流派的全面梳理,而是聚焦于如何理解我们所处的现实——一个被符号、话语和权力网络不断重塑的世界。我们将踏上一段复杂的思想旅程,挑战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客观真理”,揭示隐藏在日常表象之下的复杂运作逻辑。 第一部分:现实的碎片化与建构 本书开篇即探讨了“现实”这一概念在后现代语境下的瓦解。我们惯常认为的世界是稳定、可被量化和客观描述的,然而,本书认为,我们所感知的“现实”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建构。通过引入福柯(Foucault)关于知识与权力的辩证关系,以及德里达(Derrida)的解构理论,我们开始审视那些构成我们世界观的基石:科学、历史叙事、乃至语言本身。 科学的边界与局限: 科学知识不再被视为绝对真理的唯一来源。我们考察了科学共同体内部的共识是如何通过社会协商和范式转换(库恩式视角)形成的。重点讨论了科学的“祛魅”过程,即当科学话语被置于权力光谱下审视时,其客观性如何受到质疑。例如,不同历史时期对“正常”与“异常”的医学定义,清晰地展示了知识是如何被用来巩固和管理社会秩序的。 历史的复调叙事: 传统宏大叙事(Grand Narratives)——例如进步史观、民族史观——在后现代思想家那里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本书强调,历史并非单一线性发展的记录,而是不同权力集团书写和解释的结果。我们深入分析了“被遗忘者”和“边缘声音”如何通过历史的“裂缝”显影。这里的核心在于,理解历史的复杂性要求我们放弃寻找一个统一的“全景视角”,转而接受多重、相互冲突的局部真相。 语言的陷阱与自由: 语言作为我们认知世界的工具,其不透明性和内在的指涉困境被细致考察。符号学和符号传播理论揭示了广告、媒体和政治宣传如何操纵意义,使受众在“被制造”的共识中安于现状。本书着重讨论了能指(Signifier)与所指(Signified)之间的永恒漂移,以及这种漂移如何为个体争取意义上的回旋余地提供了可能性。 第二部分:主体性的消解与重塑 在现实被视为建构的背景下,那个曾经被启蒙运动视为独立、理性、自主的“主体”——那个“我”——也开始面临身份危机。本书深入探讨了主体性如何在后现代社会中被稀释、分散和多重化。 身份的流动性与叠合: 传统的身份标签(如职业、国籍、性别)失去了其固有的稳定性。本书详细分析了后现代社会中,身份是如何被“表演”出来,并受到不断变化的文化语境的塑造。我们探讨了混杂性(Hybridity)概念,考察个体如何在跨文化交流和全球化进程中,将不同的身份碎片整合进一个暂时的、非本质的自我认知中。这并非身份的丢失,而是身份的多重激活。 权力无处不在的微观物理学: 借鉴福柯的权力分析,本书将焦点从集中的、压迫性的国家权力,转向弥散在社会肌理中的权力关系。权力不再仅仅是“禁止”或“惩罚”,它更是“生产”和“规训”的机制。我们考察了规训社会如何通过教育、医疗、家庭结构等微观层面,无声地塑造了个体的身体、欲望和行为模式,使其成为符合资本逻辑和社会规范的“合格公民”。 欲望的政治经济学: 资本主义消费文化如何生产和满足(或更准确地说,制造)新的欲望,是本部分的关键议题。鲍德里亚(Baudrillard)的拟像(Simulacra)理论被引入,用以解释当“符号”取代“真实事物”成为价值的唯一标准时,个体在消费海洋中如何迷失对真正需求的辨别能力。本书力图揭示这种对符号的追逐,如何构成了一种新的、隐形的控制形式。 第三部分:抵抗、伦理与在场(Presence)的追寻 面对一个被建构的、碎片化的世界,我们如何行动?本书的第三部分转向了对能动性(Agency)的探讨,试图在后现代的怀疑主义中,寻找行动的立足点和伦理的可能。 伦理学的回归与“他者”的召唤: 面对主体性的瓦解,莱文纳斯(Levinas)对“他者”的伦理学召唤被重新审视。如果说“我”是一个不稳定的概念,那么维系社会和道德的基础,可能就在于对那个无法被我完全理解和纳入的“他者”所承担的责任。本书主张,真正的伦理行动,恰恰发生在承认自身认知的局限性、并主动面向“他者”的需求时。 “小叙事”的政治力量: 抵抗不再是自上而下的革命,而是自下而上的、分散的、基于具体情境的“小叙事”的构建与实践。每一次对既有规范的质疑、每一次对边缘群体声音的支持,都是一次对宏大控制体系的微小侵蚀。本书鼓励读者在日常生活中,识别并挑战那些被内化(Internalized)的权力假设。 寻找短暂的“在场”: 在一个充斥着屏幕、信息流和延迟满足的时代,“在场”——即真实、不被中介的体验——变得尤为珍贵。本书探讨了如何通过艺术体验、身体实践(如某些形式的冥想或沉浸式体验,但非宗教教义),重新连接被符号世界疏离的感官和情感,从而在瞬息万变的现实中,把握住短暂而真实的“此刻”。这种“在场”不是一种形而上的回归,而是一种对当前经验的深度参与。 结论:行走在不确定的世界 本书的最终论点是:后现代语境下的自由,并非是获得一个终极的、确定的答案,而是在持续不断的质疑和解构中,保持清醒的能动性。我们学会了如何成为一个“行走者”,而不是一个“定居者”。我们不再寻求坚实的地面,而是学会了在不断流动的沙滩上保持平衡,理解并参与到现实的持续建构过程中。这不是一个令人沮丧的虚无主义终点,而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性的开放起点。 本书面向所有对社会学、哲学、文化研究感兴趣的读者,尤其是那些对当前媒体环境、身份政治和个人意义探寻感到困惑的思考者。它提供了一套工具,帮助读者拆解世界的复杂性,并以更批判、更具韧性的姿态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推荐序〉让寻寻觅觅而不得其所的求道者看见「真相」  张德芬
〈推荐序〉真相与真相  赖佩霞
〈译者序〉不落于任何宗教俗套的开悟之说
01 再简单也不过了
02 矛盾
03 大想法
04 平静与自我满足
05 完成了
06 永恆心智的顽石
07 既不神圣也不明智
08 无心
09 同时在游戏之内与之外
10 何必闲谈幻相与开悟?
11 杀佛
12 一个真相
13 终极真相
14 精炼之火
15 自愿暂停怀疑
16 各境界的和谐
17 杀了我
18 未锁的牢笼
19 代号碧翠丝
20 就在此处,就在此刻
21 终极武器!
22 在梦中谈真相
23 如我这般不朽与深奥
24 黄金定律
25 未被珍惜的剑
26 原始的人性活动
27 更进一步
28 层次
29 最穷困之物都闪耀
30 所有诗歌的源头
31 荒谬电影院
32 无我是真我
33 有如死刑
34 狂热心灵的病房
35 在活着时死去
36 有何不可
37 后记
38 失败的配方
39 访问杰德.麦肯纳
40 过去记录的无用
41 费莱博士访谈
42 扮演杰德.麦肯纳
43 佛陀的忧郁蓝调

