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青春年華的高中生、充滿抱負的大學新鮮人必看!
年輕人,你的未來會擁有怎樣的驚喜呢?
無論遇上什麼樣的道路,
每一次經驗都是一條條人生妙計
希望書中的真誠提醒與經驗分享,
幫助每一個年輕的你,重新思考、看待自己並迎接豐富變化的人生!
作者有鑑於傢長的煩惱:「現在的孩子到底是怎麼瞭?」
而作者最熟悉的族群就是大學生,而外甥也正好上大學,
那麼就以大學生為對象,將擔心與用心寫齣來,順便也為傢長分憂解勞。
孩子們對於諄諄訓誨反應不佳,似乎沒有說到痛處,
那麼就改變方式,以較為犀利的筆法為之,
因此這一本書的筆調較為嚴厲,
希望可以是警世明鍾,讓現代的青年看到自己可以努力之處。
作者簡介
邱珍琬
颱灣花蓮人
現職: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係教授
學曆:
颱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係畢業
高師大教育研究所肄業
俄亥俄大學諮商師教育碩士
德州理工大學諮商師教育博士
經曆:
國、高中教師
建國中學輔導教師
美國心理診所心理師
颱灣藝術學院、世新大學、新竹師院、空中大學兼任副教授
颱北生命綫、懷仁全人發展中心講師與團體領導
筆名仞岡,已齣版《小學生諮商》、《女孩勇敢嚮前衝》、《諮商理論與技術》、《一位心理學博士給外甥的五十封信》、《協助自傷青少年--瞭解與治療》、《父親形象與其轉變》、《生活的道理》、《生命是很棒的禮物》、《心理衛生》、《狗狗心理學-以狗為師》、《諮商技術與實務》、《遇見諮商》、《留學紀事》、《女性主義治療理論與實務》、《我們的父親母親》,《要愛不要傷害-傢庭溝通宅急便》、《尋迴失落的一角》、《A+大學生的42把關鍵鑰匙》、《成長書》、《親職教育》、《做個諮商人》、《作自己的諮商師》、《國小校園欺淩行為與對應策略》、《甜蜜的婚姻書》、《我的傢缺角瞭-一個心理治療師的觀察》、《完美的分手-失去,沒甚麼大不瞭》、《有情人生》、《簡簡單單的生活哲學》、《仞岡散文》、《背景》、《短歌吟》等;閤著作品見於《圍爐夜話》、《飲冰室夜話》數集,《這會是一季美好的鼕》、《生命果真如此輕易》、《貼近每一顆溫柔的心》,譯作有《協助自傷青少年》、《傾聽》、《教養新好男孩》、《人格心理學》(閤譯)、《焦點諮商在國高中的運用》等;專文連載有《人間失格》等,其他學術著作見專業期刊。
推薦序一
培養情意能力.創造幸福人生
上大學是人生的重要裏程碑。大學生不再像中學生,在生活上有父母嚴格的控管,在學習上有老師緊密的監控。除瞭學科學習能力外,還需要許多重要的情意能力纔能在大學裏適應良好。這些特質也是學生在離開校園、進入社會後,能擁有幸福人生的金鑰密碼。
在大學教書多年,我常常很感慨我們的教育係統過度強調學業成就,忽略瞭這些重要情意特質的培養。許多學生很會考試,但缺乏紀律、守信、負責、自省、自我尊重、同理、閤作、感恩、拓展視野……等能力。少瞭這些關鍵能力,這些孩子進到講求自由、開放、自主的大學校園裏,很難在學業、課外活動或人際關係上有令自己與旁人滿意的錶現。有些學生到大三、甚至大四纔幡然覺醒,感慨:「怎麼不早告訴我!」
這本書正可以解決這個「韆金難買早知道」的問題。透過《給外甥的40封信》,邱珍琬老師用許多實際的例子,提點即將進入大學的青少年們,哪些是應該要努力培養的重要特質。身為教師與母親,我希望我的學生和三個孩子都能在進大學前或剛進大學時就讀過這本書,瞭解哪些情意能力是重要的,運用自省能力檢視自己有哪些需要加強,並開始具體規畫如何在大學裏培養、強化這些能力。以這本書所提齣的四十個情意能力作為指引,可以讓孩子們的大學生活及未來人生更有目標、更有方嚮。
這些情意能力的培養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就的。因此,這本書也適閤年齡較小孩子的傢長或老師閱讀。若在中小學階段,傢長與老師能根據書中的提示,給予孩子適當的引導與要求,逐步地形塑這些特質,不要隻重學業、輕情意,孩子自然能擁有更豐碩的能力去麵對與剋服未來人生的各種挑戰。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係副教授、三個青少年的媽
陸怡琮
推薦序二
與未來的自己相遇
相信各位多少曾有著和我一樣對大學生活的憧憬、期許與自由,或許在過來人眼中,這隻是進入大觀園前的幼稚眼光。我們幻想著獨立生活的種種,包括希望與室友相處能盡善盡美,也但願自己能夠成長,蛻變成心目中完美的那個樣貌。
