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住孩子的青春变化球:建中名师的亲子甜蜜沟通24招

接住孩子的青春变化球:建中名师的亲子甜蜜沟通24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亲子沟通
  • 青春期
  • 家庭教育
  • 沟通技巧
  • 心理学
  • 育儿
  • 亲子关系
  • 情绪管理
  • 成长
  • 建中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孩子叛逆,可能是在发出求救的讯号!
孩子谈恋爱,是真爱还是被欲望吸引?
亲爱的父母──问题背后的问题,才是关键!

  亲爱的父母,有一天,你发现孩子脱去稚气的脸庞,开始抽高、长壮、在意外表;遇到挫折,他不再哭着躲到你怀里,而是出去找朋友;他开始有祕密、不准你翻他书包、查他手机;他好像有私密交往对象,你却不敢开口问,因为怕他拒绝告诉你……

  这时候你终于明白,孩子走入了青春期。
  孩子到底在想什么?父母到底该怎么做?
  青春的躁动与不安,让双方都不知所措。

  如何观察孩子不寻常的变化,发现他们的压力或心结?
  如何引领孩子说出自己的心声,从而解决困境?
  面对常与孩子起冲突的问题,又该如何化解?
  美儒老师在建国中学任教逾30年,她是如何与青春期孩子快乐相处?
  就让这位深受学生爱戴的super teacher教你,亲子甜蜜沟通零距离!

作者简介

陈美儒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毕业,一九九二年以「现代生活教育家」荣获第十四届「中华民国十大杰出女青年;第十届台北市教师会「special教师奖」。曾任师大国语中心、实践大学兼任讲师、建中国文科教学研究会召集人,以及大学学测、大学指考国文科试题检视委员。目前为建国中学资深国文名师,同时也是名作家、亲子教育专家。

  春风化雨任教建中逾三十年,用耐心与爱心陪伴数千名青青学子走过徬徨、冲撞的青春期,深得父母师长及所有青春儿女的信任,被公认为最佳心灵导师。如今,许多学生已成为海内外各行各业的杰出菁英!

  曾执笔《中国时报》、《联合报》、《国语日报》、《自由时报》专栏执笔;六度代表国家前往美国、加拿大、欧洲、澳洲、中南美洲及南非,担任「海外华文教师研习营」巡回讲师。着有《三十而立:教育部核心古文30篇》、《悦读十三经》、《成长路上,有你真好》、《大学甄选入学高手》等三十多部,均以关怀青少年成长、亲子和谐、两性情爱EQ为主题;及CD有声书《亲子EQ百分百》,着作曾获教育部研究着作奖、中国语文奖章。