图书序言

推荐序

让寻寻觅觅而不得其所的求道者看见「真相」

  从二○○二年开始研究身心灵成长以来,对我影响最大的作者有两位:《当下的力量》《一个新世界》的作者艾克哈特.托勒,以及写了「灵性开悟三部曲」的美国灵性作家杰德.麦肯纳。对我帮助最大、一路陪伴指引的灵性老师则是克里斯多夫.孟(克老师),这本《灵性开悟不是你想的那样》(「灵性开悟三部曲」第一集)就是他引荐我看的。

  作者杰德.麦肯纳是个让我又爱又恨的人。我爱他的才华、幽默、洞见和智慧。他用浅显易懂的小说方式(写得相当精采有趣),高举着「这才是灵性开悟」的牌子,阐述、教导他个人的开悟版本,又以极其幽默的方式笑骂全世界的灵修者、灵修教派、机构,甚至各大宗教也难以倖免。他让在灵修道途上寻寻觅觅而不得其所的求道者,可以得知另外一个层面的「真相」。

  我恨他什么呢?我恨他见影不见人(克老师太太素梅的用语),写了三本书以后,连宣传都不做就神隐起来,全世界的人都找不到他。我恨他拆穿了我的灵修美梦,让我看清楚血淋淋的现实:以坊间所贩卖的各种灵修方式、以各大宗教宣传教导的修行法门,我们一辈子都开不了悟。我恨他把开悟说得那么绝对,让人可望不可及。

