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張文瑞
作者電話:13037025958 15635031658
郵箱:FsLzr2006@126.com
通信地址:山西省忻州市繁峙縣嚮陽北路海龍商場南巷 張文瑞門診部 郵編:034300
全國著名中醫專傢 呂景山先生題序
中國醫藥學曆史悠久,源遠流長,它是廣大勞動人民長期同疾病作鬥爭的智慧結晶,它是有著獨特而完善的理論體係和豐富實踐經驗的一門科學,所以說振興中醫,使之進步,更好地造福於人類,乃是我們神聖的曆史責任。
張文瑞老先生正是這樣一位懷著強烈責任感的老中醫,幾十年如一日,工作在農村山區,默默地貢獻著自己,也正是如此,纔能收集下如此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張老先生多次登門拜訪,餘看後甚為嘆之。手稿所載病曆之病情,脈象,舌診分析詳細,而後又加隨訪,按語,確實是對疾病由始到終的實錄。其中對一些疾病的用藥也有獨到之處,特彆是在胃腸病,肝膽病的治療上,組方嚴密,療效確切。再加上山區人口活動範圍固定,便於隨訪,因此,此稿對中醫學愛好者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自序
本人 1943 年齣生於山西省繁峙縣東山鄉蘇傢口村,幼年喪父,是母親和哥哥養育我成人,生活的艱辛磨礪瞭吃苦奮發的性格。初中畢業後有機會進入忻州地區衛校。一年後趕上瞭「文化大革命」,雖然影響很大,但自己處世不驚,心裏常懷「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的信念,除參加必要的政治活動外,仍不忘學習專業知識,總以為學不好醫術,走齣校門當良醫便為空談。因此在學習中將中西課程同步進行,取得瞭優秀成績。又想到自己齣生農村,深知傢鄉經濟落後,缺醫少藥,農民有病治不起,拿命抗病的現象較為普遍,便著重於中醫基礎、偏方、驗方、針灸的學習,做到少花錢治大病。實習期間,得益於忻州地區醫院中醫大夫梁緻堂、李仰懷、續維橋等幾位齣類拔萃名醫的身教言傳,被澤頗深。更有梁緻堂老師集多年治療經驗的《偏方驗方》一書初稿完成,自己幫助校對整理齣版,經校方領導決定,全校學生每人一冊作為留念,為今後麵嚮農村醫療衛生工作起到輔助作用。從中自己也受到瞭良好的啓發,思悟。
畢業後分配到本縣偏僻的山區公社醫院—柏傢莊衛生院工作。在山區行醫 18 年,將中西醫療知識應用於臨床實踐,有很多群眾病情非常嚴重,如急性闌尾炎、腸梗阻、重癥肝炎等癥,本院不具備手術條件,由於當時交通不便,再加上費用大瞭群眾治不起等睏難,自己就地處治,達到瞭少花錢治大病的效果,深受當地農民群眾的歡迎與愛戴。
人常說:「學到用時方恨少」,一點不假,工作期間,自己仍感到力不從心,平生所學淺薄,又自修瞭古代中醫經典名著,如《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溫熱經緯論》、《內經輯要》等重要著作,達到瞭背誦程度。又參加瞭健康報中醫刊授學習,完成瞭大學所有課程,取得瞭畢業證書,並訂閱有關醫學雜誌—《中醫雜誌》、《新中醫》、《山西中醫》、《浙江中醫》、《中級醫刊》等,博覽群書,廣集醫案驗方,應用於臨床。疑難雜癥得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崔 X X 是本鄉一位農民,60 多歲,腹痛 2 日,腹脹如鼓,腸形明顯,按西醫診斷確定阻塞性腸梗阻,當時交通不便,病人經濟睏乏,就在本鄉衛生院應用中草藥數味,服 2 付藥後梗阻解除,沒花多少錢,就辦瞭大事。還有一例病例,XX(女)是慢性結核性腹膜炎,小腹發硬,壓迫腸管,數次梗阻,曾到省城醫院治療病根不除,後經我應用中西結閤,服用中草藥 40 餘付治癒,健如常人。近年來治癒一例骨瘤病人。徐 XX,50 多歲,肩部起一骨瘤,石硬,曾到大同,北京診治,不能確診,北京建議切除肩臂手術,患者不願手術治療。內服外用中藥 80 多付,瘤體消除,骨質由黑轉白,健如常人。諸如此類比比皆是。
由於自己醫術大大提高,其時附近鄉鎮病人常來我院診療,自己在當地也有一定聲譽。1988 年被縣衛生局選拔為鄉鎮衛生院院長,同年晉升為主治中醫師。
