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孩子的角度思考,把成长的空间留给孩子
孩子的成长需要有足够的空间、足够的时间。
为人父母者若能理解、信任、平等和耐心的倾听孩子的声音,将有利于孩子与父母的交流、沟通,让孩子愿意把心里话告诉父母。否则,父母的居高临下和生硬指责,会加重孩子的叛逆心,使父母与孩子的隔阂更深。
每个父母都盼望着孩子长大,似乎又都无助于孩子的长大。
孩子一天天长大,意味着懂得越来越多,想法、观点、主意也越来越多,却不一定都和父母、长辈一致,甚至背道而驰,形成世代隔阂。
于是,有些父母就採用「高压」政策,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并希望掌控孩子的一切;带来的却是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一天比一天「叛逆」,令家长头痛不已。
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孩子的成长需要有足够的空间、足够的时间。
仔细回想一下自己年轻时,以孩子的角度思考,把成长的空间留给孩子,父母才能和孩子一起体会到成长的快乐。
没有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但爱的方式却不一定都对。
有的父母认为爱孩子,只要给他最好的物质条件,却忽视和孩子在一起的亲子时光;有的父母认为爱孩子,就是事无巨细都为他做了、都为他想了,整天唠唠叨叨让孩子见了就想躲;有的父母太重视自己的权威,对孩子从来都是威严的、高高在上的,完全失去了亲子间的情感沟通。
许多父、母总是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孩子,总是将自己曾经做不到的加诸在孩子身上,总是认为孩子只有按照自己的一言一行才是对的;各位亲爱的父母,试着回想,这些教育孩子的桥段是否也曾发生在你身上,这些抗拒的手法自己是否也曾如此;别忘了,你们也曾年轻,不过是流行的东西改变了,但是年轻的血液里却激盪着相同的叛逆。
许多父母都是根据自己的意愿,为孩子设定了一个又一个的目标,甚至把自己以往没有实现的理想,或是人生的遗憾寄託在孩子的身上,要求孩子按照父母设计的模式长大,让孩子变成了父母理想的「继承人」。
然而父母却自认为给予了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语重心长的教诲,孩子理所当然的就应该服从父母的安排,却从来没有想过、听过,这真是孩子想要的想法吗?
本书汇集了众多父母和孩子身边经常发生的事情,也许就是您家里常有的情景,也许是同事、朋友家里偶尔捕捉的镜头;也许会让您会心一笑、点头称是;也许能引起您深深思考和感慨、叹息;也许是您曾经痛心疾首的教训,也许是您现在还没有意识到的问题;也许能勾起您对往事的回忆;也许能给您一点启发和帮助。这么多的也许,其实就是要让你听听孩子们不同的想法及声音,了解孩子们真实的想法,让孩子与你的距离更近,让大家更能领会对方的感触与想法。
为人父母者若能理解、信任、平等和耐心的倾听孩子的声音,将有利于孩子与父母的交流、沟通,让孩子愿意把心里话告诉父母。否则,父母的居高临下和生硬指责,会加重孩子的叛逆心,使父母与孩子的隔阂更深。
作者简介
车志胜
国中老师,童话作家,创建自己的独特教育理念,常常带小朋友外出採风,了解民生,热衷慈善事业。
第一章 对孩子事事不放心,凡事都要插一脚
一、不要每天都要检查作业∕17
二、不要认为为我好,所以要「陪读」∕20
三、不要整天不断提醒、监督我∕24
四、包办一切琐事,让我没有自主的机会∕28
五、我会依赖,是因为你随时扮演支援部队∕31
六、不让我承担课业以外的责任∕35
七、认为社会太黑暗,凡事都须父母同意∕38
第二章 以「前途」为理由,左右孩子的兴趣喜好
八、成绩不好就封杀爱好∕43
九、没收我的课外书籍∕46
十、不让我按照自己的兴趣发展∕50
十一、用「威胁」的方式,压抑兴趣∕53
十二、用幼稚来评价我的兴趣∕56
十三、不要认为我的梦想是「幻想」∕60
十四、不要只会讽刺我的偶像情结∕63
十五、硬要我将兴趣当成专长培养∕66
第三章 採用自认为对的方法,介入求学过程
十六、好的名校不一定适合我∕71
十七、将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指标∕74
十八、盲目增加作业与补教∕78
十九、不要以一次的成败论英雄∕81
二十、帮我安排假期所有的时间∕85
二十一、敷衍我考试科目以外的作业∕88
二十二、忽视读书者的心理疲劳∕92
第四章 灌输父母的想法,左右成长空间
二十三、要求孩子成为父母的后继者∕97
二十四、阻拦孩子从事社交劳务活动∕100
二十五、阻止我用自己的方式打扮∕103
二十六、要求必须绝对服从∕107
二十七、鄙视或状告我的追求者∕110
二十八、担心怠惰所以要随时进行侦察∕114
二十九、总想掌控我的全部∕118
第五章 用物质满足,弥补没时间陪伴的心态
三十、忙于应酬忽视孩子 ∕123
三十一、用物质代替感情∕126
三十二、无暇参与成长过程的活动∕129
三十三、交给祖字辈照顾∕132
