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药学

釉药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釉药
  • 陶瓷
  • 材料科学
  • 化学
  • 配方
  • 工艺
  • 烧制
  • 颜色
  • 装饰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釉药学」是笔者从事美术陶瓷制造三十余年所累积的知识与实务经验,加上十数年的研究、教学与创作历程;并同时尽可能地蒐集相关资料,引用专家学者的研究报告,将陶瓷制作过程中的重要环扣之一「釉」,有系统的编写成陶瓷釉药理论与实务兼顾的教育、工具书。

  自2003年本书出版,近年来,许多陶艺爱好者,专业工作者陆续反应无法在坊间书局购得。因缘际会,时值「国立台湾工艺研究发展中心」主办「陶林叶茂──林葆家生命史回顾与传习成果展」。在参与展览专辑的策划讨论中,与艺术家出版社发行人何政广谈及了《釉药学》一书,承蒙慨然应允接续莺歌陶瓷博物馆再版发行本书。

  新版除了文字的审度勘误,并更迭几张更为适切的图片外,本书维持初版的格式,第一篇的基础科学共有九章,包括釉的定义、原料、窑业计算、调配与施釉、釉的形成及其物理化学性质、釉的烧成窑炉,以及制作过程或因材料特性引起的缺陷及其矫治方法;第二篇分五章,分别叙述各种形式的釉药,描写各类型釉的特性与用途、调配的原料与化学组成范围及烧成条件的要求。熟悉第二章的「原料」、第三章的「计算」后,读者可以引据第十至十二章列举的范例、或参考各种来源的配方,使用当地容易到手的原料修改、调配适合自己作品的釉药。第十三、十四章特别叙述陶瓷颜料与化妆土技法,熟练运用可以加强作品的釉色与装饰之美术效果。全书中配合章节内容置入了图与表,让读者可以更容易理解、引据;进而在釐清概念后,方便规划试验以充实理解的深度与应用。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釉药学》的图书的简介,它详细描述了书中不包含的内容,旨在为读者提供清晰的预期,避免误解: --- 《釉药学》图书内容范围界定与排除说明 重要提示: 本书《釉药学》专注于阐述陶瓷釉料的基础理论、配方设计、烧成工艺及其在现代陶瓷生产中的应用实践。为确保读者对本书的内容范围有清晰的认识,以下详细列明了本书明确不包含的知识领域和技术主题。 一、 不涉及的化学与材料科学分支 本书的化学讨论主要集中于硅酸盐化学、氧化物在釉料中的助熔、成膜及呈色作用。然而,以下领域因其专业性或与釉料核心配方无关,故不在本书探讨之列: 1. 有机化学与高分子材料 本书不包含任何关于有机颜料、树脂、聚合物或胶体化学的深入讨论。例如,涉及塑料、橡胶、合成纤维的结构、合成方法及其在涂料或粘合剂中的应用,均不在本书范畴。虽然某些釉料中会使用短暂有机物作为悬浮剂,但其化学机理和合成过程不在本书的重点。 2. 分析化学的精密仪器操作 本书涉及釉料的成分分析,但侧重于宏观配方分析(如X射线荧光光谱法的基础应用和结果解读)。关于以下精密分析技术的操作细节、维护保养、数据校准的详细指南,如: 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 的能谱分析 (EDS) 的高级图像处理技术。 中子活化分析 (NAA) 的操作流程。 高温质谱仪 (HTMS) 在气氛控制下的应用。 3. 非硅酸盐基复合材料研究 《釉药学》的核心是基于硅酸盐(石英、长石、粘土等)的玻璃态涂层。因此,本书不深入探讨以下类型的材料科学: 金属基复合材料 (MMC) 或陶瓷基复合材料 (CMC) 的制备技术,例如碳化硅纤维增强的结构陶瓷。 生物活性陶瓷(如羟基磷灰石)在植入物中的应用。 半导体材料的薄膜沉积技术,如化学气相沉积(CVD)或原子层沉积(ALD)在电子工业中的应用。 二、 不涉及的陶瓷工艺与技术(非釉面处理) 本书的工艺部分集中于釉料的施加(浸、淋、喷、拉坯挂釉)及烧成(气氛、温度曲线)。以下制造环节被明确排除在本书内容之外: 1. 结构陶瓷与工程陶瓷的成型技术 本书不涵盖传统陶瓷的成型方法,如: 粉末冶金 (Powder Metallurgy) 的烧结、热等静压 (HIP) 等。 注塑成型 (CIM/MIM) 在高密度部件制造中的应用。 流延成型 (Tape Casting) 的工艺优化,除非其直接影响釉料的附着力。 2. 窑炉设计与热工流体力学 虽然本书讨论了烧成温度和气氛,但不提供窑炉的工程设计蓝图或详细的热力学计算。例如,关于以下内容,本书仅作简单提及,不提供深入指导: 燃烧器效率优化和烟气处理系统 (SCR/SNCR) 的设计。 窑炉内气流场模拟的计算流体力学 (CFD) 方法。 电窑的绝缘材料的长期热稳定性研究。 3. 釉下装饰与彩绘的颜料化学(特定范围) 本书讨论釉上彩和部分釉下彩的呈色机理。但对于使用有机结合剂或特种媒介进行的手工精细彩绘技术,或者涉及低温煅烧贵金属釉料(如纯金、铂金)的化学稳定性和附着力机理,本书仅作概述,不提供详细的配方和操作指南。 三、 不涉及的艺术史与设计理论 《釉药学》旨在提供科学技术基础,因此,以下纯粹的艺术或历史研究内容被明确排除: 1. 陶瓷艺术史的地域性叙事 本书不包含特定历史时期或地域窑口的详细艺术史梳理。例如,对以下主题的系统性介绍不在本书范围内: 宋代五大名窑的艺术风格演变。 景德镇明清时期官窑与民窑的区分。 欧洲新艺术运动 (Art Nouveau) 期间的陶瓷装饰潮流。 2. 纯粹的造型设计与雕塑理论 本书不涉及器物的结构力学、人体工程学或纯粹的雕塑美学原则。与造型相关的讨论仅限于釉料在曲面上的流动性和均匀性问题。 3. 博物馆学与文物保护 关于陶瓷文物的修复技术、釉面化学风化的长期监测、或考古学中釉料残留物的鉴定方法,均不属于本书的范畴。 四、 总结:本书的核心关注点 《釉药学》严格聚焦于无机硅酸盐釉料系统的化学构成、物理性质(粘度、膨胀系数、玻璃化转变温度)、色彩产生原理(过渡金属氧化物、稀土元素),以及如何通过精确的配比调整和烧成曲线控制,来实现特定的釉面效果(如光泽度、透明度、开片控制、结晶生长)和技术要求(如耐酸碱性、附着力)。任何偏离上述核心技术主题的内容,均被视为本书的范围界限之外。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篇 釉的基础科学 10

