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5-08
舒国治:这是一本很难得的奇书。
现今的社会已不容易写出这样的书了。
用上好清茶煮成,出名到必须自制提袋赠送亲友的「梅家茶叶蛋」;让老饕争相预约,甘甜爽口的独门改良式菜饭;外表朴实却口感丰富,继承了家传简朴精神的「涨蛋」;七彩色泽争妍斗艳,美丽又开胃的鱼香肉丝;还有散发出浓浓醇酒芳香的砂锅牛肉、碧绿如玉粒粒晶莹的翡翠豌豆……
这些都是九十岁的「梅奶奶」吕素琳最精华的美味记忆,也是胡志强、李焕、夏元瑜、高逸鸿、高希均、彭怀真等梅家「家宴」的客人们,尝过都赞不绝口的传统家常菜。
出身将军家,让吕素琳从小就尝遍了大江南北的好菜,从江浙菜、南京菜、川扬菜,到湖南菜、河南菜、福建菜,吕素琳以六十多年的掌厨经验,带给我们六十道经过时间淬炼的经典菜色。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家常的滋味、传承的情感永远不会改变!
作者简介
吕素琳
前东海大学校长梅可望的夫人。
祖籍安徽滁县,一九二三年生于浙江省宁波县。祖父吕本元为清末李鸿章麾下的大将,曾率军镇守直隶、天津等地,晚年被任命为浙江提督军门,官拜一品将军,虽然原是南方人,但因长年定居北方,而养成了多样的饮食习惯。
吕素琳幼年时期与家人旅居宁波,家中膳食多以天津菜和山东菜为主,后因家中厨师、佣人的影响,遍尝河南、安徽、福建等地的口味。十八岁时她随父亲迁居上海、南京,并就读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对于江浙、苏杭各地饮食也有了深入的体会。而与湖南籍的先生梅可望结婚后,又再钻研腊肉、香肠、豆腐乳等湖南乡土食品的制作。定居台湾后,在因缘际会之下,于一九六○年代协助川菜耆老梅心如先生创立「中华烹饪学院」,教学相长之余,也深入接触了川菜的艺术。
原本做菜纯粹只是她的个人兴趣,但因为梅可望喜欢邀朋友「吃个便饭」,在「尝过都说赞」的口耳相传之下,亲朋好友争相「点菜」,梅奶奶擅长烹饪之名也不迳而走,包括王王孙、王昇、李焕、查良鑑、胡志强、夏元瑜、高希均、高逸鸿、陈纪滢、彭怀真、曾后希等,吃过她拿手菜的各界名人不计其数。
而从这些家常饮食中,吕素琳不但培养出手作的传统,也在在展现了她对于中华美食的热情。她另着有回忆录《岁月留痕》。
壹 联合国餐桌
在当时,并不觉得这些食物有什么特别,
但现在回想起来,餐餐都是美味,令人垂涎欲滴。
祖父的军门菜 017
涨蛋 018
蜂巢豆腐 020
父亲的拿手菜 022
栗子烧子鸡 026
罈子肉 028
贰 记忆中的美味
这些料理都是出自家常的饮食习惯与纯朴的乡土文化,
但因为记忆,让每一道菜餚都充满了无与伦比的美好滋味。
幅员辽阔的美食地图 032
河南菜 033
炸酱面 036
炸茄夹 039
一锅熟 040
片儿汤 042
面鱼儿 044
江浙菜 046
腌渍咸带鱼 053
黄鱼鲞烤肉 054
糖醋酥鱼 056
燻鱼 058
西湖醋鱼 060
舖盖卷 062
菜饭 064
红葱烤排 066
砂锅牛肉 068
南京菜,与苏州回忆 070
无钖肉骨头 076
茶叶蛋 078
川扬菜 080
鱼香茄子 083
鱼香肉丝 084
麻婆豆腐 086
红烧狮子头 088
镶万年青 090
宫保鸡丁 092
陈皮牛肉 094
蚂蚁上树 096
翡翠豌豆 098
福建菜 100
芋泥 102
点心卷煎 104
点心毛梨羹 106
白炒螺片 107
五柳居 108
湖南菜 110
碎猪肉豆腐丸 116
米粉蒸苋菜 118
豆豉鸡块 120
干炒牛肉 121
珍珠丸子 122
左公鸡 124
梅干菜扣肉 126
蒜炒辣鸭 128
夏日素食 130
油焖茄子 138
烤菜 140
辣白菜 142
凉拌素菜 144
豆腐的变化菜餚 146
贵妃豆腐 148
烤豆腐 150
锅塌豆腐 152
家常豆腐 154
熊掌豆腐 156
葱豆腐 158
参 年节美食与古法传承
过年是中国人最重点也最传统的节庆,年夜饭时,
一盘盘、一盅盅的传统好菜上桌,空气中香味四溢。
同样是传统的美味,可惜有些作法快失传了,
除了专门的师傅,一般人已经不太知道怎么做了,
我特别将它一一记录下来,以作后人参考。
欢喜过新年 162
醉鸡 166
油豆腐烧猪腿肉 168
三元汤 170
素烤麸 174
素鸡 176
素什锦 180
古法制作的传统食品 182
四川锅炸 188
拔丝香蕉 190
尝过都说赞!60道我们最想念也最想学会的传统家常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尝过都说赞!60道我们最想念也最想学会的传统家常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