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教育孩子却是一门需要研习的艺术。
一个旁人眼中事业有成的幼教界作家,碰到家里的两个宝贝孩子就变成「后母」?
明明爱子心切,却不断关系紧张;明明不想发脾气,却经常情绪失控。懊恼的母亲带着满腹苦水走进爱与智慧咖啡馆,遇见温柔睿智的女主人刘老师,七堂飘着咖啡香的亲子教养课意外展开……
第1课:什么样的父母,教出什么样的孩子
包办型、溺爱型、专制型、菁英型、放任型、智慧型,你是哪一型父母?
第2课:别让孩子成为温室花
在设定底线的情况下陪孩子一起吃苦头、尝试未知、让孩子学习承担后果。
第3课:教孩子,先教自己
学会与孩子相处的四种智慧语言,拿回主动权,与孩子分享管理权。
第4课:控制自己的坏情绪
父母自身的观念与压力、对孩子未来的焦虑、父母的童年与原生家庭、夫妻间的不和谐关系,都是亲子之间的未爆弹。
第5课:用孩子的角度看事情
了解孩子与生俱来的独特气质与优缺点,尊重并接纳孩子的感受,父母的心就能变得柔和温暖。
第6课:与孩子一起成长
偶尔允许孩子承受短暂的沮丧,却能因此让他们学到责任心;从分担家务与做义工开始,让孩子也体会父母和他人的辛苦。
第7课:有幸福的父母,才有幸福的子女
与孩子一起成长,接纳并原谅自己曾受过的伤,看见真实的自我,让每一位家庭成员都能莫忘初衷,找回最初的爱。
作者简介
杨玉莹 Catherine Yang
英语幼教界作家,育有一儿一女,曾以《My ABC Storybook》、《Mr Bug’s Phonics》二书两度获得纽约大奖肯定,其编写的《YoYo & NaNa》更狂销 180 万套,创造台湾迄今无人能及的纪录。
现任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美国朗文出版社、敦煌书局、凯撒琳出版社顾问兼作者,以及大陆着名幼稚教育品牌学校凯顿儿童美语荣誉董事及荣誉校长。
刘匡伟
CK家庭成长学院心理谘询师,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在中国出生长大,旅居美国二十多年,熟习东西方哲学,在亲子教育领域极具独特视角。获得上海交通大学学士,美国机械工程硕士及密西根大学临床心理学硕士。
推荐序
父母不可能庇护孩子一生
近年来,电脑普及了,社会富裕了,日常生活也丰富而多姿多彩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疏远了!出问题的家庭与日俱增。旧社会迅速改变,新社会日新月异,科技产品转换之快,培养出新一代不同思想又容易贪新厌旧的孩子。父母若不改变观念,积极学习为人父母之道,两代之间将难以沟通,更难以维持良好的家庭关系。
家人之间若不常交谈,便容易造成许多误解,无形中产生许多不健全的家庭,这种缺乏和谐的家庭渐渐增多,便容易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正如现在一些先进的欧美国家,因家庭出现的缺憾和破碎,产生许多诸如虐待、家暴、酗酒、吸毒、遗弃、滥交等不健全家庭的产物。所以大家必须尽量早准备,做个令子女也感到骄傲的成功父母。要帮助孩子,先从自我学习开始,用心力去爱护孩子,用智慧去管教他们,扶助儿女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健康发育。
许多家长都期望阅读一些生活化的亲子教养书,可惜市面上大多只是关于儿童心理和偏重理论的专书,而且内容未必适合每个家庭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或在新时代背景下成长的年轻父母。
本书借着一个为管教孩子而充满困惑的母亲,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正在品尝香浓咖啡的悠闲环境下,碰到一位经验丰富而充满智慧的母亲。借着交谈、对话、询问,凭着身边的许多例子,把一些严肃、关于教养孩子的祕笈,在轻松的环境下化繁为简,一针见血地把管教孩子的重点指出来,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心理、认识孩子们真正的需要,让孩子走出他们自己的生命之路。
父母不能庇护孩子一生,只是爱护孩子是不够的,家长必须以智慧的爱来管教孩子。七杯咖啡,七堂课,里面蕴藏着母亲温暖而合宜的爱和充满智慧而有效的管教。透过这两位母亲的对话,听她们娓娓道来的甘苦滋味,必能让大家产生共鸣,借着深入浅出的介绍,领悟爱的真谛与管教的原则。
黄伟国∕CK家庭成长学院中国区总经理
推荐序
弯下身,才能看到孩子
对于孩子的教育和培养,家长和教师大多更为关注讲授的内容,而时常忽略讲授方式和方法的重要性,因此难免会出现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的结果。倘若留心观察孩子学习与成长的特征,分析和总结家长和教师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培养的效果,就不难发现只有採用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才能产生理想的效果。
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培养的方式和方法,不仅包括教师和家长的语言表达技巧与艺术,还包括一些十分重要但往往被忽视的因素,例如家长和教师应当避免将自己的身分始终定位于一个居高临下、具有才智和威严的权威人士,而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选取一个能与孩子进行平等交流的叙述身分和角度。
