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比利时法语文学在法国文学光谱旁占有特殊的位置,如今以我们华人朋友的语言展现其文学风景,而中文又处于西方现行语系的对映端,对此交流,我致上由衷谢忱和祝贺之意。
身为比利时瓦隆尼暨布鲁塞尔邦政府文化部长,我很高兴大家可在这本文集发现或重新发掘夏尔.德.科斯特、莫里斯.梅特林克、爱弥尔.凡尔哈伦、米歇尔.德.盖德罗特等十九、二十世纪知名作家、亨利.米修等诗人、乔治.西默农等伟大小说家,以及其他早期和当代作家的作品。这些作品在在着墨我们的小小国家比利时是如何协助涵养文化的普世价值,而这些法语系作家又是如何持续不辍地吸引世界各地文学爱好者的目光。
当代社会正面临种种经济危机,威胁着我们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文化与文学更有如象征武器般,可抵抗某些机巧分子的操控;文化和文学也构筑起堡垒,对抗单一思想的毁灭性企图,总之,就是对抗野蛮。
这本法语比利时文学选辑并不打算将重要作品一网打尽。然而它让人一窥这个位处拉丁和日耳曼世界交界、受到多元文化启发的民族精神。我希望透过翻译,它能激发大家一探形塑这些作家的宽容大度、边缘性格和奔放情感。
比利时瓦隆尼暨布鲁塞尔邦政府文化部长
法蒂拉.拉南(Fadila Laanan)
二○一三年一月
代序
平地国的迷境高手
一场毫无预警的电视震撼:Bye-bye Belgium
二○○六年十二月十三日星期三,比利时国营广播电视法语台(RTBF)在带状的晚间新闻之后,接着播出固定时段的专题报导「头条问题」( Questions a la une),再一次探讨涉及比利时国内,分据南北两半各自与法国及荷兰接壤,也各自以法语和荷兰语为通用语的「瓦隆尼」和「弗兰德(Wallonie/Wallonie & Vlaanderen/Flandre)两大地区与族群之间的歧见和不满。
不同以往的是,报导开始播出之后三分钟突然中断,由晚间新闻的大牌主播领军,紧急插播「特别报导」,披露正在发生的国家巨变:「这是一个严重的时
刻弗兰德正要单方面宣告独立『比利时』恐怕就此消失。」这时,部门主管跟着匆匆进棚,搭配现场报导进行即时评论。
报导不时穿插资料库影像之外,更多的是,观众熟知的记者快速各就各位,在王宫、党政议会场外和棚内连线,紧急採访不同的党政高层;同时进驻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欧洲联盟紧急会议场外,进行直播。当然也少不了街头直击……
比利时王室的存在不止于象征意义,也有化解歧异、凝聚不同族群的实质意义。国王阿尔贝二世(Roi Albert II)的反应当然是抢先报导的重点,相关新闻一波紧接一波,令人应接不暇。首先透露的是,国王得知弗兰德最高议会突如其来的单边决定之后,立即强烈表示不予赞同,只见首相座车在紧急召见之下直奔王宫;其后,国王自责无法继续治国,决定与王后宝拉(Reine Paola)出走,军机待命的镜头随即出现在萤幕上。中间又传出,弗兰德决定尽快举行全民公投,以便公决,到底是建立「弗兰德王国」或是「弗兰德共和国」?是否拥立二公主艾丝翠德(Princesse Astrid)为女王?接下来,国王与王后出走的目的地终于明朗,原来军机飞向旧殖民地非洲刚果;同时直播首都金夏沙街头、广场,「黑压压」的人群因为勐然发现过去的殖民宗主国国王竟然也有落难投靠的一日,所以竞相走告、惊喜相迎的热闹场面……
採访国内、欧洲、北美不同党政高层、学者专家、演艺名人的部分,论及的议题又更具体、严重。内容涵盖国际承认、边界划分、经济利弊、国债分摊。尤其最棘手的首都问题:在联邦政体之下,「布鲁塞尔首都地区」(Region Bruxelles-Capitale)和上述的「瓦隆尼」、「弗兰德」两大地区三足鼎立,可是地理位置夹在北半部的弗兰德境内,有如孤岛;而且,以弗兰德裔为主的居民却与南半部同属法语人口,此外又是欧盟首都与众多国际机构所在。层层叠叠,到底如何重新划分与定位,众说纷纭、扰扰攘攘。至于弗兰德「急独」、「独立友好」以及瓦隆尼「维持现状」、「併入法国」等等立场人士的反应,也都在报导之列。总之,所有(,) 问题有如井喷,一涌而出不可收拾!
