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真言

修道真言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修道
  • 真言
  • 佛教
  • 密宗
  • 修行
  • 法門
  • 咒語
  • 儀軌
  • 傳承
  • 智慧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道教教派始創於中國金代初年,創始人王喆,生於宋徽宗政和二年(一一一二),陝西鹹陽人。據說,因他喜歡陶淵明,便改名「知明」,又因與陶淵明一樣喜愛菊花,而菊花在重陽節開放,便給自己起瞭個號叫「重陽子」。

  王重陽齣身於一個「傢業豐厚」的富裕傢庭。他的一生正值北宋淪亡,金人入侵,民族災難深重的時代。青年時期的他,痛祖國之淪亡,憫民族之不振,曾於天春年間應過文、武試,得中文、武雙舉人,有誌於拯救民族危難。但由於南宋政權孱弱,捨棄廣大北方人民不顧,王重陽的抱負沒能施展,後辭職還傢。

  正隆四年(一一五九),自稱在甘河鎮遇異人授以真訣,自此棄傢入終南山南時村,掘一地穴,稱之為「活死人墓」,並在一方牌上寫上「王害瘋」(自稱瘋子),掛在穴上,然後躲在穴中隱居修煉,稱此穴為「活死人墓」。大定七年(一一六七),放火燒掉所住的茅庵,雲遊至山東半島,正式亮齣全真旗號,收馬鈺、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七位為嫡傳弟子。因其對全真道的傳播和發展作過貢獻,被尊為「北宋真人」,號稱「全真七子」,並得到元世祖的詔封。七位弟子大多齣身世傢大族,師承王重陽「三教閤一」思想。

  大定九年(一一六九)鞦,王重陽留王處一、郝大通在昆崳山修煉,自己攜邱、劉、譚、馬四大弟子返關中,抵開封而逝。繼王重陽之後,大弟子馬鈺繼任掌教,其餘六真在山東、河北、陝西、河南等地傳教,在民間逐漸擴大瞭影響。

  當金元時期全真道在北方發展時,南宋地區亦有專主內丹修煉的道派,稱作金丹派南宗。該派以張伯端為創始人,其特點是修煉時主張先修命後修性。元朝統一江南後,南宗與全真道(北宗)閤併,共尊東華帝君、鍾離權、呂洞賓、劉海蟾、王重陽為五祖,下設北七真(全真七子)、南七真(張伯端、劉永年、石泰、薛道光、陳楠、白玉蟾、彭耜)。南北宗閤併後,仍稱全真道,為封建社會後期道教主要宗派之一。

  本書雖以後東方第七代祖師白玉蟾的《修道真言》為書名,實則另收納瞭《曆代修真語錄》馬丹陽、譚長真、劉長生等真人的修行語錄。摘錄其中精華修行語句,對現今忙於外功、承擔道務的我們,有彌足觀照、提昇的作用。亦唯有修不離辦、辦不離修,不斷參照曆代祖師、師尊師母、前人輩的修辦行誼,方能於修辦中迴歸自性本源,不離修辦宗旨,照見自傢老,更不枉修辦一生。是為齣版本書之盼。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修道真言
白玉蟾祖師語錄∕15

曆代修真語錄
馬丹陽真人語錄∕40
譚長真祖師語錄∕51
劉長生真人語錄∕59
郝太古真人語錄∕68
邱長春真人語錄∕77
王棲雲真人語錄∕88
尹清和真人語錄∕123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白玉蟾祖師語錄

凡參玄宗不難得手,難從性宗參入。如從此入,便得淵源。倘錯行路徑,如書空尋跡,披水覓路矣!

修玄之理,可以意會,不可以言傳。古人章句之中,隱隱存焉。天不言而四時行,人身陰陽消息,人不能使之然也。

大道之妙,全在凝神處。凡聞道者,宜領此意求之。凝神得竅,則勢如破竹,節節應手。不則,麵牆而立,一步不能進。

學道之人,需要海闊天空,方可進德。心宜虛空,神宜安定;能使心不動,便可立丹基�。

學道之人,以養心為主。心動神疲,心定神閑;疲則道隱,閑則道生。胸次浩浩,乃可載道。

邪說亂道久矣!採戰、燒汞、搬運�,皆邪道也。年少者、不篤信者、遑遑趨利者,皆未易言此道。欲修此道,先宗一「淡」字。

仙凡界、人鬼關,全在用功夫。然用功夫者,如擒狡兔�然,稍懈則兔縱,稍緊則兔死;須於空虛中覓之,否則,何足言功夫哉!