二○一一年我在俄罗斯国家博物馆参观时,印象最深的不仅仅是馆内数量庞大、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精品,还有感人至深的一幕:几位年迈的艺术教授做为志愿者单腿跪在地板上,为数十位小朋友讲解精美的绘画和雕塑等展品。
因为单腿跪地,这些教授的头部和视线基本上与小朋友们稚嫩的脸庞处于平行位置,由此能够在同一水平的视线上,以和颜悦色的目光和表情与簇拥在他们周围的每一位小朋友交流,用缓慢而抑扬顿挫的语言介绍和讲解艺术家的生平及其创作。
我曾经访问过十五个国家的数十个博物馆、美术馆和其它种类的展览馆,但只有在俄罗斯国家博物馆看到导览员以单腿跪地的方式为小朋友进行解说服务。显而易见,那些小朋友宁静倾听时凝神注目的表情和踊跃的举手提问,足以说明这种教育方式的效果是何等理想。
做为美国开国元勋之一,班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一七○六至一七九○年)堪称他所在时代的民主政治、智慧、理性、科学、道德、教育以及人类创造力的杰出代表人物。在他的时代,富兰克林写作的两本书风行一时,即《格言历书》(Poor Richard’s Almanac)与《富兰克林自传》(The Autobiography of Benjamin Franklin),二者都以深邃的哲理和人生的真知灼见而着称。前者从一七三二年到一七五八年畅销长达四分之一世纪,在两个多世纪以后的今天却很少有人问津;后者则犹如常青树,至今仍旧是美国文学作品中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还翻译成三十余种语言文字,传播到世界各国。
《富兰克林自传》长久不衰的文学价值与魅力,不仅在于他以其带有传奇色彩的成功经历诠释了「美国梦」的本质与价值,更在于他叙述时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年逾七旬的普通老人,用类似家人聊天时朴实无华的语言,将自己一生经历的坎坷与惊涛骇浪讲述给儿女子孙。富兰克林讲述的内容及其叙述方式的魅力和效果,与俄罗斯国家博物馆年迈的艺术教授做为志愿者,单腿跪在地板上为小朋友讲解精美绘画等艺术品,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本书作者亦是从一个普通母亲的叙述视角,真实讲述了她在伴随自己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中所品味的酸甜苦辣与心路历程,与读者分享了她承受困难与挫折时的失落与感伤,以及如何逐渐学会与孩子分享理解与信任,互相尊重与包容,彼此都把对方视为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由此将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与整个家庭的成长和发展融为一体。书中将有关孩子教育和培养的抽象理念与作者自身的经历和体验融为一体,娓娓道来,文笔淳朴,客观真实,耐人寻味。
人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因此,孩子的教育与培养不是单纯的教育与培养问题,而是与其家长密切相关的家庭问题。对此,相信读者可以从中找到一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刘树森∕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授
坦白说,我一开始被这本书的书名吸引,是因为它触及了我内心深处的一个隐忧——“我真的适合做父母吗?”。我总觉得自己在这条路上摸索得跌跌撞撞,有时候对孩子发脾气,事后又觉得非常后悔;有时候又会因为孩子的一些表现,而开始怀疑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出了问题。这本书的“先教自己”这个概念,就像是一束光,照进了我迷茫的内心。我猜想,它不会是那种告诉你“照着做就行”的套路书,而更像是一个引路人,带领你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它可能会帮助我去拆解那些隐藏在行为背后的原生家庭影响,去理解那些让我不由自主做出某些反应的情绪根源。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教会我如何与自己的情绪和平共处,如何不再将自己的焦虑投射到孩子身上,而是学会用更成熟、更理性的方式去应对育儿中的种种挑战。我想,这本书可能会鼓励我更加关注自己的成长,认识到父母的自我成长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它或许不会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提供给我一套思考的框架,让我能够独立地去解决问题,去找到属于自己和孩子之间的独特相处之道。这种赋能型的育儿理念,对我来说极具吸引力。