  不过,不过——我还是爱他的。可能因为我看不到他,没有近距离的接触,所以无法用我一般「审判」灵性导师的各种标准去「检验」他。所以,他是聪明的(神隐不见人)。他的「灵性开悟三部曲」英文版,每一本我都看了三遍以上,每天晚上还听他的有声书入睡。

  刚开始,尤其是读了第一本之后,我陷入了忧郁绝望之中。我一直以为,我只要不断地从事灵性修练,找到适当的老师和法门,有一天——总有那么一天,只要我够努力、运气够好——我会达到开悟状态,进入永恆的极乐、狂喜之中(杰德最恨别人把开悟说成这样),再也没有烦恼忧愁了。然而,这本《灵性开悟不是你想的那样》完全粉碎了我的美梦。

  不过杰德也说得很清楚:

  开悟(觉醒)是全然地无意义。觉醒于你的真实本质就像死亡,它是必然的、无法避免的。不管你做什么,最后总是会抵达,所以何必着急呢?享受你的生命,这是免费的。宇宙意识、另类意识状态与合一心智都是这个浩瀚而迷人的二元游乐场里面的游乐设施,贫困、疾病、绝望也是。但开悟就不是游乐设施了。开悟意味着离开游乐场,但何必离开游乐场?在游乐场里,你可以当一个圣人、一个瑜伽修士、一个亿万富翁、一个世界领袖或军阀,可以当好人、当坏人,快乐、悲惨、极乐、痛苦、胜利、失败,全都在这里。急什么呢?等离开游乐场的时候到了,你就会知道,你就会离去,但当然没有什么好处可拿。

  所以,我逐渐了解他的苦心,他只是要澄清开悟「不是」什么(绝对不是坊间灵修宗教团体贩卖的那种什么觉醒、合一意识、高峰经验、狂喜状态),而且他不鼓励我们追求开悟,因为他说开悟是万不得已的事,是当你对幻相和谎言痛恨到了极点之后,不得已的选择。而且不是你选择它,是它选择了你。

  因此,杰德的书对我最大的帮助在于:让我不再执着于「追寻」,而能更加安住于当下。他在书中引用「柏拉图洞穴」的理论,阐释了我们熟知的「大部分的人类都在沉睡」的说法。他改良了柏拉图的版本,以电影院来比喻我们被幻相(Maya,玛雅女神)奴役控制的真实状况,又用舞台上戏剧的比喻来描述我们都是身不由己、照本宣科的演员,完全融入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浑然不觉自己其实只是演员,随时可以下戏。

  我将杰德的电影院比喻简单复述如下:

  一群人被锁在电影院的座位上,哪里也去不了,他们以为所有的实相、现实,就是银幕上所呈现的。他们每天随着银幕上的剧情起伏而又悲又喜,不可自拔。有些人——可能是有识之士吧——某天突然发现,他们手脚上的锁链其实没有锁死,他们是自由的,可以起来走动。于是他们看到了戏院的全景:一群人坐在那里盯着银幕又哭又笑,而银幕上「剧情」的来源,则是后方放映室的一撮光线而已。其实每个人都可以自由起来走动,而他们的人生剧情,也绝不只受限于银幕之上。

  杰德的这些比喻,为我釐清了很多困惑,同时也让我精准地了解到自己究竟处于什么样的境界。杰德版本的开悟,不是这些「觉醒」而离开座位的人,而是那些走出戏院、发现我们人生真正的光源其实来自戏院外阳光的人。那些人有的也许会回到戏院,试着叫醒那些自以为被锁在座位上的人,让他们看到更大的人生视角,一尝自由的滋味。

  而我,只是从座位上起来过的人,了解到自己是有选择的,也看见了戏院的全景,但有的时候又不由自主被银幕上的剧情吸引,再次回到座位上,进入银幕戏剧的悲欢离合中。我没有离开戏院(游乐场)的打算,而且觉得银幕上的人生悲喜剧有时还是满好玩的。不过,当我搞清楚这种状况时,我越来越能抽离自己生命中的一些悲喜曲,不再那么执着了。而这种状况,其实就是杰德在他的第二、三本书中着墨甚多的「人类成人」(Human Adult,相较于Human Child「人类儿童」来说)。

  杰德力劝所有人放弃开悟,而做个「人类成人」。人类成人的特色是臣服、顺流、为自己的情绪和生命负完全责任、和宇宙的频率同频共振,所以「心想事成」是他们生活的常态,而不是奇蹟。他认为,绝大多数人类的心智都停滞在十二、三岁就不成长了,这个世界才会有这么多荒唐、不合理、丑恶的事情,因为大部分人都是用儿童心态在行事为人,真的是很幼稚,损人又不利己。