一个着名的脱口秀艺人面对镜头,不改幽默答道:「我主张併入,但不是瓦隆尼併入法国,而是法国併入瓦隆尼!合併建立『瓦隆尼共和国』,这样不是更好?」比较火爆的是,弗兰德的独立宣告在国际上引发骨牌效应:西班牙东北角的加泰隆尼亚、北端与法国交界处的巴斯克、法国西北角的不列塔尼和右侧海上接近义大利的科西嘉、北爱尔兰、加拿大东海岸魁北克等地的民众受到鼓舞、刺激,纷纷走上街头。狂欢、游行示威、暴动火烧车的画面不一而足,陆续传回棚内。
本文在时过境迁事隔多年之后,针对事不关己甚至根本不明就里的台湾读者,以文字书写转述、浓缩比利时国营电视台当晚极具视听临场感、冲击力的特别报导,相信很容易被看穿「虚构」的真相。
可是,对于当天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之下惊闻独立行动的比利时大众,特别是在高度逼真的前半时段,其实引发不少恐慌、愤慨。电视台的开放电话、官网留言版为之塞爆,可见一斑。而次日全国媒体头条、欧洲国家头版、北美与其他各国的国际版特稿,从国内到国际政界、媒体,几乎一面倒,尽是谴责之词。一夜电视报导∕一场电视演出居然引发这种规模的焦虑和责难,其中的理由,当然在于触及敏感至极的政治问题、涉及国家最高的禁忌,在于族群的冲突确实存在、国家分裂的危机确有可能爆发。
其他暂且不论,这场压缩在一个晚上、一场电影的一百分钟之内,结合「时事现场直播」与「时事虚拟演出」,以十足「戏剧化」的模式探讨两个地区、族群之间长久存在的问题、对彼此的不满,尤其是果真割裂、分离之后必须立即、陆续面对的难题,绝对不是临时起意、轻率而为的闹剧。相反地,却是历经两年筹画、协商、研究、编排的结果。其间的努力包括确认不违广播电视法、争取电视台高层首肯、说服记者参与,以及党政要员配合现身,并且对外严守祕密。
当然,也不是无视新闻伦理只顾仿造电影特效的惊悚片。而是一如一手策画的专职记者杜堤鄂(Philippe Dutilleul)自己在播出次日立即出版、详细交代筹画目的与过程的六百多页专书《比利时再见》(Bye-bye Belgium)—开宗明义所言:「在一个高收视的时段,播出一个逼真的电视新闻节目,模拟『比利时告终』的实况,立意对大众、政界造成冲击,并且激发全国上下对此【分裂】议题【不限立场与言论】的民主辩论。」
补充一句:在次日至数日之内,民调对于电视台的震撼教育从原本的高度批判翻转为高度肯定;后来,「涉案」与「牵连」的新闻记者、电视台主管、政府官员也无任何一人为此受到惩处。电视台反倒顺应市场,推出全程报导与后续辩论双DVD。而始作俑者也在事隔一年以后再度出书,回顾、分析当夜的报导实况、各路人马接着进棚展开的电视辩论、次日的电台辩论、前后的民众反应;以及国际新闻界、学界一年以来的评论、研讨。其中,批为罔顾新闻本质者有之,对于国营媒体竟可不失独立自主甚至可展现惊人创意,为此既羡且妒兼叹难效法者亦有之。
「平地国」不可不知二三事:Le Plat pays qui est le mien
一九六二年,以词曲全才着称的创作歌手裴乐(Jacques Brel, 1929-1978)推出一首新歌〈我的平地国〉(Le Plat pays qui est le mien。他的作品一向词如诗、诗同歌,不仅优雅动听也具内涵层次,因而风靡比、法、全球法语文化圈;成名后跨足影剧演出、执导,同样令人刮目相看。
这位也属比利时国内不在少数的「弗兰德裔法语人口」之一的才子写这首歌的原意,在于向他的出生地弗兰德致敬。然而,这首歌实在风行无阻,加上曲中所述一望无际的平原地景「大教堂就是唯有的高山」(Avec des cathedrales pour uniques montagnes)同样适用于比利时全境;于是,「平地国」的歌名从此转变为指称「比利时」的同义词,流传国内外。有点像「荷兰」的原文国名或者法文的直译国名就叫「低地国」(Nederland/Pays bas)一样;可并没有变成正式国名,而只是非正式的诗意替代词。当然,不是没有「毒舌」将「平地国」解为「扁平国」,以此揶揄或自嘲;不过,那是个人的风格问题,只能由他。
无可否认,在台湾,在绝大多数国人的认知里,「比利时」这个国家只具「模煳性的存在」,更不是「浪漫幻想」或者「崇洋憧憬」的对象。一般大众知道比利时巧克力的地位和美味冠全球,已属难能可贵。知道比利时啤酒的口味超过一千种,每天只限一种需时三年才能品尝完毕,更胜法国乳酪三、四百种需时一年,这样的人差不多可以和电视名嘴同台上节目。在半睡半醒之间拉车穿越合称「荷比庐」(Benelux)三小国的观光客,对于「三小」之一的比利时大概只记得飞速跳点的布鲁塞尔大广场、滑铁卢、原子球。还有,就是鼎鼎大名的铜雕「尿尿小童」实在很小;不过,(听说)四处街角一人小店的现炸薯条香味扑鼻、酥松可口,撒上薄盐或是沾上特调酱料,在寒冬趁热吃真是人间美味。
