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现书法名师骆明春先生主持之云心草堂师生年度书艺作品。
作者简介
云心草堂
板桥骆明春先生,1955年出生于苗栗县通霄镇滨海之白沙屯。为人谦恭诚恳;处事平实低调,饶有古昔文人之雅范,与其字号「文谦」,正相契合,曾获全国语文竞赛写字项目小学教师组第一名、台北市美展、全省美展、教育部文艺创作奖、国父纪念馆青年书画大赛… 等多项大型书法比赛中屡获佳绩。
教学课余,经常义务指导学生书法,提携后进无数;退休之后,仍于住处书房「云心草堂」继续其书法教育志业,前后三十余年,培成无数书法菁英。由于云心草堂门生每于各项全国书法比赛中夺魁,特别是其所领军指导的新北市语文竞赛写字组选手,成绩亮丽,声名远播,遂使全台许多县市争相延聘为书法研习及语文竞赛指导老师,并常受邀担任全国及地区书法比赛评审。
序
书被催成情转浓,花开果结满千山
──我与骆明春的书法往来兼序云心草堂师生书法展
2004年8月,彰化明道大学国学研究所招收第一届书法硕士生开课,所长陈维德先生征询国内精研书法的专长教授,想邀请到研究所兼授书法课程,征询多人不获首肯,无可如何,转询于我。2003年秋冬之际,国学研究所设所之时,陈先生曾就各种书法课程的开设问题征询鄙见,当时提出不少建议以供参考;陈先生即以此事,认为我可以「滥竽充数」担任「救援投手」到该所讲授书法课程。
2004年,我仍在三所大学兼课:东吴大学、国立台北师院、新竹师院,加上彰化明道大学,负担不轻;然而,基于协助解决这位书坛老友的困境,勉予接受,惟台北到北斗路途虽非遥远,可是交通不顺,商定两週上课一次。
2005年4月,明道大学国学研究所招收第二届书法硕士生,陈维德先生推荐我参与出题、阅卷、口试等招生工作。2005年5月,为期一年南北奔波的兼课行程,完成阶段性的协助任务;陈维德先生以征聘不到适当的书法教授,以及书法硕士生已有两个年级,书法课程数量增加为由,向明道大学推荐我转为专任教授;情不得已,再约一年为期。我只好辞去东吴大学、台北师院、新竹师院的兼课任务,当时东吴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松雄先生与台北师院语文系主任颜国明先生两人皆诚挚慰留,我陈述每週必须在彰化留守四至五日,势难兼顾台北的授课,并致歉意。陈松雄先生认为陈维德先生挖角,必须接任我在东吴大学遗留的书法课程;而颜国明先生则要我推荐适当的接任人选,从命之后观察接任者的教学表现,似未负颜先生殷切的期望。
2005年9月,明道大学国学研究所书法硕士新生入学,有一对书法师生档「骆明春、林明享」联袂来校註册。骆明春与我,同道相知,1990年代我时常应邀参与台北县(今新北市)书法展赛评审工作;当时知晓书坛老友陈财发、郑聪明、李正发、骆明春以及后来加入的李清源,五人经常雅聚论书。陈财发与我早在1970年代便是书法知友,当时我在小学任教,有幸曾与陈夫人同校共事;后来陈兄与我皆在台北师院兼课,讲授书法课程。郑聪明与我在1980年代即有默契,当年共同吁请政府将日下部鸣鹤所书之「枋桥建学碑」定为古蹟加以保护,其后郑兄编辑《于右任书法字典》,余忝为作序,郑兄经常赠我书法文献资料更不在话下。李正发与我也在1990年代熟识,某次板桥东区扶轮社奖励研究生撰写有关台湾历史方面的学位论文,黄东修以「陈丁奇书法艺术研究」为题申请奖助,个人应邀参与审查,李正发即为主要工作人士之一。1998年10月,书法至交换鹅会社兄施春茂首次书法个展,索序于我,施兄特以李清源所篆我的名号对章相赠,李清源奏刀为施春茂所推赏,其功夫自不待言。这些书坛如水淡交,想来情意转浓。
以中学教师退休之身就读明道大学国学研究所,骆明春是第一人,后来者不少;以书法家之身办理过许多官方与民间书法展赛活动,而攻读书法硕士,骆明春是第一人,其后也有继者;以书法师生档联袂研读书法硕士,骆明春是第一人,其后仍有来者;以书法授徒超过25年,学生在各种展赛早已频频获奖、出人头地,而继续攻读书法硕士,精进不已,骆明春更是第一人,后继者寡。骆明春与我,是书法界的同道好友,在明道大学校园另结师生情缘,本来为期只有一年。