  杰德提供了一些方法,让我们逐渐从儿童过渡、成长为成人,包括放开自己人生的船舵、臣服而顺流、张开双眼真诚地看这个世界并面对自己,还有他特别提出的一种像写日记般的方法:灵性自体解析(本书中有详细介绍)。但他在第三本书中说,最重要的灵修方法还是观照(所有的大师都这么说),而他给的方法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提醒自己:「我是个演员,这只是我演出的角色而已,我不是我的身体、头脑、思想、情绪、遭遇、名气、财物等等。」

  他说的演员,其实就是我们的本我、内在空间、本质、自性等,而所有属于我们扮演的「角色」层面的东西,都是「内容」,都是二元对立下的产物,这样说明就更清楚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不断提醒自己,我们是那个「容器」、那个「演员」,而不是内容物和角色。如果养成这样的修持,一段时间以后,我们会看见自己应对事物的方式有所不同了。

  我对所有的灵性修练和灵性老师的看法,其实经过了「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又是山」的阶段。最早我沉迷于所有的灵性课程及修练法门中,也崇拜、仰慕很多灵性老师,然而在一连串的失望之后,加上又看了杰德的书,就开始对那些灵性课程和老师心生许多批判。但是,深入研究杰德的书,再加上自己内在的一些转变和成长,我又觉得那些灵性课程和老师都是很好、很棒的!它们也许不能让我们达到杰德所谓的「开悟」,但是诸多课程和老师还是能够帮助很多迷失困惑的灵魂。他们都是游乐场中的一些精采游乐设施,虽然不能带你离开游乐场,但是可以提供你有许多乐趣,减轻你的痛苦。相较于其他的游乐设施(追求成功或财富、赌博、沉迷于不良嗜好、外遇等),这些游乐设施是很有益处又健康的。认清这点之后,真是看山又是山了。

  我真的非常开心这本书经我大力促成,能够在海崃两岸顺利同时出版。我衷心盼望本书能够指引一些在灵修道上的困惑灵魂,希望你们跟我一样,可以从本书中获得帮助,成为「人类成人」!

身心灵作家 张德芬

推荐序

真相与真相

  这本书太有趣了,对于一向钟情于追求灵性开悟的人来说,这无非是一记当头棒喝。近年来,的确看到有不少团体大力鼓吹「追求」开悟这档子事。如本书所言,我们甚少从中看到学员开悟,反而看到更多人依附在体系中。作者杰德.麦肯纳不但把人们盲目追求开悟的问题挑出来说,并且指出灵性团体对学员造成的阻碍与误导。他一派轻松,言词犀利,虽呛,却又像一股清流,令人莞尔。随着故事的铺陈,读者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追求灵性开悟过程的忙与盲。

  我特别推荐这本书给一些从来不接触心灵类书籍,或是对灵性开悟一点都不感兴趣的朋友。我们不只可以借此理解追求开悟者的心路历程,甚至也可以为自己解闷,洗刷污名。相信有些人跟我一样,曾经被一些热中灵性成长的人归类为不长进或麻木之人。其实,我不是不听劝,只是真的看不懂他们的明白。而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循着作者的笔锋,斩断那些盘根错节的偏执,无比畅快。

  如果你自诩为潜心学习的求道者,我也建议你耐心地读读这本书。也许,我说也许,也许在过程中,你可以看见自己身陷的谜团,了解是什么样的信念让自己裹足不前。我身边有太多朋友说要追求灵性开悟,但显露出来的反倒像是一个寻求开悟的受害者。这又该如何?坊间到处弥漫着似是而非、令人费解的灵性说法,都与开悟相悖离,有太多迷思必须釐清。

  「你在做什么?为什么做?追求什么?你要去哪里?」这些大哉问,作者要学生好好思考,除非想清楚,否则不可能成功。他还指出,那些让人引以为傲的神祕体验,根本是妄想,不但与开悟无关,反而让人分心。有太多团体喜欢用这样的灵性红萝卜来吸引大众,然而,执着于这样的幻相,只会让自己更加远离真相。这些最简单、最单纯的概念,在灵性教导上往往被忽略,都是求道者需要警惕的地方。

