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复初来台木刻版画家朱鸣冈、黄荣灿、麦非等的意识形态,对台湾美术有过什么影响?台湾省交响乐团第一位团长蔡继琨,人称少将指挥,协助台湾省展成立,他们几年之间全都失踪了,书中以他们为主角,台湾美术若不再是紫色,到底什么颜色?
台湾光复后第一届省展,在波诡云谲中看似安然渡过。
大稻埕的山水亭台菜馆、波丽路西餐厅,彷彿还留着艺术家们杯觥交错的身影。
美术界内部却悄悄掀起意识形态的风暴。
台湾画、中国画,台湾话、中国话。
对台湾人来说,日治时代就像昨天的事,昨天还在喊天皇万岁,今天就中华民国万岁,昨天说我拥护帝国支持圣战,今天说我反抗日本热爱祖国……
「对,画家只管画他的画,其他的什么都别管。塞尚、梵谷他们会什么,他们因为不会才成为大画家。」陈澄波这样对杨三郎说。
曾为台湾最后一任总督长谷川清画肖像画的李石樵,看着台湾省行政长官陈仪的照片,怎么也感觉不出一个凯旋将军的锐气。
来自唐山的蔡继琨,在充满不确定的战后氛围中,为举办美展和成立乐团奔走;记者黄荣灿在开往基隆的夜车上,不明白为什么响应建设新台湾而来的青年们,竟一个个抢着买船票要逃离这个岛屿……
谨以本书致变色的年代,消失的人们。
画家谢里法第一本长篇小说《紫色大稻埕》,写到1945年初,二次大战已近尾声。光复初期的台湾画坛,美术史演义也翻到了下一页。
大稻埕家家户户门前矗起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一片旗海中看到的正好调为紫色,随着时间过去,这片紫色又变了颜色。这本《变色的年代》所讲述的,正是短短数年间,民间乃至于画坛变色的过程。
跟随陈仪来台的蔡继琨,为筹办第一届省展四界奔走,在他频繁的走访中,让读者彷彿也跟着他看见了画家们的身影。郭雪湖、李石樵、林玉山、杨启东、颜水龙、杨逵、蓝运登、赵春翔、廖德政、李超然、陈逸松、林显模、麦非、黄永玉、朱鸣岗、洪瑞麟、张义雄、王井泉女儿、马白水……大稻埕的山水阁和波丽露,依旧是画家们谈笑宴聚的去处,但在画家们的谈话间,政治的阴影已悄然掩至。
在筹办全省美展这条故事主要轴线上,「语言」的使用显得格外有意义。筹备会两次开会,与会者皆用日语,到了第三次,因省党部介入,各说各话的局面,官样文章的过场,让画家们不得不表明各自立场。第一届省展顺利结束,关于东洋画与中国画的争论随即登场,传承自日本北宗画风的「湾制画」夹在中间,画已不再是画,而成了观点和立场之争。
画家郭雪湖眼中的蔡继琨,是个说不清自己是厦门人、鹿港人还是菲律宾华侨的「黑狗兄」;他在陈仪手下,是个挂有一颗星军阶的少将;在全省美展、国立台湾交响乐团的创建史上,则是个有能力的干才。小说后半段写到蔡继琨在乐团首次公演时失踪,显得有些突然。木刻版画家黄荣灿的消失,则似乎较为合理──他是从大陆单身来台的艺术家,是个没有政治自觉的读书人。当黄荣灿再度被人「看见」时,是在医学院人体解剖室,不论是否属实,这结局确实惊悚。
画家需要吸收知识的养分,当时左翼文化界也有外省、本省之分。外省画家和本地画家,被形容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亲人,除了语言还有生活习俗,对国家的认同感及个人在美术中的定位,每形之于语言就难免引起对方误会。紫色的大稻埕不知何时开始变成了灰色,时代的氛围则陷入红白大对抗;「变色」里包括了所有的颜色,像爆炸的烟火在瞬间一闪而过,人们还来不及看清楚已经不见了,最后残留在视觉里的还是只有白色。
作者简介
谢里法(1938年3月27日~)
生于台北市大稻埕,台湾知名画家,美术史家,艺术理论家。于国立师范大学美术系求学时,先后接受廖继春、林玉山、李泽藩、孙多慈等多位台湾前辈画家指导。1964年赴法国巴黎美术学院深造,1968年赴美国纽约博拉特版画中心研究,曾是五月画会的一员。横跨美术与文学领域,催生台湾文学研究会、台湾文化交流中心等团体。1993年与廖修平、陈锦芳一同创办巴黎文教基金会,设置「巴黎奖」奖励优秀青年艺术家赴国外进修。现任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研究所教授。曾担任总统文化奖、国家文艺奖、国际版画双年展等评审委员。着作有《日据时代台湾美术运动史》、《台湾出土人物志》、《我所看到的上一代》、《重塑台湾的心灵》、《艺术的冒险》、《纽约的艺术世界》、《探索台湾美术的历史视野》、《美术书简》、《紫色大稻埕》等。
当我看到《变色的年代》这个书名的时候,我脑海里闪过的,是台湾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色彩变化。从过去简单的黑白灰,到如今各种色彩的交织融合,这种“变色”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更是社会、文化、经济层面的深刻变革。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讲述一个关于文化融合的故事,比如不同族群、不同思潮在这个“变色的年代”是如何碰撞、交流,最终又如何形成新的文化景观。也许是通过描绘一个城市的变迁,从老街的古朴到新区的现代,来展现这种年代感。我又在想,会不会是关于个人身份认同的“变色”?在快速变化的时代里,人们如何找到自己的根,如何定义自己的归属?这本书的名字给我一种广阔的视野,让我觉得它可能触及到我们每个人,去思考“变色”对我们意味着什么,以及我们如何在这个不断变化的时代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评分《变色的年代》这个书名,让我立刻想到的是台湾历史中那些转折点,那些改变了社会面貌的时刻。