三十四、没有给我展示成就的时间和机会∕136
三十五、因忙碌而随意敷衍问题∕139
三十六、用冷漠不理睬来惩罚伤害我∕143
第六章 不愿意放下父母尊严与孩子沟通
三十七、遇到事情就习惯性的说教∕147
三十八、用唠叨代替想告知的语言 ∕150
三十九、只会用训斥与打骂对待错误∕153
四十、不愿意让我知悉持家的沉重∕156
四十一、只看表面,完全不懂内心想法∕159
四十二、没有遵守规则就要受惩罚∕162
四十三、一起的活动时也诸多限制 ∕165
四十四、用偷看日记的方式了解我 ∕169
第七章 父母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却未注意身教
四十五、把负面情绪发洩在别人身上∕173
四十六、为自己的不良习惯找借口∕175
四十七、说话不算话∕179
四十八、道理归道理,做事归做事∕182
四十九、说一套、做一套∕185
五十、随意挑剔别人的缺点∕188
五十一、父母的意见没有一致∕191
五十二、在孩子面前争吵∕194
第八章 自我为中心的想法,影响孩子的价值观
五十三、认为帮助别人还不如管好自己∕199
五十四、参加公益活动不能看成绩决定 ∕202
五十五、制止对于陌生人的付出∕205
五十六、以金钱标准行动的道德观∕208
五十七、与同学之间的互相比较∕212
五十八、老是怕我受挫折,让我打退堂鼓∕216
五十九、过分的鼓励使我自以为是∕219
第九章 用父母亲的身分,过度关心交友状况
六十、不给机会向别人说「不」∕223
六十一、以某项评价作为干涉交友的理由∕226
六十二、介入同学与同学之间的矛盾∕230
六十三、制止私自与朋友独立的互动 ∕233
六十四、在同学面前不尊重的伤害自尊∕237
第十章 自以为在保护孩子,强势介入孩子的师生关系
六十五、一昧听老师的,不给予解释的余地∕241
六十六、用成人的思维看待在校的失误∕244
六十七、教导对老师的阳奉阴违∕247
六十八、对老师的不满直接批评∕251
六十九、教育孩子少管闲事∕254
第十一章 过或不足的关心,干扰了孩子自信心
七十、不要用亲密过度的方式来呵护∕259
七十一、纵容我的任性让我长不大∕262
七十一、怕我骄傲,不愿肯定我的成就∕266
七十二、只会提需求,却无法给予协助 ∕268
七十三、不论对错,不假思索就支持∕272
七十四、心情不佳时,用较劲的心态对待∕276
七十五、说孩子是个胆小鬼∕280
七十六、太重视无谓的小缺陷∕283
七十七、放弃自我,只为孩子活∕287
第十二章 不当的提醒方式,打击孩子的自尊心
七十八、老是把父母对孩子的付出挂在嘴边∕291
七十九、随意在外人面前数落∕294
八十、不经查证就胡乱给定罪 ∕298
八十一、使用「窝囊」之类的形容词指责∕301
八十二、说话永远用命令的口气∕304
八十三、把额外的专长当成炫耀的工具∕307
八十四、父母亲总是喜怒无常∕311
八十五、往往会说一些让小孩当真的气话∕314
这本书真是让我耳目一新,在育儿的海洋中,我常常感到迷茫和无助,尤其是在面对孩子那些看似无理取闹、却又饱含深情的行为时。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为我指明了方向。它没有给我一套僵硬的育儿理论,也没有罗列出一堆“必须做”或“绝不能做”的规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深入的解析,让我真正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我曾经以为孩子哭闹就是不懂事,不听话就是叛逆,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很多时候,他们的情绪爆发只是在用最直接的方式呼唤我们的关注和理解。它教会我如何倾听孩子那些未曾说出口的话,如何在一团糟的情绪中找到沟通的切入点。以前我总是急于纠正孩子的错误,却忽略了他们内心的感受,现在我学会了蹲下身来,用平等的姿态去和他们交流,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不是教你如何“管教”孩子,而是教你如何“陪伴”和“连接”孩子,如何建立一种基于信任和尊重的亲子关系。那些看似平凡的沟通瞬间,在这本书的解读下,都变得意义非凡。我开始期待和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刻,因为我知道,我正在学会如何成为一个更懂孩子的父母。
