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投陶瓷自从日治时期以来,引进现代制陶技术,以北投优良的黏土,烧制日用陶瓷、艺术陶瓷、建筑陶瓷与工业陶瓷等各种陶瓷器。因而北投窑场众多,无论在胎质、产品、釉色、装饰等各方面,都呈现与台湾其他地区陶瓷不同的特色。北投陶瓷过去其从业人员之众多,技术水准之高超,产品种类之丰富,品质之精致,全台无出其右者。
这本图录为「百年北投陶瓷展」而出版。同类展览之前曾在台北市北投区财团法人凤甲美术馆以及南投县国立台湾工艺研究所展过,此次为第三次展览。虽然此三次展览都以以历史的发展为主要脉络,然而此次展览文物与文献并重,而且在文物方面,将目前所知的日治时期有款的北投陶瓷作品集中起来,作一次完整的展示,以呈现北投陶瓷的内涵与发展轨迹,是本次展览最重要的特色之一。
财团法人福禄文化基金会董事长董事长序
北投文物馆馆长序 作者序
第一篇 北投陶瓷概述
第一章 北投的陶瓷工艺
第一节 贵子坑的黏土处理
第二节 成形技术
第三节 釉药技术
第四节 装饰技法
第五节 装饰图案
第六节 烧制技术
第七节 北投陶瓷的主要产品
第二章 北投陶瓷发展概述
第一节 日本时代的北投陶瓷
第二节 战后的北投陶瓷
第三节 艺术陶瓷的发展
第三章 结论
第一节 北投陶瓷的特色
第二节 台湾陶瓷现代化的门户
第二篇 图版
第一章 北投陶瓷概论作品
第二章 北投烧作品
第三章 大屯烧作品
第四章 战后初期工矿类型日用陶瓷
第五章 艺术陶瓷
参考文献
作者序
北投陶瓷自从日治时期以来,引进现代制陶技术,以北投优良的黏土,烧制日用陶瓷、艺术陶瓷、建筑陶瓷与工业陶瓷等各种陶瓷器。因而北投窑场众多,无论在胎质、产品、釉色、装饰等各方面,都呈现与台湾其他地区陶瓷不同的特色。北投陶瓷过去其从业人员之众多,技术水准之高超,产品种类之丰富,品质之精致,全台无出其右者。
战后北投陶瓷继续引进新式的设计观念、制作技术与装饰技术等,继续把台湾陶瓷提升到世界艺术的水准。195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情势的改变与技术人员的流动,将北投陶瓷的产品与技术传播到全省各地,成为各地窑场竞相学习的典范。北投不只是台湾陶瓷新观念的引进者,更是人才的培育库,台湾陶瓷发展能有今日的成就,北投首居领航之功。
由于时空的转移,北投不再适合于陶瓷工业的发展,昔日烟囱林立的景象已不复可见,致使这段辉煌的历史逐渐为人所淡忘,有些年轻人甚至不知北投曾经生产过陶瓷。然而即使在今日,最优秀的艺术陶瓷业者与创作者仍然在北投,依然领导着台湾陶瓷向前迈进。为了唤起社区居民对北投的集体记忆,为了使社会大众了解北投过去辉煌历史,北投文物馆特别在此建国一百週年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举办本次北投陶瓷展,将其风华得以呈现在观众之前,实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意义。
这本图录为「百年北投陶瓷展」而出版。同类展览之前曾在台北市北投区财团法人凤甲美术馆以及南投县国立台湾工艺研究所展过,此次为第三次展览。虽然此三次展览都以以历史的发展为主要脉络,然而此次展览文物与文献并重,而且在文物方面,将目前所知的日治时期有款的北投陶瓷作品集中起来,作一次完整的展示,以呈现北投陶瓷的内涵与发展轨迹,是本次展览最重要的特色之一。
将具有北投款的文物同台展出有其重要的文化意义。最早到北投创立陶瓷的人始终是个悬案。这次将日治时期有款文物同时展出,提供了解决此一悬案的重要线索。经由题款的字体比对,后证明此人为京都陶家九代带山与兵卫,解开了长久以来学术上未能解决的难题。此为本次展览重要的特色之二。
日本人到北投投资陶瓷业,并引进现代的制陶技术,在台湾陶瓷发展史上是重要的里程碑,而北投也成为台湾陶瓷与世界接轨化的门户。此一引进现代技术门户的地位从日治时期开始到战后初期都没有改变,北投在台湾陶瓷发展史上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这个门户地位的呈现也是本次展览重要的特色之三。
除了一些有款作品之外,本次展览也展示了一些没有名款或者虽然名款,但却不见得是北投地区的产品。其主要的目的在于从中看到北投陶瓷发展的脉络,把这类作品视为从北投陶瓷发展而来的制品。也就是说,它们都可以归入北投陶瓷的发展之下的产物,以构成北投陶瓷发展的完整脉络。这是本次展览的主要论述重点之一,希望这种观点能获的学界的认同。
本次展览分为文物与文献两大部门,其中文物以实物展出,而文献则以照片呈现。北投陶瓷产品类型包括日用陶瓷、建筑陶瓷、工业陶瓷与艺术陶瓷等四大项,然而受到展览场地的限制,本次展览只能针对日用陶瓷与艺术陶瓷加以展示,并在诸多文物与文献中选择具有代表性者各百件与各界分享。此数恰好与今年建国百年大展的吉祥数字相唿应,颇具意义。人生难得遇上百年,能躬逢其盛,共襄盛举,理当不枉此生。
当我翻开这本《台湾百年.陶瓷.北投烧:台湾现代陶瓷的故事》,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深切的在地关怀和文化梳理的企图。书名中的“百年”二字,点出了台湾陶瓷发展的时间纵轴,这其中必然包含了许多不为人知的转折与演变。而“北投烧”,这个相对具体且充满地域特色的名词,更是勾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北投,它不仅仅是一个地名,更是承载了台湾近代史的缩影,有日据时期的温泉产业,也有后来发展出的观光与疗养氛围。那么,在这片与众不同的土地上,陶瓷产业又是如何扎根、成长,最终形成“北投烧”这一独特的在地品牌?是自然环境的馈赠,是特定族群的技艺传承,抑或是时代背景下的创新?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解答这些疑问。它不应该只是冰冷的技术说明,更应该是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讲述那些默默耕耘的陶艺家,他们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坚持着对艺术的热情;如何在困境中,找到突破的灵感;如何将台湾的在地情感,融入到一捧泥土,一件件作品之中。这本书,或许能让我重新认识北投,认识台湾的陶瓷文化,甚至,认识我们自己文化的根源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台湾百年.陶瓷.