诺贝尔文学奖的疯狂崇拜者应当记得,比利时剧作家梅特林克(Maurice Maeterlinck, 1862-1949)是一九一一年的得主;不过,未必知道他也是出生、定居在比利时北半部的弗兰德裔法文作家。至于以诗画扬名国际的米修(Henri Michaux, 1899-1955),虽然时常得到外文学界专文推崇,却往往认定他是法国人;而其实他的本籍是比利时南半部的瓦隆尼。
对于通俗文化有所涉猎的人,想必认识连环漫画《丁丁历险记》(Tintin)丛书。至于同属超现实画派,创意不输西班牙画家达利(SalvadorDali,1904-1989)的马格里特(Rene Magritte, 1898-1967),或是「作者电影」名导之中,从二十世纪末开始崭露头角的国际影展常胜军达顿兄弟(freres Dardenne, Jean-Pierre, 1951-; Luc, 1954-)、台北「女性影展」以她为主题办过回顾展的导演艾克蔓(Chantal Akerman, 1950-),识者便可能仅止于菁英小众了。
反倒就连对于国际局势并没有特别兴趣的人大概也都想得起来,在二○○一至一一年期间,事关比利时的「国际局势新闻」最终演变成「国际娱乐新闻」。因为无人愿意出任首相之职,以至全国陷入无政府状态长达五百四十一日之久,创下全欧现代史上无敌手的最高纪录。连番报导之下,「弗兰德民族主义」不想给人留下偏激的观感也难。事实上,独立、邦联(confederalisme)、联邦(federalisme)、回归荷兰,形形色色的理念各有不同的支持者。此外,弗兰德母语、本土文化遭到包含瓦隆尼以及弗兰德裔法语人口的贬抑、治权受其支配超过上百年;南北的经济力量从一九六○∕七○年代开始反转,过去拥有较多财富的瓦隆尼反而变成对方的负担。如此远因加近因,终于演变成今日的局面。
假使有人讥讽比利时只有一、两百年的短暂历史,很可能会遭到回呛:罗马帝国凯萨大帝(Jules Cesar, 100 BC-44 BC)曾经说过:「高卢各民族之中以比利时人最为勇勐。」(Horum omnium fortissimi sunt Belgae)这话不是没有断章取义的地方;不过,明确「以比利时为名之地∕之民」的信史确实长达两千年以上,而其间千回百折、高潮迭起,不在话下。作为现代国家的「比利时王国」的历史的确只能从一八三○年说起;可是,至今的国情、社会、文化变迁,也是波涛汹涌,令人目不暇给。其中的族群冲突、国家认同问题固然不适合直接和台湾「对应齐观」,却可「对映相比」。也所以,上述的震撼内容多少会带给国人岂止「似曾相识」、简直「彷若揽镜自照」的感觉。
在台湾,在国人之中,颇多喜欢高谈阔论「国际视野」、「世界观」的人。但是,在这些「有识之士」心中,「世界」可能只具「国外」,也就是「我国以外」──那是哪里?香港?索马利亚?巴西?──这种无名无姓、面目模煳的概念。抑或千唿万唤永远只限「美国」一国而不自觉。不愿天长地久以此自足的人,无妨果真「『放眼』世界」,名副其实「解放眼界」,细看绝对不能粗略以「国外」之名一网打尽的「大千」世界。国家和人都一样,「存在」就有被看到、被听到的价值,有被了解、被爱护的权力;无分远近、大小、贫富、强弱。
对法国文化有所憧憬却不愿受其自恋心态左右的人,无妨顺势由此向外展开双臂,加大拥抱跨越欧、美、非各洲,包含法、比、瑞、加(魁北克)、北非(如摩洛哥)、西非(如塞内加尔等国所构成的「法语文化圈」( francophonie)。无妨借此环视这个「异质共同体」之中,因为丰富多样所以引人入胜的文化样貌。同时,或许也能举一反三,从中探寻「华语文化圈」的可循方向。
至于对台湾的现实处境焦虑不安的人,与其顾影自怜外加自言自语,则不如尝试直探譬如比利时这样的国家「相异但可相比」的处境和演变。「认识他者」本来就是「认识自我」绝不可免的管道。
值得「放眼」、「拥抱」、「直探」的角度很多、选择性很大。包括涉猎文学。
针对比利时文学而言,一部经过彼岸学者精挑、此岸出版社细选,网罗全境无分瓦隆尼、弗兰德、布兰塞尔三大地区法语达人虚构文类名家高手的短篇选集,会是一个富于文化魅力而又快速有效的切入办法。特别是,书中又附上该国以热情向世界推介本国文学而着名的文学博士兼文化官员因饱学而益智、因诚挚而动人的研析专文,更是看热闹、看门道皆可的选择。
中央大学法文系前主任暨所长
