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花一笑野茫茫:殷海光及其他文人旧事

拈花一笑野茫茫:殷海光及其他文人旧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殷海光
  • 近代史
  • 文人
  • 回忆录
  • 旧事
  • 文化
  • 历史
  • 传记
  • 上海
  • 民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以作者家族为中心,开展了和家族有深远交谊的文人散文书写,其中述及民初哲学家殷海光家族往事,也写出了着名思想家王元化、着名杂文家何满子、教育家陈简青、书法大家吴丈蜀等文人旧事,皆系作者与其交往的真实记述,许多第一手的宝贵资料鲜为人知,且看作者娓娓道来。

  作者在书中也谈及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家族变故。从这个断面,反映出了几十年间中国大陆的社会历程,以及中国知识分子和社会贤达的历史命运,并希望以平常人的平常心,追忆、重温、思索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

本书特色

  1.本书为作者和世交文人交往的真实纪录,保留许多珍贵的第一手纪录。

  2.作者以自身家族为中心,书写出了和二十世纪初文人大儒的交谊,也述及大时代下的家族命运和荒谬历史。

作者简介

李文熹

  1944年11月6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1946年春举家移居武汉市,在武汉市读书、工作、退休。现为自由撰稿人。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另一本虚构图书的详细简介,与《拈花一笑野茫茫:殷海光及其他文人旧事》内容无关。 --- 书名:《星辰的低语:晚清士绅的知识变迁与地方社会重构》 作者: [此处留空,代指作者姓名] 页数: 约 680 页 装帧: 精装,附有大量珍稀历史照片与手绘地图 定价: [此处留空] --- 内容简介 《星辰的低语:晚清士绅的知识变迁与地方社会重构》深入剖析了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中国南方特定区域(以长江中下游的数个县域为焦点)的传统士绅阶层如何应对帝国黄昏与现代化浪潮的双重冲击。本书不仅仅是一部社会史或思想史的著作,更是一幅细致入微的“地方精英生态图景”,描绘了他们在传统儒家学问与新兴西方知识、技术冲击下的身份焦虑、知识重组与权力转移过程。 全书以“知识的在地化”为核心视角,考察了士绅阶层从传统的“业儒”向“兼济天下”的角色过渡,以及他们如何利用科举制度衰落后的新教育资源(如新式学堂、教会学校)和新兴的社会组织(如地方自治团体、商会、农会)来重塑其在地方上的权威基础。 第一部分:旧学与新潮的交汇点:知识的“失序”与“重构” 本书首先构建了晚清特定区域士绅的“知识图谱”。传统的士绅知识结构以“四书五经”为核心,强调道德修身与治国平天下的经世致用。然而,随着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这种知识体系在解释国家危机的能力上迅速失效。 作者通过对大量私人藏书目录、族谱记载和士绅书信的爬梳,揭示了知识在这一时期的“失序”状态。一方面,老派士绅对新学(如西方的自然科学、政治学)表现出强烈的排斥与不解,视其为“奇技淫巧”或“异端邪说”;另一方面,新兴的、受过新式教育的年轻士绅则开始积极吸纳这些知识,将其视为“救亡图存”的灵丹妙药。 本部分着重分析了“中体西用”思想在地方层面的具体实践与困境。作者指出,这种折衷主义往往在实践中面临巨大的张力,尤其是在面对地方的经济结构转型和宗族关系的松动时,知识精英的理论指导显得苍白无力。我们看到的不是一蹴而就的转型,而是充满挣扎、矛盾和妥协的知识认同的重塑过程。 第二部分:场域的转移:从书房到公共空间的权力实验 士绅的权力基础从未仅仅建立在学术声望之上,更依赖于其在宗族、水利、赈灾等公共事务中的中介能力。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焦点投向了公共空间的剧变。 在传统模式下,士绅通过主持义学、参与乡绅议事会来维系其“地方贤达”的地位。然而,随着清末“预备立宪”的推进和地方自治的兴起,新的权力机构——县议事会、商会、乃至新兴的巡警系统——开始挑战士绅的传统包办权。 作者细致考察了这一过程中士绅的策略性适应。部分老派士绅试图以“乡绅”身份进入新机构,以保持对地方资源的控制;而更多的新派士绅则利用其对西方法律、财政知识的掌握,直接跻身于新的行政骨干。这种知识驱动的权力转移,往往导致了传统宗族纽带与新兴的公民身份认同之间的摩擦。书中引用了大量关于地方税收改革、学堂经费筹措的案例,展示了士绅们如何在新旧体制的夹缝中,小心翼翼地进行着权力的“再分配”与“再协商”。 第三部分:日常生活中的知识景观:阅读、交流与自我叙事 本书的第三部分回归到士绅的日常生活层面,探讨知识的媒介和实践如何塑造了他们的私人体验与公共形象。 阅读习惯的变迁是本部分的核心议题。我们分析了旧式家塾的藏书如何被地方报刊、翻译小说和官方法令所取代。士绅的阅读不再仅仅是为了科举或修身,而是为了“了解世界”和“参与变革”。通过对比不同时期士绅私人信札中引用的典故,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们知识焦点的转移——从对《春秋》大义的强调,转向对地缘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引用。 此外,本书还专门开辟章节讨论了“士绅的公共表演”。在日益商业化和信息化的晚清社会,身份的维护需要新的仪式。修建新式学堂、参与地方慈善事业、刊印地方志或个人回忆录,都成为了士绅展示其“进步性”和“责任感”的舞台。这些行为的背后,是士绅们在焦虑中试图为自己在新旧交替的时代找到一个稳定且受人尊敬的“位置”。 结论:星辰的轨迹——地方精英在现代性中的消逝与转化 《星辰的低语》最终总结道,晚清士绅的知识变迁并非是一场线性的现代化进程,而是一场复杂的、充满了张力和断裂的“在地现代性”的构建过程。他们的知识重组,既是应对外部压力的被动反应,也是他们试图维护地方秩序的主动选择。辛亥革命的爆发,标志着士绅阶层作为帝国政治结构中介者的角色的正式终结,但他们所积累的知识、建立的公共场域和地方关系网络,却以一种隐秘的方式,深刻地嵌入了此后中国地方社会的结构之中,成为理解民国初期地方政治生态的关键“基因”。 本书是理解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知识精英群体如何从文化权威转向政治行动者的重要参照系,对于社会史、思想史以及区域研究的学者和爱好者,提供了丰富而扎实的史料支撑与创新的分析框架。 ---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真相.细节.菩提心──李文熹《拈花一笑野茫茫》序   姜弘