2006年6月,个人经过一年的南北奔波,学校课务与杂事百般折腾,体力不支,明道大学虽聘我来年续任教职,我则辞意坚定,退回聘书;陈维德先生深知书法硕士班师资一旦出缺,将难以聘得全方位的书法教授,损失势难弥补,于是十分诚意的恳求留任;再次情不得已,我遂继续待在明道大学,或许可为书法学术界做一些事。而校园围墙内的师生情缘得以接续。
由于台湾的大学未设书法系,明道大学招收的书法硕士生,大多是社会人士自学书法成材来就读的,书写功夫精湛,而书史、书论、书识方面则一知半解,鄙见认为学生只勉强具备就读研究所的程度。当时我担任「书法专题研究」、「书法创作研究」与「书法文献研究」三门课程,书法专题从唐宋名迹讲到碑帖名刻、新出土秦楚简牍与古典书论,书法创作从临习金文、秦楚简牍到碑帖名刻名品与临书应用,书法文献则以撰写硕士学位论文为主题,每週讨论个人进度。
一般硕士生都觉得课程内容既广泛又深入,掌握为难,骆明春修习「书法专题」与「书法文献」,能作各体书法,读来轻松自如,惟有古今书论稍见难度。两年之间,骆明春修习「书法专题」与「书法文献」,没有选读「书法创作」,这对选定「汉简隶草演变」为硕论主题的他,很难说没有不利的影响。因此,骆明春后来转换论述主题,以「心画寻迹─探索古典书法」为书法创作论文,取得硕士学位。
骆明春的学生林明享,书法程度略逊,惟楷书基础厚实,初获骆明春指导而扎下根基,就读台北市立师范学院之后,继得陈维德先生心传。在明道大学国学研究所,他按部就班的修读所有书法课程,择定清代书家何绍基为研究对象,旋以何绍基书法为楷模标竿,将何氏各体书作自早年至晚年依序临习数回,体会何绍基晚年笔法转换的关键;同时也取法近人书家台静农的隶行书迹,了解何氏与台氏以篆法入隶行的奥妙所在;偶作于右任草书,亦有神采;因而在展赛场合屡获佳绩。林明享能楷、能行、能隶,很快的以「何绍基书法临创研究」撰成硕论,取得硕士学位。
2009年8月,林明享毕业次年,又有一位骆明春的高徒─唐美玲考入明道大学书法硕士班,唐君也是楷书能手;1995年9月就读国立台北师范学院时,曾修习我任教的「大一书法」,期末成绩全班最高。唐君来学,我发觉当年在台北师院讲授的书法基础概念,在唐君脑海中已荡然无存,从上课对答一脸茫然可知;使我忆起当年曾有期末笔答试卷,唐君似不解题意,作答有不能切中肯綮之处。2009年明道大学国学所书法课程,与2005年对照,已修订多次,往后两年我任教的课程有「书法史研究」、「书法理论研究」、「台湾书法研究」、「日本书法史」、「书法鑑赏研究」、「书法教育研究」、「行草研究」、「书法文献研究」八门课程,唐美玲没有修习「书法理论」与「台湾书法」,而她的硕士论文撰写台湾书家「陈云程书法研究」,放弃修习「台湾书法」课程不能说没有缺憾。不过唐美玲的行草书法,随着观临陈云程的行草作品而有突飞勐进的成果,难能可贵。
近年来,偶而应邀参与一些大型书法展赛的评审,发现一位楷书相当精纯爽致的赛手─林盈禄,在目前多数写得排宕纵恣的篆隶行草赛手当道的展赛场上,居然还有清劲爽健的楷书得到评审委员的青睐,且往往名列前茅。从骆明春的口中方知其人其事,原来林盈禄是林明享的尊翁,父子档是骆明春的高徒;此外,骆明春的学生中尚有钟麒先、李黄瀚、蔡福仁、张丽莲、江苓等,都是赛场常胜军。至于中小学的书法展赛中,骆明春培养的高手更多,云心草堂孕育多少书坛生力军,一时难以估计。更可贵的是骆夫人刘佳荣也是书坛女豪杰,楷书清雅绝伦,可观可亲,书如其人,人如其书;贤伉俪夫唱妇随,携手同心栽培后进,为书法文化传承奉献心力,书坛罕见。