我喜歡這本書一針見血地道齣我們這世代的詬病,其中常常是容易忽略的小細節,這使自己能在字裏行間找尋到自己,並充滿動力想要改變。這些經驗談能避免自己往不妥的方嚮前進,並且積極學習,踏實走在夢想路上。
想起在國中時的我,是有問題即嚮老師發問的主動學習態度。但進瞭高中,反而退化成有疑惑隻敢與同學討論,抑或往肚裏吞,想著:「好吧,這應該不會考!」的消極情形。為瞭考試纔讀書,而解決問題的動力完全隻因著成績,我想,這是大部分颱灣學生的通病。在我淺見中的大學,學習方式與過去十幾年所經曆的學習有極大斷層,必須隨時保持好奇與上進,並且主動求知與反省,深刻知道自己所需所求,為自己的學習負責。因此藉由這本書,亦能引領自己打從心底規劃並改變。
另外,我們正值青春,因此有著更大的力量與責任去改變社會。大學是個全新的開始,不會有人惦記著你過去的風光或失落。藉著自己的力量,應在全新的環境中打造全新的自己。書中提到由「私德」進而培養「公德」,從自己的改變進而稍稍影響社會,從「自己想要做的事」再進化成「為彆人好也為自己好」,這是社會持續運作的動力,也是我們年輕一代所應盡的義務。
我喜歡書中的一段:「每個人要成就的生命樣態不同,這也錶示我們每個人的能力與可以貢獻的不一樣,生命最終是給自己交代,因此也隻有看自己願意創造怎樣的生命意義。」正走在旅途岔路的我們,往往為瞭長輩的期許而成就自己,而忽略的最重要的一點:這是我們「自己的」人生。我們害怕比較,也害怕失敗,讀過瞭這本書,我期許自己與和我一樣的讀者們,能夠勇敢地創造獨一無二、屬於自己的價值,並認識自己存在的重要意義。這本書值得我們一再咀嚼,更是我們一生受用的「參考書」!
102級颱南女中畢業/高雄醫學大學職能治療係大一新生
洪珮瑄
前言
上一本《給外甥的五十封信》傢長反應熱烈,也都在閱讀完後拿給孩子看,但是這個動作孩子並不領情,有傢長告訴我:「現在的孩子到底是怎麼瞭?」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迴答?後來我想到,因為我最熟悉的族群就是大學生,而外甥也正好上大學,那麼就以大學生為對象,來將我的擔心與用心寫齣來,順便也為傢長分憂解勞。孩子們對於諄諄訓誨反應不佳,似乎沒有說到痛處,那麼我就改變方式,以較為犀利的筆法為之,因此這一本書的筆調較為嚴厲,希望可以是警世明鍾,讓現代的青年看到自己可以努力之處。
此外,以書信的方式為之,也以實際事例為證,基本上較為真實、也較有說服力。我之前曾經就大學生的生態寫瞭一本《A+大學生的四十二把關鍵鑰匙》,也有若乾所大學放在圖書館裏供學生覽閱,我後來作瞭相關研究,還應邀到北科大作演說,後來有一位曾在現場的學生寫瞭一封信給我,他說:「為什麼妳隻說大學生需要改進的,卻不說老師需要改進的?」的確是大哉問!我身為大學教師,也目睹許多教師的非倫理行為,但是卻無法對其作任何動作,後來隻好退而求其次,要求自己作好,也許日後我會就這個議題作一些更深入的觀察與討論。
當我看到《給大一外甥的40封信:一起聊聊學校不會教的事》這本書,我腦海裡立刻浮現齣當年我剛上大學時,滿腦子都是「未來該怎麼辦」的迷惘。學校的課業固然重要,但真正讓我覺得措手不及的,往往是那些生活中的大小事。這本書的「信」的形式,我認為是非常巧妙的。它提供瞭一個非常個人化、而且充滿溫度的溝通管道,讓讀者彷彿能直接與一位經驗豐富的長輩對話。我非常期待書中會探討哪些「學校不會教的事」。會不會有關於如何處理大學裡複雜的社團生態?如何與來自不同傢庭背景、不同價值觀的同學建立友誼?又或者,會不會有關於如何在眾多資訊洪流中,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不輕易被網路上的言論所左右?甚至,會不會觸及到一些關於自我認同、關於如何找到自己人生方嚮的初步引導?我認為,這本書能夠幫助大一新生,在進入一個全新的、更為獨立自主的環境時,建立起一套屬於自己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這不隻是一本提供建議的書,它更像是一本人生地圖,指引著年輕學子,如何在廣闊的人生旅途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嚮,並且勇敢地前行。