殷海光故家的几件往事
关于殷海光及其故家一些往事的补正
面列松山叠叠青──殷海光先生衣冠冢筹建始末
如可赎兮 人百其身──怀念王元化先生
「行到荒崖终有路」──怀念何满子先生
那时,我还是个孩子
何期泪洒江南雨
──悼念湖南教育家陈简青先生被害六十週年
那消失的一方净土
天鹅之死──记武汉市着名特级美术设计师陆达冤案
难忘最是难中情──怀念表姐夫熊昌卜先生
和马叔叔在一起的日子
「再结来生未了因」──怀念我的大哥雷雯
我的四哥李文极
「悲凉之雾,遍披华林」──读《聂绀弩刑事档案》所想到的
我所知道的吴丈蜀
沧桑看云
冬至随笔
回首旧游

后记──而今谁识书生

图书序言

推荐序

真相‧细节‧菩提心 姜弘

  文熹老弟的散文随笔将要结集出版,向我索序,我虽视力不佳,但我们的交往,于情于理是不能推辞的,就在这里写下我读这些文章时的一些看法和想法。

  书名《拈花一笑野茫茫》,这「拈花一笑」出自禅宗典故,说的是佛祖拈花,迦叶一笑,由会心而衣钵相传的故事。后面的「野茫茫」三字,我却不知道出处和所指。问文熹,他笑而不答,好像是在考我,看我能否悟出这三个字的深意。翻看目录,发现那篇谈聂绀弩刑事档案的文章题为「悲凉之雾,遍披华林」,这不是鲁迅评《红楼梦》的话吗?于是,我立刻想到了《红楼梦》结尾的最后一句话:「祇见白茫茫一片旷野,并无一人」,对照开头的那四句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于是,我明白了,文熹的这个书名,该不是隐含着「悲悯」二字吧?是与不是无须追问,这是我读他这些文章所获得的总的印象。

