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國治:這是一本很難得的奇書。
現今的社會已不容易寫齣這樣的書瞭。
用上好清茶煮成,齣名到必須自製提袋贈送親友的「梅傢茶葉蛋」;讓老饕爭相預約,甘甜爽口的獨門改良式菜飯;外錶樸實卻口感豐富,繼承瞭傢傳簡樸精神的「漲蛋」;七彩色澤爭妍鬥艷,美麗又開胃的魚香肉絲;還有散發齣濃濃醇酒芳香的砂鍋牛肉、碧綠如玉粒粒晶瑩的翡翠豌豆……
這些都是九十歲的「梅奶奶」呂素琳最精華的美味記憶,也是鬍誌強、李煥、夏元瑜、高逸鴻、高希均、彭懷真等梅傢「傢宴」的客人們,嘗過都贊不絕口的傳統傢常菜。
齣身將軍傢,讓呂素琳從小就嘗遍瞭大江南北的好菜,從江浙菜、南京菜、川揚菜,到湖南菜、河南菜、福建菜,呂素琳以六十多年的掌廚經驗,帶給我們六十道經過時間淬煉的經典菜色。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傢常的滋味、傳承的情感永遠不會改變!
作者簡介
呂素琳
前東海大學校長梅可望的夫人。
祖籍安徽滁縣,一九二三年生於浙江省寜波縣。祖父呂本元為清末李鴻章麾下的大將,曾率軍鎮守直隸、天津等地,晚年被任命為浙江提督軍門,官拜一品將軍,雖然原是南方人,但因長年定居北方,而養成瞭多樣的飲食習慣。
呂素琳幼年時期與傢人旅居寜波,傢中膳食多以天津菜和山東菜為主,後因傢中廚師、傭人的影響,遍嘗河南、安徽、福建等地的口味。十八歲時她隨父親遷居上海、南京,並就讀蘇州國立社會教育學院,對於江浙、蘇杭各地飲食也有瞭深入的體會。而與湖南籍的先生梅可望結婚後,又再鑽研臘肉、香腸、豆腐乳等湖南鄉土食品的製作。定居颱灣後,在因緣際會之下,於一九六○年代協助川菜耆老梅心如先生創立「中華烹飪學院」,教學相長之餘,也深入接觸瞭川菜的藝術。
原本做菜純粹隻是她的個人興趣,但因為梅可望喜歡邀朋友「吃個便飯」,在「嘗過都說贊」的口耳相傳之下,親朋好友爭相「點菜」,梅奶奶擅長烹飪之名也不逕而走,包括王王孫、王昇、李煥、查良鑑、鬍誌強、夏元瑜、高希均、高逸鴻、陳紀瀅、彭懷真、曾後希等,吃過她拿手菜的各界名人不計其數。
而從這些傢常飲食中,呂素琳不但培養齣手作的傳統,也在在展現瞭她對於中華美食的熱情。她另著有迴憶錄《歲月留痕》。
壹 聯閤國餐桌
在當時,並不覺得這些食物有什麼特彆,
但現在迴想起來,餐餐都是美味,令人垂涎欲滴。
祖父的軍門菜 017
漲蛋 018
蜂巢豆腐 020
父親的拿手菜 022
栗子燒子雞 026
罈子肉 028
貳 記憶中的美味
這些料理都是齣自傢常的飲食習慣與純樸的鄉土文化,
但因為記憶,讓每一道菜餚都充滿瞭無與倫比的美好滋味。
幅員遼闊的美食地圖 032
河南菜 033
炸醬麵 036
炸茄夾 039
一鍋熟 040
片兒湯 042
麵魚兒 044
江浙菜 046
醃漬鹹帶魚 053
黃魚鮝烤肉 054
糖醋酥魚 056
燻魚 058
西湖醋魚 060
舖蓋捲 062
菜飯 064
紅蔥烤排 066
砂鍋牛肉 068
南京菜,與蘇州迴憶 070
無錫肉骨頭 076
茶葉蛋 078
川揚菜 080
魚香茄子 083
魚香肉絲 084
麻婆豆腐 086
紅燒獅子頭 088
鑲萬年青 090
宮保雞丁 092
陳皮牛肉 094
螞蟻上樹 096
翡翠豌豆 098
福建菜 100
芋泥 102
點心捲煎 104
點心毛梨羹 106
白炒螺片 107
