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手拉坯成型技法

陶艺手拉坯成型技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陶艺
  • 手拉坯
  • 成型
  • 技法
  • 陶瓷
  • 工艺
  • 美术
  • 设计
  • 手工
  • DIY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收录12种既简单且富有创意的作品;清晰的分解步骤插图,将所有手拉坯的基本技法一次倾囊相授。採用独特的剖面图摄影方式,教导读者以正确的手部施力位置,同时展现出内、外部的操作方式,以充分掌控黏土拉塑效果。囊括各式圈足、盖子、握把与提柄的修整过程与概观。成品摄影展示与制作要领提示,说明技法与整体设计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创作者操作时兼顾美感与功能性。对于设备、工具、材料及所需配件有详尽的说明与提醒,并提供初学者基本的陶艺拉塑技法指导。
雕塑艺术的基石:泥土的塑形与情感的流淌 一部深入探讨雕塑基础理论、材料科学与经典技艺的权威指南 本书并非聚焦于陶艺中特定的一项技术——拉坯成型,而是将视野拓宽至整个雕塑艺术的广袤领域。它旨在为所有对物质形态转换、空间构建以及艺术表达抱有热忱的创作者和学习者,提供一套坚实、系统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我们相信,真正的艺术创作源于对材料本质的深刻理解和对形态规律的精准把握,而这正是本书试图构建的核心知识体系。 第一章:雕塑的哲学与历史脉络 本章从人类文明的起源追溯雕塑艺术的演变。我们探讨了史前壁画与雕像中蕴含的原始生命力,分析了古希腊雕塑中对理想人体比例的极致追求,以及中世纪哥特式艺术中宗教叙事的精神内核。更深入地,我们剖析了文艺复兴时期对古典主义的回归与创新,以及近代以来,雕塑如何从具象走向抽象,从纪念性转向观念性的思想变革。 重点讨论了“体量感”(Mass)、“空间性”(Spatiality)和“肌理”(Texture)这三大核心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理解与应用差异。通过对罗丹、布朗库西、摩尔等大师作品的案例分析,读者将建立起一个宏大的艺术史视野,理解技术如何服务于表达,以及表达如何驱动技术的革新。 第二章:雕塑材料的科学剖析 优秀的雕塑家必须是出色的材料学家。本章系统地介绍了雕塑创作中常用的主要材料的物理和化学特性。 矿物基材料: 详细阐述了不同类型黏土的矿物成分、烧成温度范围、收缩率及可塑性差异。我们不仅涵盖了常见的陶土、炻土,还深入研究了瓷土的特性及其在精细化造型中的应用。此外,本章对石膏、大理石、青铜铸造中所需的蜡模材料进行了详尽的配比和处理方法的讲解,特别是针对大理石的硬度、纹理走向与工具选择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专业的指导。 有机与合成材料: 探讨了木材(如橡木、胡桃木)的干燥处理、防裂防腐技术,以及树脂、复合材料(如玻璃钢)在现代装置艺术和大型户外雕塑中的应用潜力,包括其固化时间、表面处理和结构支撑的计算方法。 本章的核心在于“材料的对话”——如何通过了解材料的局限性与可能性,来预判和指导造型的最终效果。 第三章:从平面到立体:形态构建的基础理论 本章是理解三维空间造型的理论基石。我们摒弃了繁琐的工程制图,转而聚焦于艺术化的形态构建原理。 比例与韵律: 深入探讨黄金分割在雕塑构图中的应用,分析人体解剖学结构如何影响动态的平衡与内在张力。讲解了如何通过重复、渐变和对比等设计原则,在雕塑作品中营造出视觉上的韵律感。 结构与支撑: 针对大型或悬空结构,详细介绍了内部骨架(Armature)的构建材料、受力分析和安装要求。讨论了如何在保持视觉轻盈感的同时,确保作品在重力和外部环境作用下的结构稳定性。 光影与空间感知: 雕塑是三维的,但它存在于一个由光线决定的世界中。本章分析了光线如何雕刻形体,探讨了曲面、凹陷和突起的角度对阴影分布的影响,指导创作者如何利用光影变化来增强作品的深度和情感表达。 第四章:雕塑的传统与现代成型工艺 本章全面覆盖了雕塑艺术中的主要加工技术,强调每种技术背后的逻辑和适用范围。 减材工艺(Subtractive Methods): 重点教授石雕、木雕的工具选择、开料顺序和精细打磨技术。讨论了凿痕在作品肌理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处理材料的自然纹理。 加材工艺(Additive Methods): 详述了泥塑(Clay Modeling)的堆积技巧、表面处理方法,以及如何运用泥塑来制作用于翻模的母范。涵盖了注浆技术(Pouring)和灌注技术(Casting)的流程,特别是多重分模的复杂操作和脱模技巧。 综合与复合技术: 介绍了现代雕塑中常见的拼装、焊接技术(针对金属和工业材料),以及使用热塑性材料进行塑形的方法。