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本土论述2012:官商勾结

香港本土论述2012:官商勾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香港政治
  • 香港社会
  • 官商勾结
  • 本土主义
  • 政治评论
  • 社会问题
  • 香港研究
  • 2012年
  • 香港历史
  • 政治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土论述的风格】

  本刊是一本人文科学刊物。每年举办论坛,邀请各界人士就香港本土具争议性的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本土论述网罗了多种风格。尽量网罗收纳港中台三地的文化评论观点。

  有老有嫩、有软有硬、有中有西、有左有右,就是本土论述的风格!

【本期简介】

  「香港市民支持『有条件独立』的人数,与2007年有所增加,应是不争的事实。原因可以很多,既可以是民族、 文化,又可以是历史与社会,其对香港人的主体性又有甚么影响?这里留待读者自行评价及分析。 -- 陈智杰 王慧麟」

  每年的《本土论述》文章,大抵分为研讨会讨论及邀稿两部分。首先,每年年中左右,就会决定来年的论坛主题,并会把论坛主题发言辑录成书。不过,在决定主题之时,往往与社会上之热门话题刻意保持距离,以免研讨会变成时事评论会。起初,论坛在大学小型课室举行,得到不少学术先进,社会朋友全力支持。后来也因为经费原因,也因为希望可以走入群众,遂与序言书室合作,以小型讲座形式进行,参加的朋友也变得年青起来,讨论时顿感活力!在此谨向序言的朋友,特别是李达宁先生的协助及推广,衷心致谢。

  同一时间,本刊亦会就一些特定议题邀请学者先进撰文,在此,感谢顾问委员会的众多学者,在本刊编辑穷追勐打之下,在繁忙的工作(现在香港学者工作极为沉重,其非学术工作亦往往不为学术机构鼓励)之中,拨出宝贵时间写下极有份量之文章,为本土研究出一分力。另外,我们会留意年青及有潜力之本土学者,诚邀他们为本刊撰稿。他们的论点,确实为本刊注入更多活力及学术力,在此我们亦感谢他们的无私奉献,坦白说,他们交稿往往是最准时的!

  今年的《本土论述》,延续过往的年刊风格,有平时不露面,在财经博客界十分着名的隐士顺叔,撰写两篇文章,侧面反映了九七年前后的华资及中资财阀的崛起及变化,让读者可以透过财经角度,了解本土官商结合之脉络,值得再三阅读。

  吕大乐教授、方志恆博士与张少强教授亦剖析了整个官商结合的政治架构。延续本土研究的主体性讨论,本刊顾问刘国英教授及罗永生教授亲自操刀,辅以孔诰锋教授、黄伟国教授及李祖乔先生以及港大民调结果,相信读者对于本土「主体性」的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继续燃烧的,还有性别与主体之议题(金晔路博士及胡嘉明教授),以及新界的无穷尽想像(邹祟铭先生及陈剑青先生),相信今年《本土论述》仍然可以为读者带来更多的新思维及新冲击。

  最后,还要多谢新力量网络的一班义工,以及本刊编辑委员会的同寅陈智杰及张嘉雯的无私协助。--王慧麟 2013年2月

作者简介

马家辉

  传媒人、专栏作家、文化评论学者,现为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助理主任。生于香港,台湾大学心理学系毕业,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硕士,威斯康辛大学社会学博士,着作于两岸三地出版。

梁文道

  身兼专栏作家、电视节目主持、时事评论员、牛棚书院院长等多重角色。评时事、写文化、讲饮食、参与文化及社会运动。近年,于内地出版着作、主持节目;但他依旧家在香港,留守香港。

王慧麟

  文字工作者,曾任职香港特区政府,传媒及学术机构,伦敦大学亚非研究学院法律系哲学博士。

陈智杰

  香港智库新力量网路秘书,活耀于公民社会。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 王慧麟 vii

