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在一些全球调查中,多次名列前茅,但在想像力及创造力方面则不尽如意,为甚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主要由于中国式教育制度的「考试为本,标准答案至上」的影响所致。
大多数学生为了应付考试,他们没有时间,或者很少人去诱导、启发他们去「研究」或去思考那些看似与「标准答案」无关的、较复杂而且需要较深入探讨的问题。
其实,「研究」是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链接,因为研究就是为了追求知识和了解人生和大自然,是人类活动的一部份,以研究没有年龄的界限。假如能在小、中学时期已经有机会学到一点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透过思考学习解决问题,那么日后对学习应该会更加容易、更加有兴趣,而在社会生活中或许也会更加舒畅和潇洒一点。
本书作者多年来积极参与向中学生推广「想想怎么想」的活动,书中亦详细介绍了其中两个活动计划:「中学生穿梭机实验设计竞赛」和「趣味科学比赛」的组织和实行过程。
此外,作者善用古今中外的事例,阐释思维的道路和重要性、思维与学习的关系等,深入浅出,将一般人认为枯燥的科学问题变得富有趣味性。
作者简介
方明
方明在香港读小学和中学,美国接受大学和研究院教育。曾在跨国能源公司任研究工程师,后在香港的大学任教和工作,现已退休。研究范围:大气化学(空气污染)和环境催化反应。兴趣:促进年轻人对科学的兴趣和推广批判性思维。
《想想怎么想:标准答案的迷惑》这个书名,真的太直击人心了。我个人一直觉得,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社会经验,似乎都在不断地灌输着“正确”的做法,或者说“标准答案”。这就像是在玩一个游戏,而这个游戏的目的就是要让你找出那个唯一的、被认为是“对”的答案。但仔细想想,很多时候,我们追求的那个“标准答案”可能根本就不存在,或者说,即使存在,也可能随着时间和情境的变化而失效。 我猜这本书的内容,可能会深入探讨这种“标准答案”思维对我们个人成长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限制。想想看,如果我们从小到大都被教导要找到唯一正确的答案,那当我们遇到一个没有明确答案、需要发挥创造力的问题时,是不是就会感到无所适从?这本书或许会引导我们去反思,为什么我们会如此依赖标准答案?这种依赖性又是如何形成的?它可能会提供一些方法,让我们学会去拥抱模糊性,去接受不确定性,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出一种更具弹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我很期待它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思考”这件事本身,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找到答案”的层面。
评分《想想怎么想:标准答案的迷惑》这本书的书名,光是看就让人觉得很有深度,而且充满了思考的空间。我一直在想,我们这一代人,或者说很多人,是不是在成长的过程中,都被一种“求稳”的心态所影响,尤其是在学习和工作中,总希望找到一个最稳妥、最不容易出错的“标准答案”。这就像是在走一条大家都走过的路,虽然安全,但可能也错过了沿途更美的风景。 这本书的标题,“迷惑”这两个字用得非常精妙,让我联想到,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找到了“标准答案”,实际上可能只是被一种表面的、习惯性的解释所蒙蔽了。我猜这本书可能会深入探讨,为什么我们会如此渴望标准答案?这种渴望的背后,是否隐藏着对未知的恐惧,或者对权威的服从?它会不会提供一些方法,让我们能够跳出这个思维的“舒适区”,去质疑那些看似天经地义的“标准”,并且学会如何在没有标准答案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做出明智的决策,甚至创造出新的可能。我很期待这本书能成为我思考道路上的一个重要指引。
评分拿到《想想怎么想:标准答案的迷惑》这本书,立刻就被它的标题吸引住了。作为土生土长的台湾人,我感觉自己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观点和信息,很多时候反而不知道该如何消化,或者说,很容易被一些看起来“正确”的说法所影响。特别是在面对一些社会议题或者个人选择的时候,大家好像总在寻找一个“大家都会认可”的答案,久而久之,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似乎就越来越小了。 这本书的名字,直觉上告诉我,它可能是在挑战我们习以为常的思维模式。我非常好奇作者会如何剖析“标准答案”背后的迷惑性,它可能会从心理学、社会学,甚至是哲学等不同的角度来解读。在我看来,很多时候,“标准答案”的出现,是因为它能够带来一种安全感,一种群体认同感,但这种安全感往往是以牺牲个体的独立判断力为代价的。我很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洞察,帮助我们辨别那些看似合理但实则可能束缚我们的“标准答案”,并且教会我们如何在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
评分最近在逛书店的时候,无意间看到了《想想怎么想:标准答案的迷惑》这本书,书名就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觉得,我们受到的教育,很多时候都在教我们“是什么”和“怎么做”,但很少有人教我们“为什么这么想”或者“有没有其他想法”。特别是遇到一些复杂的问题,感觉大家都很习惯去找一个“标准答案”,好像有了标准答案,事情就解决了,或者至少心里踏实了。但现实往往不是这么简单的,很多时候,那个所谓的“标准答案”可能只是大家约定俗成的一种看法,并不一定是最优的,甚至可能是一种阻碍。 这本书的名字,让我联想到很多时候我们在工作中或者生活中遇到的困境。比如,一个新项目,大家可能会习惯性地按照之前的模式去做,即使那个模式已经不太适用。又或者,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可能也会套用一些“经验之谈”,结果反而弄巧成拙。我觉得,这本书很有可能是在探讨如何打破这种思维惯性,如何质疑那些习以为常的“标准”,并且培养一种主动去探寻更深层次原因和更多可能性能力的思维模式。尤其是在台湾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我很好奇它会从哪些角度来切入这个主题,会提供什么样的思考框架,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应对各种挑战。
评分这本书名《想想怎么想:标准答案的迷惑》一拿到手,就觉得挺有意思的。我本身就是个喜欢思考的人,平时没少跟朋友们讨论一些“为什么会是这样”的问题,有时候觉得,我们是不是太习惯接受现成的东西了?尤其是生活里,太多事情都告诉你“应该怎么做”,但很少有人真的去问,那“应该”又是从哪里来的?书名里的“标准答案”这四个字,特别触动我,因为我感觉自己也常常陷入一种思维定式,觉得好像有个正确答案,然后就努力去符合那个答案,却忽略了过程本身,甚至忽略了那个答案可能并不唯一,或者根本就不适合自己。 最近几年,感觉社会变化真的很快,很多旧的规则似乎不再适用,新的挑战又层出不穷。在这种时候,更需要的是灵活的思考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一套“标准答案”。我猜这本书可能会探讨一些关于创新思维、批判性思考,甚至是打破常规的一些方法论。台湾这里,大家其实也都很注重教育,但有时感觉有点过于强调分数和升学,反而忽略了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实用的工具或者角度,帮助我们(不只是年轻人,包括成年人)重新审视自己的思维方式,不被那些所谓的“标准”框住,而是能更自由、更有创造力地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情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