五柳居 108
湖南菜 110
碎豬肉豆腐丸 116
米粉蒸莧菜 118
豆豉雞塊 120
乾炒牛肉 121
珍珠丸子 122
左公雞 124
梅乾菜扣肉 126
蒜炒辣鴨 128
夏日素食 130
油燜茄子 138
烤菜 140
辣白菜 142
涼拌素菜 144
豆腐的變化菜餚 146
貴妃豆腐 148
烤豆腐 150
鍋塌豆腐 152
傢常豆腐 154
熊掌豆腐 156
蔥豆腐 158
參 年節美食與古法傳承
過年是中國人最重點也最傳統的節慶,年夜飯時,
一盤盤、一盅盅的傳統好菜上桌,空氣中香味四溢。
同樣是傳統的美味,可惜有些作法快失傳瞭,
除瞭專門的師傅,一般人已經不太知道怎麼做瞭,
我特彆將它一一記錄下來,以作後人參考。
歡喜過新年 162
醉雞 166
油豆腐燒豬腿肉 168
三元湯 170
素烤麩 174
素雞 176
素什錦 180
古法製作的傳統食品 182
四川鍋炸 188
拔絲香蕉 190
推薦序
人間好食光,盡在一書中
這是一本很難得的奇書。現今的社會已不容易寫齣這樣的書瞭。
乃它齣自一位九十歲老太太的手。又恰好這位老太太的生長經驗與個人投入生活的實踐精神令這本書充滿瞭老年代中國真實勤懇傢庭的傢常平簡卻滋味豐美之飲食實況。
呂素琳女士這本書雖以食譜形式下筆,然每一道菜裏麵的烹調竅門與作者提及的過往記憶,使那麼多的菜餚頓時勾勒瞭時代與風土不能抹滅的濃鬱鄉愁。譬似她說,在北方,炸醬麵是夏天吃,涼吃。在鼕天呢,多半吃打鹵麵。她又說,做醉雞一般都用閹雞。
寜波人的菜飯,她說最好用在來米。並且,加水要比煮白飯略少。在烘烤中,「用筷子在飯上插幾個洞」(哇,已好多好多年不見人如此做矣,何其懷念的畫麵啊!)
至於燒牛、羊肉,彆忘瞭加幾個紅棗,可令肉軟爛。而砂鍋新的剛用,要先用濃的米漿水以中火熬煮,可封住小砂眼,養鍋也防漏。而剛煮完菜餚的砂鍋離火後,不可放在冰冷的平麵上(水槽裏當然不可),免得炸裂。這雖是物理常識,但久待廚房的呂素琳仍不免細心的提醒,足見她的專業。
言及湖北的珍珠丸子,她還將糯米因用法之稍異,細數為三種:一、簑衣丸子。二、糯米丸子。三、珍珠丸子。看齣她格物緻知的工夫,一絲不苟。
這本書最美妙的,是很多教人嚮往的「鄉下風情」。醃莧菜的粗莖,吃的時候還必須用嘴壓擠莖內的嫩肉,而莖的帶筋粗皮則是要吐掉的。而福建肉鬆如此麻煩的食物,她也詳述其製法。即使呂女士生在官紳之傢,卻對鄉下農傢工人操使勞力纔得製齣之物照樣看在眼裏、記在心上,甚至親手操作完成,這是老年間的中國城鄉融和、人人動手原本一逕存在的美俗。她說到筍,謂毛筍可食,而毛筍殼亦有大用:一、撕成一條一條的,搓起來做草鞋。二、包粽子。三、作賣魚、賣肉的包裝用途。四、做成頭上戴的鬥笠。
吃鄉氣很重的菜,絕對會愈來愈流行。書中有一菜,「豬油渣炒豆腐渣」,兩樣製彆種東西的剩餘物質,取之再利用,卻幾乎是絕配的美味,太神來之筆也。而「漲蛋」的做法,碗扣在炒鍋上,又煎又蒸,簡直鄉土極瞭,卻又科學極瞭;老年代烹煮用具,雖粗簡卻多麵活用,實在太足夠亦太富巧思也。最鄉氣的菜,是「一鍋熟」,鍋裏麵放大白菜、粉絲、五花肉塊,把生的小饅頭貼上鍋壁,蓋鍋來煮,十多分鍾後,鍋底的菜熟瞭,饅頭也蒸好瞭。就這麼一個鍋,蒸的煮的同時完成,主食與配菜一起烹熟,這纔是最質樸又最教人心服口服的吃飯方法也。
【作傢】舒國治
推薦序
除瞭美食,我們更獲得智慧
食譜很多,但是由一位大學校長的夫人所寫,絕對罕見。這位校長夫人已經高齡九十,更是不可思議!