北投烧:台湾现代陶瓷的故事》,乍听之下,就充满了知识性和地方色彩。我对台湾的陶瓷历史一直颇感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代表地方特色的部分。“北投烧”这个名字,立刻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因为北投在我印象中,是一个以温泉闻名的地区,与陶瓷似乎没有直接的关联。我非常想知道,这个“北投烧”究竟是如何诞生的?它是否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或是特定的人文风情有关联?在台湾漫长的陶瓷发展过程中,北投烧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它是否代表了台湾现代陶瓷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或者是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这本书,我期待它能像一部纪录片一样,用丰富的图文资料,讲述北投烧从无到有的过程,包括那些早期的创业者、技艺的传承、创新的尝试,以及它如何一步步融入台湾的现代艺术生态。我希望透过这本书,能够深入了解台湾在地陶瓷文化的独特性,特别是北投烧在其中所展现出的生命力与艺术价值,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台湾的文化底蕴与创新精神。
评分“台湾百年.陶瓷.北投烧:台湾现代陶瓷的故事”,光是书名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地域的特色。我一直对台湾的在地文化和工艺发展很感兴趣,而“北投烧”这个词,对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北投这个地方,它是台北近郊一个充满温泉气息的区域,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陌生的是,将“北投”与“陶瓷”结合起来,会呈现出怎样一种风貌?这让我联想到,在台湾百年的陶瓷发展史中,北投是否扮演了某个关键的角色?它是否孕育出过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独特陶瓷风格?我迫切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阐述“北投烧”的起源、发展,以及它在台湾现代陶瓷发展中的地位和贡献。这不仅仅是关于烧制陶瓷的技术,更应该包含那些赋予陶瓷生命和故事的人们——那些陶艺家、匠人,他们的创作理念,他们的生活经历,以及他们如何将台湾这片土地的情感注入到作品之中。我希望这本书能用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台湾陶瓷艺术如何从历史的尘埃中走出来,走向现代,并且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独特的东方韵味和台湾精神,尤其是北投烧,究竟有何独特之处,能让它在百年陶瓷的浪潮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评分这本书光看书名,就让人一股浓厚的历史与在地情感扑面而来。《台湾百年.陶瓷.北投烧:台湾现代陶瓷的故事》,光是“百年”二字,就足够让人联想到漫长岁月的沉淀,以及在这片土地上,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轨迹。而“陶瓷”,更是台湾人熟悉不过的日常,从古早的碗筷、生活器皿,到现代的艺术创作,陶瓷一直以各种姿态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最让我眼睛一亮的,是“北投烧”这三个字。北投,在我脑海里,总是与温泉、绿意、以及一种悠闲的疗愈感连结在一起。将“北投”与“陶瓷”结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是温度与泥土的对话,是温泉滋养出的艺术?我迫不及待想知道,在台湾的土地上,是什么样的土壤、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工艺,孕育出了独特的“北投烧”,又是什么样的匠人精神,让它在百年陶瓷的洪流中,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印记。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陶瓷,更像是在讲述台湾的在地故事,一个关于土地、关于人、关于文化传承的故事。我迫切希望从书中看到,那些埋藏在泥土里的台湾记忆,那些在火与土中淬炼出的台湾精神,以及在北投这片充满故事的土地上,陶瓷如何一步步蜕变成现代艺术的模样。
评分单看书名《台湾百年.陶瓷.北投烧:台湾现代陶瓷的故事》,我就觉得这是一本充满深度和温度的书。尤其“北投烧”这个词,立刻勾起了我很多回忆。在我小时候,北投给我的印象就是一家人周末去泡温泉,空气中弥漫着硫磺味,还有就是那片绿意盎然的山林。如今,它被赋予了“陶瓷”的意涵,并且还是“台湾现代陶瓷”的一部分,这让我非常好奇。我想知道,在这百年的历史长河里,北投的陶瓷是如何从无到有,又如何在时代变迁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它是否受到过西方陶瓷技术的影响,又如何融入了台湾本地的审美情趣?“北投烧”这个名称,背后是否有特殊的历史渊源,或是与当地的某些特色资源有关?我期望这本书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览者,带领我穿梭于台湾陶瓷发展的脉络中,特别是聚焦在北投这片土地上,挖掘出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例如早期陶艺家的奋斗历程,他们是如何克服资金、技术上的困难,一点点建立起属于台湾自己的陶瓷产业?这些故事,应该不仅仅是关于陶瓷本身,更包含了台湾人民的勤奋、智慧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传承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