刘光能
“迷藏花园”的意象,太吸引人了!我能想象到,这本书就像是一条蜿蜒的小径,带领读者一步步深入到比利时法语文学的幽深之处,去发现那些隐藏的、令人惊艳的宝藏。“平地国”的比利时,可能并非总是以其文学成就闻名,但这恰恰说明了其文学作品的“迷藏”特质,需要我们去细心探寻。作为一名台湾读者,我一直对那些非主流但却充满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情有独钟。我深信,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的文学,都蕴含着独特的精神和视角,值得我们去理解和欣赏。我特别好奇,作者会如何定义“精华”?是通过对那些默默无闻却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作品进行介绍?还是通过挖掘那些反映比利时社会变迁和文化特色的文学作品?“你所不知道的”这个副标题,更是让人充满期待,这意味着这本书将带给我们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我希望书中能够有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比利时法语文学作品的介绍,让我们能够感受到其发展的层次感和多样性。
评分《平地国的迷藏花园》这个书名,实在是太有想象力了!“迷藏花园”四个字,就勾勒出一幅充满神秘感和探索乐趣的画面。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比利时这个看似“平坦”的国家,却在其法语文学领域,隐藏着许多令人惊喜的“宝藏”。作为一名台湾读者,我一直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但不得不承认,比利时法语文学在我脑海中的印象,相对模糊。这本书的副标题——“你所不知道的比利时法语文学精华”,更是直接点燃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们进入一个未知的文学世界,去发现那些被忽视却同样璀璨的文学之星。我希望书中能够有对比利时法语文学发展历程的梳理,以及对那些在特定时期或特定主题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的深度解读,让我们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这个独特的文学流派。
评分我特别好奇的是,这本书将如何构建“迷藏花园”的图景,以何种角度去呈现比利时法语文学的“精华”。是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从早期至今的演变?还是以主题为线索,挖掘不同时期作家对爱情、战争、社会议题的探讨?又或者,是聚焦于几位具有代表性的作家,通过他们的作品,来折射整个比利时法语文学的面貌?“你所不知道的”这个副标题,更是充满了吸引力,意味着这本书并非泛泛而谈,而是力求挖掘那些被大众忽略、但却对文学史有着重要意义的作品和作家。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出现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名字,他们的作品可能并未被广泛翻译,或者在国际舞台上不如法国文学那样声名显赫,但却拥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作为一名长年旅居比利时的台湾读者,我深切感受到,比利时拥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底蕴,而其法语文学,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我常常在布鲁塞尔街头漫步,想象着那些伟大的作家们,在这片土地上寻找灵感,创作出不朽的作品。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是一把钥匙,将带领我们打开那扇通往比利时法语文学核心的大门,去探寻那些隐藏在历史尘埃中的珍贵宝石。我希望书中能够有精彩的案例分析,深入浅出地解读这些“精华”作品,让我们不仅能了解到它们的存在,更能理解它们之所以成为“精华”的原因。