第一部分 本土专题:官商勾结
1 特区管治矛盾的政治经济学基础∕吕大乐 1
2 香港的政商关系与官商联盟∕方志恆 7
3 《我的好友李嘉诚》∕顺叔 15
4 《香港党委书记回忆录》再读后感
--「稳定华资」到「壮大中资」?
地产党硬撼共产党?∕顺叔 45

第二部分 本土专题:香港的主体性
5 从后殖民主体性说「不从国教」的香港∕罗永生 65
6 从中国的可能转变看香港的前景∕刘国英 77
7 「谁需要身份?」国民教育与身份政治∕黄伟国 87
8 香港主体意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孔诰烽 103
9 香港本土意识的中国视野:
破斥「边缘论」及「孤立论」∕丘梓勤 113
10 香港本土意识的港口性:
从1966年的苏守忠说起∕李祖乔 125
11 香港人的国家认同态度(附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计划报告)∕陈智杰∕王慧麟 137

第三部分 主体、性别与想像
12 「回归」.「出柜」∕金晔路 151
13 母亲,本土尊贵性和后殖民香港∕胡嘉明 161
14 「新深合一」?市场趋势vs政府造势∕邹崇铭 169
15 香港融合论:新界东北计划的前世今生∕陈剑青 179
书评
16 书评∕王慧麟 195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香港的政商关系与官商联盟作者:方志恒

(节录)

如果看香港的政商关系,我想先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在1983年,即是当时香港进入一个过渡时期,也是中英谈判香港前途问题的一个关键时期。当时北京派了一个新的新华社社长许家屯来香港,处理香港过渡时期的问题。许家屯在1983年来香港之后,他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做了一轮调查研究功夫去掌握和约见好多人,去掌握香港的政治形势。他三个月后,回到北京述职,向当时中国的领导人,建议怎样处理香港谈判的问题。他有几个好简单的方针,他认为最重要就是拖住英资,稳住华资,团结台资,侨资,壮大中资和吸引外资。这个就是他当时建议给邓小平在北京处理香港过渡问题的方针。我们会看到由80年代甚至到现在,北京对港政策的核心就是稳住资本家。在许家屯的回忆录都写得好清楚,北京所定义的港人治港就是要建立一个跨阶屠的联盟,而这个跨阶屠的联盟是以资产阶级为核心的。

换言之,北京就整个对港政策去建构香港政治秩序是以建构一个官商联盟为核心的,而这一样东西事实上不是一样新的东西。刚刚大乐都有提到,其实殖民地时代的殖民地政府和商界已经有很谨密的关系,甚至话当时已经有一个官商联盟。北京整个对港的核心或者一个战略可以这样说:「它要延续或将它认为在港英时期运作得相当之成功的一个官商联盟的一个模式是97之后继续延续下去。」这个是它整个对香港,我甚至相信这个核心,到现在还是一个未有好大变化的一个基本判断。这样就带来一个问题,为何97年之前那个官商联盟似乎我们看得到相对的运作是比较畅顺,也似乎对政府的管治有一个比较正面的作用呢?但回归之后,似乎我们看到官商关系有好多的问题,政府和商界本身有矛盾,商界和民间也有好多的矛盾。为何会出现这些变化呢?我自己在过去几年做博士论文的研究,主要就是想审视这个问题。

简单来说,我的研究会看得到回归前和回归后政商关系和官商联盟的变化,主要有四方面。第一方面就是回归前,相对当时殖民地时代的商界,那一个时代,商界的垄断性比较强,即是刚刚大乐所说,大家是分地盘的。那时英资是佔据了不同的行业,大家有一个微妙权力的平衡。而当时商界和政府的沟通是比较顺畅的,原因是除了垄断性比较强,也因为有一些代表直接坐进在行政局中,即是现在的行政会议。如果看回很多殖民地的研究,我们会看得到例如怡和或者汇丰,它们每一届都有人进入行政局。

