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十篇小说,是作者以七年的时间点滴书写完成。
它代表过去三十几年来,作者在加拿大、美国生活所见到、所经历的北美台湾人的焦虑,包括遭受不平等的种族对待、职场上的压力,以及家庭生活中,两性无法平权、两代间的代沟、婚姻的试炼,与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偏废等。
让读者透过小说的故事铺陈,真切地感受在异乡生活的笑与泪。
本书特色
1.以女子心台湾情细腻地观察台美人,特别是女性的生命与生活轨迹,将泪水和欢笑一併呈现。
2.以十分简洁的文字,带有亲切的台语味,精准地刻划出作品中人物的心理变化,产生一股令人省思、引人向上的力量。
3.小故事却发人深省,让人有一种期待,并想一口气读完的冲动。
作者简介
廖碧玉
笔名清风或徐来,台北市人,1972年毕业于师大国文系,任教国中一年后,移居加拿大多伦多,曾从事文职工作,也曾从商,之后再入多伦多大学东亚研究所;毕业后任职银行的亚洲业务部门。
2005年随担任牧师的夫婿南迁到美国北加州,于湾区教会服事。现在除教会服务之外,专心思考写作,文章见于《太平洋时报》、《公论报》、多伦多同乡会Together、《北美洲妇女通讯》、《台美文艺》、《台文通讯》等。
推荐序
以女子心台湾情细腻构筑的有情文学 胡台丽
人生是什么?文学是什么?一九七八年,我在台中南屯的「婆家村落」做完人类学田野后,受到许多人事的冲击,提笔写了〈媳妇入门〉、〈困境〉、〈心儿它在飞飞〉、〈吴凤〉等文,被当成短篇小说在《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和《台湾文艺》革新号发表。之后,专注于人类学论文的写作、民族志纪录片的拍摄,以及较直接的散文和报导文学的书写,「短篇小说」这个文类已与我渐行渐远。近期在脸书上非常欣喜地与当年北一女中的同窗好友廖碧玉相逢。不久,他的大弟,也是我中央研究院的同事廖弘源送来一本廖碧玉写的文稿,希望我为碧玉生平第一本短篇小说集《草与露》写「序」。惊讶之余,抽空翻阅这些廖碧玉谦称的非全然写实也非凭空想像的「练习记录」,赫然发现一位台美短篇小说女作家在年过半百后诞生了。我年轻气盛时的「短篇小说」豪情,数十年后居然在千万里外移居美国的老友身上滋长,不由得也跟着热血起来。
碧玉的十篇短篇小说中,只有〈草与露〉、〈布麻瑞〉两篇的叙事时空设定在台湾,其余八篇都在北美的加拿大和美国。不知是否刻意安排,以台湾为场景的两篇文章的叙述是从男性角色出发,而且呈现父系家庭结构中父、子、孙三代横直向关系。女性在这样的脉络中,经常受到父系价值观的牵制。但碧玉的文章显现翻转的契机,像〈草与露〉里生了七仙女的英祥夫妇,在重男轻女的社会压力下,仍以实际行动栽培女儿,让「一枝草、一点露,查某子(女儿)也是子」的男女平权观念伸张;女子只要努力,终会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并有能力荣耀、照顾父母。
当时空场景移到北美,碧玉每篇文章的主述角色都变成女性,而且大多是生活在小家庭中的职业妇女。碧玉生动地描绘这些在美加社会落地生根的台湾女子所面临的职场和家庭婚姻挑战。虽然在新的环境中不再受「重男轻女」价值观的压制,但却无法摆脱族群和文化偏见。碧玉的文章毫不掩饰她们在移居地谋生的艰辛和委屈,展现她们自我成长的心路历程。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姓〉一文中的妇产科医生明依的际遇。她的异国婚姻与改夫姓虽然给予她面对司法困境时的庇护,却也在跨越不了文化差异、婚姻亮起红灯时带给她羞辱。明依最终的选择是恢复文化自信、切断婚姻、改回原姓。还有〈起诉〉文中自营杂货店的淑端被构陷,不得不忍气吞声、破财消灾;〈重生〉文中的秀玉丧夫后必须撑起珠宝批发生意,身心灵备受煎熬,经邻居帮助,接触基督宗教后得到慰安。碧玉的笔温暖敦厚,小说中付出善心且具实力的角色常会有意想不到的奇遇和报偿,像〈最微小的〉里面的银行员秀珠被调升,和〈码头春晓〉里的萌瑛获聘为大公司的品管部主任。