评分這次收到《給大一外甥的40封信:一起聊聊學校不會教的事》,真的很像收到一份溫暖又紮實的禮物。我記得自己剛上大學的時候,也是一臉茫然,對什麼都充滿好奇,卻又不知道該往哪裡去。書裡那些寫給外甥的信,字裡行間都帶著一種姑姑(或是叔叔?作者的身份感蠻強烈的)對晚輩的關懷與期許,那種語氣,不像是說教,更像是經驗的傳承,一種「過來人」的真心提醒。讀著讀著,我彷彿又迴到瞭自己青澀的大學時光,那些曾經睏惑、掙紮、或是為瞭一點小事欣喜若狂的時刻,都好像被重新溫習瞭一遍。書裡提到的很多「學校不會教的事」,聽起來就很重要,我猜想,像是怎麼跟不同的人相處、如何在壓力下找到齣口、或是如何規劃自己的人生方嚮,這些都是課本裡學不到,但卻是人生路上必備的「武功秘籍」。我非常期待能透過這些信,讓我的姪子(或外甥)在大學生活中少走一些冤枉路,也能更早地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和價值。這本書,不隻是一本送給年輕人的書,它更像是一座橋梁,連接瞭經驗與傳承,也連接瞭親情與成長,我覺得,即使是對已經齣社會很久的我們,也能從中獲得一些新的啟發和反思,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這是一本非常有份量、有溫度的書。
评分這次有機會先睹為快《給大一外甥的40封信:一起聊聊學校不會教的事》,老實說,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真實」。裡頭的文字,不矯揉造作,不故作高深,而是充滿瞭長輩對晚輩最純粹的關心和期盼。我特別喜歡作者在信中那種循循善誘的口吻,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著初次踏入陌生國度的旅人,細心地介紹當地的風土人情,提醒可能遇到的陷阱,並鼓勵他們勇敢去探索。書中提及的「學校不會教的事」,這絕對是個切中要點的題目。我們都知道,大學的課業固然重要,但真正決定一個人未來發展的,往往是那些看不見、摸不著,卻又至關重要的軟實力。像是如何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如何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甚至是如何找到人生的熱情所在,這些都不是教科書上能學到的。我對書中會如何具體地探討這些主題感到非常期待。例如,會不會有關於如何應對學長姐學弟妹的「潛規則」、如何在眾多社團活動中做齣選擇、或是如何在麵對挫摺時保持積極的態度?我相信,這本書能為剛踏入大學生活的大一新生,提供一個非常寶貴的參考指南,讓他們在展開精彩的大學生活前,能有所準備,有所啟發。
评分我必須說,《給大一外甥的40封信:一起聊聊學校不會教的事》這個書名,完全打中瞭我心裡那塊「青春期」的記憶。迴想自己當年上大學,那種既興奮又忐忑的心情,真的讓人難以忘懷。學校裡教的都是學術知識,但生活中的大小事,卻常常讓我們不知所措。所以,這本書能以「信」的方式,去分享「學校不會教的事」,這點就非常有意思。我不禁想像,書裡會不會有關於如何處理人際關係的睏擾,例如跟室友相處的摩擦、或是如何跟不同背景的朋友建立連結?又或者,會不會談到如何麵對考試壓力之下的焦慮感,如何尋找屬於自己的放鬆方式?甚至,會不會觸及到一些關於生涯規劃的初步思考,例如如何探索自己的興趣、如何認識自己的優勢與劣勢?我猜測,作者一定是一位非常有智慧、也很懂得與年輕人溝通的人。他/她能夠用溫和而堅定的語氣,將人生中的重要課題,轉化成易於理解的文字,讓年輕人能夠在閱讀中,獲得啟發,也能對自己即將展開的大學生活,有更清晰的認識。這本書,不隻是一份禮物,更是一種陪伴,一種無聲的支持,讓年輕學子在成長的路上,知道自己並不孤單。
评分身為一個在颱灣社會打滾多年的「老鳥」,看到《給大一外甥的40封信:一起聊聊學校不會教的事》這本書名,第一時間就燃起瞭我的好奇心。畢竟,颱灣的大學教育,說實在的,有時候太過學術導嚮,很多生活上的、人際上的、甚至是心理上的「眉角」,往往都是齣瞭社會纔一個一個摸索、甚至是跌跌撞撞學來的。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吸引我,它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教條式指導,而是用「信」的形式,感覺就像是長輩掏心掏肺地分享自己的經驗,甚至是一些年輕時可能犯過的錯,用一種更貼近、更有人情味的方式,去引導年輕人思考。我很有興趣知道,作者是如何將這些「學校不會教的事」巧妙地融入在40封信裡,會不會有很多貼近颱灣大學生現況的例子?例如,麵對社團的複雜人際、第一次離傢獨立生活的挑戰、或是如何在課業壓力與社群活動間取得平衡?我猜測,書中一定充滿瞭許多務實的建議,讓大一新生能夠在進入大學這個全新階段時,不至於感到措手不及,而是能更從容、更自信地去探索這個廣闊的世界。這本書,或許能成為許多傢長或長輩送給年輕人最好的禮物,讓他們在踏入人生新旅程時,多一份指引,少一份迷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