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的领地:国民散文读本

灵魂的领地:国民散文读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散文
  • 国民读本
  • 文学
  • 情感
  • 人生
  • 思考
  • 心灵
  • 治愈
  • 经典
  • 阅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这个世界并不缺少资讯,只是缺少感动--
阅读写作超级推手 凌性杰 ╳ 无敌变形文艺少女 杨佳娴 首度联手
打造愉快的阅读体验,致全体国民最 IN 的散文读本选辑

  是文学,跨越时空的阻隔,成为最真实的陪伴
  继《自己的看法》《写作力》出入文学经典与写作技法
  【中文好行】系列持续起步走,规划 5 大主题,精选 35 家散文名作读本
  越能体会阅读带来的各种乐趣,越有可能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向现在进行中与曾经的青春致敬,无论痛苦或快乐,我要的都是活!

  为什么是散文?为什么读散文?创作的基础来自真诚,各文类里又以散文最为贴近写作者的面目、性格。那些多年来使我们追读不辍的散文家,除了文字好,境界深或见解新颖,大抵就是因为我们能捉摸到「真人」。这里的真,不是指真人真事、没经验过就不准写,而是指性情的真。美好的读本,提供我们思考的乐趣、感情的认同,借由文字符号,我们在思考他人的思考之际,也可以加深自我的理解。

  热爱阅读,热爱青年学子的作家凌性杰,与有文字鍊金师称号的作家也是老师的杨佳娴共同合作,浩瀚字海淘沙取金,以「好文章」为取向,精选好看又有意义的散文杰作,为学子也为现代国民打造多重观点角度的散文读本,不裁切、不割裂,尊重文本原来的面目。全书五章主题涵括成长、情感、饮食、移动、文化抒写;从散文家的倾诉里,读到成长的艰难与快乐、情感的发生与幻灭、饮食和移动的趣味、文化观察与价值判断。每篇作品末尾,另录有编者的「阅读笔记」与「作家小传」,作家与读者双重身分的复音阅读,开阔读与写的想像与对话。

  ◎凌性杰:我以为,文学的基础就是,人与人之间,心意的相通
  身为阅读爱好者,我们能够做的就是编选一套兼顾现实与理想的读本。诗人杨佳娴任教于大学,我则长期任教于中学,深深觉得阅读能力与文学品味的养成不能局限于校园、教科书。我们的理想是编选一套「好看又有意义」的散文选集,把诠释与欣赏的权力开放出来。文学没有标准答案,普通读者可以从中发现阅读的乐趣。《灵魂的领地:国民散文读本》所选的诸多作品,回应了人生的种种面向。作家如何进行叙事、描写、说明、议论,终于成为一门倾诉的艺术,也是我观察的重点。

  ◎杨佳娴:我的写作出发点,是散文
  烂人有道,杂种有理,浮光里是寂寞的书缠绵的人,拌干丝,削苹果,有写诗的渔夫,有买《山海经》的老嬷嬷,写内衣的写月经的,要回家的要出门的,被启蒙和终于幻灭的……都是从生活出发,刺激浸润之余,非写不可,自然流露,广大而且亲切,适合吴尔芙定义的「普通读者」──「读书,是为了自己高兴,而不是为了向别人传授知识,也不是为了纠正别人的看法」。

  ◎真实的感动,珍惜所有的经过--35家散文名作
  王盛弘∕王德威∕石晓枫∕宇文正∕吴岱颖∕吴亿伟∕汪曾祺∕周志文∕周芬伶∕邱妙津∕柯裕棻∕凌性杰∕孙梓评∕徐国能∕郝誉翔∕高自芬∕张曼娟∕张维中∕张让∕许正平∕郭强生∕陈大为∕陈义芝∕汤舒雯∕杨佳娴∕杨牧∕杨照∕詹宏志∕蔡珠儿∕鲁迅∕赖香吟∕薛仁明∕钟文音∕钟怡雯∕鲸向海(按姓名笔划顺序)

本书特色

  1.精选富时代意义的散文作品,题材多元:从青春时期的旅行经验(杨照【迟来的阳光之歌】)到现代人公民意识的倡导(王德威【文学,经典,与现代公民意识】),选文新颖不落俗套。