台湾人移居北美,原有的台湾人性格和文化习性在新的环境中必须有所调适。碧玉笔下的女性对此有特别敏锐的感应。〈路遥知马力〉中的秋香就嗅到北美社会中流行的上班穿休闲服的风潮,费心思为不善衣着的先生「打扮得自然、不正式,却又显现纯朴的气质」,让老实古意、木讷寡言的先生不至于在外观上扣分,终于在职场竞争中受赏识而升迁。碧玉笔下的女子对于先生发展婚外情的应对方式,除了〈姓〉一文中明依从最初的隐忍和自我封闭,修正为愿意对好友和家人敞开心扉,因而得到下决断离婚和重拾信心的助力;〈错〉一文中的惠芬听闻在海外共同打拚数十年而事业有成的先生感情出轨,变得「像石雕人」,但在先生悬崖勒马、改情换性后,惠芬也获得启悟,选择原谅而豁然开朗。〈比邻〉中秀琴观察到的丽美,则是超级会利用北美社会的资源和家庭裂隙,以照顾老人的行径,为自己赚得一栋房子。
碧玉从台湾到北美,累积了数十载的生活体验,以女子心台湾情细腻地观察台美人,特别是女性的生命与生活轨迹,终于化为文字,将泪水和欢笑一併呈现。恭喜碧玉笔耕有成,也感谢她让我先分享这些美文。秋风秋雨中在南港灯下捧读,阔别已久的老友在太平洋彼岸的所思所感历历在目。时空距离瞬间泯灭,有情文学的魅力无涯无边地散发开来。
(本文作者为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资深纪录片导演)
序言
书写台美人于冲击逆境中重建自信的过程
大概,是回应对上帝的唿召以及对加州阳光的欣慕吧,七年前,外子和我从住了三十多年冰天雪地的多伦多,迁移到四季阳光和煦的北加州。就这样,提前退休的我,搬到美国北加湾区之后,结束了紧张繁忙的职场,开始另一段人生--安静写作的生涯。
自从开始练习写小说之后,就发觉,要自由自在地写作,且在精神上,要完完全全把作者自己的身、心、灵的现状与书中描述的人物隔离开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接着,我又发现,要了解一个人最深沉的想法,最有效的捷径,就是读他的书。虽然,小说的情节变化无常,杜撰的字里行间里,似乎可以天马行空、无拘无束、潇洒自如地描绘,然而,却也很自然的,它会循序地向读者昭告他的心声。
让读者清楚了解作者的中心思想,本来是很棒的感觉,也是写文章的最终目的。然而,在方法上,如果过分亲近、近于强迫地向别人灌输、揭露自己的想法,确实有鲁直、莽撞之虞。笔者认为最理想,也可能最有效的方式,是蓄意地引发、暗示,然后,让读者不经意地去撞见。这种想法接近于乌托邦,但,我个人以为这是言以寓意的小说,最高的境界。
本书所搜集的十篇小说,即是笔者在辞别朝九晚五的职场后,七年来点点滴滴写成的。它代表过去三十几年来,笔者在加拿大、美国生活所见到、所经历过的,将它戏剧化,再加一点想像,佈局而成的。
中间一、两篇,是偶尔在拜访朋友、轻松聊天时,他们平铺直述的人生经验,触动我的灵感,一下子就构架成型,顺笔成章的。
当然,绝大多数,都是笔者体验到的,北美台湾人的焦虑,他们所受种族不平等的对待,职场上所遇到的压力,以及家庭生活中,两性至今仍没法平权,在异域,两代之间的代沟、婚姻的试炼、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偏废等,多年来,有感于这些林林总总的现象而抒发的。
这样的佈局和取材就要用比较长的时间,比较多的细节,所涉及的人、事、物也会多而杂,故事的重点和高潮的呈现点,相对的,就必须用心考究。
小说中,人物背景的取材横跨加拿大、美国、台湾,相当辽远的距离,人物的教育程度、家庭背景、价值观,有很大的差异,但,无可否认的,台湾人的想法、作法和价值观是这些人物共同的焦距!
