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来自北魏王朝,
却向往南方。
他最热爱汉文化,
想尽办法要让胡汉两族的隔阂减少。
什么方法能让不同的民族之间和平相处,
从而缔造一个和谐的国家呢?
北魏时期的孝文帝,
超越了时空的限制,
不同于一般君主的独裁专制,
他的深思远见、慈悲宽容,
指引了一条民族融合的美好道路。
作为一个民族融合的推手,
他,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激盪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层次与内涵。
关于【经典少年游】
少年需要游经典。
经典需要少年游。
●先出版一百种中国经典,共分八个主题系列:诗词曲、思想与哲学、小说与故事、人物传记、历史、探险与地理、生活与素养、科技。
●一个主题系列,按时间顺序来选择代表性的经典书种。每一个主题系列,邀请相关的专家学者担任编辑顾问,提供从选题到内容的建议与指导。
●孩子读完一个系列,可以掌握这个主题的完整体系。读完八个不同主题的系列,可以不但对中国文化有多面向的认识,更可以体会跨界阅读的乐趣,享受知识跨界激盪的乐趣。
●每一种书,都包括两个部分:「绘本」和「读本」。
●绘本在前,是感性的、图像的,透过动人的故事,来描述这本经典最核心的精神。小学低年级的孩子,自己就可以阅读。
●读本在后,是理性的、文字的,透过对原典的分析与说明,让读者掌握这本经典最珍贵的知识。小学生可以自己阅读,或者,也适合由家长陪读,提供辅助说明。
●2012年8月,首先推出【诗词曲】主题,共十五种书。由叶嘉莹教授(天津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审阅。
相关的人物
北魏孝文帝对于中国民族融合做出极大的贡献,有哪些人影响了他呢?
北魏孝文帝
孝文帝(467~499年),本名拓拔宏,后来改姓元,叫元宏。他虽然是鲜卑人,不过非常向往汉人文化,不仅把首都从平城迁到洛阳,更努力推动各种汉化政策,像是鼓励胡人和汉人结婚,下令胡人说汉语、穿汉服、改成汉人的姓氏,对民族融合做出极大的贡献。下图是河南省洛阳市内丽京门九龙殿中他的塑像。
文明太皇太后
文明太皇太后,姓冯,汉人。她是孝文帝的祖母,照顾孝文帝长大。在孝文帝年纪还小时,代替他处理国事,掌握政治大权。太皇太后在这段期间推行了一些汉化的改革,影响了日后孝文帝的汉化政策很深。她和孝文帝的感情很好,因此在她过世后,孝文帝三年都不喝酒吃肉。
北魏宣武帝元恪
元恪,是孝文帝的儿子。孝文帝在他小的时候,想观察儿子们的志向,发现只有元恪拿了骨头做成的如意。因此让孝文帝非常惊讶,认为他有过人的远大志向。之后元恪继承皇位,在位初期曾对南朝发动一系列的战争,让北魏的疆域向南大大开拓。
任城王元澄
是孝文帝宗族中的亲戚,因为有美好的仪态和清雅的声音而受到大家欣赏。孝文帝非常看重他的才干,认为他是可以辅佐自己创下伟大功业的良臣。在进行迁都洛阳的时候,孝文帝遭受反对,但因为有元澄的支持,最后得以顺利迁都。
彭城王元勰
是孝文帝同父异母的弟弟,和孝文帝感情很好,深获孝文帝的信任。孝文帝晚年生病时,他还亲自侍候孝文帝吃药。孝文帝过世后,他尽心辅佐继位的宣武帝,因此也打造了宣武帝在位初期的盛世。可惜后来遭到权臣高肇的陷害,含冤而死。
徐謇
字成伯,是北魏时期拥有杰出医术的医生。出身医术世家,与父亲徐叔向、兄长徐文伯都以精良的医术闻名于当时。他擅长诊脉,孝文帝非常信任他的医术,经常召唤他为自己和家人看病。孝文帝曾经在亲自率军南征,途中生病时,从好几百里外将徐謇招来为自己治疗。
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生于西域的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县),是东晋北方十六国时后秦(384-417年)的有名僧人,也是重要的佛经翻译家。他的翻译流传很广,有助于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因为北魏孝文帝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他曾下令为鸠摩罗什造塔,作为纪念。下图是在新疆库车县克孜尔千佛洞前面的鸠摩罗什塑像。
作者简介
林怡君
毕业于台北师范学院语文教育学系,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目前为国小教师及桃园县教育电子报文教记者。曾获得教育部文艺创作奖,教师组童话项佳作、教育部全国校园国语文线上阅读活动,语文教材征选佳作、桃园县儿童文学奖童话组第一名,少年小说组佳作。喜欢阅读、喜欢儿童文学、喜欢旅行、喜欢天马行空的创作,觉得「写作」是为生命留下美好痕迹的最佳方式。
绘者简介
江长芳
旅英国际插画家,也是个有英国剑桥CELTA资格的英语教师。
长芳的插画风格与她的人格特质对等:流畅、不受拘束、带着一丝幽默。
作品风格诙谐,喜用活跃的线条及水彩表现,尤其喜欢在细节的地方暗藏惊喜,让各位看官有一种寻宝的感觉。
熟悉长芳作品的人常常以为她只擅长绘制欧风的插画,其实她不但喜欢画中国仕女,还喜欢画中国古典文学。这本北魏孝文帝可是她继英国Real Reads所出版的中国四大奇书之外,另一本中国风的作品。
与北魏孝文帝相关的--
44 人物 46 时间 48 事物 50 地方
走进原典的世界
52 孝文帝 56 冯太后 60 拓跋澄 64 元洵
