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青春年华的高中生、充满抱负的大学新鲜人必看!
年轻人,你的未来会拥有怎样的惊喜呢?
无论遇上什么样的道路,
每一次经验都是一条条人生妙计
希望书中的真诚提醒与经验分享,
帮助每一个年轻的你,重新思考、看待自己并迎接丰富变化的人生!
作者有鑑于家长的烦恼:「现在的孩子到底是怎么了?」
而作者最熟悉的族群就是大学生,而外甥也正好上大学,
那么就以大学生为对象,将担心与用心写出来,顺便也为家长分忧解劳。
孩子们对于谆谆训诲反应不佳,似乎没有说到痛处,
那么就改变方式,以较为犀利的笔法为之,
因此这一本书的笔调较为严厉,
希望可以是警世明钟,让现代的青年看到自己可以努力之处。
作者简介
邱珍琬
台湾花莲人
现职:屏东教育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学系教授
学历:
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系毕业
高师大教育研究所肄业
俄亥俄大学谘商师教育硕士
德州理工大学谘商师教育博士
经历:
国、高中教师
建国中学辅导教师
美国心理诊所心理师
台湾艺术学院、世新大学、新竹师院、空中大学兼任副教授
台北生命线、怀仁全人发展中心讲师与团体领导
笔名仞冈,已出版《小学生谘商》、《女孩勇敢向前冲》、《谘商理论与技术》、《一位心理学博士给外甥的五十封信》、《协助自伤青少年--了解与治疗》、《父亲形象与其转变》、《生活的道理》、《生命是很棒的礼物》、《心理卫生》、《狗狗心理学-以狗为师》、《谘商技术与实务》、《遇见谘商》、《留学纪事》、《女性主义治疗理论与实务》、《我们的父亲母亲》,《要爱不要伤害-家庭沟通宅急便》、《寻回失落的一角》、《A+大学生的42把关键钥匙》、《成长书》、《亲职教育》、《做个谘商人》、《作自己的谘商师》、《国小校园欺凌行为与对应策略》、《甜蜜的婚姻书》、《我的家缺角了-一个心理治疗师的观察》、《完美的分手-失去,没甚么大不了》、《有情人生》、《简简单单的生活哲学》、《仞冈散文》、《背景》、《短歌吟》等;合着作品见于《围炉夜话》、《饮冰室夜话》数集,《这会是一季美好的冬》、《生命果真如此轻易》、《贴近每一颗温柔的心》,译作有《协助自伤青少年》、《倾听》、《教养新好男孩》、《人格心理学》(合译)、《焦点谘商在国高中的运用》等;专文连载有《人间失格》等,其他学术着作见专业期刊。
推荐序一
培养情意能力.创造幸福人生
上大学是人生的重要里程碑。大学生不再像中学生,在生活上有父母严格的控管,在学习上有老师紧密的监控。除了学科学习能力外,还需要许多重要的情意能力才能在大学里适应良好。这些特质也是学生在离开校园、进入社会后,能拥有幸福人生的金钥密码。
在大学教书多年,我常常很感慨我们的教育系统过度强调学业成就,忽略了这些重要情意特质的培养。许多学生很会考试,但缺乏纪律、守信、负责、自省、自我尊重、同理、合作、感恩、拓展视野……等能力。少了这些关键能力,这些孩子进到讲求自由、开放、自主的大学校园里,很难在学业、课外活动或人际关系上有令自己与旁人满意的表现。有些学生到大三、甚至大四才幡然觉醒,感慨:「怎么不早告诉我!」
这本书正可以解决这个「千金难买早知道」的问题。透过《给外甥的40封信》,邱珍琬老师用许多实际的例子,提点即将进入大学的青少年们,哪些是应该要努力培养的重要特质。身为教师与母亲,我希望我的学生和三个孩子都能在进大学前或刚进大学时就读过这本书,了解哪些情意能力是重要的,运用自省能力检视自己有哪些需要加强,并开始具体规画如何在大学里培养、强化这些能力。以这本书所提出的四十个情意能力作为指引,可以让孩子们的大学生活及未来人生更有目标、更有方向。
这些情意能力的培养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就的。因此,这本书也适合年龄较小孩子的家长或老师阅读。若在中小学阶段,家长与老师能根据书中的提示,给予孩子适当的引导与要求,逐步地形塑这些特质,不要只重学业、轻情意,孩子自然能拥有更丰硕的能力去面对与克服未来人生的各种挑战。
国立屏东教育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学系副教授、三个青少年的妈
陆怡琮
推荐序二
与未来的自己相遇
相信各位多少曾有着和我一样对大学生活的憧憬、期许与自由,或许在过来人眼中,这只是进入大观园前的幼稚眼光。我们幻想着独立生活的种种,包括希望与室友相处能尽善尽美,也但愿自己能够成长,蜕变成心目中完美的那个样貌。
我喜欢这本书一针见血地道出我们这世代的诟病,其中常常是容易忽略的小细节,这使自己能在字里行间找寻到自己,并充满动力想要改变。这些经验谈能避免自己往不妥的方向前进,并且积极学习,踏实走在梦想路上。