青春航道上的甜蜜领航:与孩子共度的成长秘境 本书特色: 深度洞察: 深入剖析青春期儿童的心理发展轨迹与行为模式,提供精准的理解工具。 实用技巧: 结合多年教育实践经验,提供一套可立即上手的亲子沟通策略,涵盖日常琐事到重大决策。 关系重塑: 不仅关注解决问题,更着眼于建立稳固、信任且充满尊重的亲子关系,让沟通从“对抗”走向“共舞”。 情境模拟: 丰富的真实案例分析与对话模板,帮助父母在复杂情境中找到最佳切入点。 --- 第一章:从“小天使”到“火山少年”——理解青春期的大爆炸 青春期,是生命旅程中一个充满能量、但也极易引发震荡的阶段。孩子们开始挣脱熟悉的引力场,向独立自主的天空飞去。然而,父母常常发现,那个曾经言听计从的小家伙,似乎一夜之间换了张脸孔,变得敏感、多疑、充满挑战欲。 1. 脑科学的秘密:为什么他们突然听不进话? 本章将带您探究青春期大脑的发育特点,特别是前额叶皮质(负责规划、判断与情绪调节)的延迟成熟,与边缘系统(情绪中枢)的过度活跃之间的“失衡状态”。理解这种生理基础,能让父母放下指责,转而采用更具同理心的应对方式。我们将解析“情绪先行”现象,教您识别孩子行为背后的神经化学驱动力。 2. 自我认同的迷宫:他们正在寻找“我是谁?” “叛逆”常常是自我身份探索的副产品。孩子们迫切需要从“我是谁的附属品”转变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本书将详细阐述身份认同的危机与重建过程,包括对同伴群体的过度依赖、对权威的反思,以及对价值观的初步建构。我们提供了一套观察工具,帮助父母捕捉孩子在社交、兴趣和着装选择中传递的“身份信号”。 3. 情绪的过山车:处理那些突如其来的高频波动 青春期的情绪,如夏日的雷阵雨,来得快去得也快,但强度惊人。我们不教您“压制”情绪,而是提供“情绪容器”的搭建指南。如何引导孩子命名、接纳并适当地释放这些强大的情感能量,而不是让它们演变成无谓的争吵或自我伤害?本章提供了一系列“情绪急救包”技巧,例如“暂停呼吸法”与“三步情绪澄清法”。 --- 第二章:沟通的陷阱与重建——让“说教”变“对话” 许多亲子冲突的根源,并非在于爱不够,而在于“表达”的方式出了错。我们习惯于将自己的经验直接“灌输”,却忘了孩子需要的是“被看见”和“被相信”。 1. 拆解无效沟通的四大陷阱:批判、诊断、说教与过度保护 本书将详细剖析父母在沟通中最常犯的四大错误模式。例如,当孩子遇到挫折时,父母习惯性地给出“我早就告诉过你”的评判,这立即关闭了倾听的大门。我们通过对比“陷阱式对话”与“成长型对话”,清晰展示语言力量的差异。 2. 倾听的艺术:穿越噪音,听见孩子的心声 真正的倾听,是一种主动的、带着目的性的“侦探工作”。我们将聚焦于“非评判性复述”和“深度提问”的技巧。如何使用开放式问题,引导孩子自己深入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标准答案?我们介绍“镜像反馈法”,让孩子感觉自己的内心世界被准确捕捉和反射。 3. 表达的勇气:温柔而坚定地设定界限 独立不等于放任。在给予空间的同时,清晰的界限是安全的基石。本章提供“我信息”句式的升级版,强调在表达需求时,如何既能清晰传达父母的底线,又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例如,如何将“你必须马上把房间收拾好!”转化为“我看到你目前的学习压力很大,但我需要确保公共区域的整洁,我们能不能一起商量出一个你在不被打扰的学习时间内完成清洁的计划?” --- 第三章:日常生活中的甜蜜交锋——从学习到社交的实战策略 青春期的话题繁杂,从学业压力到网络交友,每一项都可能成为引爆冲突的导火索。本书拒绝空泛的理论,提供针对具体场景的精细化操作指南。 1. 学业焦虑的共同应对:从“管学习”到“建系统” 与其盯着分数,不如关注过程。我们探讨如何与孩子共同设计一套适合他们生理节奏和学习风格的“时间管理系统”。重点是如何处理“拖延症”——这不是懒惰,往往是完美主义或恐惧失败的表象。提供“微小胜利”策略,帮助孩子重建对学习掌控感。 2. 科技与友谊:数字时代的边界与安全 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是孩子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书旨在帮助父母制定“数字契约”,而不是一味地没收设备。我们提供讨论“网络礼仪”、“隐私边界”以及如何辨识“网络霸凌”的有效对话脚本。重点是:引导孩子成为科技的“主人”,而非“奴隶”。 3. 尊重隐私与适度介入:如何把握“放手”的尺度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秘密基地”。如何区分哪些是需要被尊重的个人空间,哪些是父母必须介入的“安全红线”?本章提供一套评估工具,帮助父母在“过度关心”和“漠不关心”之间找到黄金平衡点,确保孩子在探索世界时,知道父母永远是他们最近的“安全港”。 --- 第四章:重塑家庭关系:从“控制者”到“啦啦队长” 最终目标是建立一种持续一生的、成人对成人的伙伴关系。这意味着父母必须完成自身的角色转变。 1. 授权与信任的实践:让孩子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承担后果”是成长的必修课。本章细致解析如何设计“自然后果”与“逻辑后果”,让孩子体验到行为与结果之间的直接联系,而不是通过惩罚来服从。例如,忘记带钥匙的后果是需要自己想办法回家,而不是父母指责后接送。 2. 父母的自我关照:如何管理自己的“焦虑回响” 我们无法给予自己没有的东西。父母自身的焦虑和未解决的童年创伤,常常会投射到对孩子的控制欲上。本书鼓励父母进行自我觉察,学习压力管理技巧,确保在亲子互动中,我们提供的是平静的支持,而不是压抑的焦虑。 3. 庆祝成长:捕捉和放大“甜蜜瞬间” 沟通的甜蜜之处,往往隐藏在那些微不足道的日常瞬间。本书最后强调,积极关注的力量。如何识别并大声赞美孩子在沟通、解决问题或展现独立性时的微小进步?通过持续正向的强化,我们将能更频繁地看到孩子向我们展示的,那个充满潜力、愿意沟通的“新自我”。 结语:陪伴是一场看不见的陪伴 青春期的风暴总会过去,留下的是一个成熟的个体。本书提供的不是万能钥匙,而是一张细致的航海图,帮助父母在迷雾中保持信心、调整航向,最终安全、愉快地将孩子送入下一段精彩的人生旅程。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推荐序 美儒老师12大弟子应援团,感动力挺!
作者序 寻找青春的心灵捕手