评分“给爸妈的7堂亲子课”,这个标题听起来就充满了实用性和指导性,而“教孩子,先教自己”的副标题,则让我眼前一亮,仿佛点出了育儿的真正秘诀。我一直觉得,很多育儿书籍过于强调对孩子的“管理”,而忽略了父母自身作为孩子学习榜样的重要性。这本书的这个角度,恰恰触及了我内心深处的一些想法。我猜测,它不会是一本堆砌理论的书,而是会以一种更贴近生活、更具操作性的方式,去引导父母进行自我反思和成长。也许,它会从情绪管理、沟通技巧、界限设定等多个维度,来帮助父母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自己的行为模式,以及这些模式对孩子产生的影响。我期待它能够提供给我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让我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不再因为一时的冲动而对孩子造成伤害。同时,我也希望它能教会我如何与孩子建立更有效的沟通,如何理解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而不是简单地用自己的期望去套牢他们。最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明白,成为一个更好的父母,首先就是要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一个更懂得爱、更懂得理解、更懂得成长的自己。
评分当我看到“教孩子,先教自己:给爸妈的7堂亲子课”这个书名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种久违的轻松感。我总觉得,在育儿这条路上,我承受了太多的“必须”,像是必须要成为一个有耐心、有智慧、永远不犯错的“模范家长”。这本书的“先教自己”四个字,仿佛为我卸下了这副沉重的枷锁。我推测,这本书并不会教我如何成为一个“完美”的父母,而是鼓励我拥抱自己的不完美,并在此基础上寻求成长。它可能不会提供一套僵化的育儿规则,而是会引导我去深入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以及这些原因如何与我自身的状态相互呼应。我期待它能够像一位温暖的朋友,在我感到困惑和挫败时,给予我支持和理解。或许,它会分享一些关于如何与孩子建立深层连接的技巧,但这些技巧都建立在父母自我关怀和自我接纳的基础上。它可能还会强调,真正的教育,是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父母不是站在高处指导,而是与孩子并肩前行,一同探索生命中的种种可能。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摆脱对“标准答案”的执念,学会倾听自己的内心,并以此为出发点,去创造一个更和谐、更充满爱的亲子关系。
评分在阅读之前,我脑海中对这本书的期待,是它能提供一套真正落地、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育儿指南”。我平时也会阅读一些育儿方面的文章和书籍,但常常会遇到一种情况:理论听起来很棒,但真正应用到生活场景中,却显得生搬硬套,甚至适得其反。这本书的名字“7堂亲子课”,让我觉得它可能是一种分步骤、系统性的学习过程。而且,“先教自己”这个概念,又让我觉得它不像市面上很多书那样,直接教你如何“驯服”孩子,而是从父母自身的角度出发,去探索亲子关系的核心。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从父母的情绪管理、沟通方式、界限设定,甚至是我们如何处理自己的焦虑和压力等方面入手,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孩子,以及与孩子建立健康的连接。也许,它会通过一些真实的案例,或者一些心理学的原理,来解释为什么父母的某些行为会引发孩子的某些反应。我希望它能够帮助我认识到,很多时候,孩子的行为只是我们自身内在需求的投射,而当我们能够更好地照顾好自己的时候,孩子自然也会受到积极的影响。它可能不是一本“速成”的书,而是需要我们沉下心来,去思考、去实践,去一点点地改变。我期待它能够提供给我一些启发,让我不再是那个被动应对孩子问题,而是能够主动创造积极亲子关系的父母。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吸引人,“教孩子,先教自己:给爸妈的7堂亲子课”。我一直觉得,育儿这本书籍很多,但很多都侧重于孩子的方法论,仿佛孩子是需要被“修理”的零件,而父母则掌握着完美的“说明书”。这本书的标题则点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切入点,让我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我猜想,它不会是那种空泛的大道理,或者一上来就列出“必须做”的清单。相反,它可能是在强调父母自身的状态、心态、以及与孩子相处的底层逻辑。也许,它会引导我们反思自己过往的经历,看看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以及我们是如何带着这些“印记”去教育下一代的。这种“先教自己”的理念,听起来既有挑战性,又充满智慧。它暗示了,改变孩子,不如先改变父母自身,而这种改变,并非是简单的学习技巧,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自我认知和成长。我想,这本书可能会提供一些具体的途径,帮助父母去审视自己,去理解自己的情绪模式,去识别那些不自觉的重复行为。它可能不是直接告诉我们“怎样让孩子不发脾气”,而是“怎样让自己在孩子发脾气时,能保持冷静和理解”。这种由内而外的力量,才应该是育儿的真正核心吧。我特别期待它能帮助我卸下一些不必要的心理负担,不再纠结于“完美的父母”这种虚幻的概念,而是学会做一个更真实、更自在的自己,也因此,能成为一个更好的父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