这里所描述的,并没有权贵、高官,也没有奢华取巧,只有平凡朴实,为生活打拚,有血有泪的百姓。
〈姓〉算是比较近期的创作,作者有感于许多东方人的心目中,医生是最受人敬仰的志业,许多家庭甚至把它当作自己甚至下一代唯一的志向,完全罔顾子女真正的兴趣与抱负。另一方面,崇洋心理作祟,往往鲁莽地低估了跨国婚姻的风险,把嫁娶外国人,当作是在异域生活稳妥的奠脚石。
这篇文章里的主人翁,刚好是上两个角色的揉合,笔者借着探索她的人生,提出另外的看法和决断。国家也好,个人也好,多少时候,为了一个虚妄的名位、职称,委屈求全,也有时,为了行事方便,走捷径,以为没人辨识,凡事模稜两可,以为事情终究会淡定而烟飞云灭,殊不知,妾身不明的处境,代价高昂,而且危机四伏,险象丛生。
〈重生〉是作者有鑑于北美的社会急遽现实,目睹一个孤苦、软弱备受煎熬的寡妇,如何独力承担丈夫的事业,靠着信心,度过那层层叠叠的难关,勇敢地站立起来的心路历程。就在文章快完成的时候,刚好,在湾区的美国太平洋瓦斯电力公司(PG&E)发生多年来从没发生过的大爆炸,让这篇文章意外地完结。
〈布麻瑞〉是笔者的第一篇小说,它酝酿最久,删改最多次。记得完稿时,刚好是夏天的黄昏,面对满天的彩霞,瞇着朦胧的双眼,挺着高昂的情绪,多年来,我所听到的,所接触到的,婚变中受压抑的正室,心灵严重受创的子女,心中积压、潜藏多时的怨怼、不平,似乎在那一瞬间得到了宣洩。
〈码头春哓〉是与一位同乡餐叙时,她所分享的,在旧金山渔人码头摆摊子的很特殊经验。美国近年的经济大幅滑落,荣景不再,然而,不可讳言的,因地大物博,它仍是充满机会、民主自由的国度。
〈草与露〉是拜访会友苏英雄先生,言谈之间,无意中听到的,他那特殊的剉柴人生经验,以及在早期重男轻女的乡间社会,清一色只生女儿所受的委屈和压力。他也提到早期乡村基督教会,纯朴敬拜上帝的情形。再加上他的故乡南投集集,刚好是九一一大地震的震央,让我能顺笔描述一些地震之后,回台时,对南投那一带的观察。苏先生的一生,所代表的,是绝大多数,我们上一代的艰苦生活的旅程。然而,富贵也好,贫穷也好,古人说「一枝草,一点露」,只要有一枝草存在的地方,就会有一点露水来滋润,不管环境如何艰困,上天一定都会给我们适时的安排,故以此为书名。
其他五篇比较短的,如〈路遥知马力〉、〈起诉〉、〈比邻〉、〈最微小的〉,多半反映在八十、九十年代,多伦多、美东的情境,笔者所接触、所听到的,丰富且具有异国色彩的生活经验。〈错〉则是在美国湾区时的创作,描写夫妇共同胼手胝足创业成功后,在空巢期,怜悯、好施予的人性与中年危机交织间,所受到的婚姻的试探。
本来,这只是自己练习的记录,记录自己出国以来所经过的事,所接触的人,所经历的经验。它并非写实的传记,因有些事、人有渲染、杜撰;也并非完全凭空想像,毕竟,也是根据实际的人、事而描绘。
等这些文章累积多年之后,原本,预定到一个阶段就要出书,然而,心中一直有些戒惧,历来,文林高手比比皆是,这种凡夫俗子的小品,没有什么高言大义,能对读者有什么意义吗?