第一篇 满分的考卷,未必成就满分的人生
手术刀与牛排叉的距离
来自德国的「岳飞」
一个跳级资优生的眼泪
谁在乎第一名?
不请自来的「新同学」

第二篇 在意孩子的外表,不如关心他的内在
穿个耳洞,又怎样?
大帅哥,就是不洗澡
她说,孤独才是她的知己
当孩子的理想,对不上父母的期望……
青春正狂,别将赌气当骨气

第三篇 性与爱,您懂的比孩子多吗?
死党的女友爱上我?!
「贵公子」遇见「拜金女」
失控的情与慾
一颗禁果的重量
肚子搞大了,怎么办?
夏娃爱上夏娃,亚当寻找亚当
爱的是你,还是名校情结?
遇见爱情「金光党」?

第四篇 孩子过得快乐,比功成名就更重要!
大海的声音,只能在梦里寻觅
光头少年的心,在下雨
「完美」背后的真相
何必非要追求百分百?
「走了」一个资优生之后……
学习欣赏生命中的每一段风景

图书序言

作者序

──寻找青春的心灵捕手

  教学、写作和演讲,一直是我多年来工作的主题;在物换星移、岁月嬗递间,校园早已成了我生活中第二个亲密的家。

  「心中感觉被爱的孩子,就不容易变坏」,一直是我执着的教育理念;我始终相信教育的最大目的,就是带给人希望;爱,则是给予人走向光明的最佳能量。

  「关怀与真诚相待」,是我向来坚持的沟通方式;唯有透过真情温柔的沟通,才有顽石点头、叛逆诚服的可能。

  不管是师大刚毕业的三年「国中时光」,或是这已逾三十年的「建中红楼生涯」,以及其中五年兼任「大学讲师」的日子;朝夕与这群青青子衿相处,对于这样年轻驿动不定的青春儿女心,这样忧喜怨怒不安的青春儿女情,也就有了更深更浓的关注和了解。

  在我年平均近八十场的专题演讲中,大约有三分之二场次,主要是以学校家长、教师和学生为对象。

  演讲会后,常遇见中年妈妈泪光闪烁、眉头纠结的问我:「老师呀,我们这样爱他、疼他,为什么孩子还是这么不听话、不懂事?」也有老师这样对我说:「就因为爱他们才管他们,没想到却引来他们更多抱怨!有的还故意把我取难听的绰号。」

  更多的年轻学子、青春儿女却是这样告诉我:「唉呀,受不了啦!口口声声说什么都是为我好,结果是这也管,那也管;一下子嫌我成绩差,一下子又批评我朋友太多。说嘛,到底要我变成什么样子,才是他们想要的标准?」

