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彿一出生,就註定面对这一场盛大华丽的战争,
十八岁之前的人生意义便是为此而定义
矗立在台中一中大门前的水利大楼,俨然是教育界的白色巨塔,在风云诡谲的时代洪流里,这一座仰之弥高的大楼到底承载了多少人对于功成名就的慾望和野心。范柏轩在心中许下了一个耀武扬威的誓言,面对最后一次的末代联考,他和同伴们真能够以追求渴望的勇气突围而出吗?
本书特色
1.联考是大时代的洪流、世俗价值观的趋势,无从选择,即使曾经荒唐的叛逆过,再怎么力挽狂澜也都是虚幻一场,终究还是得面对它和经历它。
2.作者自诩为科学家,一手写程式,一手写小说,立志开发出贴近人性的高科技,以及创作出贴近人心的文学作品,更丰富实用的阅读选项。
作者简介
纪长兴
一九七九年出生于台中沙鹿,义守大学电机工程研究所毕,目前在电子技术公司任职。自诩为科学家,一手写程式,一手写小说,立志开发出贴近人性的高科技,以及创作出贴近人心的文学作品。
自序
窗外的天空
1.决战315
2.窗外的天空
3.孪生
4.一定会有耀武扬威的那一天
5.标准答案
6.回忆之旅
7.午夜寂寞海滩派对
8.无尽的野心
入德之门
9.狗的寂寞
10.版图
11.入德之门
12.前奏
13.鸿门宴
14.困
15.公式
16.某年圣诞
17.逆
18.交易
19.属于我们的月光
永恆的夏季
20.横眉冷对千夫指
21.交锋
22.I just dance in the sweet memories
23.过客
24.相忘于江湖
25.枭雄末路
26.On your mark
27.百年树人
28.永恆的夏季
序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老祖宗所留下的许多智慧至今仍深深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食衣住行;然而,封建制度中的科举制度也同样流传至今,不管是大学联考、学测、指考、推甄、保送……骨子里全都是一样的,就是要先拼命读书,然后考试,再接受成绩的排序,分发到不同的学校与科系。
彷彿一出生,我就已经注定面对一场盛大华丽的战争||大学联考,十八岁之前的人生意义便是为此而定义,在我有限的生命以来、有清楚的记忆之中,就已经被安排好这一场战役。这是大时代的洪流、世俗价值观的趋势,我无从选择,即使我曾经荒唐的叛逆过,妄想中流砥柱,再怎么力挽狂澜也都是虚幻一场,最终仍是徒劳,还是枉然,我终究必须面对它和经历它。
可笑而弔诡的是步入职场后,大家却又告诉我:出社会后一切将从头开始、重新学起,其实哪一间学校毕业并不重要、拥有什么学历文凭也不是重点……而我也从现实生活的挫折与挫败中深切的体悟,原来佔据了我满满少年成长时光中的几何运算公式、有机化学排列和古典物理的运动定律,都不曾教过我如何好好立身处世、待人接物或合宜的应对进退……
回首过往,不只是我,连同其他成千上万的莘莘学子,虚掷了人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年华、美丽岁月,耗费在啃食那些太过艰深并且不符现实需要的教材,即使是经过多年之后的教改,台湾的升学制度依然是充塞着填鸭式的死记、死背,同样是深陷在追逐名次和分数的迷思里!