评分光是书名《平地国的迷藏花园:你所不知道的比利时法语文学精华》,就足以让人心生向往。一个“平地国”的比利时,却孕育着“迷藏花园”般的文学,这种反差感本身就极具吸引力。我常常觉得,很多时候,最动人的故事,恰恰隐藏在那些不那么张扬的角落。作为台湾的读者,我们对多元文化的探索欲望一直都很强烈,而比利时法语文学,对我而言,就像是一个等待被发掘的宝藏。这本书的副标题“你所不知道的”,更是精准地击中了我的好奇心。我期待书中能够介绍一些鲜为人知但却极具艺术价值的作家和作品,它们可能在国际舞台上不如法国文学那般耀眼,但却拥有着独特的气质和深刻的思想。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带领我们走进这个“迷藏花园”,去感受比利时法语文学的独特魅力,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惊喜。
评分哇,一看到《平地国的迷藏花园:你所不知道的比利时法语文学精华》这个书名,就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平地国”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点诗意和神秘感,让人联想到比利时,那个似乎总是被法国和荷兰的光芒遮盖,却又悄悄孕育着独特文化的国度。而“迷藏花园”,更是描绘了一幅充满惊喜与探索的画面,暗示着这本书将带领我们深入比利时法语文学的深邃角落,去发掘那些鲜为人知的瑰宝。我一直觉得,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文学脉络,而比利时法语文学,在我印象中似乎总是跟一些大文豪的名字擦边,却少有系统深入的介绍。这次能有这样一本专著出现,绝对是让热爱文学的我们,尤其是台湾的读者,一个绝佳的机会,去重新认识和理解这个充满魅力的文学世界。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那些隐藏在“迷藏花园”里的故事、人物和思想,究竟会是怎样的风貌?是悲伤的、激昂的、还是充满哲思的?作者会如何巧妙地将它们串联起来,让我们如同身临其境般地感受比利时法语文学的独特魅力?这本书的出现,相信会填补我(以及许多台湾读者)在比利时法语文学这块知识领域的空白,让我们跳脱出对某个固定文学流派的认知,拓展我们的文学视野,发现更多元的艺术表达。
评分《平地国的迷藏花园》这个书名,瞬间就勾起了我浓厚的兴趣。想象一下,在一个“平地国”,隐藏着一片“迷藏花园”,这本身就充满了矛盾与诗意。“平地国”可能指的是比利时的地理特征,而“迷藏花园”则暗示着其文学的丰富与不易被发现。“你所不知道的比利时法语文学精华”,更是直接点明了本书的核心价值。作为台湾的读者,我们对世界各地的文学都抱持着开放的态度,但诚实地说,比利时法语文学对我而言,确实是一个相对陌生的领域。我总觉得,在提及欧洲文学时,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将焦点放在法国,而忽略了比利时这个同样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指引我们去发掘那些隐藏在角落里的珍宝。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系统而又不失趣味的方式,介绍比利时法语文学的发展脉络、代表性作家及其作品,让我们能够全面地了解这个领域的独特之处。
评分“迷藏花园”这个词,太有画面感了!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片被繁花绿叶掩映的花园,里面藏着许多惊喜,需要我们一点点去发现。比利时法语文学,对我来说,就像是这样一个花园,它不像法国文学那样大众熟知,但却同样拥有着独特的芬芳和深邃的内涵。这本书的书名,正准确地捕捉到了这种感觉。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引导我们在这片“迷藏花园”中穿梭?会是通过对某些经典作品的深度剖析,还是通过介绍那些默默耕耘却贡献巨大的作家?“你所不知道的”这一点,更是直击我的痛点。我一直渴望能够接触到更多元的文学,打破“大国文学”的垄断。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一个绝佳的机会,让我们能够一窥比利时法语文学的独特魅力。我希望书中能够有对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比利时法语文学作品的介绍,让我们能够感受到其发展的脉络和演变。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够穿插一些作者个人的解读和感悟,让我们的阅读体验更加丰富和立体。
