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察当前中国崛起之未来可能发展,并尝试分析预测其未来走向时,相较于多数研究聚焦于中共建政以来之政策历程,或改革开放与后冷战时期以来之国内外环境变迁等,本书则企图回溯过去两千年来之更漫长的中国历史,打破古代史与近代史的传统藩篱,从「三大帝国时期」的历史架构,来重新组织与发掘其曾经存在之对外关系互动框架与指导原则,借此追寻一个客观存在的中国,作为归纳其主要内部认知内涵与行为模式之基础,以便观察其崛起历程下一阶段之对内与对外战略设定及其影响。
作者简介
蔡东杰
现职
中兴大学国际政治研究所教授兼所长
中兴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
学历
政治大学政治学博士
专长
近代国际关系史
东亚区域研究
中国外交政策
着作
《中国外交史新论》
《西洋外交史》
《李鸿章与清季中国外交》
《两岸外交政策与对外关系》
《当代中国外交政策》
《政治啥玩意》
《政治啥玩意2》
《东亚区域发展的政治经济学》
《民主的全球旅程》
《远西掠影》
《云共山高下》
另有中英文学术论文上百篇
绪论
第一节研究中国外交之时代意义与重要性
第二节本书结构与段落安排
第一章背景:漫长的再崛起之路
第一节前帝国时期的中国外交
第二节第一帝国与中心观的形成
第三节文明融合与第二帝国
第四节地缘环境变迁下的第三帝国
第五节近代涉外关系与后帝国格局
第二章传统:现实的建构主义
第一节中心观与华夷思想的建构
第二节朝贡机制之演进与运作
第三节中国中心体系的现实与虚构
第三章前提:先安内再攘外
第一节规模性政治压力与危机
第二节分权式结构的必然性与问题
第三节对外扩张与体系建构
第四章特色:中国式战略观及其作为
第一节中国棋盘与佈局逻辑
第二节以威望为主的政策反馈设定
第三节羁縻与和战策略交叉运用
第五章挑战:大转型后的内外部结构内涵
第一节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冲击
第二节国际结构全球化浪潮下的中国
第三节新思潮引导之结构转型
第六章趋势:持续变迁中的中国与世界互动
第一节历史演化之起承转合
第二节中国崛起的背景与发展
第三节中国特色成分与崛起之潜在影响剖析
第七章现状:当前中国之战略佈局与外交作为
第一节现状政策路线及其发展
第二节帝国化政策轨迹与潜在趋势
第三节下阶段中国外交战略主要热点
读这本书,让我对“中国智慧”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者在分析中国外交战略时,并没有简单地照搬西方的理论框架,而是深入挖掘中国自身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传统,并将其巧妙地融入到现代外交实践中。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道法自然”在外交中的体现的阐述。这是一种顺应事物发展规律,不强求、不急躁的外交哲学,强调的是一种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理念。在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在追求竞争和对抗,而“道法自然”或许能提供一种更加平和、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同时,作者也强调了中国在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方面的开放态度。这种“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精神,正是中国外交能够不断进步的重要原因。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外交的深厚底蕴和勃勃生机。
评分我常常在想,一个国家的对外形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外交策略。而《中国外交战略:传统及其变迁》这本书,恰恰为我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外交的全新视角。作者对中国外交的“战略定力”的刻画,让我印象深刻。在瞬息万变的国际局势中,中国能够保持战略清醒,不被外界的噪音所干扰,坚持自身的发展道路和外交原则,这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就。书中对中国在维护地区稳定、促进共同发展、以及应对全球性挑战等方面的贡献,进行了细致的阐述。例如,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角色,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合作项目,更是一种连接不同国家、促进共同繁荣的战略构想。作者通过对这些具体实践的剖析,让我看到了中国外交背后,那种务实、包容、互利的鲜明特征。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发。作者在分析中国外交战略时,非常注重将历史的厚重感与现实的紧迫感相结合。他并没有回避中国在历史上面临的挑战和困境,而是将这些经历视为塑造当下和未来外交战略的宝贵财富。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战略耐心”的探讨。在当今这个节奏飞快的世界,很多国家都倾向于采取立竿见影的外交手段,而中国似乎更看重长远的布局和稳定的发展。作者通过分析中国在一些长期国际议题上的处理方式,例如在气候变化、全球发展等领域的持续投入,展现了中国外交的深谋远虑。这种“不争一时之长短,但求千秋之功业”的精神,在我看来,是中国外交的独特魅力所在。同时,书中也并未将中国描绘成一个完美无缺的形象,而是坦诚地分析了中国在国际交往中可能面临的误解和挑战,这使得整本书的论述更加真实可信。
评分《中国外交战略:传统及其变迁》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深入的“对话”。作者的笔触并非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充满了一种与读者共同探索的姿态。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文化外交”的解读。它不再是简单地将中华文化推介出去,而是强调如何在与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增进理解、化解分歧,最终实现一种更加包容和谐的国际关系。作者通过分析中国在海外推广汉语、支持文化交流项目、以及在国际传播中讲述中国故事等具体举措,让我看到了文化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作用。这种软实力建设,并非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与中国的硬实力相互促进,共同构建起一个更加立体和有吸引力的中国形象。书中对于“文明优越论”的反思,也让我受益匪浅。它清晰地表明,中国外交的目标并非是输出自己的模式,而是与世界各国携手共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远超我的预期。我原本以为它会是枯燥的理论堆砌,没想到却是一场思想的盛宴。作者在谈论中国外交的“变迁”时,并没有采用那种简单的“旧貌换新颜”的描述,而是层层剥茧,深入到影响变迁的内在逻辑和外在驱动力。比如,书中对近代以来中国外交从“屈辱”到“崛起”的历程分析,我就觉得非常到位。从被动挨打、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到新中国成立后独立自主的外交路线,再到改革开放后积极融入国际社会,每一个阶段的转变,作者都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特别是关于“独立自主”原则的阐述,我深有体会。这不仅仅是一种外交姿态,更是中国在复杂国际关系中保持自身利益和尊严的根本。书中对于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具体外交实践,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推广,以及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中的角色演变,都进行了详实的梳理和深刻的解读。这些都让我看到了中国外交策略背后,那种既坚持原则又不失灵活性的智慧。