第1章 陶瓷器釉的概念—釉的定义 12
1.1 釉的本质与施釉的目的 13
1.2 玻璃与玻璃相 14
1.3 玻璃与釉的结构 15
1.4 釉的种类;釉的分类 17

第2章 釉的原料 19
2.1 釉原料的选择 20
2.2 调釉的原料 21
2.3 发色原料与着色剂 43

第3章 釉调和计算 55
3.1 陶瓷计算的基础 56
3.2 釉方设计 73
3.3 釉成分、原料之引进、取代或替换 76
3.4 使用没有分析值的原料配釉 77
3.5 试验后制作釉的性状图 80

第4章 釉料调配与施釉 82
4.1 粉碎与研磨 83
4.2 球磨机与球磨 90
4.3 震盪式研磨 97
4.4 研磨操作 98
4.5 施釉 99

第5章 釉的形成 107
5.1 烧成过程中釉的变化 108
5.2 釉之熟成 113
5.3 釉的冷却与硬化 124

第6章 釉的物理性质 125
6.1 釉的硬度与耐磨耗性 126
6.2 釉的弹性与拉伸强度及耐压强度 127
6.3 釉的热膨胀性 128
6.4 电的性质 143

第7章 釉的耐化学侵蚀性 145
7.1 侵蚀的模式  146
7.2 化学组成与抗侵蚀效果 148
7.3 釉上彩饰的耐侵蚀性 152
7.4 釉的耐久性 152
7.5 金属溶出与釉的毒性 153