  这些文章在今天都叫「随笔」,写的都是自己的见闻感受,也有读书笔记。这类文字在古代属于「稗官野史」,后又称「笔记小说」。既「稗」且「野」,当然是非正统非主流的,与《资治通鑑》、二十四史之类有助于专制统治的官书正史不同甚至相反,所以在专制时代是被轻视甚至遭禁绝的。然而唯其如此,其中保留了更多历史真相,可信度远超过那些以「瞒」和「骗」为职责的官书正史,所以受到有新思想的改革者的重视。鲁迅就特别重视这种野史,他对中国历史的深刻认识就与此相关。

  在文体风格方面,也因其「稗」和「野」,非正统非主流,自然也就不受拘束,不端架子,随意漫谈,信笔所之,因而也称「随笔」。这类文章有两大显着特点:篇幅短小;文字精粹。《世说新语》可说是最早的这类文章的典范,体现了魏晋文风的显着特点:「清峻通脱」--清峻,简洁有力;通脱,潇洒自由。前者主要指对所写事物的观察和描写的真切生动,后者是说作者的感情态度。这也就是说,既要写真实,又要出于诚心,要在不欺瞒、不虚饰,就见闻所及写下自己的真实观感。篇幅短小,文字精粹,均由此而来。说不上什么典型人物典型环境,有的祇是片断、细节,却让人从断片、局部、一鳞半爪中窥见到社会历史的真相。--从《世说》里我们看到了魏晋之际的世态人情,战乱使得王纲解纽,文化多元,才能那样自由,那样珍视人--人的价值、人的才智、人的风采;难怪鲁迅说那是个「为艺术而艺术」的时代。那以后一千多年间,笔记小说代有佳作,《聊斋》是离我们最近的朝代最脍炙人口的文学珍宝,那些鬼狐的善良美丽,以及他们让人怜悯的命运,折射出那个大一统专制王朝的黑暗,也让我们品味出蒲松龄这个穷书生的品格襟怀。

  文熹的这些文章,涉及到百年中国的三次历史大变动,即1911年的革命、1949年的「解放」、1966年的「造反」。这三次大变动也都通称「革命」,而实际上却大不相同。不仅目的、性质不同,进行的方式和造成的后果更有天壤之别。有关正史和野史里口述历史和各种回忆录,对此有着很不相同的记述和评价。或歌颂、或暴露,有的写上层人物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功勋;有的写普通民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惨状。对同一历史事件,见闻褒贬大相径庭,这就是所谓的「立场」决定的。这也难怪,如佛洛伊德所说:「人不会观察他不想观察的东西」。爱伦堡在他的长篇回忆录《人.岁月.生活》的开头,以汽车前灯为喻,说他之所忆所记,祇是人生长途行进中眼前闪过的瞬间片断,远不是历史现实的全貌。由此可见,从不同人写出的不同历史及其评价中,又可以反观不同人的眼界、目光和襟怀的不同。--文熹的这些文章当然都是有感而发,有为而作,却说不上是「歌颂」还是「暴露」,所写的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他祇是以平常人的平常心,在追忆、重温、思索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

  鲁迅早说过:「由历史所指示,凡有改革,最初,总是觉悟的知识者的任务。」事实的确如此。辛亥先驱者,国共两党的缔造者,都是最先觉悟的知识分子。同理,历史也已经昭示,凡改革受挫或走上邪路的时候,也必定是知识分子受压抑和摧残的时候。这本书里写的也多半是这种知识分子,既有辛亥时期的先驱者,更有后来历史大转折中的受难者。这中间,王元化的情况比较特殊,他虽然是个受难的知识分子,但后来却又当过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长,是个不小的官员。然而也正是在他身上,可以看到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从清末到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的人才流动渠道是畅通的,有才能的人不难脱颖而出--王元化的祖父母虽然是贫穷的残障人,但王元化的父亲在基督教圣公会的资助下,苦读成才,留学美国,回国后被清华大学聘为教授。王元化成长于清华园并成为兼通中西文化的大师级人物,究其原因,不能不承认当时的社会制度和社会风气的优良一面--尊重知识,重视文化,爱护人才,有道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虽有上下尊卑之别,却没有后来的阶级成份、出身血统的铁栅栏。上世纪前半期涌现出那么多大师级人物,后来却出现了「人才断层」,就与此紧密相关。