我们经历了经济的起飞,也见证了民主的进程,每一步都伴随着色彩的变换和深度的改变。所以,“变色的年代”对我来说,是一个充满力量的词语,也充满了未知。我猜测,这本书可能是在探讨某个特定时期的社会思潮、文化演变,或者是政治格局的重塑。也许是通过一群知识分子、艺术家或者社会活动家的经历,来展现那个时代思想的碰撞与进步。我想知道,作者会如何描绘那个年代的氛围,是激昂澎湃,还是暗流涌动?是百花齐放,还是思想禁锢?这本书的名字让我觉得,它一定能够带我们走进一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代,去感受那个年代的脉搏,去理解它留下的深刻影响。
评分我拿到《变色的年代》这本书,第一眼就被封面设计所吸引。那是一种淡淡的,却又带着某种说不出的力量的色彩搭配,仿佛时间本身在缓缓流淌,留下的痕迹便是这变幻的色彩。我住在台湾,从小就听长辈讲述他们年轻时的故事,那些故事里充满了时代的烙印。比如,我们这代人习惯了便利的科技,习惯了自由民主的生活,但长辈们经历过的匮乏、压抑,以及为争取这一切所付出的努力,都让我们对“年代”这两个字有了更深的理解。所以,当看到“变色的年代”这个书名时,我 immediately 联想到的是那种潜移默化的改变,是生活方式的转型,是人们观念的更新,甚至是社会结构性的重塑。我猜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记录历史事件,更侧重于描绘这些事件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他们如何在这个变动的时代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如何在新旧观念的碰撞中做出选择。我很期待作者能够展现出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可能是街头巷尾的对话,可能是流行歌曲的旋律,也可能是人们脸上掠过的表情。我希望它能像一幅徐徐展开的老照片,让我们看到过去,也让我们反思现在。
评分《变色的年代》这个书名,让我立刻产生了一种强烈的画面感。就像一张旧照片,时间久了,色彩会泛黄、褪色,但却保留了最真实的光影和故事。在台湾,我们经历了太多的“变色”,从戒严时期到民主化,从农业社会到工业化、科技化,每一次的转型都伴随着阵痛,也带来了新的希望。我总觉得,每一个“年代”都有它独特的颜色,而“变色”则意味着这些颜色在不断地融合、叠加、甚至颠覆。我猜测这本书可能是在描绘一个宏大的历史进程,但又不会过于宏大而失去温度。也许是通过一个普通家庭的几代人,或者一群朋友的命运沉浮,来展现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变迁和情感纠葛。我特别想知道,作者会如何捕捉到那些细微之处,那些藏在日常生活中的“变色”信号。比如,人们的穿着打扮、说话的口音、娱乐方式的变化,甚至是早餐吃什么的习惯,都可能折射出一个时代的缩影。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回到那个“变色的年代”,去感受它的脉搏,去理解它留下的遗产。
评分《变色的年代》这个书名,真的勾起了我内心深处的好奇。台湾的土地上,总是不停地在发生着各种变化,好像永远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颜色。从小时候看到的黑白电视,到如今人手一部的智能手机,再到社会上各种思潮的涌现,每一样都在诉说着“变色”的故事。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名时,我第一时间就想到的是那种潜移默化的,却又深刻的改变。我猜测,这本书可能是在描绘一个时期内,社会价值观、生活方式、人际关系是如何发生变化的。也许是通过一个家庭几代人的经历,从长辈的朴素生活,到年轻一代对物质和精神的追求,来展现这种年代的变迁。我又在想,会不会是关于艺术、文化领域的“变色”?比如,曾经流行的音乐风格,曾经被奉为经典的书籍,是如何在这个时代被新的潮流所取代,或者被重新解读的?这本书的名字给我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想象空间,让我觉得它有可能触及到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去思考“变色”对我们的意义。
评分听到《变色的年代》这个名字,我第一个联想到的就是台湾社会在不同时期的转型,那种色彩的叠加和变化,就像油画层层叠叠的笔触。我们经历过经济腾飞的黄金年代,那时候人人充满干劲,物质生活也逐渐改善;我们也经历过社会运动风起云涌的时期,学生、工人、农民都走上街头,为了理想和权利呐喊。所以,“变色的年代”这个词,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我猜测,这本书可能会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件,或者一些富有代表性的人物,来展现那个时代的复杂性。也许是描绘一对年轻情侣,如何在政治动荡的年代,选择坚守爱情,或者如何被时代洪流所裹挟,走向不同的命运。我也很好奇,作者会如何处理“变色”这个概念。是积极的变化,还是带有某种无奈的妥协?是五彩斑斓的繁荣,还是暗流涌动的冲突?这本书的名字让我觉得,它一定能够触动人心,让我们对过去有更深的理解,对现在有更敏锐的感知。
