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政治发展历程

台湾政治发展历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政治
  • 台湾历史
  • 政治发展
  • 中华民国
  • 两岸关系
  • 民主化
  • 政治制度
  • 台湾研究
  • 历史学
  • 政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湾政治发展历程》是从政治发展理论(Political development theory),探讨一九四九年迄今的台湾政治体系的变迁。本书检视了影响台湾政治的历史脉络,政治、经济、社会结构,分析从蒋介石、严家淦、蒋经国、李登辉、陈水扁到马英九的政府与政治动态。

好的,这里为您呈现一份图书简介,内容涵盖了与“台湾政治发展历程”这一主题相近但又不完全重叠的领域,旨在提供一个详尽且富有洞察力的概览。 --- 书籍简介:岛屿的权力博弈与转型:东亚民主化浪潮中的香港、新加坡与菲律宾政治变迁 主题聚焦: 本书深入剖析了在冷战后及全球化背景下,东亚及东南亚地区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政治实体——香港(回归前后的变迁)、新加坡(威权体制的稳定与创新)以及菲律宾(民主复苏与挑战)——其独特的政治发展轨迹、治理模式、社会结构转型及其面临的深层矛盾。本书旨在通过跨案例比较分析,揭示该地区政治精英、社会力量与国际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机制,并探讨这些政治体在现代化进程中所经历的权力重塑与身份认同的挣扎。 第一部分:香港:从殖民地到特别行政区——过渡期的宪制实验与身份重塑 本部分聚焦于香港在1997年主权移交前后的政治生态巨变。我们首先回顾了香港作为英国殖民地末期,在经济腾飞背景下,政治参与的逐步渗透与精英阶层的形成过程。重点分析了《中英联合声明》框架下的“一国两制”原则的制度构建,特别是《基本法》所设定的宪制基础及其内在的张力。 随后,本书详尽梳理了回归初期,香港社会在民主化诉求、经济结构调整与中央政府关系定位上所发生的深刻冲突。我们考察了不同阶段的特首选举制度如何影响治理效率与民意基础,并深入分析了诸如政改争议、占中运动等重大社会政治事件背后的驱动因素、参与者光谱及其对社会信任度的侵蚀。此外,本书着重探讨了香港本土意识的兴起及其与“大中华”叙事之间的复杂博弈,解析了司法独立、新闻自由等核心价值在特定政治环境下的实践与演变。对香港政治发展历程的分析,实质上是对一种特殊过渡性政治形态复杂性的深度挖掘。 第二部分:新加坡模式:精英治理、经济绩效与政治合法性的构建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目光投向了新加坡,这个在东亚地区以高效治理和经济奇迹著称的城邦国家。我们不再将新加坡视为一个简单的“威权典范”,而是将其置于其独特的历史语境——资源匮乏、族群多元、外部环境严峻——中进行考察。 本书细致分析了人民行动党(PAP)如何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制度安排,确保了其长期的执政优势。这包括对选举制度的精细化设计(如集选区制度)、对司法和行政机构的有效整合,以及对媒体与公民社会的有效管理。核心分析集中于新加坡的“绩效合法性”:政府如何通过持续的经济增长、社会福利的保障和反腐败的高效率,持续赢得民众的信任。 然而,本书也批判性地审视了这种模式所蕴含的限制。我们探讨了在代际更迭的背景下,新兴的知识分子和年轻一代对政治参与空间扩大的要求,以及政府在面对社会不满时,如何平衡效率与政治开放性的挑战。新加坡的案例展示了在不诉诸全面西式民主的框架下,一个精英主导的政治体如何维持其政治稳定与社会凝聚力。 第三部分:菲律宾:民主的脆弱性与周而复始的政治循环 菲律宾作为东南亚最早实行民主选举的国家之一,其政治发展历程充满了戏剧性的起伏和深刻的结构性困境。本部分旨在解析菲律宾民主制度的内在脆弱性及其周期性的“民主倒退”现象。 本书首先回顾了费迪南德·马科斯独裁统治的兴衰及其对国家治理体系的长期结构性破坏。随后,重点分析了1986年“人民力量革命”后的民主复苏过程,特别是1987年宪法框架下的权力制衡机制。然而,本书强调,菲律宾的民主并未真正实现深层改革。我们深入考察了“地方豪强政治”(Patrimonialism)和家族政治(Dynastic Politics)如何渗透并主导了中央与地方的政治生态。 通过对选举政治、腐败问题以及司法独立性的考察,本书揭示了菲律宾民主实践中的核心矛盾:尽管存在自由的选举和多元的媒体,但社会经济不平等和根深蒂固的政治寡头集团,使得政治权力高度集中于少数精英家族手中,阻碍了国家能力的有效建设。菲律宾的案例为我们理解后威权国家在面对全球民主化浪潮时,如何因内部结构性障碍而陷入“低质量民主”的泥潭提供了重要参照。 结论:东亚政治光谱的比较透视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进行跨案例的比较总结。通过香港的宪制转型、新加坡的精英治理以及菲律宾的民主困境,我们描绘了东亚地区政治发展路径的多样性与共性。我们探讨了经济发展水平、殖民历史遗产、族群关系以及地缘政治环境,如何共同塑造了这三个政治实体的独特面貌。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当代东亚政治复杂性的综合框架,超越单一的意识形态叙事,关注制度设计、权力分配与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 --- 目标读者: 政治学、国际关系、区域研究、历史学领域的学者、研究人员、政策制定者,以及所有对东亚政治变迁和治理模式感兴趣的读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彭怀恩