联考前,我以为打完这一场仗就是一切,联考后,才知道人生由此才算真正开始。写出这本书,并非是向社会提出愤世嫉俗的讨伐,纯粹是想如实记录那些曾经发生过的种种点点滴滴,悼念过去那份美丽青春年华的轨迹。
我对于这本书的喜爱,很大程度上源于它所引发的强烈共鸣。作为一个在台湾长大、经历过无数场考试洗礼的读者,我太能理解那种被分数裹挟的焦虑感了。每天的生活仿佛就是为了那一两次考试而转,成绩单上的数字,似乎决定了你未来的人生走向。所以,当读到《没有联考的国度》时,我感觉像是找到了一个避风港,一个可以暂时摆脱那种压力的空间。但同时,我也知道,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没有了联考,就真的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吗?书中对“能力”和“价值”的重新定义,让我非常感兴趣。在一个没有了量化指标的社会,人们的价值是如何被评估的?是取决于他们的创造力、他们的贡献,还是其他什么?我一直在揣摩,作者笔下的这个国度,是如何建立起一套新的社会运行规则的,它是否真的能够做到“尺有所长,寸有所短”,让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领域发光发热?这种对理想社会的探索,让我觉得非常有启发性,也促使我更深入地思考,我们社会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沉浸其中的,是它所塑造的那个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氛围。虽然没有了联考,但人们并没有因此而变得懒散或者缺乏目标。相反,他们似乎被赋予了更多的自由去追求自己真正热爱的事物。我非常好奇,在这种环境下,人们的“竞争意识”是如何被引导的?它是否会从“分数竞争”转变为“价值创造”的竞争?书中对“个人成长”和“社会贡献”的强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健康、更具活力的社会模型。我一直在思考,作者是如何在没有了统一的考试标准作为约束的情况下,去培养一个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公民群体的。它是否依赖于某种强大的社会文化,或者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这种对人类内在驱动力和社会协作模式的深入挖掘,让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对制度的探讨,更触及到了人性的深层维度。
评分让我眼前一亮的,是这本书对“社会流动性”的探讨。在我们台湾,虽然也强调公平竞争,但不可否认,考试仍然是很多人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而《没有联考的国度》所描绘的,似乎是一种更加多元化的社会流动模式。没有了考试的“一锤定音”,那么人们的上升通道又是什么?是依靠自己的技能、创新能力,还是某种社会推荐机制?我特别对书中关于“终身学习”和“技能认证”的描绘感到好奇。它是否意味着,在这个国度里,学习不再有年龄和阶段的限制,而是贯穿人的一生?而技能的认证,是否比学历更加受到重视?这种对社会结构和人才评价体系的重塑,让我看到了实现更加公平的社会流动的可能性。我一直在思考,作者是如何构建这个社会的运行机制的,它是否能够真正地打破阶层固化,让有能力的人都有机会脱颖而出,无论他们的出身如何。
评分我通常不太容易被某些“反乌托邦”或者“理想国”的设定所打动,因为很多时候它们显得过于理想化,或者逻辑上存在硬伤。但《没有联考的国度》却给了我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它没有回避现实的复杂性,反而将“没有联考”这一概念放在一个真实可信的社会背景下进行探讨。我最想了解的是,在这个国度里,教育的本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当升学压力消失后,教育的目标是否会更加倾向于培养个体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以及合作能力?书中对于“学习方式”和“知识获取”的描绘,让我感觉非常新颖。我一直在思考,作者是如何设计这个社会的教育体系的,它是否真的能够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个人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这种对教育本质的深入探讨,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关于考试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如何培养一个真正有能力、有智慧、有温度的公民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让我有一种“似曾相识”又“耳目一新”的感觉。它提出了一个我们可能从未认真思考过的问题——一个没有了联考的社会,究竟会是什么样子?在我看来,台湾的教育体系,虽然在不断改革,但考试的阴影始终笼罩。所以,《没有联考的国度》这本书,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我一直在思考,这个国度是如何解决“人才选拔”这个根本性问题的。当分数不再是唯一的标准,那么谁来评价一个人是否适合某个岗位,是否具备某种能力?书中对“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侧重,让我觉得非常具有借鉴意义。它似乎在强调,真正的能力,在于能否在实际生活中创造价值,而不仅仅是在考卷上取得高分。这种对教育和评价体系的根本性反思,让我觉得这本书具有极强的启发性,也促使我更深入地去思考,我们社会真正需要的是怎样的教育,以及如何才能培养出更加适应未来挑战的下一代。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阅读的乐趣,更是一种思维的拓展。我们台湾的教育体制,从小到大,几乎都是围绕着考试展开的。考试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进入哪所学校,进而影响你的职业发展。所以,《没有联考的国度》这个名字,一开始就勾起了我的强烈好奇。我迫切想知道,在一个没有了考试作为“筛子”的社会,人们的才能是如何被发掘和培养的?书中对“个人潜能”的强调,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它似乎在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闪光点,而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为这些闪光点提供施展的空间。我一直在思考,作者是如何在没有了考试这种“统一标准”的情况下,去衡量一个人的能力和价值的?它会是一个更加多元化、更加个体化的评价体系吗?书中的一些情节,让我对“成功”的定义有了新的理解,不再仅仅局限于高学历和高薪职位,而是更多地关注个人的成长和对社会的贡献。这种对社会价值体系的重新审视,让这本书充满了现实意义。