  最后我要提的是最珍贵的「真相」。灵性觉醒或开悟就是要发现真相、了悟真相,就这么简单。真相不在圣人的言语里,真相不是一种想法或观念,真相不是极乐或狂喜的感觉,不是可以了解的概念,不是可以体验的感受,也不存在心中或脑中。不是真相的,都必须抛弃。

  然而,什么是「真相」?当人在梦中谈真相时,是否为真相?就让这位相对清醒的道中人,以他颠覆性的领悟,带我们走一趟相对「真相」的旅程。

《回家》作者、心理谘询师 赖佩霞

译者序

不落于任何宗教俗套的开悟之说

  几年前,我与本书的主编小良和一些编辑吃饭,免不了寒暄近况,她们礼貌地问我最近在干什么。

  面对这群美丽又聪明的听众,我当然不会放过机会,来发表我当时最大的一项人生领悟。

  「最近我有一个很大的领悟,」我说,「我发现,觉醒与信仰基本上是相对的两种意识状态,只要是信徒,就永远无法觉醒。」

  她们都很客气地聆听。于是我继续说:「人从出生后,就不由自主地被制约成一个信徒。如果想要解脱,就必须先摆脱信徒的状态。我很想写一本叫『反信徒』的书,来宣扬这个理念。」

  她们似乎都不知该如何反应,我只好自己找台阶下。「呵呵,但是灵修的书基本上就是要信徒来捧场,如果写一本书叫大家不要当信徒,恐怕违反了出版行销的基本原则。」

  几个月前,小良问我要不要翻译这本书。

  我读了,不得不承认,我想要写的东西已经被别人写出来了,而且读起来趣味十足,完全不会违反出版行销的原则。

  于是我就在一边赞叹,一边质疑,一边偷笑的情况下翻译了本书。

  赞叹什么呢?作者杰德.麦肯纳基本上对传统灵修有诸多质疑,但他很狡猾地以开悟者自居,掌握了人们天生的信徒心态与对老师的需要,进而开始一场对于所谓「开悟」的辩证,背景是作者已成为某种道场的住处,以第一人称的纪实方式来描写一位开悟者如何处理来自各方信徒的疑问。

  这种写法很大胆而聪明,因为当一个人宣称已经全然开悟后,便让自己拥有一种危险的优势:他可以权威地表达看法与质疑我们这些尚未开悟的人,但风险则是,我们也可以根据他的说法来自己判断此人是否真的开悟。就此而言,本书的作法是成功的。这位宣称开悟的作者尽管文笔有点臭屁,但他的说法不落于任何宗教的俗套,没有扯到非理性的崇拜或无法验证的超现实渲染,而是处处可见很实际的想法与很有说服力的辩证,对「开悟」这个神祕的体验提出了很个人、很诚实,也很严谨的看法。

  杰德的开悟是靠一种彻底的觉察来达成。觉察什么呢?觉察「真相」(或真理,但我不喜欢翻译成真理)。杰德说的通往开悟之道极其单纯:

  「这是想要开悟所需要知道的一切:

  坐下来,排除杂念,问自己什么是真实的,直到你确实知道。」

  至于什么是判断真相的标准,杰德没有提供现成的答案。我想不应该提供,也无法提供,因为「道可道,非常道」,通往真相之道是无法用文字传达的,这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旅程。

  杰德身为开悟者,虽然无法直接告诉我们真相,但他使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柏拉图洞穴、吸血鬼、毛毛虫、庄周梦境、骇客任务……)来说明假象何以为假。虽然这也是很多灵修与宗教信仰劝人放弃世俗的常用说法,不足为奇,但如果以这个为出发点诚实地探究下去──问自己什么是真实的──最后必然会导致对于信仰的幻灭与否定。毕竟在本质上,所有的信仰都是建立于道听涂说之上,都是妄念。

  对于信仰的幻灭,是杰德所谓通往开悟的「第一步」。杰德精采地描述踏出了「第一步」之后会经历到的那种绝望,有如被困在一栋燃烧的大楼中,唯一的出路就是破窗跳下。你深刻地体认到,停留在原处是死,撞破玻璃跳出去也是死,但你别无选择,只能勇往直前,尽管前方看似也是死路一条。