编后语
68 当孝文帝的朋友 69 我是大导演
走进原典的世界
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魏书.高祖纪》
鲜卑族是古代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之一,十分骁勇善战。东汉末年,匈奴势力削减,鲜卑取而代之,成为匈奴之后中国北方最强大的民族。在西晋灭亡后,鲜卑族和其他外族(匈奴、羯、氐、羌)纷纷南下在中原建立政权。但是这些国家的寿命都很短,最多不过五十多年,有的甚至只有两年。之后鲜卑族陆续歼灭了其他各族,终于统一北方,建立了北魏王朝,和在南方的南朝宋政权相抗衡。
鲜卑人可以在「马上」统一北方,却无法用「马上」统治全中国。鲜卑族人的草原部落文化和版图大、人口多的汉族社会,截然不同,而且鲜卑族也没有统治汉人的经验。两个民族的文化差异甚大,若想统领汉族人民,就不得不从汉人的文化中吸取所需的经验,例如:农业、服饰、社会制度。但是北魏在建国初期抱着征服者的优越心态,无法放弃自身的文化,所以统治者所採取的统治方式是「胡汉杂糅」,也就是在保留鲜卑族文化的前提下,加入汉族文化。这样的统治方式到了北魏孝文帝时,有了极大的转变,他彻底放弃了自身的文化,让自己融入到汉文化中,并大力推动「汉化」政策。
由于受到冯太后的薰陶,孝文帝对于儒学颇有兴趣。他非常喜欢读书,「诗、书、礼、易、春秋」,只要拿在手里,就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就算没有老师的指导,也能明白字里行间的精妙与意义。他阅读的范围很广泛,各朝历史、各家学说,他都有所涉略;就连哲学思想,他也很有兴趣,一般人难以理解的老子、庄子,他都能够了解其中的玄妙思想。
拥有浓厚汉学素养的孝文帝亲政后,延续了冯太后推动汉化政策的策略。因为他明白汉化政策不仅可以巩固北魏的政权,还可以让鲜卑民族成长,让胡汉之间得以融合。
这次阅读《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民族融合的推手》的经历,可谓是一次令人振奋的思想启迪。我一直认为,历史的研究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事件的叙述,更应该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动因、过程以及深远影响。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作者以宏大的历史视野,精细的史料考证,为读者呈现了一个非同寻常的北魏孝文帝。他并非传统意义上那种只知征伐掠夺的北方民族首领,而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改革者,一位有着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书中对“民族融合”的论述,更是让我耳目一新。我过去常将此理解为一种强制性的同化,但本书则揭示了其背后更为复杂和 nuanced 的过程。它既包含着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动,也折射出社会各群体在历史洪流中的主动与被动适应。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当时社会风貌的细致描绘,从繁华的都市到边远的乡村,从贵族的宴饮到平民的劳作,都仿佛跃然纸上。这种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让我得以更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也更深刻地理解了民族融合政策在不同社会层面的具体体现。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不仅仅是对汉族文化的吸收,更是一种对中华文明优秀基因的再创造和升华。书中所呈现的,是一个鲜活的、充满争议但又最终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鲜卑语被禁、改用汉语这一项改革,它带来的影响是颠覆性的,对于构建一个统一的文化认同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同时也意味着一种古老文化的消逝,这种得失之间的权衡,值得深思。
评分读到《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民族融合的推手》这本书,我确实被深深吸引了。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史,特别是北方民族史略有了解的读者,我原本以为自己对北魏这段历史已经有了相当清晰的认识。然而,这本书的视角和深度,却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曾经的认知。孝文帝拓跋宏,这位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君主,其改革的宏大愿景和复杂实施过程,在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我尤其对书中对“民族融合”这一概念的多维度解读感到惊叹。