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学×深度旅游×开拓你的视野!
超级震撼价299元.收藏送礼皆得宜!
推翻你对日本文学的认知与想像,带你认识文学的日本!
喜欢日本文学或日本旅游爱好者,绝不能错过的二本好书!
同时与日本两大文学巨擘展开文学之旅,
阅读之外,更在旅行地景中品味经典文学,
寻访连日本人都看不到的文学感动!
《川端康成文学的旅》
永远孤独的文学旅行者--川端康成,以孤独作为底色,以美丽与哀愁组成他的文学巨塔。
1968年,川端康成以其三部名作《雪国》、《古都》、《千羽鹤》,成为日本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人。当时诺贝尔奖评语是这样写的:「他高超的叙事性作品,以非凡的敏锐表现了日本人的精神特质。」
文学旅行作家陈铭磻再现日本文学地景,透过细腻的笔触,穿梭古今,带你一览大和民族「灭绝之美」的独特思维与人性特质,领略川端康成文学世界中的美丽与哀愁。
《三岛由纪夫文学的旅》
一个集「神童」、「奇才」和「鬼才」于一身的文学家!--三岛由纪夫
日本评论家村松刚:「三岛由纪夫的每一本小说都是一场绚烂豪华的梦。」
日本着名比较文学研究家千叶宣一认为:「三岛与普鲁斯特、乔伊斯、托马斯.曼齐名,是二十世纪四大代表作家之一」。
本书带你走进三岛「毁灭与至美」并存的文学世界!
陈铭磻带着对日本文史的热爱,多次往返台日之间,走访日本文学地景,从事相关资料收集及钻研,以对日本经典文学的独到见解,书写出连日本人都看不到的文学感动;期盼在日本311震灾后,让身在台湾的读者,依旧可以透过作家之眼,再现文学地景,依循着细腻文字,看见日本经典文学中的感动与美丽,走一趟感官之旅、文化之旅、文学之旅……。
作者简介
陈铭磻
曾任国小教师、电台广播节目主持人、台视「书香」节目主持人。与吴念真、林清玄联合担任中央电影公司电影「香火」编剧。杂志社总编辑兼社长、出版社发行人。耕莘写作会主任导师、救国团复兴文艺营驻队导师。国家文艺奖文学类提名委员。获2009年新竹市名人录。大爱电视台〈发现〉节目主持人。曾以〈最后一把番刀〉一文获中国时报第一届报导文学优等奖。《情话》《军中笑话》《尖石樱花落》曾入选金石堂畅销书排行榜。《香火》《报告班长》《部落.斯卡也答》为电影原着。曾以〈听见樱花雨落声〉、〈雪落无声〉入选九十二年、九十六年散文选(九歌出版)。
着有:《卖血人》《最后一把番刀》《父亲》《陈铭磻报导文学集》《撒豆成金》《作文高手一本通》《雪落无声》《新店渡》《青云有路志为梯》(中英文版)《开往北海道的幸福列车》《作文最常写错的字》《作文最常用错的词》《作文最常见的病句》《日本必游绝美100景》《自己动手做一本书》《源氏物语的旅》《在生命转弯的地方》《在旅行中遇见感动》《平家物语的旅》《少年读国学》《少年读唐诗》《少年读宋词》等八十余部。
现任台北柯林顿补习班国中国小作文老师。
陈铭磻文学部落格:www.wretch.cc/blog/mean0302
引言
风华绝代的文学之美 陈铭磻
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夏目漱石的文学作品之旅
二○一一年,时序进入春季,我正积极而紧密的忙录搜集、整理和写作《川端康成文学的旅》、《三岛由纪夫文学的旅》、《夏目漱石文学的旅》三书,不料写到川端「生并非死的对立面,死潜伏于生之中。」与「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的凄美文字,恰如「我彷彿只有脚离开现实,遨游于天空中了!」这时,客厅的电视新闻主播正声嘶力竭的报导日本东北地区的宫城县和茨城县,遭逢九级的强烈大地震,同时引卷起二十几公尺高的大海啸,把邻近城镇淹没成一座座空寂死城,死伤和失踪人数远超过万人以上。
主播急促的声音,瞬间唤醒我的知觉,我即刻从川端生死美学的文字里跳脱开来,焦虑的走到萤幕前,睁眼面对滚滚浪潮把临海市镇吞噬袭卷的惊悚画面,不忍卒睹的心情,一剎时,脑海中立即浮现出曾经到访过,仙台市朴实的街景,以及松尾芭蕉俳句里描绘的松岛美景;这一场世纪大浩劫不仅淹没东北地区难以数计的住民生命,就连当地的历史、文化也一併被吞没掉了。难忍苦楚的心,岂止痛字,天地无情,何能言语?