  从王元化的家世不仅可以看到那个时代对文化和人才的重视,而且可以看出当时的多元文化格局,即中西古今各种文化同时并存的局面。同样,文熹自己家和他们的四代世交殷海光家也是如此。毫不奇怪,那是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东西文化既冲突又融合的时代。我们这些八九十岁的在「旧社会」受过中等教育的人都可以证明,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训练是在中学阶段完成的,进入大学还有「大一国文」,进一步拓宽、深化传统学养。旧大学的理工科学生也能熟练地用文言写作,会吟诗填词,因为他们接受的是通才教育,而不是工匠训练。可见,说五四新文化运动「全盘反传统」,造成了以后的「文化断裂」,完全是不顾事实的妄说。当然,「断裂」确实存在而且还在加深加宽,不过这是后来的事,不能归咎于新文化运动。

  说到文化、新文化,就不应该忽略宗教问题,因为新文化就是从这里来的:没有西方宗教的传入,就没有什么「西学东渐」,也不会有「文化冲突」,那以后的维新、革命、新文化运动等等也都无从发生,有的祇能依然是「揭竿而起」引起的连年战乱和改朝换代。所以,回顾百年历史不能忘记「文化冲突」这个开端,谈文化冲突又不能忽略宗教的作用。这本书里有几篇文章触及宗教问题,如基督教圣公会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宗教在「文革」中受到的摧残。这里祇说前者--文熹在文章里具体谈到武昌首义之源泉、反清革命团体武昌日知会与基督教圣公会的关系,就是说,日知会中的大多数都是基督徒,许多教友是投笔从戎的革命志士,有的还是国外归来的留学生,也就是鲁迅所说的「觉悟的知识者」。这里提供的历史细节告诉我们,辛亥先驱者的「觉悟」,绝不是为了「翻身」、「坐天下」,而是在民族民主革命要求中包含带有西方人文主义普世价值的宗教精神和牺牲精神。孙中山1912年元月1日正式公佈的《中华民国国歌》的首两句:「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就充分说明那场革命的性质和精神资源的由来。孙中山本人就是基督徒,武昌首义之前的许多反清革命活动也与教会有关,特别是武昌首义革命党人与清军的激战中,以圣公会为主的基督教在武汉的部份教会都给予了全力协助与支持。

  我原来没有注意过宗教问题,因为不信也不懂;「子不语」和「无神论」影响了我的大半生。是文熹的言谈和文章,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的看法和态度。他不是教徒,也未必精通哪一教的教义,但他能以同情和理解的态度对待不同教派,饶有兴味地参与他们的活动并给予帮助。在听他向我讲述这一切的过程中,我逐渐明白:他是把这当做一种文化而融融其间的。确实,宗教问题可以说也就是文化问题,问题的核心都是「人」--仁爱、慈悲、博爱,以及逍遥、兼爱等等,无不是对人的关爱。孟子所说的「四端」之首就是「仁」,即「人皆有之」的「怜悯之心」。里面对祇剩下「饮食男女」而文化宗教皆成为其工具和奴仆的花花世界,心怀悲悯、勾画出不同的世态人情,不也是如鲁迅所说,是为了「揭出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吗?

二○一二年农历重阳节于武昌东湖

图书试读

殷海光故家的几件往事

在研究殷海光先生的着作中,可能是囿于资料,很少提到他故家的情况。我们家与殷家是四代世交,特别是海光先生的父亲子平公与我家三代―伯祖父、二伯母、家父和我―都交好,本文就我所亲见、亲知、亲闻的一些往事,分成几个小段胪列如下。