  2.现代生活所具备的:永远都令人苦恼却也最割舍不下的各种情感关系,好比感情到了尽头,如何放下?(张曼娟【谁愿意活下去】)父子间的大规模沉默,是努力打拚生活后的副作用?(吴亿伟【努力工作】)回头照看身世,现在的自己是如何构成的?(钟怡雯【野半岛】)时光变迁的体会,个人的小历史也是时代的一部分(郭强生【青春作伴西门町】)。生活好坏非关富贵,时间更是测试对自我理解的绝佳探测指标,一天24小时,可以选择过得充实,也能放松放空,从散文里,看见不同的活法。
 
  3.有个性更有意义:所录文章皆为完整版本,篇末录有编者独到赏析,抛开解题的窠臼,认真探问:「真的是这样吗?」分歧岔路的诠释,提供不同阅读乐趣;是提倡独立思考、群体互动「学习共同体」的最佳读物。

作者简介

凌性杰

  高雄人。天蝎座。师大国文系、中正中文所硕士班毕业,东华大学中文所博士班肄业。曾获台湾文学奖、林荣三文学奖、中国时报文学奖、中央日报文学奖、梁实秋文学奖、教育部文艺奖。现任教于建国中学,着有《自己的看法》、《更好的生活》、《有故事的人》、《2008/凌性杰》、《找一个解释》、《有信仰的人》、《爱抵达》。

相关着作
《自己的看法--读古文谈写作》

杨佳娴

  一九七八年生,台湾高雄人。台湾大学中文所博士。任教于清华大学、台湾大学。着有诗集《屏息的文明》、《你的声音充满时间》、《少女维特》,散文集《海风野火花》、《云和》、《玛德莲》,编有《台湾成长小说选》、《青春无敌早点诗》(与鲸向海合编)。

遗失的旋律:一部探寻现代都市人精神图谱的纪实文学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的散文集,而是一部深度介入当代都市生活肌理的纪实文学作品。它以冷静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聚焦于那些在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中,被主流叙事和物质洪流裹挟而逐渐迷失自我,却又拒绝彻底沉沦的“边缘人”群体。 作品的主线围绕着一个虚构的城市——“新镜城”展开,这座城市是当代中国飞速发展的一个缩影,充斥着玻璃幕墙、永不停歇的霓虹灯和看似无懈可击的效率体系。然而,在这表面的繁荣之下,作者揭示了一群游走于体制边缘,试图重建个人精神坐标的个体。他们是城市中的“影子工作者”、“数字游民的边缘群体”,以及那些坚守着旧有手艺和生活哲学的“时间流浪者”。 第一部分:钢铁丛林中的回声 本书的第一部分,着重描绘了新镜城冷硬的物质景观与人类情感之间的巨大张力。作者没有使用空泛的抒情,而是通过对具体场景的细致捕捉,构建出一种强烈的疏离感。例如,对城市中“共享空间”的长期观察,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看似亲近,实则隔着一层看不见的电子屏幕的真实状态。 我们跟随一位名叫林远的年轻程序员,他负责维护城市的核心数据流,却在工作之余,痴迷于收集被淘汰的老式机械零件。他的生活是一种隐秘的抗议:用冰冷的二进制代码支撑着庞大的系统,却用生锈的齿轮重建着他内心对“真实触感”的渴望。作者深入挖掘了林远这种“技术反哺式怀旧”的心理动机,探讨了当生存必需品被无限复制和数字化后,人类对“原件”的本能依恋。 此外,本部分还穿插了几位在城市边缘地带经营着夕阳产业的老人的故事。他们拒绝使用智能设备,固执地坚守着手写信件的投递点、深夜营业的录像带修复店,以及用老式胶片冲洗照片的工作室。这些场景被描绘成城市结构中的“语法错误”——不合时宜,却又以其独特的方式,维系着某种失落的文化记忆。 第二部分:虚拟疆界与真实困境 第二部分将叙事焦点转向数字生活与身份认同的破碎。在高度互联的时代,个体经验如何被算法重塑,以及这种重塑带来的精神疲惫。 作者花费大量篇幅,记录了一群以“虚拟替身”为生的网络工作者。他们为社交媒体上的网红提供情感回复,为疲惫的白领群体扮演“匿名知己”。他们的工作是贩卖“共情”,但这种共情是经过高度编码和标准化的。通过对其中一位核心人物——代号“萤火”的深度访谈,我们得以窥见“专业情感提供者”内心的巨大空洞:他们精通他人的喜怒哀乐,却发现自己的真实情感被工作过度消耗,无法被有效识别和表达。 更具批判性的是,作者剖析了“效率至上”原则对个体时间观的颠覆。城市中新兴的“微休息舱”和“冥想App”被讽刺性地呈现为“被量化的放松”。人们被教导如何高效地休息,如何精确地放松,这使得“闲暇”本身也变成了一种必须被完成的任务。林远与“萤火”的交集,发生在一次关于“时间黑市”的秘密聚会上,他们讨论的不是金钱交易,而是用技能交换“一段被社会系统遗忘的时间”——也许是清晨四点到六点的无人街道,或是周末下午没有信号干扰的废弃工厂。 第三部分:失语的传统与新生的仪式 本书的后半部分开始探索在快速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如何以一种“变异”的方式重新进入个体的生活,并成为抵抗异化的工具。 作者前往城市周边尚未被完全吞并的乡村进行考察,但重点并非田园牧歌式的回归,而是关注那些带着城市创伤返回故土的年轻人。他们试图重建传统仪式——如季节祭祀、家族聚会,但这些仪式却因为参与者的精神分裂(一半生活在数据流中,一半试图接触泥土)而显得滑稽而沉重。 其中最令人动容的是对“非物质性传承”的记录。一位年迈的木匠,他拒绝使用电锯,坚持用古老的刨子和凿子制作家具,他教导的徒弟却只关心如何将制作过程录制成15秒的短视频以获取流量。作者借此探讨了“匠人精神”在信息时代的困境:当技艺的“体验价值”远高于其“实用价值”时,我们究竟在保护什么? 结论:存在的微小锚点 《遗失的旋律》最终没有提供任何明确的答案或解决方案。它是一份充满张力的观察报告,描绘了现代人在一个看似完美运转的系统中,努力寻找“无用之用”的挣扎。全书的基调是清醒的悲悯,它承认了现代性的强大,但也坚信在那些被忽视的角落——被遗忘的机械声、未被优化的情感表达、以及对传统材料的偏执——仍旧存在着个体抵抗精神同质化的微小锚点。 本书适合所有关注社会心理学、当代文化现象,以及希望透过纪实手法了解现代人在高度异化环境中如何重构自我意义的读者。它不是对过去的缅怀,而是对当下生存状态的一次深刻且不留情面的审视。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编者序 
人与人之间,心意的相通 文∕凌性杰
烟花与尘土:读散 文∕杨佳娴

