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人最重要的是要了解自己,有人适合做总统,有人适合扫地,如果适合扫地的人以做总统为人生目标,那只会一生痛苦不堪,受尽挫折。
能够真切地认识自己,是件多么幸运的事呢?但别以为只有那些天才才知道自己的能力,我们周围有许许多多平凡的人物,但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活得自在、活得快乐,这不也是一种成功。
我们的心里也许装满了各种名利的追求,可能直到有一天,我们的亲人或者自己遇到了麻烦,我们才觉晓:我们曾经忽略了太多。
不管人生的物质利益有多么的吸引人,最重要的是自己要快乐。每个人都应该做好自己,这才是最真实的你。
抬起头来看看身边最亲爱的人,看看这个美好的世界,幸福只属于勇敢追求的人!
前言
漫画家蔡志忠15岁那年,也就是初中二年级时,就带着投漫画稿赚来的250元稿费,到台北画漫画、闯天涯。
他很快就面临学历的问题,在他打算到以外制电视节目着名的光启社求职时,看到求才广告上「大学相关科系毕业」一项条件,立即就傻眼了?不过他仍旧相信自己的实力,没有理会这项学历限制而参加应征的行列。结果他击败了另外29名应征的大学毕业生,进入了光启社。
以后他在漫画界的表现如异军突起,尤其「庄子说」、「老子说」系列更译成世界各国文字向国外输出,他也一度是全台湾纳税额最高的一位作家,他本人并且颇以此为荣呢?而在连初中都没念完的情况下,是什么使他能有勇气踏入我们这个文凭至上的社会?
他说:做人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自己。有人适合做总统,有人适合扫地。如果适合扫地的人以做总统为人生目标,那只会一生痛苦不堪,受尽挫折。而他,不偏不倚,就是适合做一个漫画家。他从小就知道自己能画,所以才15岁就开始画,尽早地画,不停地画,终究能画出自己的一片天空。
蔡志忠的说法也让人想到巴西的世界足球王「黑珍珠」比利,他曾经说:「我是天生踢球的,就像贝多芬是天生的音乐家一样。」
能够真切地认识自己,是件多么幸运的事呢?但别以为只有那些天才才知道自己的能力,我们周围有许许多多平凡的人物,但是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活得自在,活得快乐,这不也是一种成功。在现代的社会,快乐的人有多少啊。
我认识一位小学老师,她从大学毕业后就想要教书,但是因为不是师范系统的大学毕业生,当时没有找到教书的机会,她便到日本留学,攻读教育硕士学位。
刚回国时,一时还找不到教职,她就到一家公司担任日文秘书,很得老板的信任,待遇也相当好。但是她仍不放弃想要教书的意念。后来她去参加国小教师甄试,考取后立刻就辞去了秘书的工作。
教书的薪水不如她担任秘书的职务,同时,周围的朋友很不解的是,以她的学历绝对可以去教高中,为什么要去教小学呢?可是她很坚定地说:我就是因为喜欢小孩子才选择这个工作呀!
有一回我碰到她,问她近来如何呢?她长得胖胖的,是个很可爱的女孩子,她马上很兴奋地告诉我:「今天刚上过体育课。我也跟小朋友一起爬竹竿,我几乎爬不上去,全班的小朋友在底下喊『老师加油,老师加油』,我终于爬上去了,这是我自己当学生的时候都做不到的事呢!」
这是一个多么快乐、跟小学生多么打成一片的好老师。而我们可以知道的是,如果她因为薪水或是其他因素而违背自己的愿望,选择做个秘书,或者到年龄层比较高的学校教书,就不会那么快乐了。
不管人生的物质利益有多么的吸引人,最重要的是自己要快乐。每个人都应该做好自己,这才是最真实的你。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种看待生活和自我的全新视角。它没有像很多励志书籍那样,不断地给你打鸡血,告诉你“你一定能行”,而是用一种更细腻、更深入的方式,去触动你内心深处的东西。它强调的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成长,而不是简单的“表面功夫”。比如,在谈到“用心做人”时,它不仅仅是要求你对别人好,更重要的是让你理解,为什么我们要这样做,以及这样做对我们自己内心的滋养。它让你明白,对他人的善意,最终也是对自己的善待。同样,在“专心做事”的部分,它不仅仅是提高你的工作效率,更是让你在工作中找到意义和价值,将工作变成一种自我实现的过程。而“开心生活”,则被描绘成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一种从平凡生活中发现美好、创造美好的能力。这本书让我觉得,与其去追求一种虚无缥缈的“完美”,不如将目光聚焦在当下,认真地去过好自己的每一天,去感受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去成为那个内心充实、脚踏实地的自己。它没有制造焦虑,反而带来了一种平和与力量,让我在面对生活的挑战时,能多一份从容和自信。