道德文章堪称楷模的基督徒

殷海光先生的父亲殷子平老先生,号绿野农、绿野轩农,1885年1月21日(清光绪十年十二月初六)出生在湖北省黄冈县殷家楼一个教师(私塾)家庭。子平公一生负诗名,精通音律,笃信基督。1918年毕业于湖北荆州神学院,即被基督教圣公会分配至黄冈县上巴河镇福音堂任牧师,全家遂迁居上巴河。海光先生的母亲殷老夫人本名吴如意,是子平公的表姐,即子平公的母亲是她的姑母,1884年11月27日(清光绪十年十月初十)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雅淡洲吴家岭一个很有名望的教师(私塾)家庭,其叔父吴贡三,影响和带领子平公的长兄子衡公加入早期反清革命团体日知会,对殷氏家族思想影响很大,此事我将在后面谈到。殷老夫人亦信仰基督,相夫教子,聪慧朴悫。

子平公诗宗老杜,留存于世的十余首诗词,是我凭记忆保存下来的。下面从几首诗的背景切入,谈谈一些往事和子平公的晚年生活状况。

小院夜兰开,先生步月来。
行吟无尽兴,临去又徘徊。

这首送给我二伯母张信贞的五言绝句,是现存诗词中写作最早的,时间约在1930年前后。在上巴河西街,我们家开了一个线舖,兼营百货,由二伯父掌管经营。二伯母娘家与二伯父家都信奉基督,二伯母小时在家塾读书,后又读过教会办的女子师范,禀其家教,温厚有礼,通大义。出嫁到上巴河后,时子平公是上巴河福音堂的牧师,与我家通好,二伯母便义务承担了福音堂的一些宗教事务。福音堂大门临街,屋后有两间学屋,围着一个院子,种满了各色花卉,侧边就是明净清澈的四方塘,晨濯暮浣,景致很美,这首诗就是记述一次在福音堂院内步月赏花吟诗之事。这里提一件诗词之外但我们家极为珍视的往事。

二伯父性好丝弦,与一班声气相投的人吹拉弹唱,常常没有日夜,于生意上则甚不在意。请的先生伙计见状,偷的偷,骗的骗,支宽入窄,生意日蹙。二伯母苦口规劝,要二伯父少玩一点,为生计着想,分出时间管一下生意。二伯父充耳不闻,玩乐如故,家境每况愈下。二伯母对家庭前途日益忧虑,常闭户饮泣。时间一长,二伯母为子女今后的教育着想,攒起了私房钱。但这些钱又不能放在家里,于是,她想到了子平公。子平公学贯中西,为人正直、宽厚、谦和,至诚至公,且富同情心,在乡里极有口碑。二伯母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子平公,子平公非常同情二伯母的境况,答应通过他的手把钱借贷出去。自此,二伯母手上祇要有点钱,一块两块,十块八块(银元),都交给子平公,因怕二伯父知道,她自己没有留帐。子平公倒是写了一本帐,时间钱数记得清清楚楚,借贷出去也有字据,几年下来,竟有几百块大洋,这在当时不是一笔小数目,且这事除他们二人外,任何人都不知道。1933年,二伯母分娩大出血,骤然去世。

丧事后,子平公把二伯父、家父和叔父等几兄弟请到福音堂,告诉他们这件事及其原委。子平公强调,为完成二伯母的嘱託,这笔钱不能交给二伯父,今后孩子们上学所需就从这笔钱中开支。二伯父他们都无异议(后来果如二伯母所料,生意严重亏空,幸好几兄弟支持才没有倒闭,但已顾及不上其他的事了)。后来,我的两个堂姐、一个堂兄读书及在校生活所需就是用的这笔钱。而且,这件事在我们家族中几代相传,成为教育子女的一个典型事例。