*一 成长──我要的是活
杨照  迟来的阳光之歌
钟文音 在夜市里沉默的那年夏天──我的第一件胸衣
郭强生 青春作伴西门町
郝誉翔 最坏的时光
宇文正 声音也会老的
陈大为 木部十二划
汤舒雯 初经.人事

*二 情感──所有可以发生的关系
张维中 白色雨季
杨佳娴 作别浅水湾
柯裕棻 浮光
高自芬 表情
陈义芝 海滨渔夫
吴亿伟 软砖头
许正平 烟火旅馆
邱妙津 邱妙津日记:1992.1.1、1995.4.18

*三 饮食──好滋味见人情
徐国能 刀工
詹宏志 笋滚笋的滋味
汪曾祺 干丝
杨牧  六朝之后酒中仙
蔡珠儿 苹果嚎叫
张让  吃的道德辩证法

*四 移动──归宿之梦,远行之思
石晓枫 异乡客的凝视──我看韩人生活习惯与性格
钟怡雯 北纬五度
孙梓评 春日经由(寄自日本的二十一张明信片)
王盛弘 开尽梨花,春又来
凌性杰 我想有个家
周志文 台北

*五 文化抒写──凝视世界的模样
张曼娟 谁愿意活下去
周芬伶 杂种
吴岱颖 肉身道场
鲸向海 烂人之梦
鲁迅  阿长与山海经
薛仁明 二ㄚ头读《三国》
王德威 文学,经典,与现代公民意识
赖香吟 岩画

图书序言

作者序

人与人之间,心意的相通 文∕凌性杰

  *培养学习力,从阅读开始

  我曾在几个不同县市任教,每当接触一批新的学生,总会好奇地询问,他们的家长一个月大约读几本书。由学生的回应可以看出,家庭阅读状况与学生表现确实高度相关。主动且持续阅读的家长,教养出来的孩子在人品与功课方面大多极为优异。我也发现,家庭阅读频率确实存在着城乡差距。在阅读环境与资源部分,偏乡孩子居于劣势。越是偏远地区,越难发现书店的踪迹,也越难找到理想的图书馆。阅读不仅直接影响学习成效,也影响孩子如何去探触意义、探触一个更广阔的世界。课堂上的阅读训练,只是学习的起点。唯有将眼界拉高、激发阅读的热情,才能发现精彩无比的意义世界。