拖着拖着,随着年纪的增长,我渐渐领悟到,人真的是一步一脚印,或是随性,或是刻意,我发觉,只要有用心之处,就会留痕迹的。过去,我们台湾人的个性,比较羞怯,不好表现,人际之间的沟通,也就相对地比较不够宽阔,较没转折的余地,如这本小书能触动读者的一些痛觉,就值得了。
再次诚实地审视这些作品时,觉得它们是很多台美人在异乡生活遇到文化、语言、风俗、价值观的强烈冲击时,对自己的信心重新再建立的过程,所以,多少也应该有它的意义和微薄的贡献吧。
写小说最美妙、最痛快的地方,个人觉得,是可以用超然的、第三者的口吻,写出自己最深处的心声,借用不关痛痒的第三者的言辞,嬉笑怒骂,天马行空,批判作者心中最想要指责,却难以直接启齿或尴尬表露的思维。
每次完成一篇创作,心中总有一股莫名的舒畅,身体的每一个细胞,个个活络起来;潜意识底所沉潜多时的概念,透过文字,活泼清楚地交代,自然地释放出来,那时,就真是我人生中最快乐的一剎那了。
此书有很多必须用台语才唸得通的部分,我已竭尽所能在每页尾行加以註解,台语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美丽又高尚的语言,我们要尽量传承,不能忘记。
真正触发我要把这些文章整理成书的一个最大的动机,就是在前年十月底,一向康健的家父,突然之间,因病骤逝,让我深感人生苦短,犹如朝露,再蹉跎下去,真是浪费生命。
谢谢《太平洋时报》林文政社长,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胡台丽博士的序,以及多年来父亲廖年五先生、母亲陈秋鸿女士的栽培,也谢谢外子黄文勇牧师、大弟廖弘源教授的鼓励,外甥女廖佳恩的插图,并谢谢所有启发我灵感、赋予我小说中的人物,丰富多采的所有朋友和亲人。
廖碧玉
二○一二年十一月二十日
于美国北加州山屋市
《草与露》这本书,真的像一股清泉,滋润了我干涸的心田。我来自台湾一个靠海的小镇,从小耳濡目染的都是海风的味道,听到的都是浪涛拍岸的声音。对故乡的山林,总有一种莫名的亲近感,但又似乎隔着一层薄纱,总觉得少了些什么。直到读了《草与露》,我才豁然开朗。书中对台湾这片土地的描绘,不是那种宏大的叙事,也不是刻意的抒情,而是从最细微处着笔,比如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草叶尖上凝结的露珠,晶莹剔透,仿佛承载着整个世界的重量。作者捕捉到了那种转瞬即逝的美,那种在静谧中蕴含的生命力。我常常在想,我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每天都在感受着它的呼吸,但我们是否真的看见了它?看见了那藏在草叶间,被遗忘的露珠?《草与露》让我重新审视了身边的一切,原来,那些看似平凡的事物,却有着如此深邃的意境。它让我想起小时候在田埂上奔跑,踩着泥土,闻着青草的芬芳,那种纯粹的快乐,仿佛被重新唤醒。这本书不仅仅是在描绘景物,更是在描绘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生命本身的敬畏和热爱。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光影的描写,无论是午后透过树叶筛下的斑驳光影,还是黄昏时分金色的余晖,都充满了诗意。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仿佛能感受到空气中湿润的气息,听到远处传来的虫鸣,甚至能闻到泥土的芬芳。这是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完全忘记了身处何地,只专注于书中所描绘的世界。它让我明白,生活的美,不在于追求多么宏大的目标,而在于用心去感受那些点点滴滴的细节。
评分《草与露》,这名字,就像一首无声的诗,在台湾这片土地上轻轻吟唱,而我,恰巧是那个倾听者。我来自屏东,这里的阳光热烈,土地丰饶,我熟悉稻田的生长,也熟悉海边的潮汐。但《草与露》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我所熟悉的土地,另一种更加细腻、更加温柔的面向。作者的笔触,如同晨间的露珠一般清澈,又如同小草的生命一般顽强。它没有刻意的雕琢,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将草的坚韧,露的短暂,描绘得淋漓尽致。我最喜欢书中对“生命力”的解读。那些在风雨中不曾低头的草,它们以最朴素的方式,诠释着生命的意义。而晨间的露,虽然转瞬即逝,却滋养了万物,完成了生命的传递。它让我想起屏东老家门前的那片草地,小时候,我常常在上面玩耍,感受着草叶的柔软,看着露珠在阳光下闪耀。这本书,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个纯真的年代。《草与露》让我明白,生命的美,不在于其宏大,而在于其真实;不在于其永恒,而在于其每一个瞬间的闪光。它教会我,要用心去感受,去发现,去珍藏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美好。