他们的大班是直接坐进行政局,这样对当时政商的沟通是好有一个帮助,为什么?在商界,当时主要谈及英资,它们的垄断性好强,而直接有一个代表坐进行政局,令到政府要出一些政策,所谓要谘询商界,就比较容易,因为最能够有决策权的商界代表已经坐进行政局中。我自己找的实证研究会看到,踏入70年代末,如果以恆生指数的市值来计算,几大英资财团谈及是佔了六,七成,而汇丰和怡和这两间最大影响力的英资财团,正是它们自己所佔的恆生指数都超过四成。换言之,当时要处理商界和商界的关系,政府比较容易。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就像一个精准的定位,直指香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核心矛盾。“香港本土论述2012:官商勾结”——这个组合,立即激起了我对其中蕴含的深刻洞见的期待。我设想,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陈述“官商勾结”这个概念,而是将其置于2012年这个特定的历史节点,并从“本土论述”的视角进行深入的挖掘和解读。书中会不会呈现一些具体的经济政策的制定过程,或者是一些重大项目的审批流程,从而揭示出权力与资本是如何在这些环节中相互渗透、互相喂养的?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官”与“商”之间的“勾结”的?是简单的利益输送,还是更复杂的权力寻租?“本土论述”这个词,也让我觉得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意味着这本书不仅仅是批判,更是一种对香港自身发展道路的思考和探索。我猜想,书中可能会通过分析大量的案例,去论证“官商勾结”对香港社会的负面影响,比如加剧社会不公,或者损害市场公平竞争。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感觉是,它是一本能够引发读者深度思考的书籍,它不仅揭示了香港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更可能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反思这些问题的独特视角。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名字,我立刻联想到香港这座城市独特的历史进程和发展模式。“香港本土论述2012:官商勾结”——这几个词语组合在一起,就仿佛一颗重磅炸弹,引爆了我内心对香港社会运作机制的好奇。我设想,作者一定花了大量的精力去研究2012年前后香港社会发生的若干重要事件,并且试图从中找到“官商勾结”的蛛丝马迹。这本书会不会像一部侦探小说,通过抽丝剥茧的方式,揭露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我好奇,书中是如何界定“官”和“商”的?是仅仅指政府官员和大型企业,还是会涉及到更广泛的利益群体?“本土论述”这个概念,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停留在对现象的描述,更是试图去探讨这种“勾结”现象,对香港本土文化、社会结构乃至身份认同可能带来的冲击。我猜想,书中可能会呈现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某些行业的发展是如何被垄断的,某些社区的改造又是如何被利益集团所左右的。这本书给我的初步印象是,它可能是一本极具深度和批判性的书籍,它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香港,理解这座城市的复杂性,以及它所面临的挑战。