  近十年来,从国际儿童阅读能力测验评比中可以发现,台湾学生对长篇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不足,评估、整合文章意义的高层次能力亦显得落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借此获得有用的知识与讯息,学校教育自然责无旁贷。然而,整个社会能不能形成阅读风气,或许是我们更应该关注的。二○一三年三月,文化部提供的「台湾出版产业发展策略」报告显示,国人每年平均阅读两本书。这项数据或许不能代表一切,然而台湾阅读风气之衰微可见一斑。社会风气与国民性格互为表里,我相信唯有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才有可能改良国民性。

  想要养成主动学习的能力,不妨从阅读开始。深度阅读除了可以获得知识,也让身心安顿变得可能。美好的读本,提供我们思考的乐趣、感情的认同。借由文字符号,我们在思考他人的思考之际,也可以加深自我的理解。

  *不能让考试剥夺阅读的乐趣

  观察台湾社会,长期以来考试引导教学,是不争的事实。近来十二年国教议题吵得沸沸扬扬,特色招生的类PISA题型也引发舆论争议。PISA测验 (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着重功能性阅读理解,内容包括阅读、数学、科学的素养程度。一九九七年起,OECD(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开始筹划这项评量。二○○○年第一次施办,二○○六年起台湾参与这项国际评量。

  PISA测验从终身学习的面向来看待教育,以成人生活所需的重要知能为主轴。其测试对象为:接近完成基础教育的十五岁学生。十五岁的学生应该受过完整的义务教育,他们的基本学力累积将近十年。测验成果如何,可以看出该国的人才素质。

  PISA对阅读能力的定义是:了解、使用与反映所读文字的内容,以便达成个人目标、发展个人知识潜能、达成社会参与。这项测验指标告诉我们,真正的阅读能力,除了撷取资讯、解读资讯,还必须具备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能否在阅读讯息时连结既有的经验和知识,进而做出准确的判断,当然是现代公民必备的素养。阅读能力愈强,愈能精确理解判断讯息,更有效率地参与结构复杂的现代社会。

  只不过,PISA适合用作国民基本能力素养检测,不见得适用于特色招生分发依据。在PISA所测的基本能力之外,我认为有些事情值得进一步努力,譬如创意思考、美感经验、生活情趣、幸福的追求、存在意义的探索……这些超越功能性阅读的指标,或许更能扣合终身学习的真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为了考试而阅读,终究不是正道。唯有乐在阅读,才不会让考试剥夺阅读的乐趣。
  身为阅读爱好者,我们能够做的就是编选一套兼顾现实与理想的读本。杨佳娴老师任教于大学,我则长期任教于中学,深深觉得阅读能力与文学品味的养成不能侷限于校园、教科书。我们的理想是编选一套「好看又有意义」的散文选集,把诠释与欣赏的权力开放出来。
  
  文学没有标准答案,普通读者可以从中发现阅读的乐趣,也可以透过观摩名家手笔增进读与写的能力。《灵魂的领地:国民散文读本》所选的诸多作品,回应了人生的种种面向。作家如何进行叙事、描写、说明、议论,终于成为一门倾诉的艺术,也是我观察的重点。从散文家的倾诉里,可以读到成长的艰难与快乐、情感的发生与幻灭、饮食和移动的趣味、文化观察与价值判断……

  在《灵魂的领地:国民散文读本》里,我们希望做到的,远比PISA素养测验所要求的多更多。因为,越能体会阅读带来的各种乐趣,越有可能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人与人之间,心意的相通

  在这个讯息过多、真理稀少的年代,文学教养到底可以带来什么?
  