凡人心不內守,則氣自散;若能時時內觀,則氣自斂;調養髒腑,久之神氣充足。古雲:「常使氣通關節透,自然精滿榖神存。」靜時煉氣,動時煉心,下學之功畢矣。

須節慾,先天必須後天足。動時茫茫,不知此心久不在「腔子」裏!學道者,要先知「收心」法,再言靜功。欲學玄功,須先時時「瞑目」。一日間靜坐幾刻,再來問道。

聰明智慧不如愚,學人隻因「伶俐」二字,生齣意見,做齣許多壞事。今欲收拾身心,先從一個「愚」字起。

天之生人,人之所以生而不死者,於穆不已�也。人若無此「不已」,則氣絕矣!故天地以氣機存,人亦以氣機生;能煉住氣機,便與天地同壽,便不息瞭。不息則久,中庸言之矣。

定其心神,方可言道。要入玄關,須用定力;定則靜,靜則生。不但靜中能靜,必須動中能靜,方見功夫之力。神定,內一著也;事來心應,事去心止。氣定,外一著也;語謹形正,語端氣峻。下學要緊處,全在「正氣安神,忘心守口」而已。

修道原從苦中來,但得清閑處便清閑,此即是道。且更須忙裏偷閑,故人能偷閑便有閑,不然,則終身無寜晷�矣!

心乃一身之主,故主人要時時在傢;一時不在,則百骸亂矣!所以學道貴恆!始勤終怠,或作或輟,則自廢也。

四大威儀皆是假,一點靈光纔是真;晦藏靈明無多照,方現真如不二身。則此一點,如劍上鋒,如石中火,一現即去。故修養傢要養聖胎、孕嬰兒者,此也。功夫如不早做,及至精乾血枯,屈麯蒲團,有何益哉!

今人慕道者,多矣!俗網牽人,是以道心不進!至人非不憫世,奈世人自轇轕�何?今為學子脫此苦惱,略敷數言。

用戶評價

评分

《修道真言》讓我明白瞭,真正的強大,並非來自外在的力量,而是來自內心的堅定。主角在麵對強大的敵人時,並非依靠蠻力,而是依靠對天道規則的理解和對自身力量的精準運用。這種“以柔剋剛”的智慧,讓我印象深刻。 書中對“成長”的描繪,讓我看到瞭生命的韌性。主角在一次次磨礪中變得更加強大,他的內心也變得更加成熟。這種不斷超越自我的精神,是我一直以來所追求的。

评分

初次翻開《修道真言》,我腦海中並沒有一個清晰的畫麵,隻是一種隱約的期待,一種對未知領域的探索欲。故事的開端,並沒有那種一蹴而就的宏大敘事,而是通過主角細微的感知,一點點鋪陳開來。那種初涉修行的懵懂,對天地靈氣的笨拙捕捉,以及每一次微小的突破所帶來的喜悅,都寫得極為真切。我尤其喜歡作者對於主角內心掙紮的描繪,他並非一開始就心誌堅定,反而有過猶豫、有過彷徨,對世俗的眷戀與對修行的渴望在心中交織,這種矛盾恰恰展現瞭一個真實人物的成長軌跡。 書中對於修行過程的描寫,不是枯燥的術語堆砌,而是融入瞭大量的生活場景。主角如何與自然互動,從一草一木中感悟道意,如何剋服身體的極限,如何麵對來自外界的質疑和誤解。每一次的曆練,都像是在心靈深處打磨,讓主角的“道心”愈發堅固。我反復咀嚼那些關於“靜”與“動”的辯證關係,關於“我”與“道”的契閤與疏離。有時候,主角一個不經意的舉動,一次意外的頓悟,都仿佛照亮瞭我自己生活中迷茫的角落。

评分

讀《修道真言》,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一個古老而神秘的山榖,空氣中彌漫著草木的清香和淡淡的靈氣。主角的成長並非一帆風順,他經曆瞭無數次的挫摺,甚至瀕臨絕望,但每一次,他都能從更深的痛苦中汲取力量,重新站起來。作者的筆觸細膩且富有張力,將那種在逆境中不屈不撓的精神描繪得淋灕盡緻。我被主角的毅力深深打動,他不僅僅是在追求力量,更是在追求一種超越自我的境界。 書中對“心性”的探討尤為深刻。修行不僅僅是外在的法門,更是內在的修煉。主角如何在名利誘惑前保持清醒,如何在生死考驗麵前堅定信念,這些都讓我受益匪淺。我曾停下閱讀,反復思考主角在關鍵時刻的選擇,思考自己若身處其境,會如何應對。這種代入感,是許多書籍難以給予的。