同时,本章也涵盖了先进的数字辅助设计在雕塑预制作中的应用,如3D打印模型的准备与后处理。 第五章:表面处理与艺术性转化 一个雕塑的“皮肤”定义了它与观众的最终接触点。本章专注于如何通过表面处理,赋予作品独特的艺术生命力。 肌理的创造: 详细讲解了从粗犷的刮擦、压印到精细的抛光、砂光的各种方法。分析了如何故意保留模具痕迹或工具痕迹,以增强作品的“手工性”和内在的动势。 着色与表面氧化: 针对不同材料(陶土、青铜、石膏),系统介绍了上釉、酸洗、热氧化、化学着色(Patination)的配方与操作规程。特别强调了青铜器着色中温度、化学试剂浓度对最终色泽的决定性影响,以及如何实现色彩的层次感和历史感。 安装与展示: 最后,本章指导创作者如何根据作品的材料特性和展示环境(室内/室外),选择合适的底座、支架,并考虑作品的长期维护与保护策略。 本书旨在培养创作者的系统思维和材料敏感度,使他们能够驾驭从概念到成品的全过程,创作出具有持久艺术价值的立体作品。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前言  6
工具与材料  8
工具  8
辘轳  10
黏土  11
摔土  15
练土  16
拉坯  18
定中心  20
开口  22
拉塑简单的圆筒  24
  拉塑圆桶会遇到的问题  28
  修整圆桶  29
拉塑简单的汤碗  30
  拉塑汤碗会遇到的问题  31
从一大团土拉制小件作品  32
  汤碗  32
  盖子  33
拉塑相同作品  34
拉制坯板土台  35
各式作品  36
直筒型花瓶  36
曲线型花瓶  42
圆筒型水杯、水罐与精油灯  48
深凹的汤碗  58
浅钵  64
烛台  70
盘子  74
附钟型盖的起司盘子  80
蛋糕盘座  86
椭圆型烤盘  92
贮食罐  96
茶壶  102
修坯  112
固定坯体准备修坯  114
  做碗的修坯台  114
  做花瓶的修坯台  116
  做罐子的修坯台  116
  做盘子的修坯台  117
简单的底部修坯  118
  曲线型花瓶  118
  直筒型花瓶  119
修整圈足  120
  直边隐藏式底环  120
  圆形容器上的标准圈足  121
  浅碟上的圈足  122
  宽底盘上的标准圈足  123
  改变圈足做成三只立脚  124
拉塑圈足与基座  126
  宽圈足  126
  基座底部  127
  细窄圈足  128
  拉制并接圈足  130
  拉制并外接基座  131
修出表面纹饰  132
  拉坯而成的表面纹饰  132
  修坯而成的表面纹饰  134
盖子、提把与提柄  136
盖子口缘的盖子  138
  有底圈的扁平盖  138
  包覆口缘的帽盖  139
  有底圈的圆顶盖  140
  凹下式盖子  141
在承盖座上的盖子  142
  扁平盖  142
  钟型盖  143
  有底圈的钟型盖  144
  凹陷的盖子  145
密封式壶盖  146
  简单的切割式盖子  146
  有圈底的切割式盖子  147
以铁丝切割做成的握把  148
挤压成型的握把  149
拉制而接成的握把  150
直接自壶身拉出的提把  151
拉坯而成的提把  152
提耳  153
修整而成的提柄  154
另外拉制再接上的提柄  155
直接自盖上拉塑的提柄  156
提把式提柄  157
索引  158
谢志  160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本书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因为市面上关于陶艺的书,很多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看起来很热闹,但真正学到手的东西却不多。但这本书,让我刮目相看。它不像有些书那样,上来就给你列一堆“必备工具”,或者给你看一些“成品照片”来“炫技”。它的开篇就非常接地气,从最基础的“手感”和“泥性”入手,一点一点地引导你去体会泥料在手中的变化。我尤其喜欢它讲到“泥性”的部分,它会用很多非常生动的比喻,比如把泥料比作“小孩子”,需要你去耐心引导,去了解它的“脾气”。这让我觉得,它不是在教你技术,而是在教你“沟通”。当你理解了泥料的“脾气”,你才能更好地驾驭它。它还花了很多篇幅去讲“重心”和“平衡”,这对我这个经常拉出“歪歪扭扭”作品的人来说,简直是救星!它不是简单地说“要拉直”,而是告诉你“怎么找到那个点,让泥料自己就能站稳”。而且,它对“修坯”的讲解也非常到位,不像其他书那样一笔带过,它会详细分析不同修坯工具的使用方法,以及如何根据坯体自身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修坯方式。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真的像是在跟一个经验丰富的老陶艺师在面对面交流,他没有藏着掖着,而是把他所有的心得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你。