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汉化政策的堆砌,更是从政治、经济、文化、语言、习俗等各个层面,构建了一个全新的社会秩序。书中所描绘的,不仅仅是帝王的雄才大略,更是当时社会各阶层面对变革的真实反应,那些被动接受、积极响应、甚至暗中抵制的种种细节,都让这段历史变得有血有肉,鲜活起来。我尤其关注书中对孝文帝个人心路历程的揣摩,他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在推行与主体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必然面临着巨大的内部压力和外部挑战,那种在改革决心与现实阻力之间的挣扎,那种在大局观与民族认同感之间的权衡,都让这个历史人物的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历史的进程并非一帆风顺,即便是英明的君主,其改革也充满了艰难险阻,而正是这些阻碍和挑战,才使得改革的最终成果更加弥足珍贵,也让这段历史更具研究价值。书中的一些细节,比如关于鲜卑族姓氏的改换、官僚体系的调整、甚至婚俗的改革,都为我打开了新的研究视角,让我看到了民族融合背后那复杂而精密的社会工程。
评分这次阅读《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民族融合的推手》的经历,可谓是让我醍醐灌顶。我一直认为,历史的研究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事件的叙述,更应该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动因、过程以及深远影响。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作者以宏大的历史视野,精细的史料考证,为读者呈现了一个非同寻常的北魏孝文帝。他并非传统意义上那种只知征伐掠夺的北方民族首领,而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改革者,一位有着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书中对“民族融合”的论述,更是让我耳目一新。我过去常将此理解为一种强制性的同化,但本书则揭示了其背后更为复杂和 nuanced 的过程。它既包含着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动,也折射出社会各群体在历史洪流中的主动与被动适应。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当时社会风貌的细致描绘,从繁华的都市到边远的乡村,从贵族的宴饮到平民的劳作,都仿佛跃然纸上。这种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让我得以更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也更深刻地理解了民族融合政策在不同社会层面的具体体现。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不仅仅是对汉族文化的吸收,更是一种对中华文明优秀基因的再创造和升华。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北魏政权如何处理与南方汉族政权的关系,以及如何借鉴南方先进的治理经验的论述印象深刻。
评分《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民族融合的推手》这本书,无疑是我近期阅读中最具启迪性的一本。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历史时期的核心,在于把握其最关键的变革。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无疑就是那个时代最重要的变革之一。这本书,则将这场变革的“推手”——孝文帝,进行了深入而多维度的剖析。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民族融合”的论述印象深刻。它不再是那种空泛的概念,而是通过具体的史实,展现了这场融合是如何一步步实现的。比如,书中关于北魏政权如何借鉴和吸纳汉族的官僚制度,如何推行与汉族相似的礼仪制度,以及如何在法律层面实现与汉族社会的接轨。这些细节,都让我看到了一个深思熟虑的改革者形象。孝文帝并非盲目地排斥自己的民族传统,而是在审慎的权衡之后,选择了最有利于国家长远发展的道路。书中对当时鲜卑族社会内部的结构以及他们面临的挑战的分析,也让我对这场改革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认识。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鲜卑贵族,在面对汉化浪潮时,他们的焦虑、抗拒、适应,都为这段历史增添了许多戏剧性。我更关注书中关于孝文帝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以及他如何通过改革来促进经济发展,因为经济基础的稳固,是任何政治改革成功的关键。
