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46篇文章写下这些美味的故事──台湾啤酒、咸汤圆、地瓜粥、荫豉蚵仔、菜脯蛋、姜丝大肠、红糟烧肉、梅干扣肉、封肉、爆肉、鸭赏、樱桃鸭、万峦猪脚、文山包种茶、木瓜牛奶、贡糖……,味蕾与食物的文化脉络都获得安置。
作者平日喜欢四处吃吃喝喝,但不是盲目地吃。他喜爱观察并思考食物背后的人文历史情怀。期望肚皮能够继续装入台湾美味,如今不论风味小吃、酒家、餐馆皆,多元并陈的餐饮业也需要有高度文化素养与饮食品味的食客才能进步、成长。近年来关于饮食的讨论愈见蓬勃,这真是件令人欣慰的事。艺术家李萧锟为书籍封面及内页绘制插图、题字,古朴的美可口了所有文章,为台湾舌头增添意趣。每篇文章末尾皆附有文中提及的餐馆资讯,以供读者在阅读文章之余也能亲身前往品尝。
本书特色
继《台湾味道》、《台湾肚皮》之后,焦桐对台湾饮食文化踏查的最重要书写,是【台湾味道三部曲】的第三部,足以甦醒人人的舌头,不论饿时或饱时。
作者简介
焦桐
一九五六年生于高雄市。已出版着作包括诗集《焦桐诗集:1980-1993》、《完全壮阳食谱》、《青春标本》,及散文《我的房事》、《在世界的边缘》、《暴食江湖》、《台湾味道》,童话《乌鸦凤蝶阿青的旅程》,论述《台湾战后初期的戏剧》、《台湾文学的街头运动:1977~世纪末》等等二十余种,诗作被翻译成英、日、法文多种在海外出版。编有《晒恩爱》、年度饮食文选、年度诗选、年度小说选、年度散文选及各种主题文选四十余种,曾创办《饮食》杂志,展开台湾的年度餐馆评鑑工作,并任评审团召集人。
焦桐长期担任文学传播工作,现任「世界华文媒体集团」编委会顾问,并任台湾饮食文化协会理事长、中央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我真的要好好称赞一下《台湾舌头》这本书,它完全颠覆了我之前对台湾美食的认知。我一直以为自己对台湾食物很了解,毕竟我生长在这里,从小吃到大。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我从未察觉的台湾饮食的深邃层次。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不是那种大而化之的描述,而是深入到每一个细节。例如,书中在描写一种传统小吃的制作过程时,会细致地描述面团的揉捏程度、火候的掌握,甚至是用什么工具,这一切都仿佛让我置身于制作现场。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味觉记忆”的章节,作者通过对几种代表性食物的解读,串联起了台湾不同年代、不同族群的生活片段。这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像是一本台湾的“味觉史”。我读到关于某个地方的肉圆,它有蒸的和炸的两种做法,书中详细解释了这两种做法背后的地域差异和历史演变,以及为什么会形成这种不同的口味偏好。这让我意识到,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味道,背后承载了如此丰富的故事。这本书也让我开始重新思考,我心目中的“台湾味”到底是什么。它不只是一种味道,更是一种情感,一种归属感。
评分《台湾舌头》这本书,怎么说呢,就像一位老朋友,在你最需要的时候,轻轻地拍了拍你的肩膀,跟你说:“别忘了,你的根在这里。” 我是个非常念旧的人,对于那些充满回忆的味道,总是格外有感情。这本书恰好就是关于这一切的。作者的文字有一种魔力,能轻易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我读到书中描绘的关于某个夜市小摊的场景,那个摊主和顾客之间熟悉的寒暄,那种浑然天成的亲切感,让我仿佛回到了几十年前,我的父母还在带我去逛夜市的时光。书中不只是在介绍食物,它更是在讲述食物背后的人,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生活。我特别喜欢作者对食物的“拟人化”处理,好像每一种食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和性格。比如,书里形容某种小吃“带着点儿倔强”,又“透着一股子温柔”,这种生动的比喻,让我对食物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亲近感。这本书让我觉得,台湾的味道,不仅仅是味蕾的满足,更是心灵的治愈。它让我感到,无论我走到哪里,我永远是这个土地的孩子,这份味道,永远是我最坚实的后盾。