评分

我一直觉得,做一个好的陶艺作品,不只是手艺上的精湛,更需要一种“匠心”。这本书,恰恰就是一本充满了“匠心”的书。它没有浮夸的语言,没有炫目的图片,只有最实在,最深刻的技法讲解。它不会告诉你“照着这个样子做”,而是会让你去思考“为什么这样做”。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泥料的韧性”和“拉伸极限”的讨论,它详细地分析了在不同温度、不同湿度下,泥料的延展性会有什么变化,以及如何在拉坯过程中,把这种变化发挥到极致,而不是让它成为“缺点”。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在教你“怎么拉”,更是在教你“怎么去理解和尊重材料”。它还讲到了很多关于“工具的运用”,但不是那种“你应该用什么工具”,而是“不同的工具,在什么情况下,能发挥出什么样的作用”。这让我觉得,它是在给你“赋能”,而不是“限制”。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一种技术,更是在学习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它让你在遇到瓶颈的时候,不会感到迷茫,而是知道该从哪个角度去思考,去突破。它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在你迷路的时候,指引你方向,让你看到更广阔的天地。这本书,真的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反复体会的宝典。

评分

我算是在陶艺圈里摸爬滚打了几年的人了,遇到这本书之前,总觉得自己的技法遇到了瓶颈,拉出来的东西总是少了点“灵魂”,或者说,总是感觉不够“稳定”。我尝试过很多不同的方法,也看过不少国外来的大师示范,但总是感觉隔靴搔痒。直到我拿到这本《陶艺手拉坯成型技法》,我才意识到,原来我之前一直在“赶工”,而这本书,则是在“细雕”。它不仅仅是讲解拉坯的技巧,更像是在传授一种“与泥共舞”的哲学。你知道,它里面提到很多关于“节奏感”的训练,不只是你手上的节奏,更是你跟转盘、跟泥料之间的一种默契。它会告诉你,什么时候该“加速”,什么时候该“减速”,什么时候该“停顿”,就像在指挥一场交响乐。而且,它对细节的关注,真的是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收口”的部分,很多人觉得收口就是把上面合起来,但这本书告诉你,不同的收口方式,会赋予作品完全不同的气质。比如,一个圆润的内收,跟一个利落的外翻,给人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它还讲到了怎么去“预判”泥料在干燥过程中的变化,以及如何根据这些变化来调整拉坯的厚度。这对我来说,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之前总是等到东西干了才发现问题,这本书让我提前知道怎么去“规避”问题,甚至把“可能的问题”变成“设计的亮点”。这真的是一本颠覆了我之前很多认知的好书。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买这本书,我最期待的就是那些“拉坯绝技”,你懂的,就是那种看起来超级炫酷,做出各种奇奇怪怪造型的那种。结果,这本书的重点,真的完全不在那些花里胡哨的表面功夫上。它更像是…一个非常扎实的“内功心法”教材。你知道,练武功,内力才是根本,外面再怎么花拳绣腿,没有内力也只是个样子货。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它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讲“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是“怎么”做。比如,它会深入分析泥料在拉坯过程中受力的变化,以及不同形状的模具对泥料塑形的影响。这让我觉得,它不是在教你“复制”一个东西,而是在教你“创造”一个东西。当你理解了背后的原理,你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去调整,去创新。我记得里面有一章讲到“形体与张力”的关系,我之前一直以为拉坯就是把泥拉高拉大,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美,在于泥料在受力时的那种平衡感和内在张力。它举了很多例子,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比如像是在“驯服”一匹烈马,你不能硬来,得顺着它的脾气。读完那一段,我再去看那些大师的作品,感觉就不一样了,能看到那种“毫不费力”的美,背后其实是无数次的实践和对材料深刻的理解。这本书,真的是把“工匠精神”融入到了字里行间,让我觉得,我不仅仅是在学陶艺,更是在学一种严谨的态度和对美的追求。

评分

这本书,哇,我一开始拿到手,其实是带着一点点好奇和怀疑的。你知道吗,现在市面上关于陶艺的书真的很多,而且很多都写得好像很厉害,但点进去一看,哎呀,内容千篇一律,不是介绍几种基础的泥料,就是放几张图告诉你怎么捏个小碗。我当时想,这本《陶艺手拉坯成型技法》会不会也这样?结果,我翻开第一页,就觉得,嗯,这回好像有点不一样。它不是那种“你看,我都会,你也来学”的风格,而是更像是…一个很有耐心的老师,一步一步地在跟你对话,告诉你为什么这样做,而不是只告诉你“照着做就对了”。它会讲到很多关于泥料的特性,比如为什么有些泥比较黏,有些泥又比较松散,这对新手来说,真的是太重要了!我之前自己玩泥巴的时候,经常弄得一团糟,泥料不是裂了,就是塌了,有时候甚至都拉不起来。这本书里就有很多关于泥料“脾气”的讲解,让我知道怎么去“读懂”我的泥,跟它更好地“沟通”。而且,它对拉坯的每一个细微动作都描述得非常仔细,比如手指的力度,手腕的角度,甚至呼吸的节奏,这些小细节,在别的地方真的很难看到这么深入的讲解。我记得里面有一段特别讲到“稳定中心”的技巧,我之前总是拉着拉着就歪了,看完那段,才恍然大悟,原来是那个地方没做好!它不只是告诉你“把泥放在转盘中间”,而是告诉你“怎么把泥‘钉’在转盘中心”,这种感觉,真的比看图画更管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