梅校長所創造不可思議的傳奇太多瞭,包括七十歲時創立中華民國幸福傢庭促進協會,九十幾歲時還有超過十個頭銜。梅校長著作很多,去年又齣版《95歲長壽大師的不老秘訣》。如同年輕的作傢,梅校長上電視、去廣播電颱接受訪問,四處打書。這本書暢銷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附上十二道梅師母做的菜,很多人一拿到就看「梅傢私房養生活力菜」。我比他們幸運,因為我不是看書上的,而是在梅校長與師母傢享用的。除瞭美食,更獲得智慧。
梅校長是颱灣知名演講傢,梅師母也並不遜色,師母的個性比校長更鮮明。老夫老妻還持續PK,當年梅校長齣書《從憂患中走來》,梅師母就寫《歲月留痕》。去年看到梅校長的新書大賣,師母果然不甘示弱,拿齣五倍的功力,因此有瞭《嘗過都說贊!60道我們最想念也最想學會的傳統傢常菜》,裏麵有六十道菜。其中「茶葉蛋」一項,已經讓數以韆計的老饕贊不絕口,還專門印製「梅傢茶葉蛋」的盒子與提袋,方便送人。
梅師母齣身名門,畢業於名校,工作時錶現一流,又是五位日後都有齣色成就子女的母親,還照顧無數教職員、眷屬、部屬、學生。閑暇時勤練書法與繪畫,作品可以展覽,更令人佩服的是做菜與寫作的能力。如今又一本新書齣版,敬祝師母的作品暢銷,使更多人能因此享受人間的美好食物與美好時光。
【中華民國幸福傢庭協會理事長】彭懷真
自序
傢常的味道,
吸引我們終身嚮往和懷念
我齣生在一個時代交替的傢庭:既有濃厚的中國傳統背景,也接受瞭新時代的激烈衝擊。因此,無論在思想和行動方麵都是新舊雜陳。
我的祖父──呂本元公,是慈禧太後的麾下大將,官居「一品將軍」,早年駐守天津直隸地方,立下不少戰功,到瞭晚期,祖父銜命齣任浙江省最高軍事長官,駐防寜波,號稱「提督」,俗稱「軍門大人」。祖父長年軍旅生涯,又任官職,生活起居相當地有規範,對於「飲食」自然極其注意。他所講究的,倒不是天天吃些大魚大肉,軍門府傢常用料尚稱簡樸,吃飯卻要當作一件重要的事來辦;因為當時呂府三代的大傢庭,每天內外共有十數人一起用餐,傢中廚房煮菜的大竈就有三、五個,為瞭供應全傢上下的飲食起居,也得動員廚師、傭人處理團膳的勞務。
父親寬五公,自幼飽讀詩書,終身布衣,為人正直謙和,稟承簡樸的庭訓,成為一位懂得生活,且相當有創意的美食傢。雖然民國之後戰事連年,傢中經濟情況也越來越吃緊,父親對於飲食的安排,依舊有相當的堅持:過年過節,準備什麼、吃些什麼,老規矩不能廢;一日三頓就是吃碗麵,也得正正式式,把印上「呂氏崇德堂」傢傳字樣的碗筷端齣來。這不是官宦人傢的派頭,而是一種對飲食與人生的尊重吧!我們這一輩的子女,自小在祖輩的影響下,對於飲膳廚務的觀念也就這樣自然地養成。
祖父早年駐紮天津,父母親均於北國生長,傢中因而偏重北方的麵食傳統。齣生在寜波的我,除瞭齣自娘胎包子、饅頭的飲食習慣,生長過程中,在傢鄉鹹河頭邊度過瞭十多年飽啖魚蝦螃蟹、享用米食的歲月,因此我從小成長於南北兩種不同的飲食世界。
我齣生的年代,祖父已逝,民國初始,新的社會製度雖已建立,我傢依然維持著大傢庭的傳統,廚師、傭人也繼續為龐大的用餐人口服務,傢中有一位廚師專職製作麵食:包子、饅頭、烙餅、窩窩頭等,另一位則負責炒菜、燉肉、煮湯等。會做較高檔酒席的廚師,在過年過節時,還會展露幾道拿手的廚藝,以饗傢人。這樣獨特的飲食環境,拓展瞭我的味蕾,從河南潘師傅的絕活、安徽老陳媽的傢鄉口味、鬍來貴的閩菜滋味、吳氏奶奶的川揚菜餚,我不知不覺地吃下瞭中國各地的美食。
戰亂的影響,為我的飲食世界帶來瞭接續的變化:傢族因為抗戰日興、生計日衰而漸次遷往上海、安徽鄉下,最後定居於南京,加上讀書時又隨著學校遷移至蘇州,這些內地的城市,有著不同於寜波的食材與口味,我的飲食地圖也愈形復雜。直到婚後,跟隨夫婿拜訪湖南的夫傢,我又見識到魚米之鄉中湖南人的傢常菜,它們純樸的味道、澎湃的份量使人印象深刻,婆婆手作的湖南臘肉、香腸,也讓我又學瞭新的一課!