想起在国中时的我,是有问题即向老师发问的主动学习态度。但进了高中,反而退化成有疑惑只敢与同学讨论,抑或往肚里吞,想着:「好吧,这应该不会考!」的消极情形。为了考试才读书,而解决问题的动力完全只因着成绩,我想,这是大部分台湾学生的通病。在我浅见中的大学,学习方式与过去十几年所经历的学习有极大断层,必须随时保持好奇与上进,并且主动求知与反省,深刻知道自己所需所求,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因此借由这本书,亦能引领自己打从心底规划并改变。
另外,我们正值青春,因此有着更大的力量与责任去改变社会。大学是个全新的开始,不会有人惦记着你过去的风光或失落。借着自己的力量,应在全新的环境中打造全新的自己。书中提到由「私德」进而培养「公德」,从自己的改变进而稍稍影响社会,从「自己想要做的事」再进化成「为别人好也为自己好」,这是社会持续运作的动力,也是我们年轻一代所应尽的义务。
我喜欢书中的一段:「每个人要成就的生命样态不同,这也表示我们每个人的能力与可以贡献的不一样,生命最终是给自己交代,因此也只有看自己愿意创造怎样的生命意义。」正走在旅途岔路的我们,往往为了长辈的期许而成就自己,而忽略的最重要的一点:这是我们「自己的」人生。我们害怕比较,也害怕失败,读过了这本书,我期许自己与和我一样的读者们,能够勇敢地创造独一无二、属于自己的价值,并认识自己存在的重要意义。这本书值得我们一再咀嚼,更是我们一生受用的「参考书」!
102级台南女中毕业/高雄医学大学职能治疗系大一新生
洪珮瑄
前言
上一本《给外甥的五十封信》家长反应热烈,也都在阅读完后拿给孩子看,但是这个动作孩子并不领情,有家长告诉我:「现在的孩子到底是怎么了?」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后来我想到,因为我最熟悉的族群就是大学生,而外甥也正好上大学,那么就以大学生为对象,来将我的担心与用心写出来,顺便也为家长分忧解劳。孩子们对于谆谆训诲反应不佳,似乎没有说到痛处,那么我就改变方式,以较为犀利的笔法为之,因此这一本书的笔调较为严厉,希望可以是警世明钟,让现代的青年看到自己可以努力之处。
此外,以书信的方式为之,也以实际事例为证,基本上较为真实、也较有说服力。我之前曾经就大学生的生态写了一本《A+大学生的四十二把关键钥匙》,也有若干所大学放在图书馆里供学生览阅,我后来作了相关研究,还应邀到北科大作演说,后来有一位曾在现场的学生写了一封信给我,他说:「为什么妳只说大学生需要改进的,却不说老师需要改进的?」的确是大哉问!我身为大学教师,也目睹许多教师的非伦理行为,但是却无法对其作任何动作,后来只好退而求其次,要求自己作好,也许日后我会就这个议题作一些更深入的观察与讨论。
我必須說,《給大一外甥的40封信:一起聊聊學校不會教的事》這個書名,完全打中了我心裡那塊「青春期」的記憶。回想自己當年上大學,那種既興奮又忐忑的心情,真的讓人難以忘懷。學校裡教的都是學術知識,但生活中的大小事,卻常常讓我們不知所措。所以,這本書能以「信」的方式,去分享「學校不會教的事」,這點就非常有意思。我不禁想像,書裡會不會有關於如何處理人際關係的困擾,例如跟室友相處的摩擦、或是如何跟不同背景的朋友建立連結?又或者,會不會談到如何面對考試壓力之下的焦慮感,如何尋找屬於自己的放鬆方式?甚至,會不會觸及到一些關於生涯規劃的初步思考,例如如何探索自己的興趣、如何認識自己的優勢與劣勢?我猜測,作者一定是一位非常有智慧、也很懂得與年輕人溝通的人。他/她能夠用溫和而堅定的語氣,將人生中的重要課題,轉化成易於理解的文字,讓年輕人能夠在閱讀中,獲得啟發,也能對自己即將展開的大學生活,有更清晰的認識。這本書,不只是一份禮物,更是一種陪伴,一種無聲的支持,讓年輕學子在成長的路上,知道自己並不孤單。
评分這次有機會先睹為快《給大一外甥的40封信:一起聊聊學校不會教的事》,老實說,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真實」。裡頭的文字,不矯揉造作,不故作高深,而是充滿了長輩對晚輩最純粹的關心和期盼。我特別喜歡作者在信中那種循循善誘的口吻,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著初次踏入陌生國度的旅人,細心地介紹當地的風土人情,提醒可能遇到的陷阱,並鼓勵他們勇敢去探索。書中提及的「學校不會教的事」,這絕對是個切中要點的題目。我們都知道,大學的課業固然重要,但真正決定一個人未來發展的,往往是那些看不見、摸不著,卻又至關重要的軟實力。像是如何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如何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甚至是如何找到人生的熱情所在,這些都不是教科書上能學到的。我對書中會如何具體地探討這些主題感到非常期待。例如,會不會有關於如何應對學長姐學弟妹的「潛規則」、如何在眾多社團活動中做出選擇、或是如何在面對挫折時保持積極的態度?我相信,這本書能為剛踏入大學生活的大一新生,提供一個非常寶貴的參考指南,讓他們在展開精彩的大學生活前,能有所準備,有所啟發。