六十年来的台湾书坛,精研虞世南书风而有所成的书家,前辈有陈含光、程沧波、奚南薰、廖祯祥,壮辈有陈坤一、徐新泉,近年更有骆明春正全力培植新秀。四十多年前,读过张怀瓘《书断》论虞世南与欧阳询书法的差异,略谓「虞则内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心中不以为然,当时多从结构体势观察,总觉得虞书不如欧书强劲。三十多年前,听过王北岳的书法演讲,赞美鲜于枢的书法如何如何,胜过赵孟頫,系就用笔中实圆劲而言;后来展观兰亭八柱第三冯承素摹本〈兰亭序〉拖尾,有鲜于枢与赵孟頫两人题跋,细品其字,既印证王北岳的卓见,也贯穿张怀瓘对虞欧两人书法的评断,正如赵孟頫〈兰亭十三跋〉所言:「书法以用笔为上、用笔千古不易,结字亦须用工、结字因时相传。」用笔与结字,层次的确有分别。二十多年前,在汉华文化事业公司出版的「中国历代法书名蹟全集」第四册中,看到彭醇士与王壮为在祝允明行草长卷末尾的观款题字,想到虞与欧、鲜于与赵的差异。虞世南、鲜于枢、彭醇士笔法中含,欧阳询、赵孟頫、王壮为笔法外拓。
如今,观赏过云心草堂骆明春师生书法展,知晓骆明春执此而往;在与陈财发、郑聪明、李正发、李清源四杰的互动互励之下,书被催成情转浓,我心中漾起骆明春「勇往直前」的图像!花开果结满千山,可以立待而得之!
2013年2月15日 李郁周
这本《万紫千红总是春:云心草堂骆明春师生书法联展专辑(POD)》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细翻阅,但仅仅从它朴实无华的书名和看似寻常的“POD”印制方式,就足够勾起我浓厚的兴趣。云心草堂,这名字自带一种宁静致远的禅意,仿佛能嗅到一股淡淡的墨香和草木清新的气息。骆明春,一个名字里就蕴含着“明媚如春”的意境,再联想到“师生联展”,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幅画面:古色古香的厅堂,一幅幅刚劲有力、又或婉转流畅的书法作品,在柔和的灯光下熠熠生辉。作品的创作者们,或是有着深厚功底的老师,或是初出茅庐、充满朝气的学生,他们共同将自己的心血与情感倾注于笔尖,凝聚成一个个或大气磅礴、或细腻温婉的汉字。我期待着在这本专辑中,能看到不同风格、不同年龄的书法家们是如何传承与创新,如何在传统的基础上,挥洒出属于他们的“万紫千红”。“POD”印制,或许意味着它不像那些印刷精美的画册那样追求极致的奢华,但正是这种“按需印刷”的特性,反而让我觉得它更显真诚,更能触及作品本身的灵魂,少了些商业包装的浮躁,多了些艺术的本真。我迫不及待想要一睹为快,感受这“春”意盎然的书法世界。
评分初见《万紫千红总是春:云心草堂骆明春师生书法联展专辑(POD)》,它身上散发出一种低调却不容忽视的艺术气息。书名本身就很有画面感,“万紫千红总是春”,预示着这是一场色彩斑斓、充满活力的艺术盛宴,而“云心草堂”更是给我一种清新脱俗、意境悠远的感觉,仿佛是艺术家们心灵栖息的净土。骆明春老师的名字,自带一种温暖而明亮的色彩,让人联想到其书法艺术可能具有的阳光和活力。作为一本“师生联展专辑”,它承载的意义远不止于作品的展示,更代表着一种教学理念的实践,一种艺术传承的脉络。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骆明春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他的学生们在书法技艺上究竟达到了怎样的境界?他们是怎样继承老师的艺术风格,又能在其中融入自己的个性和创意,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POD”的印制方式,在我看来,反而是一种回归艺术本质的体现,让作品本身说话,无需过多的包装修饰,更能触及艺术最纯粹的内核。