  是呀,人人都说我爱你。因为爱你,因为对你有所期待,所以才管你,才碎碎念;可是为什么偏偏有那么多年轻的心灵在面临被管、被期盼、被指责时,却一心只想闪躲,想逃得远远的。

  记得几年前的一个母亲节,有一家文教基金会对台北、高雄两大都会四千多位,家有青少年的母亲做问卷调查:结果是近四成六的母亲自认很了解孩子;可是对六千多位青少年男女做同样问卷时,竟然只有两成一的孩子,勉强认为父母称得上了解自己。

  为什么爸爸妈妈跟儿女之间,对事情的认知,会有这么大的反差?这个差距是不是隐隐约约在提醒成年的我们:许多爸爸妈妈和儿女之间的观念想法,仍有待了解和沟通?孩子的「心灵捕手」到底在哪里?

  回想我的青春少女时光,傲慢和自卑总是经常在心底纠缠;青春带给我的冲击与困惑,翻遍了课本也寻不着答案。学校书页里,没有告诉我,同侪的友谊该如何经营获得?友情跟爱情又该如何界定?

  情爱中,如果掺杂了肉体情欲,是不是从此就不再纯洁?所谓的纯洁就是守身如玉吗?我感觉自己总是在理智与迷惘之间悬摆。

  在那属于神采飞扬,青春红颜的流金岁月,莫名的常感到寂寞、孤单;面对内在,我竟是极欲挣脱世俗教条,满载反叛思维浪潮;我不知道何去何从,不知如何纾解。那是我曾经跋涉得十分寂寥、深感徬徨的「惨绿」青春年华。

  也许就因为:我曾在多次考试挫败中,无助的拥着棉被在暗夜中啜泣;我也曾因为遭受同学误解、被人排挤,孤立无援独自踌躇黯然。所以,我更因此学会读懂每个青春容颜背后的真实心底声音。

  青春是美好的,青春却也是危机四伏。年轻的生命充满各种可能,每个年轻个体就好似一颗颗青涩的变化球。一句鼓励赞赏的言语、一种尊重信任的态度,可能造就他(她)向阳、健朗的一生;一句沉重偏颇的批评,一个轻蔑不当的伤害,也可能变成他(她)内在的阴影,甚至成为终身焦虑不安的根源。

  在长久与青春儿女真实朝夕相处的经验与观察中,在多年来,国内、国外数百上千的巡回演讲里,我倾听了无数来自各地青少年男女的心声。依统计归类,我发现当代的青少年面临四大烦恼:学业功课、亲子沟通、情感问题及混合了生涯规画、性别取向、家庭变故的个人困扰。

  于是我决定以二十四个主题故事,来破解青少年男女的四大烦恼。希望透过这些充满悲欢忧喜、有笑语、有泪影的人物故事,让爸爸妈妈们在轻松阅读中,得到孩子「叛逆」行为的通关密码;让所有青春不安定的心,从故事中找到阳光正向鼓励的力量。

  《接住孩子的青春变化球》一书,表面写的好像都是建中、着名女中的故事;事实上,它代表了不论是来自乡村小镇或大都会,不论来自普通中学、高工或商职孩子;所有青春男女的缩影,所有青春儿女可能遇见的困境。

  「请不要走在我前面,因为我不喜欢去跟随;请不要走在我后面,因为我不爱充领导;我只期待,请与我同行。」这是哲学大师卡缪的名言,我想也表达了世间无数青春儿女的心声。

  希望透过本书中里面大大小小的故事,能牵引身为父母的有所省思,因此和孩子的心更贴近;身为孩子的青春的你,也许在那每个故事的背后,找到潜藏的自己,因而领悟爸爸妈妈的爱心。让人间亲子之情,更加甜蜜、更添温馨。

图书试读

一个跳级、资优生的眼泪

跳级的资优生,总是顶着「聪明」的光环,但在那光环之下,孩子得承受多少超龄的心理压力,面对多少想像不到的难堪处境呢?