被松尾芭蕉赞誉形容:「松岛呀!啊!松岛呀!」的日本三景之一的松岛,位于松岛湾,与朴实的仙台同属于宫城县。仙台是日本幕府时代着名的「独眼龙」将军伊达政宗,自十七世纪初统治这块土地时所建立的古城,伊达家族以「青叶城」为根据地,在此建立起富有艺术与文学气息的城市,时日一久,城下町开始繁荣富庶起来,仙台因而发展成为东北地区的文化中心。其中,仙台城迹、大崎八幡宫、东照宫,以及昔日治理仙台的领主,相关的古寺庙和神社四处林立。
想到宫城的灾难,不免想起昭和初期的诗人、童话作家宫泽贤治的诗作〈雨□□□□□〉(不要输给雨):「不要输给雨 不要输给风 也不要输给冰雪和夏天的炙热 保持健康的身体 没有贪念 绝对不要生气 总是沉静的微笑 一日吃四合的糙米 一点味噌和青菜 不管遇到什么事 先别加入己见 好好的看 听 了解 而后谨记在心不要忘记 在原野松林的树荫中 有我栖身的小小的茅草屋 东边若有生病的孩童 去照顾他的病 西方若有疲倦的母亲 去帮她扛起稻桿 南边如果有快过世的人 去告诉他:不要害怕 北方如果有吵架的人们 去跟他们说:别做这么无聊的事情了! 旱灾的时候担心的流下眼泪 夏季却寒流来袭 不安的来回踱步 大家说我像个傻子 不需要别人称赞 也无需他人为我担忧 我 就想当这样的人啊。」悲天悯人的情怀,寓意深远,使人读后动容不已。
地震尚未停歇,海啸依旧滚滚而来,天地如物换星移,倏忽变色,我的视线黯然回到川端康成和三岛由纪夫的死亡美学里,试图从这些文学家的作品寻找他们对于「灭绝」的意识。
川端的文学作品,不仅流露出《源氏物语》所表现的王朝贵族,象征冷艳美的官能性色彩,以及他那来自时代与民族性所支配的美学态度,正是他战后的作品具体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心理困惑、迷惘以及沉沦的世态。他还将日本的悲哀、时代的悲哀,以至于自己的悲哀,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悲哀美」和「灭亡美」。尤其承受西方「悲观哲学」与「神秘主义」的冲击,川端在日本传统美学的思维里,找到自己的立足点,从而也找到东西方世纪末思想的汇合点。这即是他十分显着的颓废情调。
川端自青少年时期即已从心中累积的世界观、人生观的过程,接触到不少死亡事件,他在日常生活里常「嗅觉到死亡气息」,进而产生对死亡的恐惧,他感受到生是在死的包围之中,死是生的延伸,生命是无常的,好似「生去死来都是幻。」因而,愈加着力于从幻觉和想像中追求「妖艳的美的生命。」以及「自己死了彷彿就有一种死灭的美。」
看待「灭绝之美」为美的极致,让川端在人世间七十三年的苦海生涯后,选择口含煤气管自尽身亡,成就自己对于物的「有」与「无」的界定,诚如他欣赏的印度哲人泰戈尔的思想:「灵魂的永远自由,存在于爱之中;伟大的东西,存在于细微之中;无限是从形态的羁绊中发现的。」
一九七○年十一月,以《金阁寺》一书扬名国际的三岛由纪夫,在东京市�谷自卫队办公室切腹自杀后,不少知名作家赶到现场,但只有川端康成获准进入探望。三岛之死,川端深受刺激,曾对学生表示:「被砍下脑袋的应该是我。」
同样追求「绝美」人生的三岛,早年的个性潜沉着强烈的阴柔气质,他厌恶剑道,甚至厌恶剑道砍击时所发出的声响。直到年近三十岁时,他倏地感觉自己对于美的强烈憧憬,开始上健身房运动及游泳,甚至勤习剑道,将年幼以来即孱弱的身体改造得更加强健,期使自己不再为虚弱的肉体感到颓丧与自卑。这种追逐美的心态,影响他后来潜心撰写的长篇名着《金阁寺》有所关联,这本书中的主角就是一个自惭于口吃的猥琐,却又极端崇尚极致之美,导致内心扭曲与抱持幻灭心理的少年,一心想要摧毁「美的金阁寺」。这一点,可以说是三岛在现实中的想法,这种意识又跟他的创作内容与华丽的文字互相唿应。
他在《金阁寺》一书写道:「金阁知道,人生中,化身于永恆的瞬间,虽然能使我们陶醉,但与之此时的金阁化身为瞬间的永远,相较起来,就很微不足道了。永远存在的『美』,也正是在这时候阻挠我们的人生,捣毁我们的人生。生存中所显示的惊鸿一瞥的瞬间美,在未遭荼毒之前,是脆弱得不堪一击的,它立刻就崩溃消失,随之,生存本身也暴露在灭亡的淡褐色光芒下。」
三岛的一生充满无数矛盾,他的死使他从难以自拔的矛盾中得以彻底解脱,更或者说,他的死使他一生都不曾安宁过的灵魂终于获得安息。这也许即是他心中「永远存在的美」吧!