评分接着翻到“专心做事”的部分,这让我觉得尤其契合当下社会快节奏、信息爆炸的特点。我们每天都被各种通知、信息轰炸,注意力很容易分散,也越来越难以集中精力去做一件真正重要的事情。书里并没有提供什么“高效工作法”或者“时间管理技巧”,而是从更根本的层面去探讨“专心”的意义。它强调的是一种“沉浸式”的态度,当你真正投入到一项工作中时,你会忘记时间的流逝,忘记外界的干扰,甚至会从中找到一种纯粹的快乐。作者分享了一个自己写文章的经历,他说,当他完全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仿佛进入了另一个维度,所有的烦恼都被抛之脑后,只有和他笔下的人物、和他想要表达的思想在交流。这种状态,我尝试过,也知道它的可贵。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工作辛苦,不是因为事情本身有多难,而是因为我们的心不在焉,让本来可以轻松完成的任务,变得格外漫长和煎熬。书中还提到了,“专心”不仅仅是对外部工作的投入,更是对自己内心的一种训练,要学会过滤掉不必要的想法,将注意力锚定在当前最需要关注的事情上。这一点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因为我发现自己经常会被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牵扯精力,导致真正重要的事情进展缓慢。这本书没有给你一个现成的“药方”,而是让你去发现自己的“病根”,然后引导你去探索自己的“解药”。
评分“开心生活”这个主题,也是很多书都会触及的。但这本书处理的方式却显得格外朴实和接地气。它没有给你灌输“每天都要微笑”、“保持积极乐观”这种流于表面和脱离现实的口号。相反,它承认生活中的困难和不如意是常态,但强调的是,即便是在不那么开心的日子里,我们依然有能力去寻找和创造属于自己的那份“开心”。它引用了许多生活化的例子,比如,一杯热茶带来的温暖,一次和朋友的畅谈,或者仅仅是看到一朵花的绽放。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能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为我们提供一个暂时的休憩和心灵的慰藉。我特别喜欢其中一段,作者描述了一个下雨天,他原本心情有些低落,但偶然间听到了一首老歌,那旋律瞬间勾起了他许多美好的回忆,让他感觉整个世界都明亮了起来。这种“在平凡中发现惊喜”的能力,正是书中所倡导的。它不是让你去强求开心,而是教你在生活中去“看见”和“接纳”那些让你感到愉悦的瞬间,并懂得去放大和珍惜它们。它让“开心”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是一种触手可及的生活方式。
评分这本书,名字挺长的,叫《认真做自己:用心做人、专心做事、开心生活,这才是完美的生活!》,拿到手的时候,说实话,我心里是有点打鼓的。现在的书名,动不动就喜欢用长句子,加上各种强调和感叹号,总让人觉得内容会比较空泛,或者像是在给你灌鸡汤。但抱着“姑且看看”的心态翻开,却意外地发现,它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种浮夸。 第一部分关于“用心做人”,读起来很有共鸣。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小故事,或者说是作者自己的一些反思,来阐述“用心”的含义。比如,它提到在与人交往时,不要总是想着从对方身上得到什么,而是要去理解对方的处境,看到对方的闪光点,即便是很小的善意,也要用心去感受和回应。我记得其中有一段讲到,作者和一位老朋友因为一些误会而疏远,后来作者通过一次偶然的机会,回忆起当年朋友在自己困难时期的帮助,重新审视了这段关系,并主动去化解了心结。这段描写非常细腻,让我深刻体会到,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不在乎”,其实只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投入“心”去经营。而且,书中对于“用心”的定义也很有意思,它不仅仅是付出,更是一种内心的觉察和尊重。有时候,即使我们做了很多事,但如果心里没有那份真诚和体谅,那也只是流于表面。这部分读完,我开始反思自己生活中是不是也忽略了太多“用心”的时刻,是不是因为忙碌或者懒惰,让一些本可以更温暖的关系,变得有些疏离。它没有直接告诉你“要如何用心”,而是通过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你自己去体会,去领悟。
评分整本书读下来,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和一个智慧长者在聊天,他用一种平和、包容的语气,分享他对生活的理解。他不会对你进行道德绑架,也不会给你设定高不可攀的标准。相反,他鼓励你去探索自己的内心,去发现自己的价值,并用自己的方式去生活。最后那句“这才是完美的生活!”,放在书名最后,也并不是一种绝对的宣称,而更像是一种引导,一种可能性。它告诉你,完美的生活,或许并不在于拥有多少物质,或者取得多大的成就,而在于你是否真正地“认真做自己”。这种“认真”,包含了对自己的诚实,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内心的尊重。这本书没有提供具体的“如何做”的操作指南,更多的是一种“如何思考”的启迪。它让你停下来,去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去审视自己当下的状态,然后,再以一种更清晰、更坚定的姿态,去走向属于自己的那条路。它不强求你改变,而是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生出改变的勇气和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