  学历:国立台湾大学政治博士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发展理论与研究途径 11
第一章 政治发展的诸观点 1
第一节 导言 2
第二节 现代化理论 3
第三节 发展的另类观点 17
第二章 当代政治发展的研究 41
第一节 政治发展的新趋势 42
第二节 台湾政治发展研究的回顾 47

第二部分 台湾发展的脉络与结构 55
第三章 历史脉络 57
第一节 荜路蓝缕的开拓期 58
第二节 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的台湾 63
第三节 战争结束后的动乱时局(1945-1949) 70
第四章 国际脉络 87
第一节 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体系 88
第二节 国际政治经济体系 95
第三节 对外关系的变化 104
第五章 政治社会结构 125
第一节 威权国家机关 126
第二节 国家与社会 139
第六章 政治经济体制 161
第一节 依赖发展 162
第二节 国家资本主义 167
第三节 公私二元经济结构 172

第三部分 历程 185
第七章 硬性威权时代 187
第一节 蒋介石复行视事 188
第二节 威权重组与白色恐怖 193
第三节 土地改革的影响 197
第四节 经济复甦与进口替代 201
第八章 技术官僚崛起 209
第一节 在世界经济中移动 210
第二节 技术官僚的崛起 213
第三节 进军国际市场 216
第四节 加紧威权统治 221
第九章 蒋经国的改革 229
第一节  外交孤立的危机 330
第二节  蒋经国时代的来临 232
第三节  迈向新兴工业国之林 238
第四节 从党外到民进党 241
第五节 晚年启动民主化工程 248
第十章 李登辉时代 255
第一节 民主化 256
第二节 第一位台湾人总统 268
第三节 政治体制的重构 271
第十一章 民主化与本土化的冲突 291
第一节 族群议题的凸显 292
第二节 民粹主义的作用 297
第三节 从族群政治到社群政治 301
第四节 多党制的形成 307
第十二章 政权转移与陈水扁政府 315
九、一九八○年代国际体系具备特征有那些? 84
十、一九九○年代来临,国际体系再度发生变动,其背景为何? 84
十一、后冷战时期的国际权力结构是多元体系或美国霸权?  87
十二、何谓霸权理论? 89
十三、国际体系为什么会演变成后冷战的结构呢? 90
十四、后冷战的新世界秩序(new world order)究竟应如何建构? 92
十五、试论后冷战时期美国能否独力建构霸权? 93
十六、何谓霸权稳定理论(Hegemonic Stability Theory)? 95
十七、何谓民主和平论: 97