  当一切都失去意义,陷入绝望的深渊,此时自我才会瓦解。杰德说开悟的状态是「恆久非二元觉知」,顾名思义,「恆久」就是非暂时的、非短期的,「非二元」则是无分别、无对立,简单来说,就是「无我」。也就是说,开悟是一种恆久的无我、无分别心的觉知状态。要失去自我才能开悟,或者,开悟就会导致失去自我,但不管是鸡生蛋或蛋生鸡,自我泯灭的过程是非常艰辛的绝望煎熬,就像死亡般无可避免。

  这也是本书让我赞叹的一个观点:在深刻的沮丧与绝望中,可以看到无我的真相。所有身陷绝望与沮丧的人,其实都面临着人生的转机,而开悟甚至可能是如死亡般必然(杰德说的!)。

  但是,如果一切信仰皆虚妄,那么当然也包括了灵魂鬼神的信仰,随之而去的就是整个天堂地狱轮回转世等等妄念,于是我们只剩下此生此地、此时此刻能够把握。这样的结论虽未免让人觉得就算此刻光明,将来必然开悟,但未来也可能只是一片黑暗?

  杰德很轻松地回答这样的问题:「你可以说我毫无分别、什么都相信:鬼魂、流血的雕像、外星人绑架事件、外星人虐杀牲畜事件、玉米田圈图案、预言、魔鬼附身等等。我几乎毫不筛检地照单全收,因为这样比较好玩……在梦中要如何划分界线?一切都很好啊。我如何看待这些事物是无关紧要的。」坦白说,我觉得杰德这样回答是避重就轻,但妙的就是,杰德在书中也承认这是避重就轻。被学生追问之后,他终究还是提出了很值得参考的看法,但我就在此卖个关子吧,留给读者自己去发掘。

  阅读这本书时,我想读者自然会有、也应该要有许多这类的疑问。提出质疑甚至比找到答案更重要。如果只是囫囵吞枣地把书上所说的照单全收,难免辜负了杰德的苦心。

  撇开「开悟」这件岂有此理的事情不谈,我觉得本书另一个值得参考之处,就是看到杰德如何尽情、轻松又认真地享受生命中的各种活动,小至洗碗、散步、打电玩、骑单车、观赏风暴,大至跳伞、经营一个另类道场、传道解惑等等。对一个「无法继续扮演旧的自我,无法分享共同语言」的开悟者而言,一切意义皆徒然,而真相就存在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上。但是,他未免也玩得太开心了吧?这也许是美式文化特有的态度。说实在的,一向属于东方严肃奥义的开悟,在此加入了一些西方的平易轻松,也是好事一桩。

  最后,杰德说他写了这些关于开悟的书之后,已经没有实际现身教导的欲望了:「老师的角色是个假面具,就像其他角色一样,只是一套戏服。它不是『真实』的我,我不认为我有力气再来扮演这个角色。它是我穿过的外套,现在脱了下来,它的用途已经完成。」我觉得光凭这一点,杰德就胜过了台面上许多装模作样、其实身不由己的「大师们」,我必须再给他一个赞!

图书试读

3 大想法

上次见面时,马丁带来一本书,对我唸了他以前上师教导的几十段诗词。那些文字显然是一个宽广的心灵在阐述种种永恆的谜,我很容易了解为何求道者会蜂拥追随这种没有极限的洞见,但是当马丁读完后,我完全不知道他在说什么。更重要的是,虽然马丁不这么想,其实他自己也完全不懂。

为了让他了解这一点,我给马丁一项「作业」,要他把所唸的文字浓缩成一个前后一致的概念——一句清晰易懂的话。这个点子是我在听马丁热情地读着他以前上师的费解文字时才想到的。我很惊讶这个受人尊崇的智者能够把几个简单的概念混在一起,听起来非常庄严神圣,但其实什么都没说。

马丁读给我听的文字是关于知觉者、知觉的行动和被知觉的对象,以及印度教的三属性、让心智寂静的好处、提升意识层次什么的,每一段文字都比上一段更美好。也许有某种隐约的主题串连其中,让马丁深受感动,但我无法说出到底是什么,因为那需要更专注的聆听,而我几乎从一开始就没听清楚他在说什么。

与学生开始谈话时,我只需要他们发出一个信号弹,单纯地指出位置。学生想要从他们目前所在之处前往「恆久非二元觉知」的状态,这趟旅程是我能帮忙的,因为我处于较高的位置,清楚看到整个地形。我知道目标在哪里,但需要学生发出信号,让我知道他们目前身在何处。我只须锁定他们的位置,而这通常从他们说出的前几个字或句子就可以知道了。