相较于用「殉死」来完成心中「美的追求」的川端和三岛,以写作《我是猫》、《草枕》、《少爷》和《梦十夜》等书成为日本文坛巨擘的夏目漱石,情况则非如此。四十九年人间生涯的后半生,屡受神经衰弱症和胃溃疡困扰,却仍执意文学救社会、救国家的夏目曾说:「在这里我决定,将从根本上解释『何谓文学』的问题。同时我下决心,利用今后一年多的时间去研究这个问题,从而把它当做该研究的第一阶段。我把一切的文学书籍都收拾在行李底层,已经把自己关在一家租屋里。我之所以要通过阅读文学书籍来知道何谓文学,是因为我相信以血洗血的手段乃为有效。我发誓,一定要追究文学到底产生于怎样的心理需要,因而在这个世界生成、发达和颓废的。也发誓一定要追究,文学到底产生于怎样的社会需要,因而存在、兴隆和衰亡的。」
他的文学尊严让他坦然拒绝接受日本政府授予的博士称号。一九一六年因胃溃疡去世,临死前,他同意将自己的脑和胃捐赠给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部。他的脑至今仍保存在东京大学。一九八四年,他的人像被印在一千元的日币上。
选择这三位同样就学与毕业于东京大学的文学家,做为我个人「近代日本文学家的文学之旅」的对象,一方面源自于先前完成日本古典小说双璧《源氏物语》和《平家物语》的文学之旅写作与出版,更觉需要从被文学评论家形容为地地道道是《源氏物语》一贯传承下来的日本典型作家,川端康成坎坷的一生,却运用其敏锐心灵,洞察人生的生死场,然后写下一行行美丽与哀愁的隽永文学作品,留予后世传承典范的热爱中,寻索意味。另则,究其远因,自然是来自年少时代因喜爱而疯狂阅读这些人的作品,以及经由这三位文学家的名着改编拍成的电影,并受其深刻影响的缘故。
从事日本文学旅行的活动多年,每回前往日本旅游,特别喜欢走访具有历史与文学象征的地景,文学与文学家在日本的地位崇高,因此,关于以文学或文学家为主体的文学地景也跟着特别丰盛,我也就相对讨了便宜,从中获取更多研究资源与写作材料。无论是《川端康成文学的旅》、《三岛由纪夫文学的旅》或《夏目漱石文学的旅》,三位文学家着作里所叙述或描绘的地景,我曾经多次走访,如川端《伊豆的踊子》中的伊豆天城山、三岛《潮骚》中的三重鸟羽和夏目《少爷》中的松山道后温泉等,我在这些文学地景里感受三位文学家取材创作的心思与意识,从而承欢他们在作品中所欲传达的人生百相的悲喜特质。
依循三位文学家的出生、成长、创作、作品,乃至于辞世的地景写作,我在这三本书里,以一个欣赏者的角色,心陷其中,轻悄走过,领受风华绝代的文学之美与文学旅行的风雅之实。
我一直对“经典”这个词有着特别的敬畏感。所谓经典,不仅仅是时代的选择,更是历经时间考验,依然能够触动人心、引发共鸣的作品。川端康成和三岛由纪夫,他们无疑已经成为了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他们的作品,即便在数十年后,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依然能够引起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的思考和感动。他们的作品,就像是沉淀在历史长河中的珍宝,需要我们用一颗宁静的心去发掘,去品味。我总觉得,阅读他们的作品,不仅仅是为了了解日本文学,更是为了拓展我们自身的认知边界,去感受人类共通的情感,去思考生命的意义。这套书的出现,让我感到幸运,它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能够以一种系统化的方式,去深入地走进这两位巨匠的文学世界,去体会他们思想的深度和艺术的广度。
评分说实话,我已经很久没有遇到能让我如此期待的图书了。市面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读物,但真正能够触及灵魂、引发深度思考的,却不多见。川端康成和三岛由纪夫,这两个名字,在我心中一直代表着日本文学的巅峰。川端康成,他的作品总是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淡淡哀愁,却又描绘出了日本文化中极致的美感,那种“物哀”的情怀,让人在读完后,久久不能忘怀,仿佛心中留下了一抹挥之不去的淡淡伤感,却又甘之如饴。而三岛由纪夫,他的作品则充满了激情、狂热,以及对死亡美学的极致追求,他的文字锋利而又华丽,总能触动人心最隐秘的角落,让人在阅读时,既感到震撼,又不禁反思生命的意义。这套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对这两位大师的深度探寻的愿望。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他们各自独特的艺术世界,以及他们作品中所蕴含的,对于生命、情感、以及美的深刻洞察。