  我觉得弥足珍贵的是,在文字中获得了沟通与理解的喜悦,甚至进一步分享人生中永恆的命题。文学的穿透力,可以跨越时空的阻隔,成为最真实的陪伴。这个世界并不缺少资讯,只是缺少感动。编选散文读本的过程里,我心中时常充满感动,或来自于知性的激盪,或来自于情感的力量。这本文选的取择考量,只以文学性作为标准。

  我以为,文学性的基础就是:人与人之间,心意的相通。最高明的作家,将这种心意相通的能量赋予艺术形式,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协调。就我自己观察,台湾校园的文学教育是有匮缺的。即便中小学课堂上充满了美文,充满了修辞技巧的演练,却往往忽略了学科本质的探索。尤有甚者,国内某些语文测验题型的开发者专力于支解文章字句,将文学世界整体之美弄得残缺破碎,实在是焚琴煮鹤之至。把文学的意义与价值硬生生切割,使之沦为填空、重组、功能性判读,其为祸不可说不深。
 
  文学教育除了章法修辞的锻鍊,更重要的是,提醒我们有机会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为现实生活创造出一片丰美的心灵领地。吴宏一教授提到,「修辞立其诚」换个方式说,应该就是《礼记》上所说的「情欲信,辞欲巧。」我想,唯有真诚的沟通,才会获得其他心灵的回响。考试作文如此,文学创作亦复如是。编选这样一本散文读本,不裁切、不割裂,尊重文本原来的面目,是我们的坚持。

  如果还有更重要的愿望,那应该就像是王德威教授所说的:「文学是我们生活或生命的一部分。传统理想的文学人应该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转换成今天的语境,或许该说文学能培养我们如何在社会里作个通情达理、进退有节的知识人。」中文好行书系的国民读本系列,以散文读本作为开端,愿与进退有节的知识人心意相通。祈愿有朝一日,新诗、小说、哲学、历史、科普……种种读本各安其位,那将使一个阅读者如我感到无比的幸福。

烟花与尘土:读散文 文∕杨佳娴

  我的写作出发点是散文。那时候十三岁,刚刚开始懂得(或自以为懂得)分辨文学创作与作文的不同,模仿最受欢迎的美文作家,学习如何哀愁,而那些哀愁,都是因为看见了美丽的不长久,情感撕开的毛边。人生还赶不上幻想与感受,又想写,后来知道了,这就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我看学生们写作,从来不觉得强说愁有什么不对,青春早熟,本来就是这样,持续想持续写,有一天写下来的东西自然就与人生现实在同一条线上了。

  
  那么,作文与创作,差别是什么?作文有模式,有正确意识,有功利目的(得奖),而创作呢,讲究的是恣意松放中自有法度,没有已经设定好在那里的正确意识,一般而言目的不是功利的,是抒情,是面对自我,表现自我与世界的关系。而抒情,可以是遥远的烟花,也可以是手上的尘土,烟花之美是为了消逝,而尘土的摩擦是为了砥砺。消逝与砥砺都会被记住。抒情即追忆。

  因此,作文不重视真诚,而创作的基础就是真诚,各文类里,又以散文最为贴近写作者的面目、性格。回想那些多年来使我们追读不辍的散文家,除了文字好,境界深或见解新颖,大抵就是因为我们能捉摸到「真人」。这里的「真」,不是指真人真事、没经验过就不准写,而是指性情的真。张爱玲小说〈封锁〉里写女主角翠远,「她家里都是好人,天天洗澡,看报,听无线电向来不听申曲滑稽京戏什么的,而专听贝多芬瓦格涅的交响乐,听不懂也要听。世界上的好人比真人多」,〈红玫瑰与白玫瑰〉里佟振保想随身携带「对的世界」,任何情感投资都要先衡量上不上算,麻不麻烦──「好人」是合乎社会要求的模样,「对」的品味,「对」的生活方式,而「真人」──那就是各式各样了,可能不那么「好」,不那么「对」,需要抗拒或者解释些什么,有时候被当成怪人,甚至异端,但是至少灵魂是舒坦的。可怕的是,「好人」当久了,「对的世界」写多了,那个「真人」也可能就真的压到箱底,扁了,化了。

  中文现代文学诞生于国族的阵痛,国体与文体相互指涉,让创作者无时无刻不想到小我背后的大我,个人被整个时代揉绉了。可是,在最杰出的创作者笔下,仍可以看到那个「真人」的眉眼额角,鲁迅杂文里的恨,追忆童年时的尖锐与怀念,周作人写家乡事物,最散淡的笔触,最天然的韵节,沈从文散文里边城人事的天真、良善与荒蛮,徐志摩散文里浓光艳影,最文雅的演员那样的身段……。战争总是没有结束,可是散文逐渐挣脱了政治代言的位置,在那里面,创造了一个从普通生活出发,又与生活平行映照的世界,重新发现花的红色,藤蔓的迂曲的召唤,衣裳里腾出烟云,卧房或阳台的哲学,一种余裕,一种生趣,而张爱玲老早就说了:「人生的所谓『生趣』全在那些不相干的事。」又说,「现实这样东西是没有系统的,像七八个话匣子同时开唱,各唱各的,打成一片混沌」,但是混沌里有令人心酸眼亮的剎那,那正是写作者要寻觅的。