贫居陋室掩蓬蒿,颓废无为感寂寥。
架上残书堪宝贵,树头好鸟当知交。
潜心今古千秋恨,满眼风尘万众劳。
惆怅终朝思故旧,夜深魂梦荡江涛。

这首七言律诗是子平公1962年元月下旬写在信笺内送给家父的。1962年元月初,家父得脱缧绁回家,家兄即函告子平公。此前三年,子平公曾专程到我家里来看望慰问,他握着家母的手说:「吉人自有天相,莫着急。」这对当时我们家庭来说,是很大的慰借。我们很快收到子平公的回信,说得知我父亲回来,喜而泣下,恨不得马上相见,望中何限,苍凉寂寞,惆怅终朝,写下了这首语言朴实而感情强烈、思致绵邈而郁勃跌宕的好诗。子平公还在信中把这几年来的家庭变故一一告知:子平公的三儿子浩生先生被打成极右派,押在湖北沙洋强制劳动改造;最痛心的是子平公的二儿子顺生先生已因病于1961年元月去世。可想而知,子平公过的是什么日子!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上巴河福音堂被当地政府没收,子平公失去了职业,经济没有了来源,祇得靠儿女赡养。现在三个儿子,一个死了,一个在劳改,一个在海外;唯一的一个女儿在丈夫因历史反革命问题劳改后,拖着两个孩子自顾不暇;一个寡媳先是给人当佣人,后在街道做临时工;一个半大的孙子在饭店挑水,七十多岁的两位老人靠着教中学的长孙女(殷永秀)每月寄回十元钱生活,这风烛残年好不凄凉!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拈花一笑野茫茫:殷海光及其他文人旧事》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引人入胜的魅力。首先,“拈花一笑”这个典故,就给我一种超然物外、心领神会的意境,仿佛书中将要讲述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记录,更是那些文人之间深邃的理解、默契的交流,或者是在某个顿悟时刻的豁然开朗。而“野茫茫”则勾勒出了一个广阔、无垠的时代背景,既充满了自由探索的空间,也可能伴随着迷失与挑战,这让我对书中可能描绘的那个特定历史时期文人的生存状态充满了好奇。殷海光先生作为书中重点提及的人物,他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思想的高度和独立精神,我一直对他的自由主义思想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充满兴趣,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更细致、更生动的视角来展现他的人生轨迹。更何况,书中还包含了“及其他文人旧事”,这暗示着这本书将构建一个更为宏大的文人社群图景,我希望能看到不同思想、不同性格的文人之间如何互动,他们的交往中会有怎样的火花碰撞,又能在历史的洪流中留下怎样的印记。“旧事”二字,则带着一种时间的沉淀感,让我觉得这本书并非浮光掠影,而是深入挖掘,展现那些有血有肉、有温度的故事。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名曰《拈花一笑野茫茫:殷海光及其他文人旧事》,光是听这个名字,就足以让人产生浓厚的兴趣。我尤其喜欢“拈花一笑”这四个字,它带给我一种超脱俗世、心领神会的意境,仿佛书中将要讲述的,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文人之间一种深层次的沟通和理解,是一种精神上的契合,又或者是一种对人生至理的顿悟。而“野茫茫”三个字,则将我带入了一个广阔无垠的时代图景,充满了未知与可能,也暗示了那个时期台湾文人生存状态的某种写照,既有自由挥洒的空间,也可能伴随着迷茫与探索。殷海光先生,作为一位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人物,他的名字本身就承载着深刻的意义。我一直对他的思想以及他所处的那个动荡时代充满了好奇,渴望能通过这本书,更深入地了解他的人生轨迹和他对那个时代的思考。更何况,书中还提及了“其他文人旧事”,这无疑增加了本书的丰富性和深度,我期待看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多元的文人社群,他们之间的互动,他们共同经历的“旧事”,一定能够折射出那个时代特有的文化风貌和精神气质。