评分坦白说,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比较开明的父母,也读了不少育儿方面的书籍,但总觉得在实际操作中,和孩子的沟通还是磕磕绊绊,尤其是当他们进入青春期后,那种隔阂感更是明显。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股清流,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和孩子的互动模式。它用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剖析了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内心会有的各种复杂情绪和想法。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为什么孩子会这么想”的深入探讨,这帮助我打破了很多先入为主的观念。原来,孩子在某些时候表现出的“固执”,可能只是在寻求自主;他们对“反对”的抗拒,也许只是渴望被看见和尊重。书中的例子都非常真实,很多场景我都似曾相识,但看了书中的解析,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一直误解了孩子。它不是那种空洞的说教,而是充满了智慧和同理心。我学会了如何在孩子情绪爆发时,先安抚他们的情绪,而不是急着解决问题;如何在他们犯错时,引导他们反思,而不是一味地批评。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沟通,不是单方面的指令,而是双向的理解和情感的共鸣。它让我和孩子之间的对话,变得更加顺畅和有温度。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就足够吸引人,但内容更是超出了我的期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帮助我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书,而不是一本教我如何“管理”孩子的工具书。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并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引导我去思考“为什么”。孩子那些看似幼稚的请求,或者突如其来的情绪,在这本书的解读下,都变得有迹可循。我曾经以为孩子是对我的话不理解,或者是故意和我对着干,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很多时候,是我的沟通方式没有触及到他们内心最真实的需求。书里用了很多生动的例子,来阐释如何识别孩子语言背后的真实意图,以及如何用恰当的方式回应。我学会了如何用更有同理心的方式去和孩子交流,如何用鼓励而非批评的方式去引导他们。这本书让我和孩子之间的距离,仿佛拉近了很多。我不再害怕和孩子沟通,而是开始享受那种相互理解和尊重的过程。
评分我一直认为,育儿最难的不是知识,而是实践。我们读了那么多书,学了那么多理论,但到了实际生活中,面对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常常就乱了阵脚。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的“落地性”。它没有给我抽象的理论,而是通过大量的、极其贴近生活的对话场景,来解析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我经常发现,书里描述的那些孩子说过的话,或者做出的事,简直就是我孩子在家里的“翻版”。更重要的是,它不仅仅是呈现问题,更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书中对于如何回应孩子那些“让人头疼”的话,提供了非常多富有智慧的建议,让我不再感到束手无策。我开始懂得,孩子的哭闹,有时候是一种信号;他们的沉默,有时候是一种抗议。这本书让我从一个“控制者”的角色,逐渐转变为一个“引导者”和“支持者”。我不再急于否定孩子,而是尝试去理解他们,去看见他们。这种转变,不仅改善了我和孩子的关系,也让我自己内心的焦虑感减轻了很多。
评分作为一个在职妈妈,我常常觉得时间和精力都被工作和家务占据,留给孩子的有效陪伴太少,更别提真正理解他们内心深处的想法了。这本书的出现,真的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它没有给我很多“高难度”的育儿技巧,而是从最基础、最关键的“沟通”入手,教我如何才能真正“听懂”孩子。书中的一些小案例,简直就是我每天在家上演的真实剧本,但读了书才知道,原来我一直都在“听”和“懂”之间徘徊。它让我明白,孩子有时候的“不听话”,并不是故意和我作对,而是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需求。那些看似无聊的问题,背后可能隐藏着他们对世界的好奇。书里的一些沟通方法,简单易学,却又极其有效。我尝试着去改变以往的沟通方式,不再是居高临下的命令,而是蹲下来,用平和的语气,耐心倾听他们的想法。神奇的是,孩子似乎也感受到了这种变化,他们开始愿意主动和我分享更多。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良好的亲子关系,并非遥不可及,它就在我们日常的每一次对话中,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愿意用心去倾听和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