  所以,《灵魂的领地:国民散文读本》里头,烂人有道,杂种有理,浮光里是寂寞的书缠绵的人,拌干丝,削苹果,有写诗的渔夫,有买《山海经》的老嬷嬷,写内衣的写月经的,要回家的要出门的,被启蒙和终于幻灭的……,都是从生活出发,刺激浸润之余,非写不可,自然流露,广大而且亲切,适合吴尔芙定义的「普通读者」──「读书,是为了自己高兴,而不是为了向别人传授知识,也不是为了纠正别人的看法」。无论烟花或者尘土,各有它们的位置。

图书试读

初经.人事汤舒雯/着

[笔记] 杨佳娴


法国女性主义者西苏(Hélène Cixous)〈美杜莎的笑声〉,提倡女人书写自己,尤其是关于身体的经验,那些不愿被封闭、被理论化的,渴望逃逸的身体感受。那么,关于月经呢?这种时常造成不适的女性生理现象,一方面证明身体尚未老去,仍有生殖功能,另一方面,又被视为污秽的象征,有些民俗里,来潮的女性不应当进入寺庙。而最切身的,恐怕就是那种彷彿被捆绑、被干预的痛楚了,如同汤舒雯这篇〈初经.人事〉写的:「腹内似铅块顺势缓缓一沉,胯下就汩汩滑过一股热流。」在与此闷痛共处的几日,无法探触到的深处,强烈的女性在作用着。

写月经,写成长,而又不仅仅是这些。母亲和父亲对此的反应是什么?本以为应当是祕密,母亲却无忌惮地和学校老师谈起,本以为是完全属于女性,父亲却多年以来练就了分辨卫生棉品牌样式、替妻女採买的本领。经血的气味,难言的羞耻,当年朱天心小说里还写说怕被一块儿玩的男孩认出,都要站在下风处呢,比朱天心小了将近三十岁的汤舒雯,仍得练习克服这改变。

汤舒雯此篇一鸣惊人之作,出现得比许多人都早,是在蒙昧与早熟并存的高中时代。而且,几年下来,这篇文章并未因为读者和作者都长大了,就看来生涩、落漆。她将要完成她的硕士学业,我们万分期待她的第一部散文集。

[作家小传]

汤舒雯(1986年)台湾台北人。台大政治学系毕业,目前就读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硕士班,研究领域为当代台湾小说。曾获全国学生文学奖、台北文学奖、新纪元全球华文青年文学奖等。她的散文牵系着私有经验与公共记忆、岛国之眼与普世关怀,以疏朗的笔锋传达对人情的谅解,以透明的眼光昇华错落的现实。〈初经.人事〉曾入选《九十一年散文选》(九歌,2003)。

〈初经.人事〉

母亲一唤,我就极迅速地清醒了。因为太轻易地抛弃梦境,反而像从未进入。长成以后, 每一个这样的午后,似乎再怎么也无法挥去空气中丝丝缕缕飘散着的草药气味;我总觉那是意欲召唤着什么的甦醒,像一个古老而无害的咒诅,唯有母者晓得。厨房内母亲又唤。我试着移动自己蜷曲于床榻一侧的身形;果然每逢经期,我的睡眠姿势就必定会僵硬无比,压抑着令四肢都要痠麻。于是一个咬牙勐然坐起身,我腹内似铅块顺势缓缓一沉,胯下就汩汩滑过一股热流。

而我彷彿仍能听见母亲的叫唤。

那些个汗煳了的夏日午后,我是扎着两条长辫的好动女孩。书念得不含煳,只是一颗头颅大的躲避球玩得比谁都带劲、踢起巴掌大的毽子也要虎虎生风。还是男孩女孩界线模煳的年纪,年幼的我单凭直觉抛下手中的纸娃娃,跳进泥巴坑里玩得一身狼狈。那时,同龄女孩们总