评分當我看到《給大一外甥的40封信:一起聊聊學校不會教的事》這本書,我腦海裡立刻浮現出當年我剛上大學時,滿腦子都是「未來該怎麼辦」的迷惘。學校的課業固然重要,但真正讓我覺得措手不及的,往往是那些生活中的大小事。這本書的「信」的形式,我認為是非常巧妙的。它提供了一個非常個人化、而且充滿溫度的溝通管道,讓讀者彷彿能直接與一位經驗豐富的長輩對話。我非常期待書中會探討哪些「學校不會教的事」。會不會有關於如何處理大學裡複雜的社團生態?如何與來自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價值觀的同學建立友誼?又或者,會不會有關於如何在眾多資訊洪流中,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不輕易被網路上的言論所左右?甚至,會不會觸及到一些關於自我認同、關於如何找到自己人生方向的初步引導?我認為,這本書能夠幫助大一新生,在進入一個全新的、更為獨立自主的環境時,建立起一套屬於自己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這不只是一本提供建議的書,它更像是一本人生地圖,指引著年輕學子,如何在廣闊的人生旅途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並且勇敢地前行。
评分身為一個在台灣社會打滾多年的「老鳥」,看到《給大一外甥的40封信:一起聊聊學校不會教的事》這本書名,第一時間就燃起了我的好奇心。畢竟,台灣的大學教育,說實在的,有時候太過學術導向,很多生活上的、人際上的、甚至是心理上的「眉角」,往往都是出了社會才一個一個摸索、甚至是跌跌撞撞學來的。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吸引我,它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教條式指導,而是用「信」的形式,感覺就像是長輩掏心掏肺地分享自己的經驗,甚至是一些年輕時可能犯過的錯,用一種更貼近、更有人情味的方式,去引導年輕人思考。我很有興趣知道,作者是如何將這些「學校不會教的事」巧妙地融入在40封信裡,會不會有很多貼近台灣大學生現況的例子?例如,面對社團的複雜人際、第一次離家獨立生活的挑戰、或是如何在課業壓力與社群活動間取得平衡?我猜測,書中一定充滿了許多務實的建議,讓大一新生能夠在進入大學這個全新階段時,不至於感到措手不及,而是能更從容、更自信地去探索這個廣闊的世界。這本書,或許能成為許多家長或長輩送給年輕人最好的禮物,讓他們在踏入人生新旅程時,多一份指引,少一份迷惘。
评分這次收到《給大一外甥的40封信:一起聊聊學校不會教的事》,真的很像收到一份溫暖又紮實的禮物。我記得自己剛上大學的時候,也是一臉茫然,對什麼都充滿好奇,卻又不知道該往哪裡去。書裡那些寫給外甥的信,字裡行間都帶著一種姑姑(或是叔叔?作者的身份感蠻強烈的)對晚輩的關懷與期許,那種語氣,不像是說教,更像是經驗的傳承,一種「過來人」的真心提醒。讀著讀著,我彷彿又回到了自己青澀的大學時光,那些曾經困惑、掙扎、或是為了一點小事欣喜若狂的時刻,都好像被重新溫習了一遍。書裡提到的很多「學校不會教的事」,聽起來就很重要,我猜想,像是怎麼跟不同的人相處、如何在壓力下找到出口、或是如何規劃自己的人生方向,這些都是課本裡學不到,但卻是人生路上必備的「武功秘籍」。我非常期待能透過這些信,讓我的姪子(或外甥)在大學生活中少走一些冤枉路,也能更早地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和價值。這本書,不只是一本送給年輕人的書,它更像是一座橋梁,連接了經驗與傳承,也連接了親情與成長,我覺得,即使是對已經出社會很久的我們,也能從中獲得一些新的啟發和反思,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這是一本非常有份量、有溫度的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