评分《草与露》,这个书名如同一首宁静的诗,在喧嚣的城市中,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内心深处的窗户。我来自台南,这座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城市,虽然生活节奏不快,但内心深处总有一份对自然的渴望。《草与露》这本书,恰恰满足了这份渴望。它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而是以一种极其细腻、极其温柔的笔触,描绘了台湾这片土地上最寻常不过的草与露。作者对于草的描写,让我看到了生命最坚韧的一面。它们在贫瘠的土地上扎根,在风雨中挺立,不争不抢,却默默地绽放着自己的生命。而露,更是让我感受到了生命最脆弱也最动人的一面。晨间的露珠,晶莹剔透,转瞬即逝,却承载着生命的希望和力量。读着这些文字,我仿佛能听到微风拂过草叶的沙沙声,看到露珠在阳光下闪耀着七彩的光芒。它让我回忆起小时候在乡下老家,光着脚丫在草地上奔跑的时光,那种无拘无束的快乐,仿佛又回来了。《草与露》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平凡”的意义。它教会我,要用一颗感恩的心去感受生活,去发现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美好,去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
评分《草与露》,这个名字本身就散发着一种淡淡的诗意,吸引我这个热爱文学的台湾读者。我来自台中,这座融合了现代与传统的城市,总觉得对台湾这片土地的了解,还不够深入。读了《草与露》,我才发现,原来最动人的风景,就藏在我们身边,藏在那些最平凡的草叶和露珠里。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他没有用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最朴实、最真挚的语言,描绘出草的坚韧,露的灵动。那些在风雨中摇曳的草,它们不畏艰险,默默地生长;那些晨曦中凝结的露,晶莹剔透,转瞬即逝,却滋养着万物。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阳光穿透草叶的描写,那种光影的变幻,充满了生命的气息。它让我回忆起小时候在公园里玩耍,看着阳光在草地上跳跃,那种纯粹的快乐,仿佛又回到了眼前。《草与露》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看见”的真正含义。我们常常忙于追求更宏大的目标,却忽略了身边最美好的事物。它教会我,要放慢脚步,去感受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去欣赏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细节。
评分初见《草与露》这书名,我便被其独特的意境所吸引。我来自台湾东海岸的一个小渔村,从小耳畔是海浪的歌唱,眼前是辽阔的太平洋。对于陆地上那些静默的生命,尤其是那看似平凡的草和露,我总觉得隔着一层陌生的滤镜。然而,《草与露》这本书,却让我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和理解这片我成长其间的土地。作者的文字,没有矫揉造作的诗意,没有刻意的煽情,而是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勾勒出草与露最本真的模样。那些在海风中摇曳的草,带着海的咸味;那些晨曦中凝结的露,闪烁着大海的光芒。它们仿佛是这片土地上最忠实的守望者,默默地记录着时光的流转,生命的轮回。我尤为欣赏书中对“微小”的关注。我们常常被宏大的叙事所吸引,却忽略了那些隐藏在细枝末节里的伟大。草的坚韧,露的短暂,却都蕴含着生命的智慧和力量。它让我联想到渔村里那些默默耕耘的渔民,他们如同草一般,在大海的怀抱中辛勤劳作,用汗水滋养着生活;他们的付出,又如晨露一般,虽然转瞬即逝,却滋养着整个家园。这本书,让我重新找回了对这片土地的敬畏之心,也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草与露》,这个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自然的芬芳,让我这个来自花莲的读者,深深地着迷。花莲的山海,壮丽而辽阔,但我总觉得,在这些宏大的景观之下,还有许多被忽略的细节。《草与露》这本书,恰恰填补了我的这份空白。作者用一种极其细腻、极其温柔的笔触,描绘了台湾最寻常不过的草与露。它们是如此渺小,却又如此坚韧。那些在风雨中挺立的草,它们不屈不挠,默默地生长;那些晨曦中凝结的露,晶莹剔透,转瞬即逝,却承载着生命的希望和力量。我尤为喜欢书中关于光影的描写,无论是晨曦中的微光,还是午后的斑驳,都充满了生命的气息。它让我回忆起小时候在田间玩耍,看着露珠在草叶上闪耀,那种纯粹的快乐,仿佛又回到了眼前。《草与露》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平凡”的意义。它教会我,要用一颗细腻的心去感受生活,去发现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美好,去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
评分《草与露》,一个充满画面感的名字,让我毫不犹豫地买下了它。作为一个长期生活在高雄,被工业区和港口气息包围的读者,我总是渴望能在文字中找到一处可以让我心灵休憩的绿洲。《草与露》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书中对台湾土地上那些不起眼的草的描绘,让我看到了生命最顽强的姿态。它们不争不抢,却能在贫瘠的土地上扎根生长,不畏风雨,默默地绽放着属于自己的光彩。而露,更是让我感受到了生命最温柔的一面。那些晨间的露珠,晶莹剔透,仿佛是大地母亲温柔的泪滴,滋养着万物,又在阳光下悄然蒸发,不留痕迹。作者的文字,有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它让我暂时忘记了城市的喧嚣和生活的压力,沉浸在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氛围中。