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专家的亲子理财锦囊
透过日常生活的亲子互动
让孩子耳濡目染
零压力下学懂妥善理财
好习惯要从小培养,理财习惯也不例外。但教孩子理财,应如何教?教甚么?理财专家李锦认为,父母平日言传身教,胜过硬塞经济知识和投资技巧,最重要是帮助孩子建立健康、正面的理财概念和价值观,那才是最长远,对孩子最有益的策略﹗
书中包含多个亲子理财的点子和活动建议,例如如何引导孩子在日常消费中学会分辨「需要」和「想要」,让他们长大后不致变成「大花筒」,又不会做「守财奴」;这些活动,旨在透过日常生活灌输正确理财概念,让孩子耳濡目染,零压力下学懂妥善理财。
本书特色
1.以生活化的例子,说明如何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理财观念和价值观。
2.作者既是投资专家,也是两子之父,故内容既有专业理财知识,也有作者的经验之谈。
3.包含多个亲子理财的点子和活动,非常实用,例如教小朋友分配利是钱、透过故事明白储蓄的重要等。
作者简介
李锦
现职法兴证券环球股票产品董事,从事金融工作逾20年。作为两名儿子的父亲,李锦认为及早帮助儿童建立金钱概念及价值观非常重要,故此近年利用工余时间,积极推动亲子理财教育。所撰写的第一本亲子理财专书《从一元开始》,至今已加印至第五版。
序一 李焯芬
序二 石镜泉
自序
Chapter One 亲子理财从父母开始
亲子理财的三个S
等待的美丽
肯等的孩子是有福的
两个儿子投资取态大不同
理财以至人生都要踏实
亲子间的「第一桶金」
抱有富人的正面心态
你要孩子做巴菲特吗?
亲子旅游是最佳投资
天光墟的新体会
我的开心事(一)
Chapter Two 理财教育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幼儿学理财
储蓄初体验
「有需要」还是「想拥有」?
知道买东西要「畀钱」
买Haagen Daz 还是雀巢?
应花则花 为善最乐
穷养还是富养好?
第二阶段:初小理财
给零用钱的艺术
放手让子女自己理财?
大花筒 vs 守财奴
人有我要有?
家庭财政报喜也报忧
知道爸妈赚钱辛劳
用钱买好表现?
买保险是项重要投资
经济学第一课
做个精明消费者
小学生用智能手机?
第三阶段:初中理财
拒绝附属卡
分清「投资」与「投机」
从小教用信用卡的正确心态
我的开心事(二)
Chapter Three 父母的角色
父母是镜子
一个做打 一个做谏
做50 分的爸爸
不做「跌打」父母
讲故事 胜说教
入学护航员
功课辅导员
记忆训练员
进退有据 给孩子空间
宽松放任型父母
如果重头做父母
我的开心事(三)
Chapter four感恩的心
孝顺要教吗?
培养孩子关爱的人
「读好书」便算尽了责任?