评分不得不说,《万紫千红总是春:云心草堂骆明春师生书法联展专辑(POD)》这个名字,就充满了诗情画意。读到“万紫千红总是春”,我立刻联想到的是百花齐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是一种对艺术生命力的赞美,也是对书法创作蓬勃发展的期许。而“云心草堂”更是增添了几分雅致与宁静,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嚣的书画之地,能够静下心来,与笔墨纸砚为伴。骆明春老师,从名字上就能感受到一种光明磊落、充满活力的气息,再搭配上“师生联展”,这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充满传承与发展意义的画面。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专辑中,能够看到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书法爱好者们,在骆明春老师的指导下,是如何将个人的情感、对自然的感悟,甚至是人生哲思,都倾注于笔墨之中,化为一个个富有生命力的汉字。或许,学生们作品中的青涩与活力,与老师作品中的沉稳与厚重,会形成一种有趣的对比与呼应,共同谱写出“万紫千红”的篇章。我很好奇,他们选择的创作内容会是怎样的?是古诗词的隽永,还是人生感悟的独白?
评分拿到这本《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时候,首先吸引我的是它封面设计的那种返璞归真的感觉。没有繁复的装饰,没有张扬的色彩,一切都显得那么沉静而有力量,正如优秀的书法作品本身所能带给人的感受。我猜想,这本专辑的装帧风格,一定也呼应了“云心草堂”那种淡泊致远的气韵。“骆明春”这个名字,让人联想到一位在书法艺术领域辛勤耕耘、桃李满天下的大家,而“师生联展”则说明了这是一个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一种传承与交流的盛宴。我脑海中不自觉地开始构想,这些作品会呈现出怎样的面貌?是行草的飘逸奔放,还是楷书的端庄严谨?是篆隶的古朴厚重,还是行书的洒脱自然?每一个学生的作品,都可能带着老师的影子,又可能在老师的教导下,走出自己独特的风格,这本身就是一件极富看点的事情。我非常好奇,在“云心草堂”这个特定的艺术氛围中,师生们是如何相互启迪、共同进步的,又是如何在共同的创作理念下,将书法艺术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本专辑,绝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作品集,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师承、关于艺术生命延续的生动记录。
评分手捧这本《万紫千红总是春:云心草堂骆明春师生书法联展专辑(POD)》,首先跃入脑海的是一种对“春”的期盼与赞美。书名中的“万紫千红”四个字,极富表现力,似乎预示着展览中作品的多姿多彩,如同春天里盛开的各色花朵,充满了生命力和艺术的张力。“云心草堂”这个名字,透着一股清雅脱俗的气息,让人联想到一个宁静致远的书法创作环境,一个孕育着艺术灵感的地方。骆明春老师,他的名字本身就充满了阳光和希望,再结合“师生联展”的概念,我立刻构想出了一幅和谐融洽的画面:一位学识渊博、技艺精湛的老师,带领着一群充满朝气、才华横溢的学生,共同将他们的艺术追求和对书法的理解,通过笔墨呈现出来。我非常好奇,在“云心草堂”这个独特的艺术氛围里,师生们是如何交流互鉴,又是如何在传承经典的同时,又创造出属于他们这个时代的书法风格。这本专辑,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书法作品的集合,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艺术社群,一个师道传承的生动实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