评分这本书的分析,让我觉得非常“接地气”。作者并没有回避中国外交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反而将这些挑战视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外交策略的契机。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危机管理”的讨论。在国际关系中,总会有意想不到的危机出现,而如何有效应对,则考验着一个国家的智慧和能力。作者通过分析中国在一些突发事件中的外交应对,例如在处理区域冲突、自然灾害等问题时所展现的冷静和担当,让我看到了中国外交的韧性和担当。这种“处变不惊,化危为机”的能力,是国家实力和外交智慧的综合体现。书中对于中国在国际规则制定过程中的积极参与,也让我看到了中国正在从一个规则的接受者,转变为一个规则的贡献者和塑造者。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大国崛起”这个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以往,我可能更多地将它理解为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增长,但《中国外交战略:传统及其变迁》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隐藏在这背后更加宏大和复杂的战略考量。作者对于中国如何在全球舞台上构建自身话语权,如何与其他国家建立新型关系,以及如何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为全球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关于“伙伴关系”的论述。这不仅仅是一种表面的合作,更是一种基于共同利益和相互尊重的长期战略。作者通过列举中国与不同国家和地区建立伙伴关系的具体案例,展现了中国外交策略的多元化和灵活性。从传统的盟友关系,到新型的战略伙伴关系,再到更加广泛的合作网络,中国外交正在不断拓展其内涵和外延。这种开放包容的态度,以及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倡导,都让我看到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的建设性角色。
评分这本书,光看名字就让人心头一震,《中国外交战略:传统及其变迁》。我之前对中国外交的认知,总觉得有些朦胧,像隔着一层纱,看不真切。翻开这本书,就像是推开了那扇尘封的门,瞬间被里面的宏大叙事和深邃洞见所吸引。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传统”的梳理,更重要的是,他极其细致地剖析了这些传统在当今世界格局下是如何被重新审视、调整乃至重塑的。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朝贡体系”的论述,这部分内容让我对古代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方式有了颠覆性的理解。它并非简单的是宗主国与藩属国之间的单向输送,而是一种复杂而精巧的利益交换和文化认同构建过程。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和理论分析,揭示了这种体系如何为当时中国的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又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演化,最终与现代主权国家理念产生碰撞。而书中对“天下观”的解读,更是让我茅塞顿开。它不是一种排他性的地缘政治理念,而是一种更具包容性和文化优先性的思维模式,强调的是和谐共处和共同发展。在如今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回溯和理解这种“天下观”,对于思考中国如何在全球治理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似乎有着非凡的启示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就充满了张力——“传统”与“变迁”。这两者之间的张力,贯穿了整本书的分析。我原本以为“传统”部分会比较沉闷,但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有吸引力。他并没有将传统的东西视为“老古董”,而是挖掘出了它们在现代外交中的生命力和现实意义。例如,书中对“天下共治”理念的阐述,让我看到了中国在构建全球治理新秩序时,所能提供的独特视角和智慧。这种理念强调的是共同责任和合作共赢,与当下一些国家推行的“零和博弈”形成了鲜明对比。而当谈到“变迁”时,作者又展现了极强的逻辑性和前瞻性。他分析了中国在面对全球化浪潮、地缘政治格局演变、以及科技革命等带来的挑战时,如何调整和优化自身的外交策略。这种“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思维方式,贯穿了中国外交的始终,也正是其能够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原因。
评分《中国外交战略:传统及其变迁》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它让我看到了中国外交的“生命力”。作者并没有将中国的外交策略描绘成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强调其不断适应和演进的动态过程。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大国责任”的论述感到振奋。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随之而来的,是对大国责任的呼唤也愈发响亮。作者分析了中国在承担国际责任方面所做的努力,从提供国际公共产品,到参与全球治理,再到维护世界和平,都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这种责任担当,并非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中国基于自身利益和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关切,主动承担的。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正在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并为之贡献智慧和力量的中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