「老师,我想留级!」少年放下搅动咖啡的小汤匙,突然抬起头来对我说。
「留级?为什么?要留到哪里去?」
少年各科总成绩平均高达九十四点五,是全班之冠;甚至在高二全学年三十三个班级、将近一千五百人之中,也是名列前茅。
「老师,我,我想留级两次,留到国三去!」少年睁着一双聪颖黑白分明的眼睛,神情认真的说着。晶莹饱满的眼泪却已迫不待发的夺眶而出,扑簌簌地掉落到咖啡杯里。

「留级就可以解决问题吗?你目前功课这么好,又要从何留起?心里难过,有烦恼不能处理,不妨说给我知道好吗?老师说不定可以帮你。」轻轻拍抚男孩的肩头,可以清楚感觉到少年因埋首哭泣而不断颤抖。
少年在很小很小、大概只有两、三岁的年龄,我就看过他了。
当时我正怀着第一个孩子,心情十分紧张,外子陪着我,特地前往拜访这位名气十分响亮的妇产科医师。

到了名医位在中山北路巷子里的家,在客厅就看到小男孩一个人很乖、很安静在角落堆积木。小男孩的母亲走入客厅,唤着他的小名要他叫我阿姨。小男孩很听话,很快从地板上站起来,圆圆脸、笑嘻嘻的,咬字不是很清楚的直唿我:「姨—姨—」

后来,在医院医护人员口中才知道,小男孩的母亲——那风度高雅的妇人——也是一位名医,不过跟她的先生不同科,为了全力照顾小男孩,据说她毅然辞掉了医生的职务。

没想到多年后的今天,昔日的小男孩竟成为我的学生。
再次见到少年,总有几分似曾相识的感觉,从我为学生建立的个人档案资料中,很快就发现他原来就是那位名医的孩子,那个多年前我就见过,曾唤我「姨—姨—」的小男孩,现在来到我任课的班级。对这少年,也就不免多了几分关注。

虽然我不是少年的班级导师,不过少年的同班同学却一直跟我很亲、很要好。所以,当校内举办篮球、排球赛或大队接力时,我除了为自己的导师班在场加油吶喊,还常常得「赶场」为少年的班级加油打气。
没多久,我就观察到少年在班上总是「形单影只」,好像没什么可以开怀对谈的同学。

这时的孩子,正值十七岁、荷尔蒙旺盛分泌的年纪,凡事老喜欢往「情色」联想。当念到汉初政论、辞赋家贾谊〈过秦论〉:「……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说到「度长絜大」四个字,同学总爱拿身体的第五「肢」来联想,然后有意无意地起闹玩闹。我却发现少年不晓得是搞不懂同学的「性」致涵意,还是对这种玩笑视为「无聊」之事,他总是孤伶伶的不笑也不闹,成为特殊的独立「绝缘体」。

好几次,我特地借机让少年为我收作业,单独跟他谈天,问他:「爸爸妈妈还是那么忙吗?姐姐现在读哪一所大学?班上有什么谈得来的同学?」
提到家人,少年轻轻皱起眉头:「爸爸现在自己出来开医院,更忙了。姐姐在高雄念医学系,妈妈从去年就陪弟弟到美国读书,一有空就会回来看看,要我和爸爸多注意营养健康。」再说到同学的相处,黯然神色就浮上脸庞:「其实我也知道同学没有恶意,只是有些人老爱有事没事就拿我开玩笑,笑我是国中生小弟弟!有时候,我会觉得很烦、好不舒服……」

原来,少年在国小只念到五年级,就因为「资优」跳级升上国中;到了国中,在爸爸妈妈全力以资优为前提的情况下,为少年找来各校名师,在一对一的高价、高酬劳指导下,特别加强学科能力。

果然,少年在国中二年级结束时,立即被甄选为资优保送生,不必经过高中联考就跳级直升这所为无数青少年父母羡慕、被许许多多国中生视为第一首选的「建国中学」。

因此,他比班上同学整整小了两岁多,根本还没正式进入青少年发育期,个子更是全班最矮小的。虽然他的天赋好、数理领悟力强,可是无论心智年龄和身材,都比同学稚嫩许多。在十七岁男孩最热爱的篮球架下,他那小小的身高成为许多同学不愿与他搭档的「罩门」,同学笑说「天龙地虎」已难搭配,而他却是更可怕的「天龙壁虎」。课堂上,青春少年兄习惯的两性话题,他也因听不懂、无从加入而倍感孤寂。