例如,我看到了马丁的位置,看到他陷入树丛之中。他也许觉得非常需要对我详细描述他目前所在之处,但我已经完全知道要如何引导他出来。马丁也许想再花二十年时间研究附近的植物,但我要鼓励他拿出开山刀砍出一条路,继续他的旅程。

现在,马丁坐在我身边,开始提醒我上次他对我唸了一些句子,然后我要求他浓缩那些文字。我点头,问他结果如何。马丁对那些文字及其价值的诠释一开始就偏了,但这个练习并不是真的要他釐清那些文字,而是诱导他自己去思考,不要复制看似充满智慧的概念,然后把自己的责任交付给任何非马丁的权威。在这个过程中,马丁也许会对他企图卖弄的知识发展出更深的理解,但这不是重点。

马丁针对他的「作业」所提出的结论,我几秒钟就知道只是把原来的文字简化而已。他是在解释,而不是澄清或浓缩。

「暂停一下。你只是用不同的文字说出同样的东西。」我说。

「呃,对,」他同意,「但我用更少的字、以比较西方的字眼来解释。」

「你认为我为何要你总结你唸给我听的那些文字,马丁?」

「我以为你,呃,对它们感兴趣,但在理解上可能,呃,有点困难。」他说。

「是的,我是不太能理解。现在我们再试一次:我希望你能把这段复杂的上师演说精简为一个单纯而清楚的概念,做出摘要、去芜存菁,直到找出核心为止。就像在简化代数算式一样,烧掉多余的,看看剩下什么。」

「嗯,」马丁开始说,而我立刻知道我们撞上了他对于外在权威的顽固依赖

「我想他的意思是……」

我打岔。「为何必须是他的意思,马丁?」

他瞪着我,嘴巴微微张开。

「上断头台的是你,马丁,是你的时间正在流逝。」我尝试另一种方式:「你的任务目标是什么,马丁?这一切的意义何在?你的生命希望达成些什么?」

「摆脱束缚,」他毫不迟疑地回答,「解脱。与一切合而为一。意识融合。」

我努力不让自己从窗户跳下去。「好的,好的,很不错的一系列目标,但你是否觉得这些说的其实是同一件事?」

「唔,没错,」他答道,显然在怀疑我是不是个假货,「它们都在说开悟。」

「是吗?你怎么知道?」

「唔,我花了超过二十五年……」

「什么?你花了二十五年做什么?」

「什么都做。研究、静心、净化自己、阅读、听演讲,只要是有关灵性进化的,我什么都学……」

我想,二十五年不成功的追寻,全都是因为缺乏一小段直来直往的对话。

「要是你发现这一切都是白费工夫呢?」我问马丁。他缩了一下,我感觉他几乎要站起来走开了。「忍耐一下,马丁,我们就是聊一聊。假设——只是假设——如果你发现为了达到你说的开悟,必须放弃你接受过的所有教诲,你能抛弃你学到的这些知识吗?」

「呃,我不认为……」

「你认为何者重要?开悟还是知识?」

「我不认为……」

「你的上师教学多久了?」

「嗯,呃,超过三十年……」

「他有多少学生开悟了?」

「嗯,呃……」

「他们到底在做什么,马丁?他们倡导的开悟方法究竟是什么?」

「呃,嗯,基本上是透过静心与知识……」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对我理解“自我”的认知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长期以来,我一直被一种“寻找真我”的观念所驱动,仿佛内心深处藏着一个完美的、不朽的“真我”,我需要花费毕生的精力去挖掘和唤醒它。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巧妙的方式,消解了我对这个“真我”的执念。它并没有否定“自我”的存在,而是让我看到,“自我”并非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实体,而是一个不断流动、不断变化的体验集合。作者用生动的比喻,将“自我”比作一条河流,有起伏,有波澜,有清澈,也有浑浊,但它始终向前。这让我意识到,我不需要去“寻找”一个遥不可及的“真我”,而是可以通过接纳和理解当下真实的“我”,来获得真正的成长。书中的一些练习,虽然看似简单,却充满了智慧,它引导我去观察自己的念头,去觉察自己的情绪,去理解自己行为背后的动机。在这个过程中,我不再害怕那些负面的情绪和想法,因为我知道它们只是河流中的一部分,它们会流过,而我依然是我。这是一种巨大的解放,让我不再被“应该是什么样”的标准所束缚,而是可以真实地体验和表达“我是什么样”。