评分

刚看到这本书的书名,就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去翻阅。“香港本土论述2012:官商勾结”——这几个字仿佛为我打开了一个通往香港社会深层肌理的大门。我猜测,作者可能对2012年前后的香港社会发展有着深刻的洞察,并且认为“官商勾结”是理解当时香港社会演变的一个关键视角。这本书会不会就像一部精心绘制的社会地图,将香港权力、资本和民众之间的复杂关系,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定义“官”的?是狭义的政府官员,还是会包含其他一些权力掌握者?“本土论述”这个概念,则让我觉得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可能不仅仅是批判,更是一种对香港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反思。我期待书中能够出现一些具体的案例,去揭示“官商勾结”是如何影响了香港的经济结构,是如何塑造了香港的社会生态,又是如何左右了香港的政治走向。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是一本既有理论深度,又有现实关怀的书籍,它能够激发读者对香港社会问题的思考,并可能为我们提供一些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的线索。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在我看来,是一声充满力量的呐喊,直指香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核心矛盾。“香港本土论述2012:官商勾结”——这个组合充满了信息量,让我对书中即将呈现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预设,作者不仅仅是在简单地陈述“官商勾结”这个概念,而是将其放置在一个更具体的历史情境和地域背景下进行深入剖析。2012年这个时间节点,在我看来,或许是香港社会发展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而“官商勾结”则可能是导致这一转折的重要因素之一。书中会不会涉及一些具体的政策制定过程,或者是一些重大项目的审批流程,从而揭示出权力与资本是如何在这些环节中相互渗透、互相喂养的?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通过何种研究方法来论证这些“勾结”的存在的?是基于严谨的文献研究,还是采访了大量的相关人士?“本土论述”这个词,也让我觉得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仅仅是从外部对香港进行观察,更是试图从香港本地人的视角出发,去解读这些现象。我猜想,书中可能会呈现一些关于香港普通市民,如何受到“官商勾结”的影响,以及他们对此的反应和思考。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可能是一本充满批判性,但同时也饱含着对香港未来的深切关怀的书籍,它鼓励读者去思考,去质疑,并最终去寻求改变。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仿佛置身于一条隐秘的暗流之中,感受着香港社会深层的涌动。“香港本土论述2012:官商勾结”这个书名,精准地捕捉到了一个长期以来困扰香港发展的敏感议题。我设想,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构建了一个复杂的叙事框架,将2012年前后的香港社会事件,串联成一幅关于权力、资本与利益纠葛的生动图景。书中会不会展现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一些公共资源的分配是如何被操控的,一些关键的政策是如何在幕后被“定制”的?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挖掘这些“勾结”的证据的?是否是通过对大量新闻报道、政府报告、甚至是一些非官方渠道信息的交叉比对和深入分析?“本土论述”这个概念,也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批判,更包含着一种对香港自身命运的关怀。我猜想,作者可能在书中探讨了这种“官商勾结”的现象,是如何影响了香港社会阶层的固化,是如何加剧了社会不公,又是如何消磨了香港市民对政府的信任。本书或许会以一种充满情感和洞察力的方式,去解读香港人在面对这些挑战时的感受和思考,去呈现他们如何在复杂的现实中,努力寻求属于自己的“本土”声音和生存空间。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政治经济的书,更是一部关于香港人如何去理解和塑造自己城市的深度观察。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在我看来,填补了香港本土论述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空白。“香港本土论述2012:官商勾结”——这个书名,清晰地指出了作者的关注点,也引发了我对香港社会运作方式的强烈好奇。我设想,作者可能深入研究了2012年前后,香港社会中发生的一些关键事件,并且试图从“官商勾结”的角度去解读这些事件的背后原因。书中会不会涉及一些具体的经济数据,或者是政策文件,来支撑作者的论点?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定义“官”与“商”之间的“勾结”的?是简单的利益输送,还是更复杂的权力寻租?“本土论述”这个词,也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有价值,它意味着这本书不是泛泛而谈,而是从香港的实际情况出发,去探讨问题,去寻求解决方案。我猜想,书中可能会呈现一些香港本地的社群,是如何面对和抵抗“官商勾结”的,以及他们是如何为维护自身的利益和权利而努力的。这本书给我带来的第一印象是,它是一本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香港社会现实的书籍,它能够让我们看到,在繁荣的表象之下,也存在着复杂而又尖锐的矛盾。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像是打开了一个关于香港政治生态的潘多拉魔盒。我一直认为,政治和经济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而“官商勾结”恰恰是连接这两者的一个极具腐蚀性的纽带。“香港本土论述2012:官商勾结”这个书名,让我感觉作者一定对香港的政治运作有着深刻的洞察。我猜想,书中可能会深入探讨在2012年前后,香港的政治权力格局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在这一格局下,部分官员是如何利用手中的权力,为特定商人或企业集团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这种“勾结”是否仅仅停留在金钱交易层面,还是会涉及到更深层次的政治利益交换,比如政策的制定、监管的放松,甚至是法律的解释?