评分我一直觉得,能够写出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的作家,他们本身就是一座宝藏,而能够将这些宝藏整理、呈现给更多读者的人,也同样伟大。这套书,我预感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收录了这两位巨匠的作品,更可能是在编排、导读、注释等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和用心。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有一些关于他们创作背景、文学理念的深入解析,能够帮助我更全面地理解他们作品中的深层含义。特别是对于一些文化背景相对疏远的读者来说,一本好的导读,能够像一座桥梁,连接起读者与作者、读者与作品之间的距离,让阅读的过程更加顺畅和富有启发。我希望能在这套书中,找到一些关于川端康成如何捕捉瞬间之美,如何用文字唤起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的线索;也能了解到三岛由纪夫是如何在强烈的个人主义、对美的极致追求,以及对日本传统文化的眷恋之间找到创作的驱动力。
评分我一直相信,优秀的图书,能够成为我们精神世界的导航仪,指引我们探索更广阔的领域,理解更深邃的哲理。川端康成和三岛由纪夫,这两位作家,他们的创作历程和艺术成就,本身就充满了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宝贵经验。川端康成,他以其独特的“新感觉派”风格,将传统日本美学与现代意识相结合,他的作品,既有东方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人的情感触角。他的小说,往往场景布置极尽考究,人物对话精炼传神,细节描摹一丝不苟,读起来就像是欣赏一幅幅精心绘制的日本画卷。而三岛由纪夫,他则以其“耽美主义”和对日本传统文化的独特诠释,在国际文坛上独树一帜。他的作品,常常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对生命、死亡、肉体、美等哲学命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其思想的深度和艺术的锐度,都令人震撼。这套书,我期待它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口,让我能够更系统、更深入地理解这两位巨匠的文学成就,以及他们对现代文学产生的深远影响。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伟大的作家,他们的作品不仅仅是故事,更是他们灵魂的映射,是他们对时代、对人生、对美的理解与挣扎的具象化。川端康成,他用如诗般的语言,描绘了日本式的纤细情感,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转瞬即逝的美,被他凝固在文字里,成为永恒的瞬间,让人在阅读时,仿佛能感受到微风拂过面颊,听到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甚至是闻到淡淡的花香。他的笔下,人物往往是孤独的、内敛的,他们的情感在沉默中涌动,在细节处爆发,这种含蓄的美学,是日本文化独有的韵味。而三岛由纪夫,他则以一种更为激烈、更为决绝的方式,探讨着身体、美、死亡与爱。他的文字带着一种近乎宗教般的虔诚,对纯粹的、极致的美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他将自己的生命与艺术融为一体,其作品充满了强烈的生命力和死亡的预感,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又心生敬畏。这两位作家,虽然风格迥异,但都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刻地触及了人类共通的情感与哲学命题。
评分我对川端康成和三岛由纪夫的文学世界一直抱有浓厚的好奇心,他们两位在日本文学史上无疑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各自以独特的风格描绘出日本文化的深邃与复杂。川端康成那种细腻而略带哀愁的笔触,总能精准地捕捉到日本人骨子里那种“物哀”的情感,将美与寂灭、存在与虚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读他的作品,就像是在品味一杯陈年的清酒,初尝微涩,回味甘醇,每一口都带着淡淡的忧伤和无尽的诗意。而三岛由纪夫,则像是燃烧的火焰,他的文字充满了极致的激情、对美学的极端追求,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深刻反思,他的作品常常触及人性的最深处,挑战着世俗的观念,那种强烈的冲击力和艺术的张力,让人在阅读时既感到震撼,又不禁陷入沉思。这套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对这两位文学巨匠深度了解的渴望,我迫不及待地想通过这本书,更深入地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创作的灵感泉源,以及他们作品中蕴含的永恒魅力。