民國三十八年隨著政府來颱後,我們在物資艱難的生活中,養成瞭凡事動手的習慣,從逢年過節必備的傢鄉風味燻雞、臘肉、香腸,到自製豆豉、甜麵醬、豆腐乳、泡菜等等,我將腦海裏的各種美食經驗,化為傢人共同的努力目標,我們全傢常常一起動手做這些傢鄉食物,將它們當作是傢庭的活動,也為孩子們製造瞭不少歡樂,這些端上桌的自製食品並非名貴食材,卻似乎讓我與遙遠的傢人有瞭聯係;傢常飲食,安慰著我數十年思鄉的心情。
我不曾覺得自己的飲食經驗有何優越之處,雖然嘗遍來自大江南北的口味,我仍舊認為它們最大的功能是果腹充飢。北方人認為好吃不過餃子,南方人卻覺得粽子纔抵飽;蘇州的菜餚偏甜,顯派瞭富饒人傢「吃得起」的手筆,湖南人則在碗夠大、肉夠厚上來比劃澎湃的氣魄,美食的定義沒有誰能決定對錯高下,唯一共通的準則是用心製作的必定好吃,餓肚子享用時最是美味。我的父親用愛心做齣好吃的鹵味,那種傢常的味道,吸引我們終身嚮往和懷念,這就是我心目中的美食!
大時代的動亂中,我的飲食經驗也可能是許多人的故事。傢常菜的滋味何其美味!傢的氣氛何其溫暖!在今日工商社會中它卻早已絕跡,藉著傢庭的飲食,我們傳遞給兒女來自祖先的關愛、自身的成長和人生曾走過的點點滴滴。平凡的飲食,展露瞭生命中奇妙與美好的一刻,也鋪陳齣那些未來時空中會再度激勵人生的好味道。
呂素琳
這本《嘗過都說贊!60道我們最想念也最想學會的傳統傢常菜》的書名,讓我産生瞭一種強烈的共鳴。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我們常常被新奇的、外來的美食所吸引,但內心深處,卻總是渴望著那份最純粹、最原始的味道。傢常菜,就是承載著我們童年記憶、傢庭溫暖的味蕾符號。我一直認為,一道真正的好菜,不一定需要多麼復雜的食材或繁瑣的烹飪技巧,而是要能夠勾起人們內心最深處的眷戀,讓人迴味無窮。這本書的標題就完美地詮釋瞭這一點,“我們最想念”代錶瞭那些深入人心的經典,“最想學會”則點明瞭其實用性和可操作性。我期望這本書中的菜肴,不僅僅是停留在“好吃”的層麵,更重要的是能夠傳遞齣一種烹飪的溫度和對傢人的關愛。我希望能從中找到那些我曾經吃過,卻無論如何也學不會的“媽媽的味道”,或者是那些在餐館裏很難再找到的正宗傢鄉風味。我猜想,這本書裏的每一道菜,背後都可能有一個溫馨的故事,或者是一種代代相傳的烹飪智慧。
评分說實話,當我在書店看到《嘗過都說贊!60道我們最想念也最想學會的傳統傢常菜》這個名字的時候,眼睛瞬間就亮瞭。我一直覺得,很多年輕人對傢常菜的理解可能停留在比較基礎的層麵,比如炒青菜、西紅柿炒蛋之類的。但實際上,真正那些能讓人“嘗過都說贊”的傢常菜,往往蘊含著一些小竅門和烹飪的精髓,這些東西可能不會寫在簡單的菜譜裏,而是需要通過經驗的積纍或者師父的手把手傳授。所以,這本書的“最想學會”這幾個字,對我來說意義非凡。我希望能在這本書裏,找到那些能夠讓傢常菜肴瞬間升級,變得更美味、更地道的“秘密武器”。比如,一道看似簡單的紅燒肉,究竟要如何纔能做到肥而不膩、入口即化?一道清蒸魚,如何纔能保持魚肉的鮮嫩,又不會有腥味?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揭示這些關鍵步驟和技巧,讓我能夠真正地掌握這些“看傢本領”。同時,我也對“我們最想念”這部分充滿瞭好奇,這是否意味著裏麵收錄的都是一些大傢耳熟能詳、並且有著特殊情感意義的菜肴呢?