评分《变色的年代》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和历史感。在台湾,我们经历了太多“变色”的时期,每一次都像是一场洗礼,让我们的社会和文化留下深刻的烙印。我猜这本书可能是在描绘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例如从淳朴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都随之改变。也许是通过一个大家族的兴衰史,来折射出整个社会的变迁。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够细腻地描绘出那个年代的氛围,比如当时人们的穿着、食物、娱乐方式,甚至是街头巷尾的对话,这些细微之处都能勾勒出那个时代的独特风貌。我想知道,作者会如何运用“变色”这个意象,是象征着希望与进步,还是暗示着某种失落与无奈?这本书的名字让我觉得,它一定能够引发读者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度思考,让我们在回顾过去的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当下。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叫做《变色的年代》,听起来就很有画面感,好像预示着一个时代的巨变,色彩斑斓却又充满不确定性。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它的名字深深吸引住了。在台湾,我们经历过很多“变色”的时期,从经济起飞的繁荣,到社会运动的激荡,再到如今的多元文化交融,每一个阶段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所以,“变色的年代”这个词,很容易勾起我对于过往的回忆,以及对未来的好奇。我猜想,这本书可能是在探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文化、政治上的巨大转型,也许是通过某一个家族的故事,或者某一群人的经历,来折射出那个时代的风貌。我尤其期待作者能够细腻地描绘出那个年代人们的情感、思想以及生活方式,那种在变革洪流中的挣扎、适应与成长,一定充满了人性的光辉。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运用“变色”这个意象,是将它理解为一种渐进的演变,还是一种突如其来的剧变?是好与坏的交织,还是多彩与灰暗的碰撞?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蕴含了太多的可能性,让我迫不及待想要翻开去探索。我希望作者能够给我带来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变色的年代”,去感受它的呼吸、它的脉搏,去理解那个时代的逻辑和温度。
评分我看到《变色的年代》这个书名,脑海中 immediately 浮现出台湾不同时期的画面。我们经历过封闭保守的年代,也经历过开放多元的今天。这种巨大的转变,就像是颜料在画布上不断混合,最终呈现出斑斓的色彩。所以,“变色的年代”这个词,让我觉得非常有画面感,也充满了故事性。我猜测,这本书可能是在讲述一个关于个人成长与时代变迁的故事。也许是通过一个年轻人的视角,去观察和体验他所处的那个“变色的年代”。他可能会经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会面对社会规则的挑战,也会在情感的纠葛中寻找自己的方向。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如何展现他们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选择。这本书的名字让我觉得,它一定充满了人性的温度,也充满了对时代的深刻洞察。
评分拿到《变色的年代》这本书,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台湾历史上那些波澜壮阔的时期。我们经历过日据时代,也经历过国民政府迁台,更经历了轰轰烈烈的学运和民主化进程。每一次的“变色”,都伴随着社会结构、政治格局、甚至人们价值观的巨大冲击。所以,“变色的年代”这个名字,让我感觉非常有共鸣,同时也充满了期待。我猜这本书可能是在聚焦某个特定的历史阶段,比如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时期,或者是在经济起飞时期,社会阶层发生剧烈变动的时期。我想知道作者会如何通过生动的故事,来展现那个年代人们的挣扎与奋斗。也许是描述一群年轻人,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寻找自己的方向,如何面对家庭的期待与个人的理想之间的冲突。又或者是描绘一个女性,如何在男权社会中逐渐觉醒,争取自己的权利和尊严。这本书的名字让我觉得,它一定充满了人性的复杂与多样,充满了在变革中人们所经历的喜怒哀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