评分一提到比利时,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巧克力、啤酒、或是漫画,但比利时法语文学,似乎总是一块待开发的处女地。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一张藏宝图,指引我们去发现这片土地上更为深邃的精神世界。我尤其对“迷藏花园”这个比喻充满想象。我能想象到,这可能是一条蜿蜒曲折的小径,引领我们穿梭于不同的时代、风格和主题,每一步都可能遇见令人惊喜的发现。也许会遇到一些描绘比利时特有社会风貌的小说,那些隐藏在市井生活中的细腻情感;也许会读到一些探讨存在主义、哲学思辨的深刻作品,它们可能不如存在主义大师的名字那样响亮,却同样具有独到的见解。作为台湾的读者,我们对多元文化的接受度很高,也乐于探索不同地域的文学特色。我相信,比利时法语文学定然有着它独一无二的韵味,与法国文学既有渊源,又保持着独立的品格。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打破刻板印象,让我们看到比利时法语文学的多元面向,它可能不那么张扬,却有着一种内敛而深刻的力量。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这些文学作品的精髓呈现出来,让我们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作者的用心,以及这些作品所蕴含的艺术魅力。
评分“迷藏花园”这个词,让我联想到许多隐藏的、待发现的美好事物。比利时法语文学,对我这个台湾读者来说,确实是一个充满神秘感的领域。我们总是更容易接触到法国文学的宏大叙事,却很少有机会深入了解比利时法语文学的独特脉络。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一张精心绘制的地图,将带领我们在这片“迷藏花园”中进行一次充满惊喜的探险。我特别好奇,作者会如何挑选这些“精华”?是通过作品的艺术性?还是通过其在比利时文化历史上的重要性?“你所不知道的”这个标签,更是直接满足了我的求知欲。我期待书中能够有一些让我眼前一亮的名字,他们的作品可能并未被广泛翻译,但却能展现出比利时法语文学独有的风格和魅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生动的故事和深刻的解读,让我领略到这个被低估的文学世界的风采。
评分《平地国的迷藏花园》这个名字,光听就充满了探险的意味。我一直觉得,文学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带领我们进入未知,去体验不同的生活,去感受不同的情感。而比利时法语文学,在我眼中,一直像是一个“迷藏花园”,充满了神秘感,等待着我们去挖掘。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为我们提供了一张详细的地图,让我们能够安全而深入地探索这个花园。我好奇的是,这本书会如何定义“精华”?是那些获得过重要文学奖项的作品?还是那些深刻影响了比利时社会思潮的作品?亦或是那些在艺术上具有创新性的作品?“你所不知道的”这个标签,更是激发了我的求知欲。我期待书中能够介绍一些鲜为人知的作家和作品,他们的故事和思想,也许能够为我们提供全新的视角,去理解比利时乃至更广阔的世界。作为一名来自台湾的读者,我非常乐意接受来自不同文化的影响,并从中汲取养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将这些比利时法语文学的精华呈现出来,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作者的 passion,并被那些文学作品所打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