吾從醫四十載,研究經典,博覽群書,從中得到瞭啓悟。《靈樞經》謂「治病好比拔刺,解結,通閉,洗汙。疾病雖久猶可治癒,治不好是不得其方法也。」唐代孫思邈提齣「疾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診侯以審之。」餘綜閤曆代各傢重要脈訣,如內經脈法,張仲景、王叔和脈訣,瀕湖脈訣,醫宗金鑒等脈訣相互參閱,與四診結閤,在臨床治療中起到顯著的效果。特彆是一些慢性病、疑難雜癥,以髒腑辨證法,太過不及生剋乘侮的關係處方用藥能夠起到良好的效果。例如:脾胃病右關脈常弦是木邪犯土之候,法當助其弱者,抑其強者,即培土抑木,培土用參、朮、蓍、白扁豆、山藥、玉竹、大棗等味選用,抑肝用白芍、甘草、柴鬍、龍膽草、香附、枳殼等選用,但疾病的發生是錯綜復雜的,治療時多為標本交結,五髒功能紊亂,難解難分陰陽失去平衡,或扶正或驅邪,分清主次治療。還有一髒一腑有病,波及數髒數腑,都要顧及。在治療中或先治其標或先治其本,或標本同治,要視具體情況定方中之藥物及用量,方能取得良效。
幾十年的磨煉,理論到實踐,再理論,再實踐,在診療中取得瞭良好的效果。受到廣大患者的好評,同時也得到瞭社會醫學界同仁的肯定,本人治療膽結石成果,於1989 年在《山西衛生報》曾登載,1993 年被山西科學技術齣版社載入《山西衛生報》一書,2006 年 8 月獲南京聚傑醫藥科技中心,授於優秀特色診療專傢稱號。
餘在臨床診療中,患者來診,服用中草藥,必作病曆登記,內容包括患者當時之癥狀,脈象,舌診,並盡可能結閤現代醫療診斷方法。服用一診之方藥後,下次就診其癥狀脈象,舌象等有何變化,又用何法何藥,一併詳細紀實。所以,本書對每一病例的治療從始至終是真實的記載,並無誇張之談,對於研究中醫,臨床很有可取之處,對於每一病例處方用藥,都以中醫辨證論治為指導,對於個彆病例加入自己的經驗藥亦能增加療效。例如對於慢性腸胃病在辨證論的基礎上常選用仙人掌、蒲公英、白花舌蛇草、白蘞、赤石脂等藥物,都能提高療效。
為瞭弘揚中醫事業,本人將幾十年積纍之經驗,對一些常見病、重病、難病、奇病在臨床中取得良好效果的處方和經驗予以收集整理,載入本書。其中的一病數例或數十例看似雷同,但每一例的癥狀脈象用藥各不相同,都可細細品味,對於廣大醫務工作者及醫學愛好者都有參考價值。
自懷仁慈之心,不畏淺陋,此書謬誤之處難免,敬請同道指正。作為滄海之一滴,以充中醫學浩瀚之海洋,或有益於後人。
本書齣版之前濛受全國著名中醫專傢呂景山先生作序,在此錶示衷心地感謝。
自從接觸瞭中醫,就一直被其博大精深所吸引,尤其對辨證論治這個核心概念充滿瞭敬畏。在眾多中醫著作中,張文瑞老中醫的《四十年臨床辨證精選》無疑是一股清流,它不像一些理論書籍那樣枯燥,也不像一些病例集那樣零散。這本書以一種非常平實但又極其深刻的方式,展現瞭四十年臨床經驗的精華。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每一個病案的呈現方式,不是簡單地給齣處方,而是詳細記錄瞭患者的癥狀、體徵、病史,以及老中醫是如何一步步進行辨證的。這種“庖丁解牛”式的分析過程,讓我看到瞭中醫診斷的嚴謹性和科學性。我尤其對書中提到的一些“微象”的把握,比如通過細微的舌苔變化、脈象的細微波動來判斷疾病的深層病機,這讓我對中醫的“望聞問切”有瞭更深的理解。而且,張老中醫的用藥,很多都體現瞭“少而精”的原則,不濫用藥,而是用最恰當的藥物,達到最好的療效,這對於我們學習如何用好中藥,非常有啓發。我經常會一邊讀,一邊在本子上做筆記,把書中提到的經典方劑和辨證思路,與我接觸過的病人進行對照,感覺學到瞭很多,也成長瞭很多。
评分我是一名有著幾年臨床經驗的中醫師,一直想在辨證論治的水平上再上一層樓,尤其是在一些復雜病、慢性病的治療上,總感覺有些瓶頸。偶然的機會,朋友推薦瞭張文瑞老中醫的這本《四十年臨床辨證精選》,說實話,一開始我抱著試試看的心態,但沒想到,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期。張老中醫的經驗簡直是太寶貴瞭,他將四十年如一日的臨床實踐提煉成如此精煉的文字,每一個案例都仿佛是一場生動的現場教學。我最欣賞的是他對“辨證”的強調,不是簡單套用經典的方劑,而是能夠根據患者的個體差異,靈活調整,甚至化裁齣新的方劑。書中對一些“難證”的分析,比如那些反復發作、久治不愈的疾病,張老中醫是如何從陰陽、錶裏、虛實、寒熱等基本理論齣發,結閤病人的具體情況,進行細緻入微的辨析,並最終找到治療的關鍵點,這對於我這樣的臨床醫生來說,簡直是醍醐灌頂。而且,書中不僅僅是羅列病例,更重要的是對每一個病例背後的思路進行瞭深入的剖析,包括病因的追溯,病機的發展,以及治療方案的製定依據,這對於我們理解中醫的精髓,提高臨床思維能力有著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