评分对我来说,这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所构建的那个与众不同的社会图景。想象一下,一个没有了升学考试压力的社会,那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孩子们不再需要从小就为了分数而牺牲一切,他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去探索自己真正热爱的事物。这听起来是不是很美好?我常常在想,如果我小时候,能够在一个这样的环境里成长,我的生活轨迹会不会因此而改变?这本书描绘的,就是一个这样充满无限可能的国度。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个国度就完全没有挑战。恰恰相反,作者巧妙地设计了新的衡量标准和评价体系,让这个社会依然充满了活力和竞争。我特别想了解,作者是如何平衡这种“自由”与“秩序”的关系的。在没有了统一的考试分数作为“指挥棒”之后,社会是如何引导资源,如何评价人才,又如何确保公平性的?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让我们得以窥见一种截然不同的社会运作模式,也让我们开始反思,我们现有的教育和评价体系,是否真的就是唯一、或者最好的选择。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我拿到的时候,其实是有点忐忑的。你知道,我们台湾的教育环境,从小学开始,升学考试的影子就无处不在,联考、指考、分科测验,这些词汇几乎是刻在我们基因里的。所以,当看到《没有联考的国度》这个名字时,我第一反应是:这真的可能吗?一个没有考试作为决定性门槛的社会,那会是什么样子?我脑海里闪过无数个画面,有美好的,也有让人担忧的。美好的,或许是孩子们可以更自由地去探索自己的兴趣,不用整天埋头苦读,而是有更多时间去运动、去艺术、去思考。不用担心一次考试的失利就葬送了前途,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但同时,我也担忧,没有了统一的衡量标准,社会的资源分配会不会变得更加不公?会不会出现新的、更隐蔽的特权阶层?那些原本就家庭背景优越的孩子,是否会更加顺风顺水,而那些普通家庭的孩子,又该如何突围?这本书,好像是在抛出一个非常根本的问题,一个关于公平、关于机会、关于社会结构的问题。它让我开始审视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去思考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教育模式,背后到底蕴含着怎样的价值取向,又可能带来怎样的后果。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构想这个“没有联考的国度”的,它是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人们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改变?社会运行的逻辑又会是怎样的?这是一种既期待又带着一丝审慎的阅读体验。
评分坦白说,我不是一个特别喜欢读那些虚无缥缈的“乌托邦”故事的人。我更看重的是现实的落地性和逻辑的严谨性。而《没有联考的国度》恰恰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描绘一个“没有考试就一切都好”的美好世界,而是深入地探讨了在这种前提下,社会可能面临的各种挑战以及应对之策。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职业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构想感到好奇。在一个没有了固定升学路径的社会,人们是如何进行职业选择的?他们又如何获得必要的技能和知识?是靠社会提供的终身学习体系,还是靠某种特殊的“师徒制”?作者在这方面的细节描绘,让我感觉这个国度是真实存在的,是可以被理解的。我一直在思考,这种模式是否真的能够比我们现有的教育体系,更能有效地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它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又是否能够弥补可能存在的某些不足?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次关于社会结构和未来可能性的深刻推演,让我读来既着迷又受益匪浅。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首先被它的文笔所吸引。有一种很自然的叙事感,就好像是身边的朋友在娓娓道来一个发生在遥远国度的故事,却又处处触及到我们内心深处最敏感的地方。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人物情感的细腻描绘,那些在压力下挣扎、在迷茫中寻求出路的年轻人,他们的困惑、他们的渴望,都写得特别真实。你能够感受到,即便是在一个没有联考的环境里,依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竞争和挑战,只是竞争的方式和衡量标准发生了变化。这本书并没有回避这些现实,反而将它们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比如,书中对“推荐制”的探讨,就让我印象深刻。没有了分数,那么谁才有资格被推荐?推荐的标准又是什么?是家庭背景、是人脉关系,还是所谓的“潜力”?这些问题,在我们的社会里也并非不存在,只是在“没有联考”的语境下,它们被放大,显得更加尖锐。我一直在思考,作者笔下的这个国度,是否真的能够实现传说中的“机会均等”,还是会在新的规则下,滋生出新的不平等?这种对社会制度和人性的深度挖掘,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虚构的故事,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现实社会可能存在的种种弊端和隐忧。我常常在读到一些情节时,不自觉地将它与台湾的现状进行对比,然后陷入沉思,我们是否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