少年的纯真善良令人心疼,他的无奈与无助,我更想多予扶持,于是约了他在放学后一起到「金石堂书店」看书,在「金池塘」吃晚饭。在书架前,我选了长销型的《海伦.凯勒传》,还选了当年红极一时的畅销书《别闹了,费曼先生》以及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送他。
结果,少年捧着书,竟楞楞的问我:「老师,海伦.凯勒是谁呀?费曼先生是做什么的?」
我才惊讶的发现,天才资优跳级生除了课本、除了资优鑑定考科是他最熟悉的事物,对其他知识见闻、课外阅读竟是那么薄弱。

这样一个令天下多少父母为之惊羡的跳级「资优生」,在整个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除了不断考试、解题,到底看过什么课外书?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倪匡的科幻可曾碰过否?

「坦白告诉老师,我向来只念考试会考的书,其他跟考试无关的小说或漫画书,爸爸是不准我碰的。」少年一副「不食人间烟火」、名正言顺的模样,实在教人难过又讶然。

当少年在餐桌前,哭着低嚷:「老师,我真的想留级,我想留到同年龄的班级去,我不要老是被人当小弟弟。」那时,我才勐然惊觉,咸咸的泪水不晓得什么时候,滑过我的唇畔。

在得知少年内心的苦楚之后,我很清楚我没有能力改变他名医父母的心态与想法,但我想,至少可以先从少年周遭的同学「着手」。于是我请同学收歛玩笑的言行,以减轻少年对「小弟弟」一词的心理负担。在我的鼓励、安排下,他也开始学会与同学融洽相处。

少年最终没有跑去「留级」,他不到十七岁就参加大学联招,以第一志愿考上台大医学系;人家医科要念七年才毕业,他却六年就修业完成;两年前升任主治医师,继承父亲的志业克绍箕裘。那曾经在我面前落泪、想要留级的少年,还是发挥了他的天资聪颖,顺利走完这条艰辛的路。

甜蜜补给站
回想当年,当我看着少年泪珠掉落咖啡杯的当刻,我因为心疼和难过,曾冲动的想跑去找少年的爸妈理论:你们这样做,到底是为了孩子好,还是出于个人的虚荣、爱面子?

你们知道孩子在跳级资优生的光环下,得承受多少超龄的心理层面吗?你们知道孩子在比一般同学小两岁多的情况下,要面对多少你们想像不到的难堪处境吗?
越是善良、懂事的孩子,不管自己能否负荷,总是把遭遇的苦水,硬生生的往自己肚里吞;等哪天累积到满溢、饱和的状态,情绪就会有如江河氾滥般溃堤,那时候会发生什么事?可能会超乎所有人的想像。

跳级资优少年的真实故事,还好最终有了圆满的结局。可是这并不保证每个跳级资优生,都可以在父母不知情、同学不明了心境感受下,安然健康、愉悦成长。
跳级资优少年的故事,发生在十六年前。

但令人遗憾、心痛的是,在少年毕业后的第二年,学校的一个数理资优班,一年「走」了一个学生,三年「走失」了三个资优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就足够吸引我了,“接住孩子的青春变化球”,光听着就觉得画面感十足,仿佛在球场上,家长和孩子如同棒球投手与击球员,在青春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赛场上,需要默契的配合与技巧。而“建中名师”的标签,更是让我对书中内容的专业性和实用性充满了期待。建中,在台湾素有“状元摇篮”的美誉,这里的老师必然拥有非凡的教育智慧和丰富的一线经验。我一直觉得,青春期孩子的变化确实像一颗颗变化球,时而迅猛,时而刁钻,稍不留神就可能被“三振出局”。父母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绝不仅仅是旁观者,而是需要成为那个敏锐的接球手,接住孩子情绪的起伏,接住他们对世界的好奇,接住他们成长中的困惑与挣扎。这本书以“亲子甜蜜沟通24招”为副标题,这24招听起来像是精心设计的攻略,希望能为我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沟通模式,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陪伴孩子走过这段关键的成长时期,让亲子关系不是对抗,而是更加融洽、更加甜蜜。