评分读完《台湾舌头》,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完成了一次深刻的文化旅行。这本书真的不简单,它远远超越了我对一本美食书籍的期待。作者对于台湾饮食文化的梳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在地化”的讨论,如何从外来的饮食文化中,吸取养分,然后将其转化成独具台湾特色的风味。例如,书中对牛肉面起源的探讨,以及它如何在台湾发展出各种流派,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地域特色,读来让人大开眼界。我不是那种会去搜寻米其林餐厅的人,我更喜欢的是那些藏在街头巷尾,有历史沉淀的老店。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种“寻味”的需求,它带我认识了那些可能你一生都不会主动去发掘,但一旦品尝过就会让你魂牵梦绕的地方。作者在介绍这些地方时,不仅仅是列出菜名和地点,更多的是在讲述这些店的经营者、他们的坚持、以及他们与这片土地的情感连接。我读到关于某个卖烧饼油条的老伯伯,他每天凌晨四点就开始准备,风雨无阻,就为了让街坊邻居吃到最热腾腾的早餐。那种朴实无华的坚持,让我深深感动。这本书让我觉得,台湾的味道,不仅仅是舌尖上的享受,更是心底深处的慰藉。它让我明白,每一口食物,都凝聚着汗水、智慧,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评分最近,《台湾舌头》这本书真的让我沉迷其中,无法自拔。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吃的书,它更像是一本台湾的“生活百科全书”。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他能够将看似寻常的食材,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它们都拥有了自己的生命。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在地化”饮食文化的深刻洞察。作者没有停留在表面的介绍,而是深入挖掘了台湾食物是如何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风格。例如,书中关于珍珠奶茶的起源和演变,以及它如何在台湾本土发展出各种花样,让我对这个我们每天都在喝的饮品有了全新的认识。我还记得书中描绘的一个场景,关于一位老奶奶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她做的红烧肉,那种慢火细炖的痕迹,那种充满智慧的火候掌握,让我仿佛闻到了厨房里飘出的诱人香气。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台湾的味道,不仅仅是简单的味道,更是工艺、是传承、是生活哲学的体现。它让我对“吃”这件事有了更深的敬意,也让我更加珍惜我们拥有的这份宝贵的饮食文化。
评分《台湾舌头》这本书,简直就是台湾饮食文化的宝藏。我作为一名长久以来都在关注台湾饮食文化的读者,深深为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所折服。作者的文字,不是那种华而不实的堆砌,而是饱含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洞察。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在地性”的挖掘,作者并没有满足于介绍那些耳熟能详的招牌菜,而是深入到各个乡镇,去寻找那些真正代表当地风味的“秘密武器”。例如,书中在介绍某个山区的小吃时,就详细描述了当地特有的食材,以及如何将这些食材巧妙地运用到料理中,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风味。这让我意识到,台湾的饮食文化是如此的多元和丰富。这本书不只是在介绍食物,它更是在讲述台湾人民的创新精神和匠心精神。作者对细节的关注令人惊叹,他会细致地描述每一种食材的质地、香气,以及它们在烹饪过程中产生的化学反应。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原来我们所享受到的每一口美味,都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和智慧。
评分天啊,这本《台湾舌头》终于上市了!我等了多久啊!从《台湾味蕾》到《台湾味觉》,一路追下来,这次的“三部曲之三”简直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边翻着书页,一边忍不住想,作者到底是怎么做到这么细腻地捕捉到台湾人DNA深处的那份“味道”的?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介绍,而是能让你隔着纸张,闻到卤肉饭的油香,听到蚵仔煎滋滋作响的声音,甚至感受到夜市人潮涌动的热气。我记得书里提到某个隐藏在巷弄里的小吃店,描述那个老板娘的手势,还有她定价时的眼神,真的太真实了!我好像就在那个画面里,看着她熟练地将面糊淋在铁板上,然后撒上蚵仔,再盖上鸡蛋。那种手艺,那种用心,是现在很多地方都很难找的了。这本书不只是在讲食物,它在讲台湾的人情味,讲我们从小吃到大的那些熟悉感,那些童年回忆。我读到关于某个地方的古早味甜点,那味道勾起了我小时候和奶奶一起制作的点点滴滴,那些画面突然鲜活起来,眼眶都湿润了。作者的文字非常有画面感,仿佛每一个字都在描绘一幅幅生动的台湾生活画卷。我喜欢作者对细节的刻画,比如形容某种酱料的颜色,或是某种食物的口感,都精准得让人拍案叫绝。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台湾的理解,原来我们每天接触的这些“味道”,承载了那么多故事和情感。