评分

《拈花一笑野茫茫:殷海光及其他文人旧事》这个书名,光是念起来就有一股文人墨香和历史沧桑感扑面而来。我尤其钟情于“拈花一笑”所传达的那种淡泊与智慧,它暗示了书中所要讲述的,或许并非轰轰烈烈的大事件,而是在日常的点滴中,在不经意的言谈举止中,所流露出的深刻洞见与个人魅力。这种“会心一笑”的境界,往往比滔滔不绝的论述更能触及人心。而“野茫茫”则极富画面感,它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的辽阔,更像是那个时代台湾文人所面临的广阔而又充满未知的精神世界。在这样的背景下,殷海光先生的名字,无疑是那个时代的一座灯塔。他的思想,他的坚持,一直以来都是我所仰慕的。我渴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他更立体、更鲜活的一面,不仅仅是书斋里的思想家,更是生活中的个体,他在那个“野茫茫”的世界里,是如何一步步走来,是如何与他人交流,又是如何保持那份独立思考的“拈花一笑”的。而“其他文人旧事”的加入,则让这本书的维度更加丰富,它就像一张精心绘制的星图,除了核心的殷海光,还有众多闪耀的星辰,他们的轨迹交织,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的星系。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勾勒出一幅意境悠远却又带着些许苍凉的画面。“拈花一笑”取自佛家公案,暗示着一种了悟、一种超脱,又或是某种心照不宣的默契;而“野茫茫”则直接将人带入广阔无垠的自然景象,充满未知的可能与辽阔的想象。将这两者并置,再冠以“殷海光及其他文人旧事”作为主题,便立刻引人遐思:那些曾经活跃在文坛的先行者们,他们的思想火花,他们的生命轨迹,是否也在某种程度上,如同这“拈花一笑”般,留下了深邃的印记?而他们的“旧事”,在这“野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又承载了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与感慨?我尤其对“殷海光”这个名字感到好奇。作为台湾近代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思想影响了不止一代人,他所处的时代,也充满了激荡与变革。我期待这本书能带领我,透过那些“旧事”,重新审视他的思想,理解他在那个特殊时期所面临的挑战与抉择,以及他如何在一个看似“野茫茫”的环境中,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思想道路。当然,书中提及的“其他文人”,也同样让我充满期待。他们与殷海光之间,是怎样的交集?是思想上的碰撞,还是生活中的扶持?是惺惺相惜,还是彼此砥砺?这些“旧事”的拼接,是否能勾勒出一幅更加完整、更加立体的文人群像?书名本身所蕴含的文学性和哲学性,已经深深吸引了我。它没有直白地告诉读者要讲什么,而是用一种意境化的语言,留下广阔的解读空间,让读者主动去探索,去品味。我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文人轶事的书,更是一次深入时代肌理、触摸思想脉搏的旅程。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拈花一笑野茫茫:殷海光及其他文人旧事》着实勾起了我的好奇心。第一眼看到“拈花一笑”,脑海中就会联想到一种心领神会、淡然超脱的境界,这似乎预示着书中将描绘一些文人之间深刻的理解与默契。紧接着的“野茫茫”,则是一种开阔而又略带孤独的空间感,仿佛是那个时代文人生存的写照,在广阔的时代洪流中,他们如同在无垠的原野上探索前行,既有自由挥洒的空间,也面临着未知与挑战。“殷海光”这三个字,更是立刻吸引了我的目光。作为台湾重要的自由主义思想家,他的思想遗产对我们这一代人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我非常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位思想巨擘的生平点滴,他的思考,他的论辩,以及他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坚持与挣扎。而“及其他文人旧事”则拓展了这本书的视野。这意味着,作者不仅仅关注殷海光先生一个人,还将目光投向了他所处的时代,他所接触的其他知识分子。我希望能够从中看到不同思想的碰撞,不同性格的交融,以及那个时代文人群体的群像。这本书名本身就充满了一种诗意与哲思,它没有直接点明内容,而是用一种意境化的语言,引导读者去想象,去探寻,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文学手法。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书名《拈花一笑野茫茫:殷海光及其他文人旧事》,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些画面。想象着在某个风轻云淡的午后,几位文人围坐一堂,谈笑风生,偶尔一句精妙的评论,如拈花般绽放,又如一笑般意味深长,仿佛一切尽在不言中。而“野茫茫”三个字,则瞬间将我拉回了那个充满动荡与变革的时代背景。那个年代的台湾,文坛活跃,思想碰撞,百家争鸣,既有欣欣向荣的景象,也充满了迷茫与探索。殷海光先生的名字,早已是台湾思想界绕不开的一座高峰,他的自由主义思想,他的批判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我迫切地想知道,在这本书中,作者将如何梳理他的人生片段,如何展现他思想形成的过程,以及他在那个“野茫茫”的时代,如何坚持自己的信念,又如何与周遭的世界互动。更让我好奇的是“其他文人”的部分。他们是谁?他们与殷海光先生又有着怎样的联系?是学术上的切磋,还是人生道路上的扶持?他们之间的互动,是否能折射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与精神风貌?“旧事”二字,也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暗示着作者并非简单罗列事实,而是会深入挖掘,展现那些被时光掩埋的细节与情感。这本书名本身就像一首诗,意境悠远,又饱含深情,让人在阅读之前,就已经开始进行一场精神上的探索。