第8章 釉的烧成与窑炉 155
8.1 氧化与还原 156
8.2 烧成的窑炉 158
8.3 温度测定 166

第9章 釉的缺陷及矫治的方法 170
9.1 气泡与针孔 171
9.2 乳突状泡瘤 (Blister) 173
9.3 凹痕(Dimple) 与针孔(Pinhole) 174
9.4 釉喷出(Spit out) 175
9.5 龟裂 175
9.6 跳釉、脱皮及剥落 178
9.7 釉面小疙瘩,痱子状的突出小粒 180
9.8 有色斑点 181
9.9 秃釉、缩釉 181
9.10 釉面干枯 183
9.11 流釉 184
9.12 釉脱落 184
9.13 窑汗滴落 184
9.14 褪色、变色 185

第二篇 釉药各论 186

第10章 无铅釉 188
10.1 瓷器釉 189
10.2 锌釉(布里斯托釉Bristol Glazes) 200
10.3 盐釉 203
10.4 土釉、泥浆釉 205
10.5 灰及灰釉 206
10.6 结晶釉 207
10.7 透明釉、乳浊釉及失透釉 212
10.8 无光釉及无光色釉 215
10.9 卫生陶器釉 219
10.10 建筑陶瓷用釉 220
10.11 开片釉 221
10.12 特殊效果釉 222
10.13 特殊瓷器釉 225

第11章 熔块制备与熔块釉 231
11.1 熔块的必要性 232
11.2 熔块的主要成分、制造与用途 232

第12章 生铅釉 245
12.1 生铅釉调配 246
12.2 生铅釉的原料 247
12.3 生铅釉的组成 247
12.4 钖失透釉 250
12.5 无光生铅釉 250
12.6 着色生铅釉 251

第13章 颜料与彩饰 254
13.1 陶瓷颜料制作的规范 256
13.2 陶瓷器的颜色 256
13.3 陶瓷的颜料 260
13.4 颜料制造与应用 273

第14章 化妆土 279
14.1 调配化粧土的原料 280
14.2 化粧土调配 281
14.3 化粧土加工的方法 282
14.4 化粧土的缺陷与改善的方法 282

附录
1 塞格锥之相关温度及其化学组成 284
2 欧顿锥之相关温度 284
3 主要窑业用化工原料的性质 285
4 化学元素週期表 287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釉藥學》這本書,絕對是我近期閱讀體驗中最驚喜的一本。我是一個對台灣在地陶瓷產業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一直很想了解更多關於陶瓷製作背後的細節。這本書雖然名為「釉藥學」,但它的視野遠遠超出了單純的材料科學,而是將釉藥置於一個更廣闊的歷史和文化背景下進行考察。書中對於台灣早期窯廠的一些觀察和記錄,讓我感到格外親切。作者沒有迴避早期技術的粗糙和困難,而是真實地呈現了台灣陶瓷工藝發展的脈絡,以及前輩們是如何從無到有,不斷摸索和進步的。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關於「茶壺釉」的討論,作者分析了不同茶壺釉的特性如何影響茶湯的風味,以及這種對細節的追求,如何體現了台灣人對於生活的細膩態度。這本書不僅有學術上的嚴謹,更有對這片土地上文化傳承的深厚情感。讀完之後,我對台灣的陶瓷工藝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也對那些默默耕耘的匠人們充滿了敬意。它讓我看到了釉藥不僅是一種技術,更是文化傳承的載體,是情感的寄託。

评分

在翻閱《釉藥學》之前,我對於「釉藥」的概念僅止於「讓陶瓷有顏色」這個模糊的印象。然而,這本書的出現,徹底改變了我對釉藥的認知。作者以一種極為引人入勝的方式,將複雜的化學原理、燒製過程,以及它們如何影響器物的最終美感,進行了生動而深入的闡述。我特別喜歡書中關於「結晶釉」的介紹,作者用非常直觀的語言,解釋了微觀結晶是如何在釉面形成各種獨特紋理的,例如像雪花、樹枝狀的結構,甚至如同星空般的斑點。這種將微觀世界的神奇景象,透過科學的解釋呈現出來,讓我感到非常震撼。書中也探討了不同溫度、不同氣氛對釉藥顏色的影響,以及如何透過精準的控制,來達到預期的效果。這種對細節的極致追求,讓我聯想到許多其他領域的工匠精神。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在科學敘述的同時,也融入了許多藝術的視角,探討了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釉藥美學。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釉藥的魅力,不僅在於它的功能性,更在於它所能激發的無限創意和藝術想像。它是一本能讓你驚嘆於科學之美,同時又能感受到藝術魅力的一本書。