第四部分 国际体系的行动者 99
一、试论国际关系的分析层次? 99
二、何谓「双层赛局」?它是属于何种分析层次? 102
三、何谓民族国家?而主权国家观念又是怎样兴起的? 103
四、国际关系的主要行动者─国家,具备那些要件?  104
五、何谓已发展国家?何谓转型发展国家?何谓发展中国家? 106
六、何谓民族主义?与国家的关系又如何? 108
七、国际政府组织如何发展?为什么要设立?可分为那些类型? 110
八、国际民间组织在国际体系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111
九、何以说跨国公司也成为国际体系的行动者? 112
十、个人在国际体系能够扮演角色吗? 114

第五部分 国家权力与国家利益 117
一、什么是权力?国际关系中权力扮演怎样的角色? 117
二、试述国家权力行使过程? 119
三、国家权力的基础中的有形因素有那些? 120
四、试论国力的无形因素有那些? 122
五、试论权力的合成成分,兼论权力的综合评估方法? 123
六、试论国家权力的分析量化与质化的学派观点? 125
七、何谓权力平衡?其运作方法为何? 127
八、权力平衡理论的意义及运用? 129
九、试论权力平衡是否能阻止战争? 132
十、后冷战时期国际体系转变对权力的意涵之影响? 133
十一、何谓柔性国力? 135
十二、国家利益是什么?抑或是政治行动者的概念? 136
十三、国家利益包括的要素有那些?兼论国家利益的种类? 139
十四、试论国家利益在决策者运作时所遵循的原则为何? 141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淡雅的色彩搭配古朴的字体,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漫长而复杂的故事。我一直对台湾这片土地的历史变迁,尤其是其政治发展轨迹充满好奇,但市面上许多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过于片面,很难触及核心。拿到《台湾政治发展历程》这本书,我首先被其严谨的排版和清晰的目录所吸引。我尤其关注的是关于“戒严时期”的章节,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剖析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不仅要呈现当时的政治体制和政策,更要探讨其对台湾社会结构、文化认同以及两岸关系产生的深远影响。我想知道,在那个信息相对封闭的环境下,民众是如何思考和行动的?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政治事件和人物,在背后推动着历史的车轮?作者在分析这些事件时,是否能够提供多角度的解读,避免单一的叙事视角?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引用一些当事人的回忆录、当时的报刊杂志以及相关的历史档案,通过一手资料来还原历史的真相,让读者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脉搏。同时,我也希望作者能够对台湾的民主化进程进行细致的梳理,从解严后的社会运动,到政党轮替的实现,每一个节点都可能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张力和政治博弈。这本书能否帮助我理解台湾民主化过程中的挑战与成就,例如如何平衡不同族群的利益,如何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以及如何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维护自身的主权与发展?我希望它能为我打开一扇通往更深层理解的大门。

评分

在我对《台湾政治发展历程》这本书的期待中,宪政体制的演变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一部国家的政治史,必然离不开对其根本大法——宪法的变迁和解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梳理台湾宪政体制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从早期国民政府时期颁布的宪法,到后来的修宪过程,以及在不同政治时期对宪法原则的不同理解和实践,我都希望能够得到深入的探讨。这本书是否会分析台湾宪法中关于“主权”、“人民权利”以及“政府组织”等核心条款是如何被解释和运用的?在台湾民主化进程中,宪法的角色是怎样的?它又是如何为公民权利的保障和政治权力的制约提供了法律基础的?我特别关注“修宪”这一敏感议题,历次修宪的背景、内容以及其对台湾政治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我都希望能得到详尽的解析。是否也会涉及到一些关于“违宪审查”以及“司法独立”的内容,分析它们在维护宪政秩序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严谨的法律分析和历史梳理相结合的方式,为我揭示台湾宪政体制的演变轨迹,以及它如何在实践中不断被塑造和再定义。