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研究和论证这些政治层面的“勾结”的?书中是否会引用一些内部人士的爆料,或者是在公开场合不易获得的政治内幕?“本土论述”这个词也让我觉得,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描绘一种现象,更重要的是它试图去追问,这种“官商勾结”是如何影响香港的政治生态,是如何挑战香港的核心价值,又是如何损害了香港的民主进程。我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香港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考,或者是在面对这种困境时,香港社会有哪些可能的应对之道。这本书在我看来,可能会让我对香港的政治体制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一个更加警醒和审视的视角。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沉稳的色调搭配略带复古的字体,一下子就勾起了我对香港历史和政治的兴趣。我一直觉得香港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地方,它的繁荣背后一定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细节。这本书的书名“香港本土论述2012:官商勾结”本身就点出了一个极具争议且至关重要的话题,光是这个标题就足以让人浮想联翩,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切入这个主题的,是会从经济角度深入剖析,还是会挖掘一些鲜为人知的事件和人物?这本书究竟是如何在“2012”这个时间节点上,聚焦于“官商勾结”这一核心议题的?我设想,作者可能从2012年前后香港社会发生的若干重大事件切入,比如一些大型基建项目的招标过程,亦或是某些土地开发的决策,这些通常是权力与资本交织最容易留下痕迹的地方。同时,“本土论述”这个词也暗示着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简单的事件堆砌,而是试图从香港本地人的视角出发,去解读这些现象,去探讨这些现象对香港社会结构、居民生活以及未来发展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这让我好奇,作者又是如何定义“本土”的?是地理上的香港,还是某种身份认同上的香港?书中会不会出现一些关于香港居民如何面对和抵抗“官商勾结”的案例,或者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香港的社会运动是如何展开的?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有据可循的分析,而不仅仅是泛泛而谈的论调。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或许提供了一个观察香港社会运作机制的独特窗口,一个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座城市复杂肌理的绝佳机会。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那些关于香港过去几十年经济发展轨迹的宏大叙事。作者似乎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官商勾结”这个词语本身,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历史经济背景下去审视。我猜想,书中一定详细梳理了香港从一个渔村崛起为国际大都会的历程,并且着重分析了在这个过程中,哪些制度设计和权力结构,是如何在无形中为“官商勾结”的滋生提供了土壤。这本书是不是像一部精密的解剖刀,一层层地揭开了香港经济增长背后的隐秘动力,甚至是那些被刻意掩盖的阴暗角落?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官”与“商”的界限的?在这个特定的“2012”年,这种界限又是如何模糊或者被跨越的?书中会不会涉及到一些具体的企业巨头和政治人物,他们之间是如何通过各种非公开的渠道达成利益交换的?我设想,作者可能通过分析大量的经济数据、政策文件,甚至是历史档案,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同时,“本土论述”这个词也让我联想到,书中是否也关注了这种“官商勾结”的现象,对于香港本土中小企业、基层民众的生计造成了怎样的冲击。是否会呈现一些令人扼腕的个体故事,那些因为不公平的竞争环境而被挤压生存空间的香港人?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在我看来,或许会颠覆一些我之前对香港经济发展模式的简单认知,让我看到一个更复杂、更真实,也可能更令人不安的香港。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与其书名一样,都透露出一种严肃而深刻的气息。“香港本土论述2012:官商勾结”——这个标题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强有力的论点,让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探究其背后的逻辑和证据。我推测,作者在书中不仅仅是简单地描绘“官商勾结”这一现象,而是将其置于香港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下进行审视,并可能对2012年前后的社会变迁进行深入的解读。书中会不会涉及一些具体的经济政策,或者是重大项目的审批过程,来揭示权力与资本是如何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微妙而又强大的联盟?我非常感兴趣,作者是如何界定“本土论述”的?它是否代表着一种对香港自身发展道路的思考,或者是一种对外部干预的警惕?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通过分析大量的案例,去论证“官商勾结”对香港社会的负面影响,比如加剧社会不公,或者损害市场公平竞争。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感觉是,它是一本能够引发读者深度思考的书籍,它不仅揭示了香港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更可能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反思这些问题的独特视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