评分

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意外的发现之旅,而不是刻意为之的学习。我一直对一些“高深”的灵性概念感到好奇,但又常常被那些晦涩的术语和理论所困扰,总觉得那些东西离我太过遥远。这本书却完全不同,它就像一股清流,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一点点地渗透进我的内心。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放下”的部分,我一直以为放下就是要彻底遗忘,把过去的一切都当作不存在。但书中却指出,真正的放下,并非是麻木不仁,而是懂得如何与过去共存,如何在接纳过去的基础上,轻盈地向前。我曾为一些过往的错误和遗憾而饱受折磨,但这本书让我看到,那些经历并非是人生的污点,而是塑造了我的一部分,是让我变得更具洞察力的基石。它鼓励我不要沉溺于自责,也不要沉迷于幻想,而是要专注于当下的体验,去感受每一个瞬间的存在。这种“活在当下”的理念,我并非第一次听说,但通过这本书的解读,我才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力量和自由。它不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方式,而是让我更深刻地与现实连接,从而获得内心的安宁。

评分

这本书绝对颠覆了我对“开悟”的固有认知。我一直以为灵性开悟就像是一种终极的目标,一个需要耗费无数心血去攀登的高峰,一旦到达,便是永恒的宁静与智慧。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温柔而又不容置疑的方式,缓缓拆解了我这个僵化的观念。它并没有提供一套需要严格遵循的步骤,也没有灌输某种神秘的教义,而是引导我向内看,去看那些我一直以来回避、压抑的“不完美”。作者用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比如在一次争吵中,我如何被情绪裹挟,而这本书却告诉我,那正是“开悟”的契机,而不是失败的证明。它让我明白,所谓的“灵性”并非要脱离尘世,而是要更深刻地拥抱和理解生活本身,包括那些痛苦、困惑和不确定。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让我感到沮丧的时刻,不再急于摆脱它们,而是试着去感受,去理解它们背后的信息。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感,仿佛卸下了肩上沉重的包袱。我不再觉得自己需要成为一个“完美”的灵性修行者,而是可以成为一个真实、有血有肉的人,并在每一次跌倒中,找到继续前行的力量。这本书就像一位知心的朋友,它不指责,不评判,只是静静地陪伴,用智慧的光芒照亮我前进的道路。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直接感受,是一种平静却又充满活力的内在转变。它没有那种“顿悟”般的戏剧性,而是像春雨润物般,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对生活的看法。我过去总是习惯性地去追求“更好”的状态,总是觉得现在的自己不够好,需要不断地去提升和改变。然而,这本书却让我看到,所谓的“更好”,并非是与现状对抗,而是从现状中去发现和体验“美”。它让我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去感受清晨的阳光,去品味一杯热茶的香气,去聆听鸟儿的歌唱。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却蕴含着深刻的生命能量。作者并没有回避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而是鼓励我们以一种更加开放和接纳的态度去面对它们。它告诉我,每一次的困难,都是一次深入了解自己的机会,都是一次与宇宙连接的契机。读完这本书,我并没有觉得自己一下子变得多么“开悟”,但我却能更平静地处理生活中遇到的不顺,更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美好。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改变,让我更加坚定地相信,灵性并非是高高在上的存在,而是融入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

评分

我一直对“臣服”这个概念抱有一种复杂的态度。一方面,我理解它意味着不再抵抗,不再挣扎,但另一方面,我又觉得这听起来像是放弃和认输。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 nuanced(微妙的)的方式,重新定义了“臣服”。它让我明白,真正的臣服,并非是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而是主动地与宇宙的智慧同频。它是一种深层的信任,一种相信万事万物都有其内在的秩序和流动的力量。书中的一些章节,用非常贴切的比喻,阐释了“臣服”并非是意志的消亡,而是智慧的升华。我曾经因为对未来的恐惧和不确定性而焦虑不安,总是试图去控制一切,但这本书让我看到,过度的控制只会带来更多的疲惫和困扰。它鼓励我放下对结果的执着,专注于过程本身,并相信在每一个当下,都有最好的安排。这种“顺流而下”的智慧,让我开始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和自在。我不再纠结于“为什么会这样”,而是去感受“现在是什么样”,并从中找到前进的动力和方向。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更深层的内在平和,一种与生命合拍的和谐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