评分

我一直对政治哲学和比较政治学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台湾政治发展历程》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研究案例。从书名来看,它似乎是对台湾政治演变过程的全面梳理,但我更希望它能超越简单的历史陈述,触及更深层次的理论分析。例如,书中关于“族群认同”与“政治参与”的章节,我期待能够看到作者如何运用政治学理论,例如多元主义、精英理论或者冲突理论,来解释台湾社会内部的不同政治力量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们之间如何互动。我希望能够理解,在台湾这样一个人文多元、历史复杂的社会中,族群、地域、阶级等因素是如何交织影响政治格局的,又在多大程度上塑造了台湾的政治文化。另外,对于“地方自治”和“中央-地方关系”的论述,我也充满了期待。台湾在地方治理和中央集权之间是如何进行权衡的?不同时期的政策又带来了哪些影响?是否存在一些独特的治理模式,可以为其他国家或地区提供借鉴?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探讨这些制度层面的设计与演变,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可能带来的后果。这本书能否为我提供一些新的理论视角,帮助我理解不同政治制度下的权力分配、利益表达和社会动员?我渴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系统地构建起对台湾政治发展内在逻辑的认知框架。

评分

我对《台湾政治发展历程》这本书的期望,更多地集中在其对“两岸关系”这一敏感而核心议题的处理方式上。我知道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因此,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客观、审慎的态度来呈现。书中是否能够详尽地梳理自中国内战以来,两岸政治关系是如何一步步演变的?从早期的军事对峙,到后来的“九二共识”以及后续的交流与互动,每一个阶段的关键事件、重要人物和背后考量,我都希望能够得到深入的探讨。我特别想知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台湾的主流民意是如何看待两岸关系的?有哪些因素影响着这些民意的形成和转变?这本书是否会涉及一些关于“国家认同”与“两岸统独议题”的讨论?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些数据和分析,帮助我理解不同群体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和分歧,以及这些分歧对台湾政治格局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超越简单的历史事件罗列,而是能够分析这些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以及它们对未来两岸关系可能产生的长远影响。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台湾在处理两岸关系时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这种关系如何深刻地影响着台湾自身的政治发展。

评分

我一直对“媒体”在政治传播和政治发展中的作用有着强烈的研究兴趣,因此,《台湾政治发展历程》这本书,我非常希望它能在这一方面提供深刻的洞察。从早期国民党时期的“党营媒体”到如今多元化的媒体格局,台湾媒体的发展与政治变迁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书中是否会深入分析不同时期媒体的生态环境,以及它们在政治议程设置、舆论引导以及民意形成方面所扮演的角色?我希望作者能够探讨,媒体是如何在推动民主化进程中发挥作用的,又在多大程度上受到政治力量的制约和影响。例如,早期媒体在揭露社会不公、推动政治改革方面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在民主化之后,媒体的独立性如何?它们又如何面对来自政党、财团以及网络新媒体的挑战?我特别关注“网络媒体”和“社交媒体”在当代台湾政治中的影响。这些新媒体的出现,是如何改变了政治传播的方式,以及如何影响着选民的政治参与和信息获取?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台湾媒体的案例分析,展示媒体与政治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以及媒体在塑造台湾政治文化和民意方面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评分

我一直以来都对“政党政治”的运作机制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而《台湾政治发展历程》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研究对象。从国民党一党独大的时期,到民进党的崛起,再到如今国民党与民进党之间的竞争,台湾的政党格局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梳理不同政党的历史演变、意识形态以及政治策略。书中是否会分析台湾政党是如何形成、发展并相互竞争的?不同政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分别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们又是如何赢得选民支持,并最终实现或失去执政权的?我特别关注国民党在台湾政治中的角色转变,从“外来政权”到本土政党,其内部的转型过程是怎样的?而民进党的崛起,又是如何深刻地改变了台湾的政治版图?这本书是否会探讨政党轮替对台湾政治发展的影响,例如其对政策连贯性、政治稳定以及两岸关系可能带来的冲击?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台湾选举制度、政党动员策略以及选民行为的研究,帮助我理解台湾政党政治的独特之处。我渴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洞察台湾政党政治的运作逻辑,以及政党竞争如何塑造了台湾的政治未来。