评分《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民族融合的推手》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是多方面的。我一直以来都对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历史抱有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有些方面缺乏深入的理解。这本书,无疑填补了我认知上的空白。孝文帝拓跋宏,这位被誉为“大同皇帝”的北魏君主,他的形象在书中被刻画得栩栩如生。他不仅是一位果断的改革家,更是一位深谙政治智慧的统治者。他对民族融合的推崇,并非简单的效仿,而是基于对当时国家长远发展的深刻认识。书中所阐述的“民族融合”,其内涵之丰富,让我感到震撼。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化上的交流,更是政治上的整合、经济上的互助,以及社会制度上的改革。例如,书中详细描述了北魏政府如何通过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等一系列措施,来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而这些措施的背后,都蕴含着对原有民族社会结构的深刻调整,以期达到更有效率的治理。我尤其被书中对孝文帝个人牺牲精神的描绘所打动。为了国家的发展,他甚至牺牲了自己民族的许多传统,这种胸怀和魄力,是普通君主所难以企及的。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上的伟大变革,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而这种代价,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层面的。书中对当时佛教的兴盛以及与汉族文化的结合的论述,也为我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评分读《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民族融合的推手》这本书,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动荡而充满变革的时代。我对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历史一直情有独钟,但总觉得有些方面缺乏深入的洞察。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求知欲。孝文帝拓跋宏,这位北魏的杰出君主,在书中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他不仅仅是一个改革者,更是一位有着宏大抱负的政治家。书中对“民族融合”的解读,让我看到了一个更为全面和深刻的图景。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化上的趋同,更是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的深度互动。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北魏迁都洛阳这一重大决策的分析感到震撼。作者不仅阐述了其军事和政治上的考量,更揭示了迁都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象征意义。洛阳作为汉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心,迁都于此,意味着北魏政权在文化上向汉族靠拢,从而更容易被汉族社会所接受。我尤其关注书中对孝文帝改革所带来的社会变迁的细致描绘,从贵族阶层的服饰、礼仪的改变,到普通民众的生活方式的演变,都为我展现了一个生动而真实的北魏社会。我对书中关于孝文帝如何处理与周边民族关系的论述也颇有心得,这让我看到了他在处理复杂国际关系时的智慧。
评分读完《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民族融合的推手》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绝不能简单地用非黑即白的方式来评判。孝文帝拓跋宏,在我心中,一直是一位褒贬不一的历史人物。然而,通过这本书,我看到了一个更为复杂、更为立体的他。他身上的矛盾,他改革的决心,以及他在历史潮流中的挣扎,都让我对他产生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书中对“民族融合”的解读,对我来说,是颠覆性的。它不再是教科书上那种干巴巴的条文,而是充满了鲜活的细节和生动的案例。比如,书中对北魏迁都洛阳的详细分析,不仅解释了其战略意义,更揭示了迁都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考量。洛阳作为传统的汉族文化中心,迁都于此,本身就是一种象征,一种向汉族文化靠拢的姿态。作者在书中,并没有回避孝文帝改革所带来的争议和负面影响,比如一些鲜卑贵族对汉化政策的抵触,以及由此引发的一些社会动荡。正是这种客观的态度,使得这本书更具说服力,也更让我信服。我特别留意书中关于孝文帝对汉族文学艺术的喜爱和推崇,以及他如何在统治阶层中推广汉族文化。这些细节,都让我看到了一个渴望将自己的民族融入更广阔的中华文明的君主形象。