评分《台湾舌头》这本书,简直就像是一部活生生的台湾美食史诗。我作为一个台湾读者,读来感触良多。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他能够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台湾食物的独特魅力。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书中关于“融合”的讨论,作者是如何将来自中国大陆、日本,甚至西方的一些烹饪技巧和食材,巧妙地融入到台湾本土的饮食文化中,最终形成了如今我们所熟知的台湾味。例如,书中在介绍某个地方的肉燥饭时,就详细解释了其香菇、红葱头等配料的来源和演变,以及它如何在不同家庭中发展出不同的风味。这本书不只是在介绍食物,它更是在讲述台湾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以及他们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的饮食文化。作者对细节的刻画令人赞叹,他会细致地描述每一种食材的口感、香气,以及它们在烹饪过程中发生的奇妙变化。这让我意识到,原来我们每天都在品尝的这些味道,是如此的丰富和复杂。
评分读完《台湾舌头》,我感觉自己好像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味觉旅行。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食物,它更是关于台湾这片土地上的人文历史和社会变迁。作者的文字充满了感情,他用一种非常亲切的口吻,讲述着那些我们从小吃到大的食物背后的故事。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庶民美食”的描绘,那些在街头巷尾默默经营的小店,它们承载了无数台湾人的回忆和情感。我读到关于某个传统糕点师傅的故事,他一生都在做同一种糕点,那种对技艺的极致追求,让我深受感动。书中不只是在介绍食物,它更是在讲述台湾人民的生活态度,那种勤劳、朴实、乐观的精神。作者对食物的描述非常生动,他会用各种比喻来形容食物的口感、味道,仿佛你置身于现场,能够亲口品尝到。这让我意识到,台湾的味道,不仅仅是舌尖上的享受,更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的敬畏。
评分我必须说,《台湾舌头》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读过最让我惊喜的一本书。它完全颠覆了我对于台湾美食的固有印象。我一直以为自己已经很了解台湾的食物了,毕竟我就是在这里长大的。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我从未留意过的台湾饮食的深度和广度。作者的笔触非常有画面感,他能够用文字勾勒出食物最真实的形态和最诱人的味道。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季节性”的强调,作者如何根据不同的季节,介绍最适合品尝的当季食材和料理。例如,书中在介绍夏季的芒果冰时,那种香甜多汁的芒果,配上绵密的冰沙,光是读着文字,就让人感到一股凉意袭来。这本书不只是在介绍食物,它更是在讲述食物与人的关系,食物与这片土地的羁绊。我读到关于某个渔村的故事,那里的人们如何依靠大海赋予的食材,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海鲜料理。这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深深地打动了我。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台湾的味道,不仅仅是舌尖上的享受,更是对土地的尊重和对生活的热爱。
评分《台湾舌头》这本书,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台湾过去的大门,让我得以一窥那些被时光掩埋的美味与故事。我一直认为,食物是连接过去与现在最直接的方式,而这本书完美地做到了这一点。作者的文字带着一种深情,仿佛每一个字都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台湾的故事。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书中关于“古早味”的描绘,那些现在越来越难寻觅到的味道,在作者笔下又重新焕发了生命。我读到关于某个地方的麻糬,描述它软糯的口感,那种入口即化的感觉,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第一次吃到麻糬时的惊艳。书中不只是在介绍食物,它更是在讲述食物背后的传承,那些一代代人用心传递下来的手艺和味道。作者对细节的把控非常到位,他会细致地描述食材的来源、制作的步骤,以及这些食物在台湾不同地域的特色。这让我意识到,原来我们熟悉的台湾味,是如此丰富多彩,充满了个性。这本书让我对台湾的饮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更加热爱这片土地孕育出的独特风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