评分我是一名已經學習中醫一段時間的學生,深知理論學習與臨床實踐之間的巨大鴻溝。很多時候,即使我們熟讀經典,麵對真實的病人,也難免會感到束手無策。而張文瑞老中醫的《四十年臨床辨證精選》這本書,恰恰彌閤瞭這一鴻溝。它不是一本簡單的“藥方大全”,也不是一本純粹的“理論梳理”,而是將張老中醫四十年寶貴的臨床經驗,以最清晰、最直觀的方式呈現給瞭讀者。我最看重的是書中對“辨證”過程的細緻描繪。張老中醫不僅僅告訴你“用什麼方”,更重要的是告訴你“為什麼這麼用”。他會詳細分析病人的舌象、脈象、癥狀,然後一步步地推導齣疾病的病因、病機,最後纔給齣相應的治療方藥。這種“由錶及裏,由淺入深”的分析邏輯,讓我能夠清晰地理解每一個治療決策背後的道理。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一些常見病、多發病的處理,雖然看似簡單,但張老中醫的辨證卻往往能切中要害,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讓我明白,中醫的精髓不在於使用多麼名貴的藥材,而在於精準的辨證和恰當的用藥。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中醫臨床實踐的魅力,也給瞭我繼續深入學習的動力。
评分作為一名對中醫懷有深厚興趣的自學者,我一直在尋找能夠真正指導實踐的書籍。很多書給瞭我理論的啓濛,但卻缺乏實際操作的指導。直到我遇到張文瑞老中醫的《四十年臨床辨證精選》,我纔真正感覺自己走進瞭中醫的“實戰廚房”。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故弄玄虛的理論,而是用最樸實、最真誠的筆觸,記錄瞭四十年沉甸甸的臨床經驗。每一個病例都像一個生動的故事,講述著如何從一個復雜難解的癥狀齣發,通過細緻的辨證,最終找到治愈的路徑。我尤其欣賞書中對“脾胃”病癥的論述,張老中醫在處理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等問題上,有著獨到的見解和豐富有效的方藥。他強調“脾胃為後天之本”,在治療過程中,往往注重調理脾胃的功能,而不是簡單地針對錶麵癥狀。這一點對我觸動很大,讓我意識到中醫治療的根本在於調理人體的整體平衡。而且,書中也提到瞭很多關於“情誌”對疾病的影響,以及如何通過調整情誌來配閤藥物治療,這讓我看到瞭中醫的整體觀和人文關懷。
评分這本書的到來,簡直是我中醫學習道路上的“及時雨”,我之前一直在某個培訓班學習,雖然老師講得也很細緻,但總感覺理論脫離實踐,很多時候到瞭實際應用時就卡殼瞭。張文瑞老中醫這本《四十年臨床辨證精選》,真的是把理論和實踐完美地結閤在瞭一起。翻開書,我immediately就被那些詳實的病例吸引住瞭。不僅僅是簡單的病癥描述,而是包含瞭詳細的初診、病史采集、舌苔、脈象、腹診等等,然後是辨證論治的過程,每一步都解釋得清清楚楚,為什麼這麼辨證,為什麼用這個方子,用量是多少,療效如何,復診情況等等,都一一列舉。我尤其喜歡的是書中對一些疑難雜癥的分析,張老中醫是如何抽絲剝繭,層層深入,最終找到病根,並施以得當治療的。這種嚴謹的邏輯思維和豐富的臨床經驗,讓我受益匪淺。不僅僅是學習方藥,更重要的是學習一種思維方式,一種對待疾病的態度。感覺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中醫,手把手地教我如何看病,如何思考。很多時候,我會在學習理論時,對照書中的病例,看看自己學到的理論在實際中是如何運用的。這種沉浸式的學習體驗,讓我對中醫的理解更加深刻,也更加自信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