我的开心事(四)
Chapter five生活的感悟
和长者的约会
北大、清华之我见
柬埔寨慈善单车行
我的开心事(五)
我最近真的被这本书里面的一个小故事给触动到了,它讲的是关于“界限”这个话题。通常我们一听到“界限”,脑子里可能就想起孩子不听话、家长生气的那种场景。但这本书里的“界限”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它更像是给家庭关系建立起一个温柔而坚实的框架,让每个人都在里面都能感到安全和被尊重。作者没有直接告诉你“你应该如何设置界限”,而是通过描绘一个孩子因为父母设立的界限而感到安心,并且学会自我约束的画面,让我这个读者自己去领悟。书里还提到了“情绪的容器”,这个比喻非常形象。它解释说,孩子的情绪就像奔腾的河流,而父母就是那个承载和疏导的容器。如果容器太小,或者不够坚固,情绪就会溢出,甚至冲垮一切。读到这里,我才猛然惊醒,原来我很多时候是在试图“阻止”孩子的情绪,而不是“接纳”和“引导”它们。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字字句句都带着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它让我开始反思自己与孩子相处时的一些惯性模式,并尝试用一种更平和、更理解的方式去回应。
评分这本书里面有一部分讲的是关于“榜样”的力量,写得特别有意思。它没有像很多育儿书那样,把父母塑造成一个完美无缺的形象,而是非常坦诚地展现了父母也会有犯错、会有迷茫的时候。作者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小细节,比如父母在面对压力时的反应,或者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的态度,来揭示“榜样”并非是一种刻意的模仿,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提到父母的“不完美”其实也是一种非常宝贵的礼物,它能教会孩子如何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如何从错误中学习,如何带着勇气去尝试。这种观点让我耳目一新,也让我感到卸下了很多包袱。以往我总觉得当父母就得时刻保持“正确”,不能让孩子看到自己脆弱的一面。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实和坦诚才是最重要的。它引导我去思考,与其扮演一个完美的“模范生”,不如成为一个正在成长、正在学习的人,然后让孩子在这样的过程中,看到生命的韧性和希望。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那种淡淡的、略带复古的色调,还有中间那棵抽象的、仿佛扎根于虚空中的树,让我一眼就觉得它不像市面上那些花里胡哨的育儿书,而是带着一种更沉静、更深刻的思考。翻开扉页,作者并没有直接切入“如何教育孩子”,而是从一些非常生活化的场景入手,比如清晨厨房里飘来的饭菜香,或是雨后泥土特有的味道。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小时候的某个片段,那种被深深拥抱、被无条件接纳的温暖瞬间。书里对“父母”这个身份的定义,也打破了我以往的刻板印象,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而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的过程,甚至像是在与一个尚未完全成熟的自己对话。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耐心”的论述,作者用了一种非常诗意的方式来描绘,不是那种说教式的“你应该要有耐心”,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你在阅读中自己体会到耐心的力量,以及它对孩子成长轨迹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是教你一套固有的育儿法则,而是引导你找到属于自己和孩子之间最真诚、最适合的连接方式。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场心灵的洗礼,尤其是在关于“陪伴”的那几章。我一直以为陪伴就是孩子在哪里,我就在哪里,我陪着他玩游戏,陪着他做功课。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陪伴,是一种“在场”的艺术,是身心灵都同步的投入。作者用了很多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那些看似平凡却蕴含深情的瞬间:比如孩子在玩积木时,父母只是静静地坐在旁边,但眼神里充满了欣赏和鼓励;又比如孩子遇到挫折时,父母不是立刻上前“拯救”,而是给予一个拥抱,让他感受到自己是被看见和被支持的。这种陪伴,不是为了“教导”什么,也不是为了“纠正”什么,它本身就是一种治愈,一种力量的传递。这本书里没有那些急功近利的育儿技巧,它更多的是在谈论一种“存在”本身的重要性。我从中学习到的,是如何放慢脚步,真正地去“看见”我的孩子,去感受他的喜怒哀乐,去理解他的每一个细微的需求。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和孩子之间的连接,好像比以前更紧密、更深沉了。
评分我特别喜欢这本书里关于“爱”的探讨,它不是那种浪漫化的、空泛的爱,而是非常接地气,非常有力量的爱。作者在书中举了很多例子,说明我们以为的“爱”孩子,可能在不经意间变成了控制,变成了期待,甚至是变成了某种“交易”。读到这里,我深有体会,因为我以前也常常会把自己的期望强加在孩子身上,觉得“我为你付出这么多,你应该……” 这种想法潜意识里就给孩子带来了压力。而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到,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接纳,是尊重个体的差异,是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去成长。它甚至提到,有时候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跌倒,自己去爬起来,也是一种爱的表达。这本书没有给我明确的“行动指南”,但它像一面镜子,让我照见了自己内心深处对爱的理解和实践方式,然后启发我去做出更真诚、更符合孩子天性的回应。它让我明白,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去学习、去调整,去深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