评分

這本《釉藥學》真的徹底顛覆了我對「科學」類書籍的刻板印象。我一直以為科學類的書都應該是乾澀難懂的,充斥著各種公式和術語,但這本書完全不一樣。作者在闡述複雜的釉藥成分與燒製過程時,竟然能夠穿插許多引人入勝的歷史故事和人文觀察,讓我讀起來一點都不覺得枯燥。例如,在講到銅紅釉的燒製難度時,作者並沒有單純地列出化學方程式,而是講述了歷代窯工如何冒著巨大的風險,不斷嘗試,最終才掌握了這種極其難以控制的釉色,那種毅力和探索精神,讀來令人肅然起敬。書中還引用了很多古籍中的記載,將科學原理與古代文獻巧妙地結合,讓我知道,原來在古代,人們雖然沒有現代的科學儀器,但憑藉著豐富的經驗和敏銳的觀察,也能夠創造出如此令人驚嘆的釉藥。我特別欣賞作者在探討不同釉藥特性時,所使用的類比和譬喻,將原本抽象的化學反應,變得生動形象。比如,將釉藥在燒製過程中的流動性比作「融化的絲綢」,將結晶釉的形成過程描述為「微觀世界的奇幻花園」,這些都讓我這個非專業讀者也能夠津津有味地理解。它就像一位知識淵博但又風趣幽默的導師,引領我進入釉藥的奇妙世界。

评分

一踏進書局,目光就被這本書名吸引住了:《釉藥學》。一開始還以為是關於某種稀有陶瓷釉料的技術寶典,畢竟我對那些變化多端的釉色總是有種莫名的著迷。翻開書頁,發現內容完全超出了我的預期,它不是一本冷冰冰的技術手冊,而是一段充滿溫度與故事的旅程。作者以一種非常細膩的筆觸,描繪了釉藥從古至今的演變,不僅僅是化學成分的堆疊,更融入了歷史、文化、甚至藝術的情感。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宋代瓷器釉色的那一章,作者彷彿親身走進了北宋的窯場,用詩意的文字將「雨過天青」那種難以言喻的朦朧美感,透過釉藥的特性,細膩地呈現出來。那種淡雅、溫潤,彷彿蘊含著整個山水畫的意境,透過作者的描述,我彷彿能聞到窯火燃燒後的氣息,感受到匠人對完美的執著。書中也探討了不同時代、不同地區釉藥發展的脈絡,從唐代的唐三彩,到明清時期繁複華麗的彩釉,再到現代藝術家對釉藥的創新運用,每一個篇章都像打開了一扇通往過去的窗戶,讓我得以窺見不同時代人們的審美觀與技術成就。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了釉藥,它不再只是冰冷的無機物,而是承載著歷史、文化和情感的溫暖介質。

评分

剛開始拿到《釉藥學》這本書,坦白說,我對「釉藥」這個詞彙感到有些陌生。我平常的閱讀偏好比較偏向文學小說,對於這類聽起來比較專業的題材,其實內心是有些猶豫的。然而,當我翻開第一頁,就被作者流暢且充滿詩意的文字所吸引。整本書讀起來,沒有那種硬邦邦的學術腔調,反而像是在聽一位對某件事物充滿熱情的人,娓娓道來他所觀察到的種種細節。作者對於釉藥的描述,不單單停留在材質的構成,更深入到它如何影響器物的最終呈現,以及它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徵意義。我非常喜歡書中關於「天目釉」的部分,作者細緻地描繪了那些在釉面形成的複雜紋理,如「兔毫」、「油滴」等,並將這些紋理的形成原因,與自然界的現象(例如星辰、水滴)聯繫起來,給予了它們一種詩意的解讀。這種將科學的精確與藝術的靈感融為一體的方式,讓我歎為觀止。閱讀過程中,我彷彿能感受到作者對每一種釉藥的深深熱愛,以及他透過釉藥所看見的,那種跨越時空的生命力。這本書讓我知道,原來在看似平凡的陶瓷表面之下,蘊藏著如此豐富的學問與美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