评分《嘗過都說贊!60道我們最想念也最想學會的傳統傢常菜》這個書名,觸動瞭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部分。我一直覺得,傢常菜不僅僅是填飽肚子的食物,它更是一種情感的載體,一種連接傢庭成員的紐帶。在我成長過程中,那些由傢人親手製作的傢常菜,總能帶來一種無與倫比的溫暖和安全感。每次吃到熟悉的味道,就像迴到瞭童年,迴到瞭那個無憂無慮的時光。所以,當看到“最想念”這三個字時,我立刻就聯想到瞭那些曾經在餐桌上齣現的、令人魂牽夢繞的美味。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位老朋友一樣,帶我重溫那些珍貴的味覺記憶,讓我有機會再次品嘗到那些雖然簡單卻充滿愛的味道。而且,“最想學會”這部分也極大地激發瞭我的興趣。我想,這本書裏收錄的應該不僅僅是食譜,更是一種烹飪的智慧和技巧的傳承。我渴望能夠通過這本書,掌握那些能夠讓傢常菜肴變得更加美味、更加地道的秘訣,並且能夠將這份溫暖和美味傳遞給我的下一代。
评分讀到《嘗過都說贊!60道我們最想念也最想學會的傳統傢常菜》這個書名,我腦海裏立刻湧現齣瞭許多畫麵:媽媽在廚房忙碌的身影,奶奶端上桌的熱氣騰騰的飯菜,以及全傢人圍坐在一起,分享美食的溫馨場景。這些畫麵,都是由那些樸實無華卻又無比美味的傢常菜所點亮的。我一直覺得,傢常菜是最能代錶一個地方的飲食文化,也最能體現傢庭的溫度。這本書的“我們最想念”這幾個字,恰恰戳中瞭我的心坎,它不僅僅是對味道的懷念,更是對過去美好時光的追溯。而“最想學會”則錶達瞭一種強烈的願望,很多人都希望能夠掌握一些拿手的傢常菜,為傢人提供美味又健康的餐食。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收錄那些真正能喚醒大傢味蕾、勾起大傢迴憶的經典菜肴,並且能夠用清晰易懂的方式,教會大傢如何在傢中也能做齣媲美“媽媽的味道”的美味。我希望這本書能成為我廚房裏的一個得力助手,讓我能夠輕鬆地為傢人烹飪齣充滿愛意的傢常菜。
评分哇,這本《嘗過都說贊!60道我們最想念也最想學會的傳統傢常菜》,光是書名就勾起瞭我無數的迴憶!我特彆喜歡這種能讓人立刻想起媽媽的味道、奶奶的手藝的書。小時候,每次放學迴傢,聞到廚房裏飄來的飯菜香,那種滿足感和溫暖,是外麵任何山珍海味都無法替代的。這本書的名字就精準地抓住瞭這一點,它不僅僅是關於菜譜,更承載著一種情感,一種對過去美好時光的懷念。我一直在尋找能夠重現那種熟悉味道的食譜,尤其是那些簡單卻又充滿傢庭氣息的菜肴。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經典且易於上手的傢常菜,讓我可以在忙碌的生活中,也為傢人烹飪齣充滿愛意的美味。想象一下,端齣一盤色香味俱全的紅燒肉,或者一碗熱騰騰的番茄雞蛋麵,那種成就感一定爆棚!而且,“最想學會”這幾個字也很有吸引力,意味著這些菜肴是大傢普遍認可的美味,而且掌握起來並不睏難,這對於像我這樣廚藝還在進階中的人來說,簡直是福音。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這本書,看看有哪些我心心念念的菜肴被收錄其中,並嘗試將它們帶迴傢。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