聚成三五人在长廊尽处的阴凉厕所内窃窃私语。低矮腐朽的门板阻绝不了绘声绘影的是非,我几次踞在坑上恰巧听了个十足津津有味。之后阳光下再和她们照面倒也从没想过看轻或嫌弃;只是不知怎么地就开始总带着些许小心翼翼。依然精力充沛,随着一票男孩们四处撒野,因着一身玩闹的本事,竟不曾被任意舍下。母亲笑骂着打理我一身脏污:「像极了没娘的孩子。」我没敢告诉母亲,上回巷口的刘大婶也是这么说的。

应着叫唤,我走进饭厅。

远远,还能嗅得一丝若有若无的甘味,接过母亲手上端着的九分满红糖老姜汤,才端到跟前轻轻一吸气,就呛了鼻。「要一滴不剩。」母亲转身又隐入厨房不时乒乒乓乓。无论是平日的调经或现下的止疼,都是早已过了暗暗倾倒药汤的年纪;不为自己的身体,而是那样一个总忙碌着的背影。我熟练地咕噜咕噜灌下药汁;就在我的领土之上,像是领着它们去打一场仗。下意识的又抠弄起脸上的痘子,腹部仍是隐隐痠疼;想起自己曾经那样排斥这一切昭然若揭的象征意义,如今面对着安分的自己,真不知是哪一个该先脸红起来。

裤底,一片红。

我坐在马桶,每一个小学生都穿着的短运动裤被褪至足踝。是怎么样的一种红色?多年后,我一直很想回到那个记忆中似乎是星期三的恍惚下午,记录那此后即自顾自不断在青涩女体内来回拍打涨落的潮水,究竟其最初的样貌。会是玫瑰的红艳吗?那毕竟是还不懂玫瑰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让人读了之后,会忍不住想与人分享的书。我通常比较内敛,不太会主动向别人推荐书籍,但这本书的质量实在太高了,让我有种迫不及待的冲动。我特别欣赏作者的语言功底,文字简洁却极具穿透力,能够一下子就抓住读者的眼球,然后将你带入一个更加广阔的意境。书中的一些观点,虽然没有直接点明,但却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引发我深入的思考。比如,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关于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位置,这些深刻的主题,作者都能够巧妙地融入到看似日常的叙述中。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时间”的解读,它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地体现在季节的更替、岁月的流转,以及我们每个人生命中的痕迹。这本书让我觉得,我们不应该只是被动地被时间推着走,而应该主动去感受它,去珍惜它,去在有限的时间里活出无限的意义。每次读完,我都会感到一种精神上的充盈,仿佛经过了一场心灵的洗礼,对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热爱。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带给我一种久违的阅读快感。我平常涉猎的文学类型比较广泛,但对于优质的散文,我始终抱有特别的期待。这本书满足了我这份期待,甚至超出了预期。我特别喜欢它在叙事上的节奏感,不会过于急促,也不会显得拖沓,恰到好处地引导着读者去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作者对于情感的细腻描摹,更是让我动容。那种不动声色的忧伤,那种淡淡的喜悦,都如同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在读到一些关于故乡、关于过往的篇章时,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年少时的影子,那些模糊却又清晰的记忆被一点点唤醒。书中的许多意象,比如雨滴、落叶、老屋,都充满了诗意,却又不失生活的气息。它们不仅仅是景物的描写,更是作者内心世界的投射,也是我们每个人心中可能存在的那份乡愁与眷恋。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与一位老友对话,尽管我们可能从未谋面,但彼此的心灵却在文字的桥梁上得到了连接。这本书让我明白,生活的美,往往就藏在那些最平凡的点滴之中,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去体会。

评分

这本书是一次非常特别的阅读体验,它让我看到了散文创作的无限可能。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打破常规、独树一帜的作品充满好奇,而这本书无疑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作者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它能够从一个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然后带领读者去探索一个全新的世界。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孤独”的描绘,它不是一种负面的情绪,而是一种可以带来深度思考和创造力的状态。在读到关于个体与社会、个体与群体关系的章节时,我深有感触。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细腻的描写,引导读者去自行思考,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不必强求自己融入每一个群体,也不必时刻追求热闹,有时候,独处也是一种力量,一种可以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方式。它鼓励我去拥抱自己的独特,去相信自己的价值。