评分

《拈花一笑野茫茫:殷海光及其他文人旧事》这个书名,有一种独特的文学魅力,读起来就让人心生向往。我很欣赏“拈花一笑”所传达的意境,它似乎暗示着书中将要呈现的,并非是宏大叙事,而是一些更为细腻、更为个人化的时刻,是文人之间那种默契的理解,是灵光乍现的瞬间,是一种智慧的闪耀,又带着些许禅意。而“野茫茫”则为这种“拈花一笑”的时刻,铺陈了一个广阔而充满不确定性的背景。它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台湾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知识分子在时代变迁中的探索与挣扎。殷海光先生的名字,是那个时代的一个标志性符号,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我一直对他的生平经历和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充满好奇,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他鲜活的生命。而“及其他文人旧事”的补充,则让本书的视野更加开阔。我期待能够看到,在那个“野茫茫”的时代,除了殷海光,还有哪些文人,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他们的思想又是如何碰撞和交融的。这本书名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和哲学意味,它邀请读者去品味,去思考。

评分

《拈花一笑野茫茫:殷海光及其他文人旧事》这个书名,本身就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魅力,既有禅意,又有历史的厚度。我非常欣赏“拈花一笑”所传达的意境,它暗示着书中可能不乏那些充满智慧的瞬间,文人之间那种超越言语的默契,或者是一种对生活、对思想的豁然开朗。这种“心照不宣”的美好,总是让人着迷。而“野茫茫”则是一个极具画面感的词汇,它勾勒出了一个广阔的背景,让我联想到台湾在特定历史时期,文人们所处的那个充满机遇与挑战,又带着些许迷茫的时代。殷海光先生的名字,对于我来说,代表着一种独立的精神和深邃的思想,我一直对他的生平经历和思想形成过程抱有浓厚的兴趣,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更生动、更具象的描绘。而“及其他文人旧事”的加入,更是让我眼前一亮。这意味着,本书不仅仅聚焦于一位思想家,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一个更广阔的文人圈,那些与殷海光先生有过交集的人,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思想碰撞,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独特的文化图景。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这些“旧事”如何串联起一个时代的精神脉络。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拈花一笑野茫茫:殷海光及其他文人旧事》,一听就充满了故事感和历史的厚重。我喜欢“拈花一笑”所带来的那种意境,它不仅仅是一种微笑,更是一种了悟,一种超越,一种心有灵犀的默契。这让我对书中描绘的文人之间可能存在的深刻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充满了期待。而“野茫茫”则为这种情感和思想的发生,设定了一个广阔的舞台。台湾在某个历史时期,无论是社会环境还是思想领域,都充满了动荡与探索,这“野茫茫”恰如其分地烘托出那个时代的氛围。殷海光先生的名字,在我心中一直与自由、理性、批判精神紧密相连,我迫切地想通过这本书,更深入地了解他作为一个人,他的生活点滴,他的思考历程,以及他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独特经历。更让我感兴趣的是“及其他文人旧事”这个部分。这意味着,这本书不是孤立地讲述殷海光,而是将他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文人社群之中,去观察他与他人的互动,去感受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的风貌。我想,这些“旧事”的串联,一定能够勾勒出那个时代特有的精神气质。

评分

《拈花一笑野茫茫:殷海光及其他文人旧事》这个书名,实在是太有味道了。当我第一眼看到的时候,脑海里立刻闪过无数个画面。那个“拈花一笑”,就好像是文人之间那种心照不宣的默契,或者是某个瞬间的灵光乍现,充满了智慧和禅意。而“野茫茫”三个字,则一下子把人带到了一个辽阔、充满可能性的空间里,又带着点那个时代特有的那种动荡与迷茫。殷海光先生的名字,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人物,更是一种思想的象征,他的自由主义思想,对台湾乃至整个华人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一直想更深入地了解他的生活,他的思考,以及他在那个时代的境遇。这本书名中“其他文人旧事”的加入,让我更加期待。这意味着,我将有机会看到一个更广阔的文人世界,看到他们之间的交往,看到他们如何在那个“野茫茫”的时代里,互相支持,互相启发,或者即使是争论,也能激荡出思想的火花。这本书名就像一张请柬,邀请我进入一个充满故事和思考的世界,去发现那些被时光淹没却依然闪耀的“旧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