评分我一直认为,阅读一本书,就像是与一位思想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川端康成和三岛由纪夫,这两位日本文学的巨擘,他们的作品,对我而言,就像是两扇通往日本精神世界的神秘之门。川端康成,他的笔触细腻如丝,总能捕捉到生活中那些转瞬即逝的美丽与哀愁,在他的文字里,空气仿佛都带着淡淡的香气,人物的情感在含蓄中涌动,如同日本庭院里的流水,静谧却深邃。他构建的世界,充满了日式美学的独特韵味,让人沉醉其中,久久不能自拔。而三岛由纪夫,他的文字则像烈火般燃烧,充满了激情、对美的极致追求,以及对生命、死亡、个体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深刻反思。他的作品,常常带着一种决绝的姿态,挑战着世俗的观念,让人在阅读时,既感到振奋,又不得不面对生命的残酷与美丽。这套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让我能够以一种更系统、更深入的方式,去感受这两位大师的文学魅力,去理解他们作品中所蕴含的,对于人性、对于艺术、对于日本文化最本真的探索。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深得我心,封面选用了那种带着岁月痕迹的素雅色调,点缀着一些复古的烫金元素,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经过精心打磨的。打开来,纸质也特别好,微黄的纸张摸起来有种温润的触感,不像那种市面上过于光滑的印刷品,它带着一种阅读的厚重感,仿佛每一页都承载着跨越时空的对话。而且,套书的包装盒也设计得很别致,可以完整地收纳两本书,既美观又实用,摆在书架上绝对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特别喜欢这种有质感的书籍,总觉得它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能提供一种更纯粹、更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拿到手的时候,光是翻阅这些细节,就已经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一直觉得,好的书籍不单单是内容,它的“形”同样重要,能够触动读者的视觉和触觉,让阅读成为一种全方位的享受。这套书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图书,更像是一件可以珍藏的艺术品,充满了对经典文学的敬意。
评分坦白说,作为一名台湾读者,我对日本文化的接触和理解,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文学作品来实现的。日本的电影、动漫、流行音乐,虽然也很受欢迎,但总觉得它们更偏向于表层的文化现象,而文学,尤其是川端康成和三岛由纪夫这样级别的作家,他们所展现的,是日本文化深层的精神内核。他们的作品,让我得以窥见日本人对自然的敬畏、对四季变化的敏感、对人情世故的微妙把握,以及那种在集体主义与个体精神之间摇摆的复杂情感。川端康成写到的那些美丽的风景,那些宁静的乡村,那些精致的和服,以及人物之间若即若离的情感,都让我深深着迷,仿佛亲身置身于那个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国度。而三岛由纪夫,则以他充满争议的视角,挑战着我的认知,让我思考关于国家、民族、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以及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命运。这套书,对我来说,不只是阅读,更像是一种文化上的对话和精神上的探索。
评分在我看来,文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穿越时空,与我们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让我们在别人的故事里,看到自己的影子,找到自己情感的共鸣。川端康成,他的文字总是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却又蕴含着生命最本真的美好。他笔下的女性,往往是纤细而敏感的,她们的情感在压抑中绽放,在寂静中流淌,让人不由自主地为之动容。读他的作品,常常会有一种沉浸在日式庭院中的感觉,幽静、雅致,却又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惆怅。而三岛由纪夫,他的文字则充满了炽热的激情和对极致美的追求,他毫不避讳地探讨身体、欲望、死亡,以及那种在个人意志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张力。他的作品,就像是一场华丽而又撕裂的盛宴,让人在目眩神迷的同时,又不得不面对生命中最赤裸的真相。这套书,我相信能让我更深入地体会到他们各自独特的艺术世界,以及他们作品中蕴含的、跨越地域和文化的普世情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