评分

作为一个对社会运动和公民社会研究情有独钟的读者,我购买《台湾政治发展历程》这本书,是希望它能够深入剖析台湾社会运动的起源、发展及其对政治体制的影响。从“保钓运动”到“美丽岛事件”,再到后来的“野百合学运”和各种维权运动,台湾的社会运动可谓是风起云涌,扮演着推动社会进步和政治变革的重要角色。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记录这些运动的发生背景,参与者的诉求,以及它们是如何与当时的政治力量进行博弈的。这本书是否会分析台湾社会运动的特点,例如其组织形式、动员方式以及与政党的互动模式?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些案例分析,展示这些运动是如何有效地挑战既有权威,争取公民权利,并最终推动民主化进程的。此外,我也关注台湾公民社会的成长与发展。在政治解严之后,各种非营利组织、民间团体是如何涌现并发挥作用的?它们在政策制定、公共议题倡导以及社会监督等方面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这本书能否为我勾勒出台湾公民社会的全景图,并分析其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我期待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社会力量如何在政治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以及公民社会的发展如何影响着一个地区的民主质量。

评分

在我看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发展,往往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台湾政治发展历程》这本书,我希望它能够深入探讨政治与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台湾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经历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化、再到高科技产业兴起的经济转型。这些经济上的变革,对台湾的政治结构、社会力量以及政治决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书中是否会分析“经济奇迹”背后的政治因素?例如,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过程中,是如何利用政治权力来整合资源、制定政策,以及平衡不同利益集团的需求的?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探讨,经济发展如何为台湾的民主化进程提供了土壤,又在多大程度上塑造了台湾的政治议程。此外,我也对“财经政策”与“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充满兴趣。在台湾的政治发展过程中,哪些关键的经济政策出台,又是哪些政治力量在背后推动的?这些政策又如何影响了台湾社会的财富分配和阶级结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展示经济因素是如何与政治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塑造台湾政治面貌的。我期待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全面地理解经济发展对政治变革的驱动作用,以及政治力量如何影响经济走向。

评分

在我看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发展,必然受到其国际环境和地缘政治格局的深刻影响。《台湾政治发展历程》这本书,我非常期待它能够为我提供一个关于台湾在国际舞台上如何定位和发展的视角。长期以来,台湾的政治地位一直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议题,这与它所处的东北亚地缘政治环境密切相关。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在冷战时期以及后冷战时期,国际局势的变化是如何影响台湾的政治走向和两岸关系的。书中是否会分析,美国、中国大陆以及其他区域强权等外部因素,在多大程度上塑造了台湾的政治决策和战略选择?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台湾外交政策的演变,以及它如何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寻求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案例。此外,我也对“台湾在国际组织中的地位”以及“国际社会对台湾的支持与挑战”等议题感兴趣。这些议题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台湾的政治认同和国家主权?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台湾政治发展所面临的外部压力与机遇,以及国际因素如何深刻地影响着台湾的政治未来。

评分

对于《台湾政治发展历程》这本书,我最期待的方面之一,是它能否深刻地揭示“地方政治”在整个台湾政治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长期以来,我们对台湾政治的认知,往往集中在中央层面的权力博弈,而地方层面的运作机制则容易被忽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填补这一空白,深入分析台湾各县市的政治生态、地方派系以及地方治理的特点。书中是否会探讨台湾地方选举的历史演变,以及地方政治如何影响中央政治的格局?例如,地方派系的形成、运作及其对地方政治和选举结果的影响,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内容。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研究,展示不同地区在政治发展上的差异性,以及地方政治的活力如何推动或阻碍整体的政治进步。此外,我也关注“地方自治”的实践。在台湾,地方自治的程度如何?地方政府在财政、人事以及政策制定等方面拥有多大的自主权?这些因素又如何影响着地方民众的生活和政治参与?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台湾政治的“纵向”维度,即地方政治与中央政治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地方力量在台湾政治发展中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