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山野小径的描写,那蜿蜒的小路,两旁是茂密的草丛,偶尔还能看到几朵不知名的小野花,在微风中摇曳。读着这些文字,我仿佛能听到鸟儿的歌唱,闻到泥土的芬芳,感受到一种久违的纯粹与自然。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平凡”的力量。原来,最动人的风景,往往就藏在最不起眼的地方,最深刻的道理,也常常蕴含在最简单的生命之中。《草与露》教会我,要用一颗细腻的心去感受生活,去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美好,去拥抱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拿到《草与露》这本书,名字让我有点摸不着头脑。草?露?这些再寻常不过的自然元素,能写出什么来?我更倾向于那些有情节、有冲突的书籍。然而,读完之后,我不得不承认,自己被深深地打动了。这本书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惊心动魄的转折,它就像一条潺潺流淌的溪水,静静地流淌在我的心间。作者的文字有一种魔力,能够将最普通的景象描绘得充满诗意。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书中关于晨曦中露珠的描写。那些小小的水滴,在阳光的照射下,折射出七彩的光芒,仿佛是造物主遗落在草叶上的珍珠。作者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形态,更写出了它背后蕴含的生命哲学:短暂而辉煌,平凡却珍贵。我是一个来自台南的茶农的女儿,从小在茶园长大,对草和露再熟悉不过了。我记得小时候,每天天还没亮,我就要跟着爸爸去茶园采茶,露水打湿了裤脚,凉凉的,但那种清新湿润的感觉,让我一直难以忘怀。这本书勾起了我对童年最美好的回忆。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往往会忽略身边最熟悉的事物,而《草与露》却将这些被遗忘的美好,重新展现在我们面前。它让我学会了放慢脚步,去感受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去欣赏那些微小却不容忽视的生命力。
评分《草与露》,这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淡淡的文艺气息,让我忍不住好奇,里面究竟藏着怎样的故事。作为一个在台北长大、习惯了城市喧嚣的人,我总觉得对台湾这片土地的了解,停留在表层。我们忙着生活,忙着工作,忙着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生存,却似乎忽略了脚下的这片土地,以及它所孕育的生命。这本书,恰恰填补了我的这份缺失。它用一种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台湾最寻常不过的草,最容易被忽略的露。但作者并非只是简单地描绘,他将草的坚韧、露的短暂,赋予了更深层的含义。那些在风雨中挺立的草,那些在阳光下蒸发的露,都仿佛是生命力的象征,是台湾这片土地上,最朴素也最动人的注脚。读到书中关于高山草甸的片段,我脑海中浮现出去年去合欢山旅游的画面,那时山上开满了星星点点的野花,一阵风吹过,草浪此起彼伏,那种壮阔又温柔的美,让我至今难忘。《草与露》让我重新思考了“看见”的意义。我们是否真的看见了草的颜色,露的形状?我们是否真的感受到了雨滴落在叶片上的清脆声响,微风拂过脸颊的温柔触感?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对自然的那份渴望。它不是那种让你读完就立刻获得什么“道理”的书,而是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慢慢地被一种情绪所包裹,被一种生命力所感染。它让我觉得,即使身处都市,也依然能够与自然保持着一种内在的连接。
评分《草与露》,一个带着诗意的名字,勾起了我对故乡宜兰田园风光的无限遐想。我是一个从小在都市里长大的人,虽然对台湾的自然风光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隔着一层疏离。读了《草与露》这本书,我才真正体会到,原来生活的美,就藏在那些最平凡的角落里。书中对草的描写,不仅仅是植物学上的描述,更是对生命力的赞颂。那些在风雨中摇曳的草,它们不是弱不禁风,而是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不屈不挠地生长。而露,更是充满了生命的灵动。清晨的露珠,晶莹剔透,仿佛是大自然最纯净的馈赠,滋润着万物,又在阳光下悄然蒸发,不留一丝痕迹。作者的文字,有一种魔力,能够将这些极其普通的景象,描绘得如此生动、如此富有诗意。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听到虫鸣鸟叫,感受到微风拂过脸颊的温柔。它让我回忆起小时候去乡下外婆家,在田埂上奔跑的时光,那种无忧无虑的快乐,仿佛被重新唤醒。《草与露》教会我,要放慢脚步,去感受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去欣赏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细节。它让我明白,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奇迹,而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物,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