评分

《修道真言》不僅僅是一本關於修行的故事,更是一本關於人生的哲學。主角在修行過程中所麵臨的挑戰,與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的睏難何其相似。他如何剋服內心的恐懼,如何處理人際關係,如何麵對得失,這些都給我帶來瞭深刻的啓示。 我特彆喜歡書中對“道”的理解。它並非一種空泛的概念,而是體現在生活中的方方麵麵。主角通過觀察自然,通過與他人的互動,逐漸領悟到“道”的真諦。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方式,讓我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评分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寒鼕中圍著一盆炭火,溫暖而踏實。主角的故事,並非那種高高在上的神話,而是充滿瞭人間煙火氣。他有煩惱,有睏惑,有喜悅,有悲傷,這些都讓這個角色顯得格外真實。我跟著主角一起經曆瞭他的成長,感受瞭他的痛苦與快樂。 書中關於“因果”的描寫,也讓我深思。主角每一次的選擇,都牽引著後續的命運。這種對因果的尊重,不僅僅是對命運的敬畏,更是對自身行為的審慎。我從主角身上學到,即使在追求更高層次的境界時,也不能忽視當下的點滴。

评分

閱讀《修道真言》,仿佛經曆瞭一次心靈的洗禮。主角的修行之路,充滿瞭艱辛與磨礪,但他從未放棄。那種對真理的執著追求,對自身極限的不斷超越,都讓我肅然起敬。我被他身上那種堅韌不拔的精神所感染。 書中對於“頓悟”的描寫,並非是憑空而來,而是建立在長期的積纍和深厚的感悟之上。主角每一次的突破,都經曆瞭無數次的嘗試和失敗。這種“厚積薄發”的過程,讓我看到瞭堅持的意義。

评分

《修道真言》讓我看到瞭一個凡人是如何一步步走嚮非凡的。主角的起點並不高,他沒有顯赫的傢世,也沒有過人的天賦,但他憑藉著自己的努力和毅力,走上瞭一條屬於自己的修行之路。我從他身上看到瞭普通人的無限可能。 書中對“傳承”的描寫,也讓我感到一絲溫暖。主角在修行過程中,得到瞭許多人的幫助和指引,這些善意的傳承,讓他不斷前行。這種“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精神,讓我感動。

评分

這本書給我的觸動,是一種來自靈魂深處的共鳴。主角的修行,不僅僅是為瞭提升修為,更是為瞭找尋生命的意義。他如何在迷茫中尋找方嚮,如何在孤獨中尋求慰藉,這些都讓我産生瞭強烈的代入感。 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智慧”的探討。主角的智慧,並非來自書本,而是來自實踐。他如何在不斷的試錯中學習,如何在失敗中總結經驗,這些都讓我看到瞭智慧的真正來源。

评分

《修道真言》給我的第一印象,便是一種返璞歸真的感覺。主角的修行之路,沒有太多華麗的辭藻和驚天動地的事件,更多的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改變。從一開始對修行的懵懂,到逐漸領悟天地的奧秘,再到最終與道相閤,這個過程充滿瞭哲思。我欣賞作者對於細節的刻畫,無論是主角每一次呼吸吐納時的細微感受,還是周圍環境中靈氣的流動,都描繪得如在眼前。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無為”的闡釋。主角並非刻意去追求什麼,而是在順應自然的過程中,自身得到瞭提升。這種“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需要極高的智慧和定力纔能達到。我從主角身上看到瞭,真正的強大,往往源於內心的平靜和對萬物規律的尊重。

评分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一種寜靜緻遠的氛圍。主角的修行,並非是為瞭爭奪名利,而是為瞭追求內心的平和與超脫。他如何在喧囂的世界中找到一片淨土,如何在大起大落中保持一份淡然,這些都讓我受益匪淺。 我尤其欣賞書中對“自然”的描繪。主角的修行與自然息息相關,他從山川湖海中汲取靈感,與動植物建立聯係。這種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讓我感受到瞭生命的美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