评分《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民族融合的推手》这本书,为我打开了理解北魏历史的一扇全新的窗户。我一直认为,历史研究的价值在于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下。而这本书,正是通过对一段重要的历史时期的深入剖析,让我对“融合”这一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孝文帝拓跋宏,这位历史人物,在本书中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他不仅仅是一个政策的制定者,更是一个充满理想和抱负的改革者。书中对“民族融合”的阐述,让我看到了它不仅仅是政治的需要,更是文化发展的必然。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展现了孝文帝如何巧妙地运用各种手段,来促进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例如,书中详细描述了北魏政权如何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通婚,如何推广汉族姓名,以及如何将鲜卑的语言逐渐边缘化。这些措施,都充满了政治智慧和远见。我特别留意书中对孝文帝个人品格的刻画,他年轻时就展现出的非凡的政治才能和坚定的改革决心,令人印象深刻。书中所提及的一些关于孝文帝与大臣们关于改革的辩论,更是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政治斗争的激烈,以及改革者所面临的巨大压力。我对书中关于佛教在北魏的发展以及其与汉族文化的融合的论述也颇感兴趣,这为我提供了理解当时宗教和社会思潮的新视角。
评分这次阅读《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民族融合的推手》是一次令人回味无穷的旅程。我一直对中国历史上一些关键性的转折点感到好奇,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无疑就是其中之一。这本书,以其精湛的文笔和深入的考证,将我带入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孝文帝拓跋宏,这位年轻的君主,其身上所展现出的超越时代的远见,让我感到由衷的钦佩。书中关于“民族融合”的论述,让我认识到,这并非仅仅是政治上的策略,更是文化上的自觉。它是一种主动的汲取,是一种对中华文明精华的传承和发展。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孝文帝改革所带来的社会变迁的细致描绘。从贵族阶层的服饰、语言的变化,到普通民众的生活习俗的演变,都为我展现了一个生动而真实的北魏社会。作者并没有回避改革所带来的阵痛,比如一些鲜卑旧贵族的失落和不满,以及由此引发的一些政治斗争。正是这种真实,使得这本书更具价值。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北魏政权与南方政权的文化交流的描述,这种跨区域的文化互动,进一步加深了我对民族融合的理解。它并非局限于内部,而是受到了更广阔的文化环境的影响。
评分《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民族融合的推手》这本书,为我带来了一次深刻的历史认知之旅。我一直对中国历史上那些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伟大变革者充满好奇,而孝文帝拓跋宏无疑是其中一位。本书对我理解“民族融合”这一概念,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我过去常常将其理解为一种单向的同化,但本书则揭示了其背后更为复杂和 nuanced 的过程,它既有主动的汲取,也有被动的适应,更有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与融合。作者在书中,并没有回避孝文帝改革所带来的争议和负面影响,比如一些鲜卑贵族对汉化政策的抵触,以及由此引发的一些社会动荡。正是这种客观的态度,使得这本书更具说服力,也更让我信服。我尤其被书中对孝文帝个人心路历程的揣摩所打动。他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在推行与主体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必然面临着巨大的内部压力和外部挑战,那种在改革决心与现实阻力之间的挣扎,那种在大局观与民族认同感之间的权衡,都让这个历史人物的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书中关于北魏文学艺术的发展以及其与汉族文学艺术的融合的论述,也为我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