评分

我一直对教育这个话题非常关注,尤其是在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这种关注就变得更加迫切和现实。这本书的书名“接住孩子的青春变化球”精准地捕捉到了青春期孩子的特点,那就是变化多端,难以捉摸。它不像童年时期那样有迹可循,很多时候孩子们的反应和想法会让我们感到意外,甚至措手不及。而“建中名师”的身份,给我一种天然的信任感。我相信这些在顶尖学府任教的老师,他们不仅在学术上有造诣,在与学生的长期相处中,一定积累了宝贵的教育经验和沟通技巧。我尤其好奇他们是如何处理那些“变化球”的,是巧妙地闪躲,还是用一种巧妙的方式将其“接住”,化解危机,甚至转化为成长的契机。这本书承诺的“24招”,我猜测会是一些实用的方法论,比如如何倾听,如何提问,如何表达理解,如何设定界限等等,都是我非常需要学习的。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提升自己的育儿智慧,不再为孩子的青春期感到恐慌,而是能够从容应对,甚至享受这个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

评分

作为一个焦虑的母亲,我时常在想,当孩子进入青春期,那个曾经黏着我的小天使,会变成怎样一个独立的、甚至可能有些叛逆的青少年?我深怕自己的一句话说不对,就会引爆一场家庭战争,或者让孩子对我关闭心扉。这本书的书名,特别是“甜蜜沟通”,一下子就击中了我的痛点。我渴望的正是那种“甜蜜”,而不是“鸡飞狗跳”。“建中名师”的加持,让我觉得这本书不是泛泛而谈的育儿理论,而是有扎实基础和实际案例支撑的指导。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书中的场景,或许是老师们分享了他们如何与学生建立信任,如何化解误会,如何引导他们认识自我,承担责任。我期待的是,这本书能给我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让我知道在孩子沉默寡言的时候,该如何开口;在他们爆发情绪的时候,该如何安抚;在他们对未来迷茫的时候,该如何给予支持。我希望能从中学到如何让我的话语像春风一样温暖,而不是像冰雹一样刺伤孩子的心,最终实现一种积极、健康、充满爱的亲子互动模式。

评分

在我看来,书名“接住孩子的青春变化球”比喻得非常贴切,完美地描绘了青春期孩子难以预测的成长轨迹,以及家长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青春期往往伴随着生理和心理上的剧烈变化,孩子的情绪可能像过山车一样起伏不定,他们的想法也可能突然转变,让家长感到无所适从。而“建中名师”这几个字,立刻就提升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值。建中的老师,无论是在知识传授还是在学生心理引导上,都一定有着独到之处。我非常想了解,这些在教育领域有丰富经验的老师,是如何总结出“24招”来应对青春期孩子的各种“变化球”的。我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具体而富有操作性的沟通策略,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建立起更有效的亲子对话,避免不必要的冲突,让亲子关系在充满挑战的青春期也能保持和谐与温馨。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学到如何成为一个更懂得倾听、更有智慧引导的家长。

评分

“接住孩子的青春变化球”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作为家长最深的担忧和期盼。青春期,在我看来,就是一场充满未知和挑战的“球赛”,孩子就是那个变幻莫测的投手,不断投出各种“变化球”,而我们家长,则需要成为那个沉着冷静、技艺高超的接球手。每次看到这个书名,我都会联想到孩子那些突如其来的情绪爆发,那些令人费解的行为,以及那些看似叛逆却又暗藏着独立思考的言论。而“建中名师”这四个字,则给我一种权威和可靠的感觉,让我相信书中一定蕴含着经过实践检验的宝贵经验。我非常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找到应对这些“变化球”的秘诀,特别是那“24招”,听起来像是精心设计的攻略,希望能帮助我掌握与青春期孩子有效沟通的艺术。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教我如何“接住”球,更能教我如何在接住球之后,与孩子一起“打好”这场关于成长的比赛,让亲子关系在经历风雨后,变得更加坚韧和甜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