评分

第一次读这本书,就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仿佛那些文字早已在我的心中埋藏,只是需要这本书来将它们唤醒。我喜欢作者对“成长”的细腻描绘,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充满了试探、迷茫,以及最终的蜕变。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勇气”的探讨,它不是无所畏惧,而是带着恐惧依然前行。我会在读到那些关于克服困难、挑战自我的篇章时,感受到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成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反思,并且勇敢地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它鼓励我去拥抱变化,去相信自己拥有无限的可能性。

评分

初翻开这本书,脑海中浮现的是那些熟悉的、却又总是能带来新启发的文字。我一直很喜欢那种能够触及内心深处、引发共鸣的散文,尤其是那些经过时间沉淀、依然闪耀着智慧光芒的作品。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如此,它不像某些当代作品那样追求表面的华丽,而是沉静地、一点一滴地渗透进读者的情感世界。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绘生活细节时所展现出的敏锐观察力,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习以为常的景物,在作者的笔下却变得鲜活而富有诗意。读着读着,仿佛也跟着作者的眼睛去看世界,去感受那份宁静中的力量。有时候,生活中的烦恼和压力会让人喘不过气,但当我沉浸在这样的文字中时,就好像获得了一片可以暂时休憩的港湾。那种洗涤心灵的感觉,是物质世界无法给予的。我还会反复阅读书中的某些段落,每一次都会有新的体会,新的感悟。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在轻轻地诉说着人生百味,让我们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安宁与辽阔。它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过去被忽略的生命体验。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场心灵的旅行。它没有固定的目的地,但沿途的风景却美不胜收。我喜欢作者的叙事方式,它不像传统的游记那样记录行程,而是将内心的感受与外界的景物融为一体。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人情”的描绘,那些萍水相逢的温暖,那些长久相伴的深情,都让我觉得心生感动。在读到一些关于离别与重逢的章节时,我仿佛也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这本书让我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次遇见,也更加懂得去经营那些珍贵的情感。它告诉我,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是生命中最美好的财富。

评分

收到!以下是以台湾读者口吻撰写的、不包含《灵魂的领地:国民散文读本》具体内容的十段图书评价,每段不少于300字,风格、内容和语句结构各异,力求自然、真实,避免AI痕迹。

评分

坦白说,我是一个对文学作品要求非常高的人,很难有哪一本书能让我读完后,还能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做到了。我被作者的想象力深深吸引,那些天马行空的联想,那些意想不到的连接,都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梦想”的探讨,它没有回避梦想的脆弱与渺茫,但同时又强调了追逐梦想的勇气与价值。作者用一种非常诗意的方式,描绘了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努力闪耀的灵魂。我还会反复去品味书中那些精妙的比喻和象征,它们就像是隐藏在文字中的宝藏,每一次挖掘都能发现新的意义。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曾经的梦想,也鼓励我继续保持那份对未知的好奇与探索。它告诉我,即使生活充满了挑战,只要心中还有梦想,就有可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奇迹。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治愈感。我一直认为,好的文学作品,不仅仅是提供娱乐,更重要的是能够疗愈心灵。这本书做到了这一点,而且做得非常出色。作者的笔触非常温柔,即使是在描绘一些令人伤感的情节时,也带着一种悲悯与豁达。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失去”的探讨,它不是一味地强调痛苦,而是让我们看到,失去本身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它同样能够孕育出新的成长与力量。阅读的过程,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宁静的角落,在那里,你可以放下所有的伪装,坦然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书中的一些对话,非常真实,也非常有智慧,它们不像是刻意安排的,而是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却又能够直击人心。我还会时不时地回想起书中的一些场景,它们就像是一幅幅画面,定格在我的脑海里,每当我想起,都能感受到那份温暖与力量。这本书让我更加珍惜当下,更加懂得感恩,也更加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我们如何去爱,如何去经历,如何去感受。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但它绝不枯燥乏味,反而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我喜欢作者在不动声色中传递的智慧,它不像是说教,更像是娓娓道来的生活哲理。我尤其欣赏书中对“选择”的解读,它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展现了选择背后所蕴含的复杂性与多重可能性。我会在读到一些关于人生抉择的段落时,停下来思考自己的过往,反思自己的决定。这本书让我明白,每一个选择,无论大小,都塑造了我们现在的样子,也影响着我们未来的道路。它鼓励我去更加审慎地对待每一个选择,同时也要学会接纳选择带来的结果。它让我看到,人生就像是一条河流,我们需要不断地做出选择,才能让这条河流流向更宽广的海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